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「真如清净相」这个理由,佛的法身常住,这是在无为的境界上说的。这个「本愿所引故,所应作事无竟期故」,这在有为的功德上说的,说佛是常住的。这个《大般涅槃经》上也提到这些事情,多数就是「本愿所引故」,其实也就是这三个理由,《大般涅槃经》上是这三个理由说佛是不入无余涅槃的,佛是常住的,常住不灭的。这个用我们凡夫心,这是不可思议呀,我们凡夫还是愿意去分别,还是这样合道理,佛的法身常住是合道理的,因为佛是大慈大悲嘛,众生在生死里流转很苦,佛入无余涅槃我不管了,这样道理不是合乎道理,不合乎人情,好象。

  

  五、不可思议相

  「五、不可思议为相,」

  这个法身是不可思议的。

  

  「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,无有世间喻能喻故,非诸寻思所行处故。」

  这又说出三个理由。「真如清净自内证故」,那个清净的真如,佛本身的无分别智所证悟的境界,其他的人没有证悟那个清净真如,那你没有发言权,你不可以讲这句话的,你不能在里边这样想那样想的,不可以思议的。我们凡夫总是愿意衡量、揣测,以此来推彼,这样想那样分别,但是佛的境界是超越这一切的境界的,不可以思议的。其实这时候提出第一个理由,这个真如不是凡夫的分别心境界,是要得到无分别智才能证悟的,所以我们是不可以去思议他。

  「无有世间喻能喻故」,那个真如的清净没有世间的譬喻能譬喻他的,世间上这个譬喻都是一般的思量境界,那是超出这个思量的境界,你不可以譬喻他的,他是最究竟圆满的,超越一切的,所以这也不应该去思议。

  「非诸寻思所行处故」,那个真如的法身境界是无分别智境界,不是我们这个寻思这个分别心所活动的境界,所以不可以思议,不能去思惟这个佛的法身的境界怎么回事情,不能思议。这是「不可思议为相」。这个相一共有五种,这一科说完了,现在说第二科「证得」。

  

  乙、证得

  「复次,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?」

  佛这个法身「最初证得」。这样清净不二相,这个不二相有十自在,转依相,一共有五相的这么广大圆满不可思议的法身,这怎么证得的呢?他最初证得的时候是怎么个情形呢?你最初证悟这个法身的时候是怎么样证得的呢?这样子,提出这个问题。

  

  「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,五相善修,」

  就是这么证得的。「谓缘总相大乘法境」,「谓缘总相大乘法」,一切大乘无量无边的法门的总相,法门的总相就是真如了。谁来缘他呢?「无分别智」,就是无分别智来缘这个真如,一切法的总相,一切法门的总相就是真如,来缘这个真如。「及后得智」,「后得智」也是在缘这个真如。后得智缘真如就是带着真如的相貌,无分别智是无相,那么后得智也为一切众生说法的这些。

  这样的去修行去总起来说呢,一共有「五相」,五种相貌的修行。你能善修的话呢,就可以证得法身,证得法身本来是在初欢喜地的时候是证得,但是没有圆满,所以还是要到圆满到无上菩提的时候才算是最初证得法身,圆满地证得法身是无上菩提,这是究道妙觉的境界。这个「五相善修」,在这个「彼修差别」那一文章里面说过了,说过了就是「集总修」,这个「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」这是「集总修」。集总修、无相修、无功用修、炽盛修、无喜足修,在那里说到这五种修。这五种修呢,其实就是修止观,就是修止观,那么就可以证得这个清净法身了。

  

  

  「于一切地善集资粮,金刚喻定破灭微细难破障故,」

  这是再简略地说一个大概,说这五种修的大概。「于一切地」,就是标准的说法应该说十地,但是也应该包括十地之前这个资粮地、胜解行地、加行地、胜解行地、加行位这些应该包括在内。那么从开始发心一直到十地,「善集资粮」,他能够积集福德智慧的资粮,能积集无量无边的资粮。「金刚喻定」,一直到最后,到这个第十法云地最后心就是等觉,这时候叫做「金刚喻定」。由「金刚喻定」的成就了,就能够「破灭微细难破障故」。这个「金刚喻定」,这个「金刚」的意思就是它是不可破坏的,但是他能破坏其他的一切法、一切物。在这个时候,这个金刚后心所得的定因为有这样的作用,所以就叫做「金刚喻定」,用金刚来譬喻那么样的坚固的定。这个定发出来的无分别智能破除去,破灭微细难破的障,就是这个最微细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的一切的种子,微细的阻碍、微细的执着都可以破除去了。

  

  「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。」

  说是这个「金刚喻定」,他发出来这个无分别智能破难破的微细障,「无间」,就是那一剎那,一剎那间把一切障都远离了,都排除去了,排遣出去了。这一剎那间呢,「故得转依」,就是灭除一切障呢,这个大光明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就出现了,那么法身的真如也就出现了,圆满地出现了,所以叫作转依,转依就是得到了清净法身了。说是问怎么样才是「法身最初证得」?就是这个时候,到金刚喻定这一剎那间破除一切障,成就了无上正等菩提,这个圆满的智慧,这个法身就出现了,就成就了,这叫「得转依」。这是说这个法身怎么样成就,说一个大概,这样子。

