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:你请我三次了,你这回驱逐我,我不走。这个鬼不是一般的饿鬼,不是饥饿的饿,他是应该是善恶的恶,他说:你若不走,我可以把你的身体撕开,叫你流血而死。佛说:我不看见世间、出世间有人能够把我的身体撕开,叫我流血而死的。这时候鬼不敢说话了,这时候佛就说法,但是不是这个恶鬼,是另外一个恶鬼,那个人得圣道,有这个事情。所以佛的心自在,就是没有一个人,鬼、神、天、人、阿修罗能够威胁佛的,佛的心在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境界心情自在。

  

  (Tape55)

  「应知法身略有五相:一、转依为相,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,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」。这个九章是「彼果智」,「彼果智」就是指佛的三身说的,总起来就是叫作法身,说法身应该是指自性身说,但是看这个文上也就包括了受用身和变化身,有这样意思。说到法身有五相,一共是「十门分别」,第一就是说到「相」,这个「相」有五相,一是转依为相。前面这个「彼果断」是无住涅槃,无住涅槃里面也说到转依,这里说这个法身也说到转依,这个地方有一点问题,就是无住涅槃的转依和法身的转依是有什么不同?这个地方。从文字上看也是很明显,是不一样的。这里说转依是说依他起,「转灭一切障杂染分」的依他起,「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」,就是转灭染污的依他起,转得清净的依他起。

  前面这个无住涅槃的转依是转舍这个遍计执,转得清净的圆成实,这个倒是很明显的不同,明显的不同也需要再解释一下。这个转舍遍计执这句话,这句话明白一点说是什么呢?就是由修习唯识观,由修习唯识无义的止观,逐渐地能消除我们这个分别心上面的执着,遍计执就是内心的执着。内心的执着,从四寻伺、四如实智那一段文上看,很明显的,或者说是观察,第一观呢,就是执着所缘境离开了我们的识有他自己的体性,就是这个执着是第一观,要破这个执。我们所分别的一切境界和我们的分别心是不相离的,是以识为自性的,一切法以识为自性,但是我们的执着呢一切法是一切法,和我们的识没有关系,我们的执着是这样子。就是破除去这个执着,这就是遍计执,破这个遍计执,转灭这个杂染的遍计执。那么转得的是什么呢?就是清净的圆成实性。这个遍计执全面地清除了以后,当然遍计执是毕竟空,这个毕竟空所显的就是圆成实性了,空所显现的理性就是圆成实性,这是前面的无住涅槃那一段文的转依。

  这里头说的转依呢,转灭依他起的杂染分,就是种子,二障的种子,一切的杂染种子,这个杂染种子是依他起法。这个杂染种子依他起法怎么有的呢?就由遍计执有的。我们这一念分别心遇见一切境界的虚妄分别去执着,就这样子在阿赖耶识里面就熏成了种子了,熏成了我执的种子、法执的种子、惑业苦的这些种子。这个种子是有这么一件事的,和遍计执不同,是灭除去这个杂染的种子,这是转灭一切障杂染分的依他起性。这个依他起性当然也包括这一切的惑业苦,都包括在内的,这都是属于依他起的。这个转得的「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」,那主要就是无分别智,主要是无分别智,其中包括到根本智、后得智,乃至一切的陀罗尼三摩地门,无量无边的清净功德,都包括在内了,是这样子。

  这两个转依的关系,实在来说呢,是同时的,实在是一回事。一回事啊,这里说这个所得的「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」,主要的是智,就是平常所谓「转识成智」这句话了。那么这个在转的时候,就是在你用功修行的时候,修这个如唯识观的时候,你逐渐地去成就这个唯识观的智慧的时候,也就逐渐地灭除烦恼的种子,也就是逐渐地灭除你的执着,内心的执着,是同时的,不是这两个转依,是一回事,是一回事情。因为你逐渐地成就了无分别智,你才能够证悟这个圆成实性的清净法界,所以证悟了清净的这个平等法界,你的无分别智也就逐渐地增长了,也就是逐渐地灭除烦恼障,灭除烦恼的种子、所知障的种子,也就逐渐地灭除这个杂染分的一切种子,是一回事,是同时的,不是能分开的,是这样的意思。这是第一个转依为相。

  第二个「白法所成为相」,就是「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」,在因地所修的六波罗蜜到成佛的时候圆满了,在法身上有十种自在。

  「此中寿自在,心自在,众具自在,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」,这个先说有三种自在。就是一个寿命的自在,我昨天说过,这个法身是无量寿,但是在众生的世间呢,这个寿命是有个限度的,有限度,但是还是随意自在的,他愿意多长就多长,不像我们一般的众生的境界是不自在的,那是「寿自在」,「心自在」,一切世间法所不能染污。那么这个心自在,其他的地方有这个心自在就是指三昧说的。

