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九章、彼果智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真如清淨相」這個理由,佛的法身常住,這是在無爲的境界上說的。這個「本願所引故,所應作事無竟期故」,這在有爲的功德上說的,說佛是常住的。這個《大般涅槃經》上也提到這些事情,多數就是「本願所引故」,其實也就是這叁個理由,《大般涅槃經》上是這叁個理由說佛是不入無余涅槃的,佛是常住的,常住不滅的。這個用我們凡夫心,這是不可思議呀,我們凡夫還是願意去分別,還是這樣合道理,佛的法身常住是合道理的,因爲佛是大慈大悲嘛,衆生在生死裏流轉很苦,佛入無余涅槃我不管了,這樣道理不是合乎道理,不合乎人情,好象。

  

  五、不可思議相

  「五、不可思議爲相,」

  這個法身是不可思議的。

  

  「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,無有世間喻能喻故,非諸尋思所行處故。」

  這又說出叁個理由。「真如清淨自內證故」,那個清淨的真如,佛本身的無分別智所證悟的境界,其他的人沒有證悟那個清淨真如,那你沒有發言權,你不可以講這句話的,你不能在裏邊這樣想那樣想的,不可以思議的。我們凡夫總是願意衡量、揣測,以此來推彼,這樣想那樣分別,但是佛的境界是超越這一切的境界的,不可以思議的。其實這時候提出第一個理由,這個真如不是凡夫的分別心境界,是要得到無分別智才能證悟的,所以我們是不可以去思議他。

  「無有世間喻能喻故」,那個真如的清淨沒有世間的譬喻能譬喻他的,世間上這個譬喻都是一般的思量境界,那是超出這個思量的境界,你不可以譬喻他的,他是最究竟圓滿的,超越一切的,所以這也不應該去思議。

  「非諸尋思所行處故」,那個真如的法身境界是無分別智境界,不是我們這個尋思這個分別心所活動的境界,所以不可以思議,不能去思惟這個佛的法身的境界怎麼回事情,不能思議。這是「不可思議爲相」。這個相一共有五種,這一科說完了,現在說第二科「證得」。

  

  乙、證得

  「複次,雲何如是法身最初證得?」

  佛這個法身「最初證得」。這樣清淨不二相,這個不二相有十自在,轉依相,一共有五相的這麼廣大圓滿不可思議的法身,這怎麼證得的呢?他最初證得的時候是怎麼個情形呢?你最初證悟這個法身的時候是怎麼樣證得的呢?這樣子,提出這個問題。

  

  「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,五相善修,」

  就是這麼證得的。「謂緣總相大乘法境」,「謂緣總相大乘法」,一切大乘無量無邊的法門的總相,法門的總相就是真如了。誰來緣他呢?「無分別智」,就是無分別智來緣這個真如,一切法的總相,一切法門的總相就是真如,來緣這個真如。「及後得智」,「後得智」也是在緣這個真如。後得智緣真如就是帶著真如的相貌,無分別智是無相,那麼後得智也爲一切衆生說法的這些。

  這樣的去修行去總起來說呢,一共有「五相」,五種相貌的修行。你能善修的話呢,就可以證得法身,證得法身本來是在初歡喜地的時候是證得,但是沒有圓滿,所以還是要到圓滿到無上菩提的時候才算是最初證得法身,圓滿地證得法身是無上菩提,這是究道妙覺的境界。這個「五相善修」,在這個「彼修差別」那一文章裏面說過了,說過了就是「集總修」,這個「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」這是「集總修」。集總修、無相修、無功用修、熾盛修、無喜足修,在那裏說到這五種修。這五種修呢,其實就是修止觀,就是修止觀,那麼就可以證得這個清淨法身了。

  

  

  「于一切地善集資糧,金剛喻定破滅微細難破障故,」

  這是再簡略地說一個大概,說這五種修的大概。「于一切地」,就是標准的說法應該說十地,但是也應該包括十地之前這個資糧地、勝解行地、加行地、勝解行地、加行位這些應該包括在內。那麼從開始發心一直到十地,「善集資糧」,他能夠積集福德智慧的資糧,能積集無量無邊的資糧。「金剛喻定」,一直到最後,到這個第十法雲地最後心就是等覺,這時候叫做「金剛喻定」。由「金剛喻定」的成就了,就能夠「破滅微細難破障故」。這個「金剛喻定」,這個「金剛」的意思就是它是不可破壞的,但是他能破壞其他的一切法、一切物。在這個時候,這個金剛後心所得的定因爲有這樣的作用,所以就叫做「金剛喻定」,用金剛來譬喻那麼樣的堅固的定。這個定發出來的無分別智能破除去,破滅微細難破的障,就是這個最微細的所知障和煩惱障的一切的種子,微細的阻礙、微細的執著都可以破除去了。

  

  「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。」

  說是這個「金剛喻定」,他發出來這個無分別智能破難破的微細障,「無間」,就是那一剎那,一剎那間把一切障都遠離了,都排除去了,排遣出去了。這一剎那間呢,「故得轉依」,就是滅除一切障呢,這個大光明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智慧就出現了,那麼法身的真如也就出現了,圓滿地出現了,所以叫作轉依,轉依就是得到了清淨法身了。說是問怎麼樣才是「法身最初證得」?就是這個時候,到金剛喻定這一剎那間破除一切障,成就了無上正等菩提,這個圓滿的智慧,這個法身就出現了,就成就了,這叫「得轉依」。這是說這個法身怎麼樣成就,說一個大概,這樣子。

