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習的種姓不同。有的熏習了利根,或者鈍根,也是不一樣,就是熏成了種種差別的情況。因爲種姓不同,他發心也就不一樣,修行也各有各的不同,最後他成佛了,那麼就是你不能認爲就是一個佛,不能那麼說。就是不同的情形,有鈍根,有利根,成佛也有前後了,各式各樣的情形。有的佛他發願要在五濁惡世成佛,那麼有的人我要在淨土成佛,最初發願都是各式各樣的,所以各式各樣不同的種性也就是,從這件事上看呢,就是有多佛,而不能說只有一位佛。看這一段文,這一共有四個理由,這好象是小乘佛教徒有這種思想,只有一個釋迦佛,沒有別的佛,小乘佛教是有這種想法。現在這樣說是就變的不是一位佛,就是有很多的佛,因爲最初發心不一樣嘛,所以就是應該成佛也是很多人成佛,不是就是一位佛的,「種姓異」。
「非虛」,這個「非虛」什麼意思呢?就是沒有徒勞。「非虛」這是說,或者這個人發菩提心了,他去栽培了很多的福德智慧的資糧。這個在凡夫的時候發心栽培善根是很辛苦的,到了入了聖位的時候,初開始入聖位也都不能說是特別容易,到八地菩薩以後,那是大自在的境界,無功用行的境界,那應該說是比較容易,但是在以前都是很辛苦的。如果你認爲只有一位佛,其他人都不能成佛的話,那麼那些栽培資糧的人不是白辛苦了嗎?這不合道理的。所以「非虛」,你發心能成佛,我發心也能成佛嘛,所以我栽培的資糧不會白辛苦,你發心也可以成佛,誰發心都可以成佛,所以大家沒有白辛苦,所以你不可以說只有一個人,不可以,不可以那樣說,是「非虛」。這樣說就是沒有徒勞,我發心我栽培福德智慧資糧,我也是能成佛的。
「圓滿」,這是第叁個理由,第叁個理由就是圓滿,這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成佛了以後,這個「種姓異」和「非虛」是在因地的時候說的,這個「圓滿」是成佛了以後。成佛了以後,這個佛他都是以叁乘法普度一切衆生的,或者加上一個世間的善法,人天乘,五乘佛法教化衆生。就是裏邊有這個一佛乘,你是聲聞乘的根性,佛就爲你說聲聞乘的佛法,你是獨覺乘,你是一佛乘的根性,佛就爲你說宣說一佛乘,這樣子來教化衆生的。如果你若說只有一位佛,其他人都不能成佛,那麼成佛的人他就不能夠用一佛乘的佛法教化衆生了,這樣說就不圓滿了,這個佛去教化衆生的時候就不圓滿了,就不能以佛法來教化衆生,只能以其他的法教化衆生,那麼佛所教化衆生的這些法門有所缺,就不圓滿了。但事實上他又不是這樣子,所以你不能認爲就只有一位佛,不可以這麼說。
「無初故」,「非虛」故,「圓滿」故,「無初故」,這個「無初」怎麼講呢?就是沒有一個,最開始這麼多的佛裏面有一位佛是最初成佛的;這麼多的佛裏面,其中一位他是最初成佛,在他以前沒有佛。「無初故」,沒有這回事,沒有這回事,你怎麼向前推總有佛,這位佛前還有佛,那位佛以前還是有佛,你推不到第一位佛的,叫「無初」。就像我們衆生流轉生死似的,流轉生死,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轉生死,你向前推,推不到初,這叫無始。現在佛也是這樣子,你說哪一位佛是最初成佛的?你推不到,你想不到哪一位佛是最初,不能的,總是以前有一位佛以前有一位佛。如果說是有一位佛,只有一位佛,沒有其他的佛,那麼這位佛就是最初了不?因爲另外沒有佛嘛,他就是最初了?這裏面也有問題,這個發心的人一定也是見佛聞法栽培善根,逐漸地栽培功德圓滿才成的,說是以前沒有佛,只有他是佛,他的善根怎麼栽培呢?他怎麼栽培呢?這是不合道理嘛。所以向前推一推,推一推,向前無始,後後無終,這樣子每一位佛都可以栽培善根,都可以有因緣栽培善根,善根圓滿都可以成佛。你一成佛了,你爲我栽培善根,我成佛了,我也爲其他的人栽培善根,這樣子才圓滿,才公平,才平等,才圓滿,所以無初,「無初故」。這樣說呢,就是多佛,而不能說就是一位佛的,不能這麼說。「種姓異」故、「非虛」故、「圓滿」故、「無初故」,所以是非一,不能說就是一位佛,一定是多佛。
「無垢依無別」,這個是說沒有多佛。因爲無量無邊的佛,他們消除了無量無邊的染汙的種子,究竟清淨了的無分別智所依止的平等法性是無差別的,是無差別。是無差別嘛,在這個無差別的法界上看是沒有多佛可說的,你不能說這是釋迦佛,這是阿彌陀佛,不可以這麼說的。在平等法界上是沒有這回事情的,所以是非多,所以合起來呢,「故非一、非多」。
