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九章、彼果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地菩薩他想要入涅槃,想要入涅槃,由諸佛的勸請,他才從這個深定裏面出來,出來才能夠發心廣度衆生,這可見第八地的時候會有這種事情。當然第七地以前也有這種事情,就是有的時候精進勇猛地度化衆生,有的時候休息休息也好,也有這種事情。所以這樣情形呢,這個肉身菩薩也有一點類似阿羅漢那種情形,所以到法身決定就是見到的佛就是受用身。所以大概的說法呢,沒得法身以前所見的佛都是變化身佛,大概這麼說。譬如說我們凡夫所看見的佛也是老比丘相,這個比丘相這樣子,也就是八相成道的佛。

  這位變化身的佛,「亦依法身,從睹史多天」,就是四王天、忉利天、焰摩天、睹史多天,欲界的第四天,在那裏。在那裏,在那個天宮,先在那個天宮住了一生。「現沒」,沒就是舍掉了天的壽命,這也是,佛是沒有死亡這件事,這是示現的。從睹史多天舍掉了壽命,「受生」,就是來到人間,也要有父親、母親,投胎了,投胎還有入胎、住胎、出胎這些事情。「受欲」,就是享受五欲。這個經上有說釋迦佛是十九歲結婚,二十九歲出家,他有十年的欲樂,經上有這麼說。「踰城」,到二十九歲這一年,他就騎著馬,從城越過去了,就「出家」了。「往外道所修諸苦行」,到外道那裏修諸苦行。這個《大智度論》上解釋這個道理,爲什麼要修苦行呢?因爲你若不修苦行,你說你成佛了,外道說你不明白道理,你沒有修苦行,你沒有能見到真理,外道會這麼說。現在釋迦佛作菩薩,在家出家以後,修了六年苦行,比外道修的還更苦,結果是苦行不能得道又放棄了,放棄了以後吃了兩個女孩子供養的乳糜,這個體力恢複過來了,修苦行的時候身體衰弱了。那麼身體恢複過來以後,在菩提樹下入定,思惟緣起,「證大菩提」,就是得無上菩提了。得無上菩提以後轉大*輪,然後「入大涅槃」。

  這一共是八相,「從睹史多天宮現沒」這是第一相,「受生」是一相,「受欲」一相,「逾城出家」一相,「往外道所修諸苦行」「證大菩提」一相,「轉大*輪」一相,「入大涅槃」,一共是八相。有的地方說有這個降魔,有降魔這件事,這裏沒有提這個事情。

  那麼這個變化身有這麼多的變化,有這麼多的變化,這實在都是爲度化我們生死凡夫所示現,要這樣子衆生才有信心,那個受用身那是沒有這件事,沒有這種變化的,那是因爲他度化的法身菩薩,他在人間修行已經證悟真如理了,他相信,他見到受用身佛,他相信這件事。

  

  第二節、十門分別2

  第一項、頌標

  「此中說一嗢陀楠頌:相、證得、自在、依止、及攝持、差別、德、甚深、念、業:明諸佛。」

  前面是「出體性」,出這個彼果智殊勝的體性,就是佛的叁身。佛的叁身在這裏看呢,這個自性身就是佛的根本無分別智,受用身、變化身是佛的後得智,就是妙觀察智,爲這兩類衆生轉大*輪,所以加起來就是根本智、後得智兩種智慧。分開來說呢,就是叁身,這是「出體性」。這底下第二節是「十門分別」,分成十部分來解釋這個彼果智,也就是解釋這個法身。第一項是「頌標」用這個頌標出來這個十門分別的十門:第一個是「相」,第二個是「證得」,第叁個是「自在」,「依止、及攝持、差別」,「德」是一個,「甚深」是一個,「念」是一個,「業」,一共是十個。

  

  第二項、廣釋10

  甲、相5

  一、轉依相

  「諸佛法身以何爲相?」

  這個第一科就是說這個「相」。這個「諸佛法身」以什麼爲他的體相呢?他的相貌呢?

  

  「應知法身略有五相:一、轉依爲相,」

  簡略說呢,他有五個相貌,五個體相,第一就是「轉依爲相」,怎麼叫作轉依呢?

  

  「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。」

  這個我們剛才講過這個依,就是從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分別,心裏面修這個止觀,當然還有六波羅蜜種種功德,逐漸地、展轉地滅除去一切障,一切煩惱障、一切所知障這個雜染分的依他起性。雜染分的依他起性就是由內心的執著熏習成的煩惱的種子,這煩惱的種子要滅除他。再呢,就是煩惱種子的現行,現行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分別心的執著,那麼就是遍計所對了。遍計所執,所遍計的也是依他起,能遍計的也是依他起,能遍計在所遍計上活動的時候這叫遍計所執。遍計所執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分別心,無論遇見什麼事情都執著,而不能夠不執著。我們相信了佛法,就是去學習佛法要改變這個執著的時候,初開始還很難的,很困難,很不容易。怎麼是我的執著呢?那個高山在那裏是有的嘛!怎麼能說沒有呢?就是這樣執著,總感覺到困難。現在要把這個困難要通過去,滅除一切障的雜染分的依他起,這也就包括遍計執的。

  