  「众具自在」,「众具」就是财富,财富也是自在的。他的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医药,这个生活所需是不会有缺乏的事情,「众具自在」。「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」,在六波罗蜜多里面第一个施波罗蜜多,到果上的时候呢,就得到这三种自在。这三种自在在施波罗蜜多里面是一个法施,还有一个无畏施,还有一个财施。由法施得寿自在,由法施得寿命的自在,就是由法施能布施众生的慧命,以智慧为命,慧命,所以到果上的时候得寿自在。由无畏的布施解除众生内心的恐怖,所以得心自在。由于这个财的布施,得众具自在。所以「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」,得「寿自在,心自在,众具自在」。

  

  「业自在,生自在,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。」

  这个「业自在」是什么呢?就是到法身的时候,他这个身语意三业是非常自在的,随心所欲就能现前,这个清净圆满的身语意业随心所欲都能现前的,这是「业自在」。这个「生自在」,「生自在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佛若是想要在世间,世间的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或者是五趣,或者说六道,随心所欲到什么地方受生,就能够在什么地方受生,这叫「生自在」。我们凡夫是不自在,你随业流转,这个业力叫你到什么地方去,你到什么地方去,你说不去不可以,不去不可以。想去,你没有那个业,你想去还去不了,不想去还非去不可,这就是不自在。但是佛是这种大自在的境界,想要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,这叫「生自在」。这两种自在「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」,圆满了戒波罗蜜多呢,是有这两种自在。就是这个清净的三业,持戒的人在因地的时候持戒清净,三业清净,他只是作善业,清净无漏的善业,而没有恶业,所以成佛的时候业自在。这个因为不作恶,所以到果地的时候得「生自在」,「生」是果,是所得的果报。由清净的善业,无漏的善业,得清净的果报现起的自在,那么这是「由戒波罗蜜多圆满」的关系,得这两种自在。

  

  「胜解自在,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。」

  这个「胜解自在」,这里说的意思呢,是说你内心里面的想法,你内心里面的想法,就是特别有力量,你若怎么想呢这个境界就怎么样现。这个境界现,外面有大火,现在想要把火变成水,你心里面一想呢,这个火就变了。能转变一切境界,这叫「胜解自在」。这个是「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」,这是在因地的时候修这个忍波罗蜜。这个世亲释、无性释都解释是说:在因地的时候这个修忍的时候,能够忍受,能够容忍众生的种种的境界,能随顺众生的意乐,在因地的时候能这样子,能随顺众生的意乐,能忍受众生的种种的情况,所以到果地的时候呢,就是外面的境界随心转。在因地的时候,是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,心随众生的情况转,到果地的时候一切境界随心转,这在世亲菩萨释是这样意思。若是说由于因地的时候能够忍受一切苦难,他的内心这个正念不变,有这样的力量,所以到果地的时候一切境界随心转,或者这么解释。所以这个「胜解自在」,一切境界随心转变,这叫「胜解自在」。

  这个佛在初成道不久的时候,度化这个三迦叶的时候,突然间有些事情,就是这个三迦叶这些人在那砍柴,在山里面修道,修苦行,在那砍柴的时候。砍柴的时候,他们都是拜火的,这个手一举起来的时候呢,就下不来,就不能下来,或者手一下来就不能举。那么后来知道都是佛陀的神力,其实在这里看就是佛陀的「胜解自在」,佛心里这样想,你手举起来不可以下,那么他就不能下,这下就不能举,就是随佛心意的转变,这叫「胜解自在」,这是「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」。

  

  「愿自在,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。」

  这个「胜解自在」,就是现前的境界,已经出现的事情要转变他,随心转变,这个力量是胜解。这个「愿自在」呢,是没有这件事,但是我想要这件事出现,没有这件事。或者是要作什么事情,创造一个什么事情,有这样愿望的时候,也是自在的,一定能满愿的,这叫作「愿自在」。「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」,这就是在因地的时候修这个精进波罗蜜多。精进波罗蜜多的意思,你作一样事情的时候,由始至终的能把他作成功,不会是半途而废,叫作精进波罗蜜多。那么在因地的时候有这样的功德,所以到果地的时候有愿自在;心里面想作什么事情,这件事就一定会成功的,这叫作愿自在。这个《华严经》上,在十地品也有这十种自在,但是那里说的和这里多少有点不一样。

  

  「神力自在五通所摄,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。」

  这个神通的威力也是大自在,是无障碍的。这是属于「五通」,在五通这个范围内,这个漏尽通不算,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。这五种神通「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」,由静虑波罗蜜多能引发出来五种神通,佛这五种神通当然是极圆满的了。

  

  「智自在,法自在,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。」

  这个「智自在」,佛的这个大智慧也是自在无碍的,他能够通达一切法,通达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