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。「如来无垢识,是净无漏界」,「是净无漏界」,这个界就是无始时来界这个界,就是清净无漏的种子所寄存的地方,所居住,所依附的地方,就是在无垢识里边有无量无边的清净的种子,「是净无漏界」。说圆镜智能摄藏一切清净种子,但是若在《起信论》上说呢,又说真如是一切清净种子的依止处。其实这个真如也好,大圆镜智也好,无垢识也好,是不分离的,是不分离。这个你能够转识成智是智慧的力量,说智慧他创造了无量无边的功德,也就是创造了无量无边无漏功德的种子,所以说是圆镜智在摄持一切清净种子,当然也是对的。但是若到因地的时候是阿赖耶识,是识摄持一切种子,到果的时候也应该说识,所以「是净无漏界」。「解脱一切障,圆镜智相应」,「解脱一切障」就是解脱了烦恼障、所知障。「圆镜智相应」,这时候才成就了大圆镜智,大圆镜智与无垢识相应。无垢识,识是心王,智还是心所的。

  那么在《成唯识论》引的这个颂上面看呢,佛转识成智的时候也还是有识的。说这个大圆镜智的作用呢,实在也就是识的作用,所以叫作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,这是一种。转第七末那识成平等性智,平等性智在这个印老的讲记上说,到成佛的时候没有末那识了,有这样说法。那么没有末那识的说法,因为没有我见了,所以没有那个染污意,应该若是到果地的时候应该说有清净意,就是不执着我了,那么有无我的智慧还是应该有识的,这是第五个自在。这前面一共就是五蕴,色受想行识,转五蕴得到这么多的自在的功德。

  

  丁、依止

  「复次,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?」

  这是甲乙丙丁。「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」,这个话的意思呢,就是这个法身为几种处作依止?多少个境界都要依止法身的,就是成佛了以后,佛所成就的无量功德是以法身为依止处,都依附在那里呢?依附在法身这里。看这个前后文所解释这个法身呢,当然是有清净法界名为法身,但是也包含了一切有为的功德,也包括在内的。所以所有的功德都依附在法身这里。有多少呢?由几种处依止法身呢?

  

  「略由三处:」

  有三种境界是以法身为依止的。

  

  「一由种种佛住依止,」

  第一个就是种种的佛住要依止法身,这是第一种。这个「佛住」是什么呢?就是成佛了以后,他没有入无余涅槃,没有入无余涅槃呢,佛这个大光明智慧的心,他那个心住在什么地方呢?就是这样意思,「佛住」,佛的这个智慧他是安住在什么地方呢?这样意思。这上面没有列出名字,在世亲释、无性菩萨释上面看出来,就指这个天住、梵住、圣住,指这个说的。这个天住就指色界天的四静虑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指四静虑说的。我们欲界的人,欲界的人,我们的分别心就是在欲上面住,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住,没有禅定就是向外攀缘,就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这里面活动,那么就是欲住,可以这么说。但是诸天,色界天呢,欲界天也不是有禅定的人,他是向外攀缘,不过魔王天呢,他化自在天是魔王住的地方,他是得到欲界定了,他得到这个未到地定了,未到地定还是很浅的定。现在这里面说天住,这个天指梵天的四静虑,那么佛的心就是住在四静虑里边,但是多数是住在第四静虑,第四静虑住在那里,因为第四静虑是最殊胜、最清净庄严的地方,所以在初成佛的时候,是住在第四静虑修缘起观得无上菩提。成佛以后,佛有的时候佛的心也是住在那里,这是天住。其次是梵住,这个梵住是什么呢?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这就是梵住。在梵住里边佛的心多数是安住在悲无量这里,就是怜愍众生的苦,怜愍众生苦,所以住在这里要救度一切众生的。第三个就是圣住,就是空、无相、无愿三种解脱。这三种解脱,佛多数住在空解脱这里,住在空解脱这里,离一切相的境界。

  这样说呢,这个梵住和天住这是有相的境界;空住,住在空这里那是无相的境界。那么佛的心住在这里,在这里有一个问题,就是佛是究竟圆满了,解脱了一切障,究竟圆满的境界,他应该住在大般涅槃那里,住在一真法界那里,那么怎么是住在这三个住,住在天住,住在梵住这里?这个意思呢,就是照理说这个空住这里应该这就是大般涅槃,但是佛也住在天住和梵住这里呢,所以佛是无住涅槃了,也不住于生死,所以是空住,也不住于涅槃,所以也住天住、住梵住,住在这里广度众生的,那么就是无住涅槃的境界,可以这样解释。这三种住呢,都是以法身为依止处的。那么这个空住,这里面就是有一点,应该和法身应该是一致的。这个法身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在里边,这个空住应该说依止于清净真如这个地方,而天住、梵住也是依止这个平等法界这里的。

  

