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地菩萨他想要入涅槃,想要入涅槃,由诸佛的劝请,他才从这个深定里面出来,出来才能够发心广度众生,这可见第八地的时候会有这种事情。当然第七地以前也有这种事情,就是有的时候精进勇猛地度化众生,有的时候休息休息也好,也有这种事情。所以这样情形呢,这个肉身菩萨也有一点类似阿罗汉那种情形,所以到法身决定就是见到的佛就是受用身。所以大概的说法呢,没得法身以前所见的佛都是变化身佛,大概这么说。譬如说我们凡夫所看见的佛也是老比丘相,这个比丘相这样子,也就是八相成道的佛。
这位变化身的佛,「亦依法身,从睹史多天」,就是四王天、忉利天、焰摩天、睹史多天,欲界的第四天,在那里。在那里,在那个天宫,先在那个天宫住了一生。「现没」,没就是舍掉了天的寿命,这也是,佛是没有死亡这件事,这是示现的。从睹史多天舍掉了寿命,「受生」,就是来到人间,也要有父亲、母亲,投胎了,投胎还有入胎、住胎、出胎这些事情。「受欲」,就是享受五欲。这个经上有说释迦佛是十九岁结婚,二十九岁出家,他有十年的欲乐,经上有这么说。「踰城」,到二十九岁这一年,他就骑着马,从城越过去了,就「出家」了。「往外道所修诸苦行」,到外道那里修诸苦行。这个《大智度论》上解释这个道理,为什么要修苦行呢?因为你若不修苦行,你说你成佛了,外道说你不明白道理,你没有修苦行,你没有能见到真理,外道会这么说。现在释迦佛作菩萨,在家出家以后,修了六年苦行,比外道修的还更苦,结果是苦行不能得道又放弃了,放弃了以后吃了两个女孩子供养的乳糜,这个体力恢复过来了,修苦行的时候身体衰弱了。那么身体恢复过来以后,在菩提树下入定,思惟缘起,「证大菩提」,就是得无上菩提了。得无上菩提以后转大*轮,然后「入大涅槃」。
这一共是八相,「从睹史多天宫现没」这是第一相,「受生」是一相,「受欲」一相,「逾城出家」一相,「往外道所修诸苦行」「证大菩提」一相,「转大*轮」一相,「入大涅槃」,一共是八相。有的地方说有这个降魔,有降魔这件事,这里没有提这个事情。
那么这个变化身有这么多的变化,有这么多的变化,这实在都是为度化我们生死凡夫所示现,要这样子众生才有信心,那个受用身那是没有这件事,没有这种变化的,那是因为他度化的法身菩萨,他在人间修行已经证悟真如理了,他相信,他见到受用身佛,他相信这件事。
第二节、十门分别2
第一项、颂标
「此中说一嗢陀楠颂:相、证得、自在、依止、及摄持、差别、德、甚深、念、业:明诸佛。」
前面是「出体性」,出这个彼果智殊胜的体性,就是佛的三身。佛的三身在这里看呢,这个自性身就是佛的根本无分别智,受用身、变化身是佛的后得智,就是妙观察智,为这两类众生转大*轮,所以加起来就是根本智、后得智两种智慧。分开来说呢,就是三身,这是「出体性」。这底下第二节是「十门分别」,分成十部分来解释这个彼果智,也就是解释这个法身。第一项是「颂标」用这个颂标出来这个十门分别的十门:第一个是「相」,第二个是「证得」,第三个是「自在」,「依止、及摄持、差别」,「德」是一个,「甚深」是一个,「念」是一个,「业」,一共是十个。
第二项、广释10
甲、相5
一、转依相
「诸佛法身以何为相?」
这个第一科就是说这个「相」。这个「诸佛法身」以什么为他的体相呢?他的相貌呢?
「应知法身略有五相:一、转依为相,」
简略说呢,他有五个相貌,五个体相,第一就是「转依为相」,怎么叫作转依呢?