  「轉得解脫一切障于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。」

  「轉得」,這個轉這個字兩用:一個是轉滅,一個是轉得。這個得到什麼了呢?「解脫一切障」,前面是「滅一切障雜」,滅除了以後心裏面解脫了,解脫了是什麼樣子呢?「于法自在轉」,在一切法上心情自在。我們沒有滅除執著的時候心裏不自在,這個所恨的境界有變化的時候,你心也會變動;所愛的境界有變化的時候心他在變動,心裏面動,你不能自在。這個自在就是你心裏面不受影響,也是自在的意思。現在是解脫了一切障的時候,你內心裏面于一切法,不管一切法怎麼樣呢,他心裏面都是自在的。這個在《阿含經》上說到一段,有一天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到聚落去托缽,遇見了一個婆羅門對佛就說:唉呀!我這個我很歡喜我這條牛,我這條牛給我怎麼怎麼的,好用,怎麼怎麼的。佛說:你若是歡喜你這條牛,你愛你這條牛,你就會憂你這條牛,你就會憂,你若不愛就不憂了,因爲你愛你就有憂,佛說這麼一句話。所以這個地方呢,這表示就是不自在,你若憂,你愛就是不自在。現在這上面說呢,你解脫一切障的時候,「于法自在轉」。

  我以前也說過,若是我們對于佛法沒有信心的時候,我們若聽聞佛法這句話的時候會怎麼想?就是感覺到佛法是不講人情的,人的情是要愛要恨,這是人情。這個人不愛也不恨了,這個人是什麼人?那麼這可是呢,這個阿羅漢這個聖人,阿羅漢就是也有大悲心,阿羅漢也有慈悲心,但是他就是完全不講人情,完全不講人情。你要用他點關系呢,你求他事情他也能幫忙,也不是不幫忙,他也可能像舍利弗尊者、目犍連尊者,還有烏陀夷尊者。在這個《阿毗達磨論》上看,烏陀夷尊者是教化第一;這麼多的阿羅漢裏面,教化衆生他是最第一,很多人,他教化了很多人信佛,舍利弗尊者好象都沒有他多,那上面。但是他若入無余涅槃以後就不管了,衆生的苦惱事情他不管了。這個只有菩薩是大慈大悲,但是這就是用慈悲這個字,而不是一般人用的愛這個字,不用這個字,用慈悲。如果若是沒有,不用慈悲這個字,沒有慈悲這件事,學習佛法的人就是完全不講人情,這件事人能不能接受?能不能接受這件事?

  「于法自在轉現前」,這種大自在的境界現前,沒有煩惱的系縛了,這個大自在的心情現前了。「清淨分依他起性」,這個「清淨分依他起性」呢,一個就是清淨法界,圓成實性,一切法寂滅相的這個圓成實性。第二,得到清淨的依他起,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、無量無邊的道力、無量無邊的陀羅尼門、叁摩地、無量無邊的智慧,叁明、六通、八解脫、十力、四無所畏,這麼多的功德都現前了。那麼這個法身是什麼相貌呢?就是遠離了,棄舍了無量無邊的雜染,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,是名爲法身,這就叫作轉依。轉依,就是棄舍一切煩惱,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,這叫做轉依。這個「轉依爲相」這個地方說,實在這是總說的,這地方是總說。

  

  二、白法所成相

  「二、白法所成爲相,」

  這底下就是別說的。這個「白法」,就是無漏的功德,沒有雜染,無漏的功德所成就的,這是法身的相貌。

  

  「謂六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故。」

  這個「白法所成爲相」是什麼呢?就是他在成佛之前所修的六波羅蜜多修圓滿了,圓滿了到成佛的時候得法身的時候有十種大自在,十種自在的力量,什麼呢?

  

  「此中壽自在,心自在,衆具自在,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。」

  「此中壽自在」,這個「壽」就是壽命,他來到世間的時候他想要住多久就住多久,想要住一百年就是一百年,他想要住一千年一萬年就可以住一千年一萬年,這個壽命自己決定,是自在的。不像我們凡夫還想要活下去,活不下去要死,這是不自在,你想要長也不行,當然也不可能想短嘛,這個壽命不自在。但是這個佛不是,佛是壽命是自在的。這應該是那樣說,在佛的自受用身呢,是無量壽的,盡未來際的可以。可是在這個《成唯識論》,在其他的經論上也提到一件事,自受用身佛呢,他也是,他願意舍掉也是可以,也是可以的。他那無量壽也是他的願,他就是他這時候爲了度化衆生,可以使令他這個自受用身這個壽命是無限期地延續下去,也就是他的願。他若不願意也可以停下來,那麼也可以說是壽自在。但是這裏說若是在人間來成佛的時候呢,他的壽命是自在的,願意長就長,願意短就短,沒有一個力量可以障礙他的,不可以。

  「心自在」,這個「心自在」就是世間上的一切法,世間的塵勞的雜染法不可以染汙他的,他心自在,心裏面很自在,沒有一樣事能威脅他的。我以前曾經講過一件事:佛這個時候觀察一個鬼可以得度了,這個鬼是可以得度,佛就是去了,不用請,佛就去了。去了,這個鬼這個主人看見佛進來了就驅逐佛,我不歡迎你,請你走。佛就離開,佛就出去了。出去了嘛,這時候這個鬼想一想,哎呀,再去把佛請回來,佛就又進來。這個鬼又不高興,又把佛驅逐了,連續是驅逐了叁次,請了叁次,這樣子。那麼他第四次還要是驅逐佛,佛這時候不走了,佛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