  「此中有二颂:诸佛证得五性喜,皆由等证自界故,离喜都由不证此,故求喜者应等证。」

  这里面说出两个颂来,这两个颂大意是什么呢?这个世亲释、无性释上的解释是说,就表示佛所住的无住涅槃和声闻、缘觉的涅槃不一样,表示这个意思。也就是佛住在天住、住在梵住、住在空住,这种无住涅槃的境界是和阿罗汉、辟支佛不一样,表示这个意思。这个印顺老法师解释是说,表示证得清净法界的必要。为什么要证悟清净法界呢?有这种必要,是这个意思,看这个文也是有这种意思。此中有两个颂,第一个颂说什么呢?「诸佛证得五性喜」,一切的佛,他们都是成就了五种体性的喜,五种体性的喜就是五种差别的欢喜。「皆由等证自界故」,为什么有这五种自性的欢喜呢?就是因为「等证自界故」,因为他们平等地证悟了一真法界了。这个「自」就是,其实这个「自」是遍于一切的,这个特别广大的一个字了。证得了这个清净法界了,所以有五种欢喜,就有「等证」。这个「等」这个字就是平等,或者说是这位佛初开始成佛的时候,和一切佛是平等的,平等的证悟了一真法界,所以有五种的欢喜。

  「离喜都由不证此」,这个声闻缘觉二乘人他们没有这五种的欢喜,没有这五种的欢喜,什么原因呢?「都由不证此」,完全是因为没有证悟这个清净法界,他没有。这里边有一个意思呢,就是在《阿含经》里面不多见,但是有的地方是说到,说到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灰身泯智,这个身体烧成灰了,而把他的这个清净的智慧也灭掉了,灭掉了。这个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到一件事呢,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就不是有情数了,不属于有情了。这个话在《成唯识论》也说到,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,没有识了,这个识灭了,有这种说法。这样子当然没有欢喜不欢喜这句话,没有了。诸佛的大悲心他要广度众生,他这个识是不灭的,还是有识的存在,有识的存在,所以有喜,有五种喜。所以二乘人他们没有喜呢,就是因为没有证此清净法界,没有证这个法界,他们只有个我空真如,我空真如没有断除去所知障,还不是极清净的境界。「故求喜者应等证」,所以要希望成就这五种喜,那你应该努力地去得无上菩提,应该「等证自界」,那么你就成就了,成就了这五种喜了。这可以说是有这种必要,你若想要成就五种喜,你必须要证悟一真法界。

  

  「由能无量及事成,法味义德俱圆满,得喜最胜无过失,诸佛见常无尽故。」

  这说出来这五种喜,这五种喜究竟是什么呢?「由能无量」,就是这个能是无量的,圆满了。「能无量」圆满了,「事成」圆满、「法味」圆满、「义」圆满、「德」圆满,这五种,五种喜。这个「能无量」是指什么说的呢?就说这个一真法界他的功能是无量无边的,这一真法界有不可思议的功能。这个一切的佛都是因为证悟了一真法界而成佛的,一切佛都是这样子。你能够向一真法界学习你就会成佛,成佛了有无量无边的能,功能,具足无量无边的能,那个能是无量无边的,就是由一真法界来的,由觉悟了一真法界来的,那么佛佛都是平等的。这个一位佛就有无量无边的能,就是因为证悟一真法界的关系,那么一位佛也就能够具足了无量佛的功能,每一位佛都能具足无量无边的功能,佛佛都是平等的。那么证悟了一真法界的佛,他觉察到有这么多的能,心里生大欢喜,所以这是一个喜。

  「及事成」,这是第二种喜,第二种喜就是,这个「事」就是所作的事情;这个「成」呢,这件事能作成功,能够令他圆满,所以叫「事成」,什么事情呢?就是利益安乐无量众生,利益安乐无量有情的这件事。虽然有情是无量无边的,佛菩萨大悲心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,佛菩萨看见这件事一定能成功,一定是能做成功的,所以叫生大欢喜,这是第二种欢喜。

  「法味」,这个「法味」是什么呢?这个「法」就是佛教化众生所演说的十二分教,这个语言文字的佛法,最清净法界等流正法。你这样学习成功了以后,证悟了一真法界的时候呢,感觉到这个法味特别的殊胜,有殊胜的法乐。我们一般说是有法喜,也能有多少法喜,譬如我们多少欢喜学习佛法,欢喜学,虽然很辛苦但是还是欢喜学,那就表示有多少,你有多少味,多少这个法味的,但是这个还不算数的。你若更进一步的时候,你会心里面真是有一点欢喜,那是什么呢?就是这个经论里面到那个地方卡住了,这一段文说的道理没有办法懂,不懂的时候心里面就不舒服,「哎呀,怎么办呢?我不会讲这段文」,没有办法也无可奈何,就是只好放那里,放那里但是去读别的经,啊!忽然间碰到了,那一段经文把你不懂那段解释好了!啊!你心里头欢喜,那时是感觉到欢喜。但是这里说这个「法味」还不是这个,不是,这里说的「法味」是你由语言文字的佛法的修行达到离文字的第一义谛的时候,生大欢喜,是指这个说的,这个时候这个法味那是不可思议,是指这个说的。「法味」是殊胜、无量无边的,圆满了,圆满了这样的「法味」。那么这个也是生大欢喜,这是第三个。

  「义德俱圆满」,这个「义」有两种解释:第一个解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