「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。」
这个我们刚才讲过这个依,就是从我们现前的这一念分别,心里面修这个止观,当然还有六波罗蜜种种功德,逐渐地、展转地灭除去一切障,一切烦恼障、一切所知障这个杂染分的依他起性。杂染分的依他起性就是由内心的执着熏习成的烦恼的种子,这烦恼的种子要灭除他。再呢,就是烦恼种子的现行,现行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分别心的执着,那么就是遍计所对了。遍计所执,所遍计的也是依他起,能遍计的也是依他起,能遍计在所遍计上活动的时候这叫遍计所执。遍计所执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分别心,无论遇见什么事情都执着,而不能够不执着。我们相信了佛法,就是去学习佛法要改变这个执着的时候,初开始还很难的,很困难,很不容易。怎么是我的执着呢?那个高山在那里是有的嘛!怎么能说没有呢?就是这样执着,总感觉到困难。现在要把这个困难要通过去,灭除一切障的杂染分的依他起,这也就包括遍计执的。
「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。」
「转得」,这个转这个字两用:一个是转灭,一个是转得。这个得到什么了呢?「解脱一切障」,前面是「灭一切障杂」,灭除了以后心里面解脱了,解脱了是什么样子呢?「于法自在转」,在一切法上心情自在。我们没有灭除执着的时候心里不自在,这个所恨的境界有变化的时候,你心也会变动;所爱的境界有变化的时候心他在变动,心里面动,你不能自在。这个自在就是你心里面不受影响,也是自在的意思。现在是解脱了一切障的时候,你内心里面于一切法,不管一切法怎么样呢,他心里面都是自在的。这个在《阿含经》上说到一段,有一天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到聚落去托钵,遇见了一个婆罗门对佛就说:唉呀!我这个我很欢喜我这条牛,我这条牛给我怎么怎么的,好用,怎么怎么的。佛说:你若是欢喜你这条牛,你爱你这条牛,你就会忧你这条牛,你就会忧,你若不爱就不忧了,因为你爱你就有忧,佛说这么一句话。所以这个地方呢,这表示就是不自在,你若忧,你爱就是不自在。现在这上面说呢,你解脱一切障的时候,「于法自在转」。
我以前也说过,若是我们对于佛法没有信心的时候,我们若听闻佛法这句话的时候会怎么想?就是感觉到佛法是不讲人情的,人的情是要爱要恨,这是人情。这个人不爱也不恨了,这个人是什么人?那么这可是呢,这个阿罗汉这个圣人,阿罗汉就是也有大悲心,阿罗汉也有慈悲心,但是他就是完全不讲人情,完全不讲人情。你要用他点关系呢,你求他事情他也能帮忙,也不是不帮忙,他也可能像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,还有乌陀夷尊者。在这个《阿毗达磨论》上看,乌陀夷尊者是教化第一;这么多的阿罗汉里面,教化众生他是最第一,很多人,他教化了很多人信佛,舍利弗尊者好象都没有他多,那上面。但是他若入无余涅槃以后就不管了,众生的苦恼事情他不管了。这个只有菩萨是大慈大悲,但是这就是用慈悲这个字,而不是一般人用的爱这个字,不用这个字,用慈悲。如果若是没有,不用慈悲这个字,没有慈悲这件事,学习佛法的人就是完全不讲人情,这件事人能不能接受?能不能接受这件事?
「于法自在转现前」,这种大自在的境界现前,没有烦恼的系缚了,这个大自在的心情现前了。「清净分依他起性」,这个「清净分依他起性」呢,一个就是清净法界,圆成实性,一切法寂灭相的这个圆成实性。第二,得到清净的依他起,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、无量无边的道力、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、三摩地、无量无边的智慧,三明、六通、八解脱、十力、四无所畏,这么多的功德都现前了。那么这个法身是什么相貌呢?就是远离了,弃舍了无量无边的杂染,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,是名为法身,这就叫作转依。转依,就是弃舍一切烦恼,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,这叫做转依。这个「转依为相」这个地方说,实在这是总说的,这地方是总说。
二、白法所成相
「二、白法所成为相,」
这底下就是别说的。这个「白法」,就是无漏的功德,没有杂染,无漏的功德所成就的,这是法身的相貌。
「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。」
这个「白法所成为相」是什么呢?就是他在成佛之前所修的六波罗蜜多修圆满了,圆满了到成佛的时候得法身的时候有十种大自在,十种自在的力量,什么呢?
「此中寿自在,心自在,众具自在,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。」
「此中寿自在」,这个「寿」就是寿命,他来到世间的时候他想要住多久就住多久,想要住一百年就是一百年,他想要住一千年一万年就可以住一千年一万年,这个寿命自己决定,是自在的。不像我们凡夫还想要活下去,活不下去要死,这是不自在,你想要长也不行,当然也不可能想短嘛,这个寿命不自在。但是这个佛不是,佛是寿命是自在的。这应该是那样说,在佛的自受用身呢,是无量寿的,尽未来际的可以。可是在这个《成唯识论》,在其他的经论上也提到一件事,自受用身佛呢,他也是,他愿意舍掉也是可以,也是可以的。他那无量寿也是他的愿,他就是他这时候为了度化众生,可以使令他这个自受用身这个寿命是无限期地延续下去,也就是他的愿。他若不愿意也可以停下来,那么也可以说是寿自在。但是这里说若是在人间来成佛的时候呢,他的寿命是自在的,愿意长就长,愿意短就短,没有一个力量可以障碍他的,不可以。
「心自在」,这个「心自在」就是世间上的一切法,世间的尘劳的杂染法不可以染污他的,他心自在,心里面很自在,没有一样事能威胁他的。我以前曾经讲过一件事:佛这个时候观察一个鬼可以得度了,这个鬼是可以得度,佛就是去了,不用请,佛就去了。去了,这个鬼这个主人看见佛进来了就驱逐佛,我不欢迎你,请你走。佛就离开,佛就出去了。出去了嘛,这时候这个鬼想一想,哎呀,再去把佛请回来,佛就又进来。这个鬼又不高兴,又把佛驱逐了,连续是驱逐了三次,请了三次,这样子。那么他第四次还要是驱逐佛,佛这时候不走了,佛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