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众生的情况,通达一切世界的情况,器世界,众生的世界,一切法的情况,乃至到一切佛法的事情,调伏众生的这一切事情,佛都是通达无碍的,这叫「智自在」。「法自在」呢,就是能够安立无量无边的法门去教化众生,那么叫作「法自在」,能为众生宣说无量无边的法门。这个我们在听释迦牟尼佛说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,这个经实在就是法门的意思,华严的法门、法华的法门、般若的法门,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佛的这个法自在所安立的。这两种自在呢,「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」,所以成就了这两种自在。合起来呢,这一共是十种自在,由六波罗蜜多所成就的。这个佛的法身有这样的自在,但是这个自在里面的解释很多都是属于受用身和变化身的事情,所以这个受用身和变化身是以法身为依止而出现的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三、无二相

  「三、无二为相,谓有无无二为相,由一切法无所有故,空所显相是实有故。」

  「三、无二为相」,第一是转依为相,第二是白法为相,现在第三个是无二为相。这个「二」是世间的法,世间法都是相对的,彼此都相对的。佛的法身是超越世间,所以没有二相,超越这个二。这里边列出来一共有三个不二,第一个是「谓有无无二」,也不是有,也不是无,这是法身的一个相貌。怎么叫作也不是有,也不是无呢?「由一切法无所有故」,这就指这个遍计所执,遍计所执的一切法都是没有的。遍计所执的一切法在众生的心情上看呢,那是非常真实,是有的;但是在佛的境界看,众生的遍计执的境界是一无所得,完全是无所有的。「空所显相是实有故」,这个遍计执的空所显示的那个离一切相的境界是真实有的,是有体性的。那么「由一切法无所有故」,这是非有相;「空所显相是实有故」,是有真实体性的,所以就是非无相。前面是非有,这是非无。

  这个若照这个唯识的理论来说呢,这个遍计执若是毕竟空寂了的时候,依他起也是不现了,依他起也是不显现了。这样子遍计执也是空了,依他起也空了,还有什么呢?就是圆成实性是不空的,空而不空,是这样子解释。若是这个《中观论》解释《般若经》的道理呢,看《中观论》的意思,不是这样解释。《中观论》的意思是说,一切缘起法自性空,缘起还是有,那么他不断灭。但是这个唯识上是说,圆成实是有,依他起随着遍计执都是空掉了。如果说是圆成实也空,那么就是断灭了,所以不能说圆成实是空,圆成实是有,有这种味道。

  

  「有为无为无二为相,由业烦恼非所为故,自在示现有为相故。」

  这是第二个无二的境界,指什么说的呢?「有为」也是无,不可得;「无为」也是不可得,这两个二是不可得的,这是法身的相貌。怎么叫作有为不可得呢?「由业烦恼非所为故」,这个法身的境界不是这个有漏业和烦恼所造成的。我们通常说这个有为,就是一切因缘生法都叫作有为。但是唯识上不这么说,说是这个业烦恼所创造的一切法,叫作有为法的。现在法身,佛的法身的这种大自在的境界不同于世间的业烦恼所为,不同于这件事。佛当然是没有这个业烦恼的这种事,没有这个染污业和烦恼的境界,这是清净离垢的,远离一切垢,极清净的境界,那所以非是业烦恼所为,所以叫作非有为相,这样解释。「自在示现有为相故」,他不是业烦恼所为,那么他是怎么情形呢?他还是能够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的,不同于二乘人那种无为的境界。二乘人弃舍了业烦恼,就入无余涅槃就是无为了。但是佛呢,能够自在无碍地示现种种的利益众生的事业,现身说法的这些有为相,所以非无为。这样子解释这个「有为无为无二为相」,就是「由业烦恼非所为故」就是不同于世间的有为相,「自在示现有为相故」就是不同于二乘人的无为相,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以后就不能自在示现有为相了,所以叫作「有为无为无二为相」。那么这样说非有为、非无为,反倒是表示法身是积极地利益一切众生,积极地教化一切众生,这叫作非有为非无为,这样讲。

  

  「异性一性无二为相,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,无量相续现等觉故。」

  这是第三个,第三个这个「异」,异,就是彼此是差别的,彼此是对立的,你有你的体性,我有我的体性,每一法有每一法的事情,就是彼此是不关连的,叫做「异性」。「一性」呢,大家都是一个体性,不能分开彼此的,那么叫作「一性」。这个世间法呢,在我们凡夫这个乱识所缘的境界上看,世间上就是这样,不是异就是一,不是一就是异,这样子。现在这个法身是超越了这个异性和一性,他是无二的。「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」,所以是没有异,不异性,没有异性。一切佛,不只是一位佛,无量无边的佛,他的这个无分别智,他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依止的地方,所依止的什么?就是清净法界,就是圆成实性,也就是诸法寂灭相,离一切相的那个清净真如。此佛与彼佛都是无差别的,彼佛所依、此佛所依的清净真如就都是一,不是异;不是你有你的清净法界,我有我的清净法界,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法界,这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界,不是的。在清净法界上这个如上看呢,是没有释迦佛和阿弥陀佛一切佛的差别的,大家都是一体的,所以没有异性。

