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习的种姓不同。有的熏习了利根,或者钝根,也是不一样,就是熏成了种种差别的情况。因为种姓不同,他发心也就不一样,修行也各有各的不同,最后他成佛了,那么就是你不能认为就是一个佛,不能那么说。就是不同的情形,有钝根,有利根,成佛也有前后了,各式各样的情形。有的佛他发愿要在五浊恶世成佛,那么有的人我要在净土成佛,最初发愿都是各式各样的,所以各式各样不同的种性也就是,从这件事上看呢,就是有多佛,而不能说只有一位佛。看这一段文,这一共有四个理由,这好象是小乘佛教徒有这种思想,只有一个释迦佛,没有别的佛,小乘佛教是有这种想法。现在这样说是就变的不是一位佛,就是有很多的佛,因为最初发心不一样嘛,所以就是应该成佛也是很多人成佛,不是就是一位佛的,「种姓异」。

  「非虚」,这个「非虚」什么意思呢?就是没有徒劳。「非虚」这是说,或者这个人发菩提心了,他去栽培了很多的福德智慧的资粮。这个在凡夫的时候发心栽培善根是很辛苦的,到了入了圣位的时候,初开始入圣位也都不能说是特别容易,到八地菩萨以后,那是大自在的境界,无功用行的境界,那应该说是比较容易,但是在以前都是很辛苦的。如果你认为只有一位佛,其他人都不能成佛的话,那么那些栽培资粮的人不是白辛苦了吗?这不合道理的。所以「非虚」,你发心能成佛,我发心也能成佛嘛,所以我栽培的资粮不会白辛苦,你发心也可以成佛,谁发心都可以成佛,所以大家没有白辛苦,所以你不可以说只有一个人,不可以,不可以那样说,是「非虚」。这样说就是没有徒劳,我发心我栽培福德智慧资粮,我也是能成佛的。

  「圆满」,这是第三个理由,第三个理由就是圆满,这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成佛了以后,这个「种姓异」和「非虚」是在因地的时候说的,这个「圆满」是成佛了以后。成佛了以后,这个佛他都是以三乘法普度一切众生的,或者加上一个世间的善法,人天乘,五乘佛法教化众生。就是里边有这个一佛乘,你是声闻乘的根性,佛就为你说声闻乘的佛法,你是独觉乘,你是一佛乘的根性,佛就为你说宣说一佛乘,这样子来教化众生的。如果你若说只有一位佛,其他人都不能成佛,那么成佛的人他就不能够用一佛乘的佛法教化众生了,这样说就不圆满了,这个佛去教化众生的时候就不圆满了,就不能以佛法来教化众生,只能以其他的法教化众生,那么佛所教化众生的这些法门有所缺,就不圆满了。但事实上他又不是这样子,所以你不能认为就只有一位佛,不可以这么说。

  「无初故」,「非虚」故,「圆满」故,「无初故」,这个「无初」怎么讲呢?就是没有一个,最开始这么多的佛里面有一位佛是最初成佛的;这么多的佛里面,其中一位他是最初成佛,在他以前没有佛。「无初故」,没有这回事,没有这回事,你怎么向前推总有佛,这位佛前还有佛,那位佛以前还是有佛,你推不到第一位佛的,叫「无初」。就像我们众生流转生死似的,流转生死,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转生死,你向前推,推不到初,这叫无始。现在佛也是这样子,你说哪一位佛是最初成佛的?你推不到,你想不到哪一位佛是最初,不能的,总是以前有一位佛以前有一位佛。如果说是有一位佛,只有一位佛,没有其他的佛,那么这位佛就是最初了不?因为另外没有佛嘛,他就是最初了?这里面也有问题,这个发心的人一定也是见佛闻法栽培善根,逐渐地栽培功德圆满才成的,说是以前没有佛,只有他是佛,他的善根怎么栽培呢?他怎么栽培呢?这是不合道理嘛。所以向前推一推,推一推,向前无始,后后无终,这样子每一位佛都可以栽培善根,都可以有因缘栽培善根,善根圆满都可以成佛。你一成佛了,你为我栽培善根,我成佛了,我也为其他的人栽培善根,这样子才圆满,才公平,才平等,才圆满,所以无初,「无初故」。这样说呢,就是多佛,而不能说就是一位佛的,不能这么说。「种姓异」故、「非虚」故、「圆满」故、「无初故」,所以是非一,不能说就是一位佛,一定是多佛。

  「无垢依无别」,这个是说没有多佛。因为无量无边的佛,他们消除了无量无边的染污的种子,究竟清净了的无分别智所依止的平等法性是无差别的,是无差别。是无差别嘛,在这个无差别的法界上看是没有多佛可说的,你不能说这是释迦佛,这是阿弥陀佛,不可以这么说的。在平等法界上是没有这回事情的,所以是非多,所以合起来呢,「故非一、非多」。