  

  

  丙、自在

  「复次,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?」

  这是甲乙丙,这个丙这一科说到他的「自在」。第一科是「相」,第二科是「证得」,现在说「自在」。这个法身他有几种自在,算是他所得的自在呢?这就是说到他在佛果上的作用,无量无边广大的作用。

  

  「略由五种:」

  「略由五种」自在而说法身的自在的,略由五种。前面说因地,由六波罗蜜圆满了到成佛的时候有十自在,但是这里又用不同的方式说到佛果上的自在,就是在五蕴上说,因为五蕴的转依而得到无量无边的自在。本来是说转八识成四智,也是大自在的境界。前面说六波罗蜜得自在,或者说转识成智得自在,现在这里说转这个五蕴而得自在,这可见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说得自在。或者凡夫的境界,说是五蕴、说十二处、十八界也都可以。现在说是第一种。

  

  「一、由佛土、自身、相好、无边音声、无见顶相自在,由转色蕴依故。」

  这是说佛的法身有什么自在呢?有佛土的自在,他能现出来清净微妙的佛的世界,这是一个大自在的境界。「自身、相好」,也能现出来自身的相好。这个佛所住的世界,那是一个大自在的境界,佛也能现出来自身的相好,微尘相海身,佛剎微尘数,相海身,那样的相、那样的好,也是大自在的境界。

  「无边音声、无见顶相自在」,这个「佛土」自在,「自身、相好」自在,这个自身相好里边举出一个例子来,举这个「无边音声」和「无见顶相」这两个,这是在相好里边的。「无边音声」,就是佛的音声是不可限量的,就是不管你与佛距离多远,若是佛若是度化你的时候,佛说的话你就能听到。说是这个佛在法会里面讲法的时候,你距离多远,都像和佛的面前一样,听佛的音声。说是目犍连尊者曾经试验佛这个音声,走到很远去很远去还是听佛的音声和面前一样,于是乎继续走,走到他方世界,好象到一个叫奇光如来到那个佛世界,还听见佛的音声,听释迦牟尼佛说法的音声和在面前一样,还是这样子。那么他就告诉……这件事情是出现在《阿含经》里面,那么他就向这个奇光如来就问这件事,怎么一直地声音是一样的呢?这个奇光如来说你不可以测度佛的境界。那么他就想要回来了,自己的神力不够,回不来了,回不来就问这个奇光如来,奇光如来说你念释迦牟尼佛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一念就回来了,所以这是佛的这个音声是无边际的。

  「无见顶相」,这是在这个有个应持菩萨,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应持菩萨,不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菩萨,是他方世界的菩萨,到了我们这个世界来拜释迦牟尼佛的时候,他想要看释迦牟尼佛的无见顶相,怎么也看不见,一直地向上方走,走了很远也是看不见,也是这样子。「无见顶相自在」,这个顶相是没有办法能看得见的,「无见顶相自在」。

  这个佛土也好、自身相好也好、无边音声、无见顶相也好,这种大自在的境界怎么会成就了呢?「由转色蕴依故」,就是由于佛成佛了,得到无漏的、圆满的色蕴了,弃舍了那个有漏的色蕴,所以才有这种大自在的境界,「由转色蕴依故」。这个「依」呢,或者说蕴就是依,就是身体,身体是体,一切作用都以他为依止。

  

  「二、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,由转受蕴依故。」

  第二个就是「由无罪无量广大」的「乐住自在」,佛的法身有这样的自在力。这个「无罪」这个话的意思呢,就显示我们凡夫的这种受,凡夫的感觉还有苦受、有乐受、有不苦不乐受,或者是加上苦乐忧喜舍五受,这些受都是罪过的事情,都是染污的,都是苦恼的境界。到成佛的时候所得到的受是没有过失的,是清净的,而那种受是无量的广大,不可以限量它的。「乐住」,没有苦,也没有这个不苦不乐的舍受,而只是乐受,「乐住」。这个我们修行若成就了色界四禅的时候,就名之为现法乐住,现法乐住。你成就了以后,这件功德就是当前现前的事情。「乐住」,你住在这个禅定里面,有种种的轻安乐,现在这里也用这个字,叫「乐住」。佛的,也可以说无量无边的三昧,甚深三昧境界,广大的乐住,这个乐住是大自在的境界,没有力量能够阻碍他、能破坏他的。这样的「乐住」怎么有的呢?「由转受蕴依故」,由于他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弃舍了这个有漏、有过失的受蕴,所以成就了无过失的无量广大乐住自在。

  

  「三、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,由转想蕴依故。」

  第三个自在是什么自在呢?「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」,这个名句都是由文成就的,文就是字,一个字一个字的叫作文。由这个字的一个字一个字再组成了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