這個印順老法師在這裏又引這個《大乘莊嚴經論》,這個頌在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上也是有的,也有這個頌。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上是在藏要本,藏要本是36頁,在那一本上是36頁,36頁是有頌。頌上面說到這個無別,說到無別,他怎麼講呢?這開始又有個不同的講法,這個無別。這個無別怎麼講呢?那個就是反對者,一定只有一位佛,另外沒有佛。那麼現在這個無著菩薩,在這裏說就是無著菩薩,那裏《大乘莊嚴經論》那個頌說是彌勒菩薩作的,說是彌勒菩薩作,那就是等于說彌勒菩薩就是彌勒菩薩說的了,反對這個說法,不是一位佛,是有多佛的。那反對者說啊,也不完全都是福德智慧圓滿了才是佛,如果特別的佛,特別的佛呢,就是福德智慧沒那麼圓滿。有一位佛最初成佛,在前面沒有佛,他是第一位佛,這位佛他的福德智慧不是那麼圓滿,但是他也是佛,這麼講,所以那叫別,就是特別的,這位佛是特別的,所以沒有關系,他也是覺悟了就是佛,就是這樣的味道。那麼無別,彌勒菩薩說沒有這個特別的情形,一切佛都是福慧圓滿的,你福慧圓滿,就是佛前面還有佛,佛前面還有佛,所以有因緣栽培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,這個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上這樣解釋這個無別。
這裏說「無垢依無別」,在這個世親釋上、無性釋上不那麼講,說這個無別指這個「無垢依」說的,清淨的法界是一切佛共同的依止處,是沒有特別,無差別,不是個別的,這麼講。這樣講呢,就和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上講的不一樣,講的不同了。所以「種姓異」故、「非虛」故、「圓滿」故、「無初故」,所以是「非一」;「無垢依無別」故,所以「非多」。綜合起來呢,不能說是一佛,也不能說是多佛,這樣子。這是「無二相」,這個法身是無二相。
四、常住相
「四、常住爲相,謂真如清淨相故,本願所引故,所應作事無竟期故。」
這四段是「常住爲相」,這個法身,佛的法身是常住不變的,這叫常住相,第四段。怎麼知道佛的法身,這個法身佛是常住的呢?就是永久的存在,而不會斷滅的?「謂真如清淨相故,本願所引故,所應作事無竟期故」,這是這個「常住」舉出叁個理由來,佛的法身是常住的。「謂真如清淨相故」,就是說佛成就了這個無分別智所證悟的那個清淨的真如,所證悟的那個真如是清淨相。這個「清淨」就是離一切有戲論,離一切戲論相,離一切戲論相都是染汙的,離一切戲論相,這個離一切戲論的清淨真如是常住的。我們世間上一切的有爲法有種種相,他就是有生滅變化,這個離一切相的無爲的這個真如的體性沒有這些戲論相,所以他是常住的。佛的法身呢,就是以真如爲體性的,所以佛的法身是常住的,而不是有生滅變化的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
「本願所引故」,第二個,佛這個法身是「本願所引故」,就是當初。這個「本」就是最初,最初他發願的時候,他要普度一切衆生齊成佛道,那當然一切衆生是特別多了,那就是要盡未來際了。那麼他有這樣的願呢,他就要繼續地存在,他不可能中間我不在乎,我不度化衆生,我要入無余涅槃了,不是的。因爲他以前有這個願,所以使令他的身體要常在,要常住的,所以「本願所引故」。這個「本願」,應該在初歡喜地的時候,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發大悲心。這在沒得無生忍之前,在勝解行地的時候要發這個無上菩提心,但是到初得歡喜地的時候,入聖位的時候,這個時候發大歡喜心,發這個願那是真實的,那和勝解行地也不一樣。所以由那個本願要普度一切衆生,所以他要盡未來際的存在,所以他是常住的。這是由這個願說的,由這個本願來說明他是常住,法身常住。
「所應作事無竟期故」,如果說有人說他這個佛要度化一切衆生,這是他所作的事情,但是這個事情已經做完了,應該栽培善根的栽培善根了,應該度化得解脫的已經度化得解脫了,應該給他栽培善根的也爲他栽培善根了,這事情做完了,做完了就入無余涅槃了嘛?不是,「所應作事無竟期故」,所應該做的事情是沒有結束那一天的。譬如說現在很明顯的還有很多的衆生在流轉生死,沒得涅槃嘛,所以這就表示他的工作還沒有做完。
我們讀這個《遺教經》,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說,佛爲什麼要入涅槃呢?這還有衆生流轉生死嘛!佛說:應該度化的我已經度化得解脫,應該栽培善根的已經栽培善根,我的事情做完了,所以我要入無余涅槃。但是若從大乘上,在這個《法華經.如來壽量品》,窺基大師說:彌勒菩薩是誰?彌勒菩薩就是釋迦佛。所以這個釋迦佛,我們表面上看釋迦佛入涅槃了,彌勒菩薩成佛來度化衆生,原來彌勒菩薩就是釋迦佛。這個《阿含經》上也提到,佛是不可思議的,世界上,這個世界不可思議、龍不可思議、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、佛不可思議。四不思議之一,佛是不可思議的;你看佛是這樣子,但是你不可思議,你想不到的,這個有道理。所以在大乘佛法上說,佛不入無余涅槃的,佛盡未來際度化衆生,那麼與小乘佛法好象有點沖突,其實也不沖突,就是小乘佛法他不這麼說,就是要拐一個彎,佛入無余涅槃表示無常相,世間都是無常的,原來彌勒菩薩就是釋迦佛。不過這個解釋法呢,智者大師不同意,不同意這個解釋。
「所應作事無竟期故」,所以也可以知道佛是常住的,佛的法身是常住不滅的。這個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