  

  

  丙、自在

  「複次,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?」

  這是甲乙丙,這個丙這一科說到他的「自在」。第一科是「相」,第二科是「證得」,現在說「自在」。這個法身他有幾種自在,算是他所得的自在呢?這就是說到他在佛果上的作用,無量無邊廣大的作用。

  

  「略由五種:」

  「略由五種」自在而說法身的自在的,略由五種。前面說因地,由六波羅蜜圓滿了到成佛的時候有十自在,但是這裏又用不同的方式說到佛果上的自在,就是在五蘊上說,因爲五蘊的轉依而得到無量無邊的自在。本來是說轉八識成四智,也是大自在的境界。前面說六波羅蜜得自在,或者說轉識成智得自在,現在這裏說轉這個五蘊而得自在,這可見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說得自在。或者凡夫的境界,說是五蘊、說十二處、十八界也都可以。現在說是第一種。

  

  「一、由佛土、自身、相好、無邊音聲、無見頂相自在,由轉色蘊依故。」

  這是說佛的法身有什麼自在呢?有佛土的自在,他能現出來清淨微妙的佛的世界,這是一個大自在的境界。「自身、相好」,也能現出來自身的相好。這個佛所住的世界,那是一個大自在的境界,佛也能現出來自身的相好,微塵相海身,佛剎微塵數,相海身,那樣的相、那樣的好,也是大自在的境界。

  「無邊音聲、無見頂相自在」,這個「佛土」自在,「自身、相好」自在,這個自身相好裏邊舉出一個例子來,舉這個「無邊音聲」和「無見頂相」這兩個,這是在相好裏邊的。「無邊音聲」,就是佛的音聲是不可限量的,就是不管你與佛距離多遠,若是佛若是度化你的時候,佛說的話你就能聽到。說是這個佛在法會裏面講法的時候,你距離多遠,都像和佛的面前一樣,聽佛的音聲。說是目犍連尊者曾經試驗佛這個音聲,走到很遠去很遠去還是聽佛的音聲和面前一樣,于是乎繼續走,走到他方世界,好象到一個叫奇光如來到那個佛世界,還聽見佛的音聲,聽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音聲和在面前一樣,還是這樣子。那麼他就告訴……這件事情是出現在《阿含經》裏面,那麼他就向這個奇光如來就問這件事,怎麼一直地聲音是一樣的呢?這個奇光如來說你不可以測度佛的境界。那麼他就想要回來了,自己的神力不夠,回不來了,回不來就問這個奇光如來,奇光如來說你念釋迦牟尼佛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一念就回來了,所以這是佛的這個音聲是無邊際的。

  「無見頂相」,這是在這個有個應持菩薩,佛在世的時候有個應持菩薩,不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菩薩,是他方世界的菩薩,到了我們這個世界來拜釋迦牟尼佛的時候,他想要看釋迦牟尼佛的無見頂相,怎麼也看不見,一直地向上方走,走了很遠也是看不見,也是這樣子。「無見頂相自在」,這個頂相是沒有辦法能看得見的,「無見頂相自在」。

  這個佛土也好、自身相好也好、無邊音聲、無見頂相也好,這種大自在的境界怎麼會成就了呢?「由轉色蘊依故」,就是由于佛成佛了,得到無漏的、圓滿的色蘊了,棄舍了那個有漏的色蘊,所以才有這種大自在的境界,「由轉色蘊依故」。這個「依」呢,或者說蘊就是依,就是身體,身體是體,一切作用都以他爲依止。

  

  「二、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,由轉受蘊依故。」

  第二個就是「由無罪無量廣大」的「樂住自在」,佛的法身有這樣的自在力。這個「無罪」這個話的意思呢,就顯示我們凡夫的這種受,凡夫的感覺還有苦受、有樂受、有不苦不樂受,或者是加上苦樂憂喜舍五受,這些受都是罪過的事情,都是染汙的,都是苦惱的境界。到成佛的時候所得到的受是沒有過失的,是清淨的,而那種受是無量的廣大,不可以限量它的。「樂住」,沒有苦,也沒有這個不苦不樂的舍受,而只是樂受,「樂住」。這個我們修行若成就了色界四禅的時候,就名之爲現法樂住,現法樂住。你成就了以後,這件功德就是當前現前的事情。「樂住」,你住在這個禅定裏面,有種種的輕安樂,現在這裏也用這個字,叫「樂住」。佛的,也可以說無量無邊的叁昧,甚深叁昧境界,廣大的樂住,這個樂住是大自在的境界,沒有力量能夠阻礙他、能破壞他的。這樣的「樂住」怎麼有的呢?「由轉受蘊依故」,由于他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棄舍了這個有漏、有過失的受蘊,所以成就了無過失的無量廣大樂住自在。

  

  「叁、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,由轉想蘊依故。」

  第叁個自在是什麼自在呢?「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」,這個名句都是由文成就的,文就是字,一個字一個字的叫作文。由這個字的一個字一個字再組成了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