  「无量相续现等觉故」,在这个清净法界上看,没有一切佛的差别,此佛即是彼佛,彼佛即是此佛,无差别,那你能说没有无量无边的佛吗?还不能这么说。「无量相续现等觉故」,从他们最初发心成佛的那个地方来看呢,那还是有差别,有「无量」的「相续」。「相续」,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,这个生命是相续不断的。前一个生命结束了,又后一个生命又相续下来。这个生命出现了以后,又老病死了,那么又有一个生命接续下来,是相续不断地,所以就是等于说众生,等于说这个五蕴身,个别的五蕴身的一个代名词。就是「无量相续」就是无量的有情,无量的有情各有各的因果,各有各自己的因果的系统,你是你的因果系统,你是你的因果系统,虽然彼此可能有关系,有关系他们本身还是有一个系统的,而不混乱,各有各的因果。有无量无边的有情遇见三宝了,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,慢慢这些成佛了,「现等觉故」,觉悟诸法实相了,成佛了。从这地方看呢,那就有无量无边的佛,不能够就是一位佛,还有很多的佛的,还是这样的,所以也不能说是一性。所以合起来说呢,非一非异,这样说,这样子。这个我们在其他的经论上,只是简单地这么说一句,里面的情形没有说多,但是《摄大乘论》关于这个地方呢,下文还继续有讲这件事,讲这个道理的。

  

  「此中有二颂:我执不有故,于中无别依;随前能证别,故施设有异。」

  这里两个颂来颂这个无异性、一性的这个不二相,「异性一性无二为相」这一段文,这里有两个颂重新地来说明这个道理。「我执不有故」,这个我执,我们凡夫是有我的执着,你是你我是我,因为有这样的执着,所以自己的这个因果的这个系统一直地相续下来,一直地相续下来。一直地相续下来,就是每一个众生有他本身的一个因果,一个因果一个因果的系统这样子。但是佛的境界是无我的,他作种种功德的时候他是用无我的智慧来创造的,没有这个我执,没有。这样子一来呢,他就和一切佛,此佛彼佛一切佛之间是无分别的,变成无分别境界了。所以「于中无别依」,就是在这个清净法界里边没有个别的生命的所依止,没有个别的生命体了,没有,没有这个彼此的分别了,就是一个清净法身。这个这样的佛法在别的地方还没有看见说这件事,就是在这上看见。我们众生因为有我执才有这件事,我作善也好,我作恶也好,因为有我执的关系,他本身凝聚在一起,由因而有果,你得了果以后,继续因为有我执,继续由果来造因,由因又得果,就是这个系统一直地相续下去,维持下去。若是修学佛法,到了佛的境界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我了,完全没有我的时候就没有个别的生命体,没有个别的生命体,一切佛彼此都是融摄的。所以「于中无别依」,没有一个你有一个特别的生命,不是的,「于中无别依」。在清净法界上看呢,没有每一位佛的个别的生命,没有,「于中无别依」。这样说呢,就是没有多佛,没有这个异了,前面这个「异性一性」就没有异,此佛与彼佛无量佛中没有彼此的对立的这种事情,没有异,「于中无别依」。

  「随前能证别」,但是随顺他以前作众生的时候,作凡夫的时候,由凡而圣一直到十地菩萨这个阶段来看,那就有差别。随你以前发心的时候,能证悟清净法界,平等法界的那个来看呢,那是有差别的。「故施设有异」,所以就安立的名字也就不一样,喔,这位是释迦牟尼佛,这是阿弥陀佛,这是药师佛,药师琉璃光如来,这是毗婆尸佛,这是当来下生弥勒佛,就是因此而施设的名字就不一样了,这是过去佛,现在佛,未来佛,就施设了种种的名字的,那就是有异,就不是一,不是一了。这个颂:「我执不有故,于中无别依;随前能证别,故施设有异」,这个「施设」就是安立名字,安立种种的名字叫作施设。这个地方是个空地,现在把它造一个房子在这里,叫做施设。这个人原来没有名字,没有名字给它安一个名字,叫作施设,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种姓异、非虚、圆满、无初故,无垢依无别,故非一、非多。」

  这个颂还是前面的意思,但是又不同的理由,不同的理由来解释这个非一,同时也解释这个非多,多就是异了,解释这个非一非异。先说「非一」,有四个理由:第一个理由「种姓异」,第一个理由是「种姓异」。「种姓」呢,就是最初闻法的时候,最初见佛闻法所熏习的种姓是不一样的。有的人熏成了声闻的种姓,有的人是独觉的种姓,有的人是佛的种姓,他是要成佛,他最初一见佛闻法,发无上菩提心,他就要成佛,有的人见佛闻法,不,他作个阿罗汉,他要作阿罗汉,这个熏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