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衆生的情況,通達一切世界的情況,器世界,衆生的世界,一切法的情況,乃至到一切佛法的事情,調伏衆生的這一切事情,佛都是通達無礙的,這叫「智自在」。「法自在」呢,就是能夠安立無量無邊的法門去教化衆生,那麼叫作「法自在」,能爲衆生宣說無量無邊的法門。這個我們在聽釋迦牟尼佛說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這個經實在就是法門的意思,華嚴的法門、法華的法門、般若的法門,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佛的這個法自在所安立的。這兩種自在呢,「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」,所以成就了這兩種自在。合起來呢,這一共是十種自在,由六波羅蜜多所成就的。這個佛的法身有這樣的自在,但是這個自在裏面的解釋很多都是屬于受用身和變化身的事情,所以這個受用身和變化身是以法身爲依止而出現的,是這樣意思。
叁、無二相
「叁、無二爲相,謂有無無二爲相,由一切法無所有故,空所顯相是實有故。」
「叁、無二爲相」,第一是轉依爲相,第二是白法爲相,現在第叁個是無二爲相。這個「二」是世間的法,世間法都是相對的,彼此都相對的。佛的法身是超越世間,所以沒有二相,超越這個二。這裏邊列出來一共有叁個不二,第一個是「謂有無無二」,也不是有,也不是無,這是法身的一個相貌。怎麼叫作也不是有,也不是無呢?「由一切法無所有故」,這就指這個遍計所執,遍計所執的一切法都是沒有的。遍計所執的一切法在衆生的心情上看呢,那是非常真實,是有的;但是在佛的境界看,衆生的遍計執的境界是一無所得,完全是無所有的。「空所顯相是實有故」,這個遍計執的空所顯示的那個離一切相的境界是真實有的,是有體性的。那麼「由一切法無所有故」,這是非有相;「空所顯相是實有故」,是有真實體性的,所以就是非無相。前面是非有,這是非無。
這個若照這個唯識的理論來說呢,這個遍計執若是畢竟空寂了的時候,依他起也是不現了,依他起也是不顯現了。這樣子遍計執也是空了,依他起也空了,還有什麼呢?就是圓成實性是不空的,空而不空,是這樣子解釋。若是這個《中觀論》解釋《般若經》的道理呢,看《中觀論》的意思,不是這樣解釋。《中觀論》的意思是說,一切緣起法自性空,緣起還是有,那麼他不斷滅。但是這個唯識上是說,圓成實是有,依他起隨著遍計執都是空掉了。如果說是圓成實也空,那麼就是斷滅了,所以不能說圓成實是空,圓成實是有,有這種味道。
「有爲無爲無二爲相,由業煩惱非所爲故,自在示現有爲相故。」
這是第二個無二的境界,指什麼說的呢?「有爲」也是無,不可得;「無爲」也是不可得,這兩個二是不可得的,這是法身的相貌。怎麼叫作有爲不可得呢?「由業煩惱非所爲故」,這個法身的境界不是這個有漏業和煩惱所造成的。我們通常說這個有爲,就是一切因緣生法都叫作有爲。但是唯識上不這麼說,說是這個業煩惱所創造的一切法,叫作有爲法的。現在法身,佛的法身的這種大自在的境界不同于世間的業煩惱所爲,不同于這件事。佛當然是沒有這個業煩惱的這種事,沒有這個染汙業和煩惱的境界,這是清淨離垢的,遠離一切垢,極清淨的境界,那所以非是業煩惱所爲,所以叫作非有爲相,這樣解釋。「自在示現有爲相故」,他不是業煩惱所爲,那麼他是怎麼情形呢?他還是能夠大慈大悲廣度衆生的,不同于二乘人那種無爲的境界。二乘人棄舍了業煩惱,就入無余涅槃就是無爲了。但是佛呢,能夠自在無礙地示現種種的利益衆生的事業,現身說法的這些有爲相,所以非無爲。這樣子解釋這個「有爲無爲無二爲相」,就是「由業煩惱非所爲故」就是不同于世間的有爲相,「自在示現有爲相故」就是不同于二乘人的無爲相,二乘人入無余涅槃以後就不能自在示現有爲相了,所以叫作「有爲無爲無二爲相」。那麼這樣說非有爲、非無爲,反倒是表示法身是積極地利益一切衆生,積極地教化一切衆生,這叫作非有爲非無爲,這樣講。
「異性一性無二爲相,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,無量相續現等覺故。」
這是第叁個,第叁個這個「異」,異,就是彼此是差別的,彼此是對立的,你有你的體性,我有我的體性,每一法有每一法的事情,就是彼此是不關連的,叫做「異性」。「一性」呢,大家都是一個體性,不能分開彼此的,那麼叫作「一性」。這個世間法呢,在我們凡夫這個亂識所緣的境界上看,世間上就是這樣,不是異就是一,不是一就是異,這樣子。現在這個法身是超越了這個異性和一性,他是無二的。「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」,所以是沒有異,不異性,沒有異性。一切佛,不只是一位佛,無量無邊的佛,他的這個無分別智,他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依止的地方,所依止的什麼?就是清淨法界,就是圓成實性,也就是諸法寂滅相,離一切相的那個清淨真如。此佛與彼佛都是無差別的,彼佛所依、此佛所依的清淨真如就都是一,不是異;不是你有你的清淨法界,我有我的清淨法界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清淨法界,這是阿彌陀佛的清淨法界,不是的。在清淨法界上這個如上看呢,是沒有釋迦佛和阿彌陀佛一切佛的差別的,大家都是一體的,所以沒有異性。