  这个印顺老法师在这里又引这个《大乘庄严经论》,这个颂在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上也是有的,也有这个颂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上是在藏要本,藏要本是36页,在那一本上是36页,36页是有颂。颂上面说到这个无别,说到无别,他怎么讲呢?这开始又有个不同的讲法,这个无别。这个无别怎么讲呢?那个就是反对者,一定只有一位佛,另外没有佛。那么现在这个无著菩萨,在这里说就是无著菩萨,那里《大乘庄严经论》那个颂说是弥勒菩萨作的,说是弥勒菩萨作,那就是等于说弥勒菩萨就是弥勒菩萨说的了,反对这个说法,不是一位佛,是有多佛的。那反对者说啊,也不完全都是福德智慧圆满了才是佛,如果特别的佛,特别的佛呢,就是福德智慧没那么圆满。有一位佛最初成佛,在前面没有佛,他是第一位佛,这位佛他的福德智慧不是那么圆满,但是他也是佛,这么讲,所以那叫别,就是特别的,这位佛是特别的,所以没有关系,他也是觉悟了就是佛,就是这样的味道。那么无别,弥勒菩萨说没有这个特别的情形,一切佛都是福慧圆满的,你福慧圆满,就是佛前面还有佛,佛前面还有佛,所以有因缘栽培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,这个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上这样解释这个无别。

  这里说「无垢依无别」,在这个世亲释上、无性释上不那么讲,说这个无别指这个「无垢依」说的,清净的法界是一切佛共同的依止处,是没有特别,无差别,不是个别的,这么讲。这样讲呢,就和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上讲的不一样,讲的不同了。所以「种姓异」故、「非虚」故、「圆满」故、「无初故」,所以是「非一」;「无垢依无别」故,所以「非多」。综合起来呢,不能说是一佛,也不能说是多佛,这样子。这是「无二相」,这个法身是无二相。

  

  四、常住相

  「四、常住为相,谓真如清净相故,本愿所引故,所应作事无竟期故。」

  这四段是「常住为相」,这个法身,佛的法身是常住不变的,这叫常住相,第四段。怎么知道佛的法身,这个法身佛是常住的呢?就是永久的存在,而不会断灭的?「谓真如清净相故,本愿所引故,所应作事无竟期故」,这是这个「常住」举出三个理由来,佛的法身是常住的。「谓真如清净相故」,就是说佛成就了这个无分别智所证悟的那个清净的真如,所证悟的那个真如是清净相。这个「清净」就是离一切有戏论,离一切戏论相,离一切戏论相都是染污的,离一切戏论相,这个离一切戏论的清净真如是常住的。我们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有种种相,他就是有生灭变化,这个离一切相的无为的这个真如的体性没有这些戏论相,所以他是常住的。佛的法身呢,就是以真如为体性的,所以佛的法身是常住的,而不是有生灭变化的,这是第一个理由。

  「本愿所引故」,第二个,佛这个法身是「本愿所引故」,就是当初。这个「本」就是最初,最初他发愿的时候,他要普度一切众生齐成佛道,那当然一切众生是特别多了,那就是要尽未来际了。那么他有这样的愿呢,他就要继续地存在,他不可能中间我不在乎,我不度化众生,我要入无余涅槃了,不是的。因为他以前有这个愿,所以使令他的身体要常在,要常住的,所以「本愿所引故」。这个「本愿」,应该在初欢喜地的时候,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发大悲心。这在没得无生忍之前,在胜解行地的时候要发这个无上菩提心,但是到初得欢喜地的时候,入圣位的时候,这个时候发大欢喜心,发这个愿那是真实的,那和胜解行地也不一样。所以由那个本愿要普度一切众生,所以他要尽未来际的存在,所以他是常住的。这是由这个愿说的,由这个本愿来说明他是常住,法身常住。

  「所应作事无竟期故」,如果说有人说他这个佛要度化一切众生,这是他所作的事情,但是这个事情已经做完了,应该栽培善根的栽培善根了,应该度化得解脱的已经度化得解脱了,应该给他栽培善根的也为他栽培善根了,这事情做完了,做完了就入无余涅槃了嘛?不是,「所应作事无竟期故」,所应该做的事情是没有结束那一天的。譬如说现在很明显的还有很多的众生在流转生死,没得涅槃嘛,所以这就表示他的工作还没有做完。

  我们读这个《遗教经》,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说,佛为什么要入涅槃呢?这还有众生流转生死嘛!佛说:应该度化的我已经度化得解脱,应该栽培善根的已经栽培善根,我的事情做完了,所以我要入无余涅槃。但是若从大乘上,在这个《法华经.如来寿量品》,窥基大师说:弥勒菩萨是谁?弥勒菩萨就是释迦佛。所以这个释迦佛,我们表面上看释迦佛入涅槃了,弥勒菩萨成佛来度化众生,原来弥勒菩萨就是释迦佛。这个《阿含经》上也提到,佛是不可思议的,世界上,这个世界不可思议、龙不可思议、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、佛不可思议。四不思议之一,佛是不可思议的;你看佛是这样子,但是你不可思议,你想不到的,这个有道理。所以在大乘佛法上说,佛不入无余涅槃的,佛尽未来际度化众生,那么与小乘佛法好象有点冲突,其实也不冲突,就是小乘佛法他不这么说,就是要拐一个弯,佛入无余涅槃表示无常相,世间都是无常的,原来弥勒菩萨就是释迦佛。不过这个解释法呢,智者大师不同意,不同意这个解释。

  「所应作事无竟期故」,所以也可以知道佛是常住的,佛的法身是常住不灭的。这个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