「無量相續現等覺故」,在這個清淨法界上看,沒有一切佛的差別,此佛即是彼佛,彼佛即是此佛,無差別,那你能說沒有無量無邊的佛嗎?還不能這麼說。「無量相續現等覺故」,從他們最初發心成佛的那個地方來看呢,那還是有差別,有「無量」的「相續」。「相續」,就是色受想行識這個生命,這個生命是相續不斷的。前一個生命結束了,又後一個生命又相續下來。這個生命出現了以後,又老病死了,那麼又有一個生命接續下來,是相續不斷地,所以就是等于說衆生,等于說這個五蘊身,個別的五蘊身的一個代名詞。就是「無量相續」就是無量的有情,無量的有情各有各的因果,各有各自己的因果的系統,你是你的因果系統,你是你的因果系統,雖然彼此可能有關系,有關系他們本身還是有一個系統的,而不混亂,各有各的因果。有無量無邊的有情遇見叁寶了,發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,慢慢這些成佛了,「現等覺故」,覺悟諸法實相了,成佛了。從這地方看呢,那就有無量無邊的佛,不能夠就是一位佛,還有很多的佛的,還是這樣的,所以也不能說是一性。所以合起來說呢,非一非異,這樣說,這樣子。這個我們在其他的經論上,只是簡單地這麼說一句,裏面的情形沒有說多,但是《攝大乘論》關于這個地方呢,下文還繼續有講這件事,講這個道理的。
「此中有二頌:我執不有故,于中無別依;隨前能證別,故施設有異。」
這裏兩個頌來頌這個無異性、一性的這個不二相,「異性一性無二爲相」這一段文,這裏有兩個頌重新地來說明這個道理。「我執不有故」,這個我執,我們凡夫是有我的執著,你是你我是我,因爲有這樣的執著,所以自己的這個因果的這個系統一直地相續下來,一直地相續下來。一直地相續下來,就是每一個衆生有他本身的一個因果,一個因果一個因果的系統這樣子。但是佛的境界是無我的,他作種種功德的時候他是用無我的智慧來創造的,沒有這個我執,沒有。這樣子一來呢,他就和一切佛,此佛彼佛一切佛之間是無分別的,變成無分別境界了。所以「于中無別依」,就是在這個清淨法界裏邊沒有個別的生命的所依止,沒有個別的生命體了,沒有,沒有這個彼此的分別了,就是一個清淨法身。這個這樣的佛法在別的地方還沒有看見說這件事,就是在這上看見。我們衆生因爲有我執才有這件事,我作善也好,我作惡也好,因爲有我執的關系,他本身凝聚在一起,由因而有果,你得了果以後,繼續因爲有我執,繼續由果來造因,由因又得果,就是這個系統一直地相續下去,維持下去。若是修學佛法,到了佛的境界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我了,完全沒有我的時候就沒有個別的生命體,沒有個別的生命體,一切佛彼此都是融攝的。所以「于中無別依」,沒有一個你有一個特別的生命,不是的,「于中無別依」。在清淨法界上看呢,沒有每一位佛的個別的生命,沒有,「于中無別依」。這樣說呢,就是沒有多佛,沒有這個異了,前面這個「異性一性」就沒有異,此佛與彼佛無量佛中沒有彼此的對立的這種事情,沒有異,「于中無別依」。
「隨前能證別」,但是隨順他以前作衆生的時候,作凡夫的時候,由凡而聖一直到十地菩薩這個階段來看,那就有差別。隨你以前發心的時候,能證悟清淨法界,平等法界的那個來看呢,那是有差別的。「故施設有異」,所以就安立的名字也就不一樣,喔,這位是釋迦牟尼佛,這是阿彌陀佛,這是藥師佛,藥師琉璃光如來,這是毗婆屍佛,這是當來下生彌勒佛,就是因此而施設的名字就不一樣了,這是過去佛,現在佛,未來佛,就施設了種種的名字的,那就是有異,就不是一,不是一了。這個頌:「我執不有故,于中無別依;隨前能證別,故施設有異」,這個「施設」就是安立名字,安立種種的名字叫作施設。這個地方是個空地,現在把它造一個房子在這裏,叫做施設。這個人原來沒有名字,沒有名字給它安一個名字,叫作施設,這樣意思。
「種姓異、非虛、圓滿、無初故,無垢依無別,故非一、非多。」
這個頌還是前面的意思,但是又不同的理由,不同的理由來解釋這個非一,同時也解釋這個非多,多就是異了,解釋這個非一非異。先說「非一」,有四個理由:第一個理由「種姓異」,第一個理由是「種姓異」。「種姓」呢,就是最初聞法的時候,最初見佛聞法所熏習的種姓是不一樣的。有的人熏成了聲聞的種姓,有的人是獨覺的種姓,有的人是佛的種姓,他是要成佛,他最初一見佛聞法,發無上菩提心,他就要成佛,有的人見佛聞法,不,他作個阿羅漢,他要作阿羅漢,這個熏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