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九章、彼果智

  第九章、彼果智2

  

  

  第一節、出體性

  「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,彼果智殊勝雲何可見?」

  這是第九章「彼果智」,這一章第一節是「出體性」,出這個「彼果智」的體性。「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」,像前面這一段文就是已經宣說了彼果斷的殊勝,不是小乘涅槃所能及。那麼「彼果智殊勝雲何可見」?

  我們剛才說過這個轉依這個依這個字,就是現前的一念分別心,他是一切法的依止處,他就是依。在這個依上面,從在佛法上的聞熏習如理作意,逐漸地進步,就棄舍了一切的雜染,到成佛的時候棄舍了一切的雜染,煩惱障、所知障都清除了,那麼心清淨了,這叫做「彼果斷」。但是成就「彼果斷」的時候,一定是成就了無分別智,成就了無分別智的,不然的話你不能清除煩惱障、所知障的。這個「彼果智」,這個無分別智就是無上菩提,就是無上菩提。這樣說呢,這個在識上說,轉依這個依就是識,在識上說棄舍了一切雜染的種子叫作「彼果斷」,成就了無分別智就是「彼果智」。而這個彼果智呢,它一方面能斷除去雜染種子,一方面與所證悟的真如理相應,那麼就是無上菩提了!這樣說呢還是叁法:一個是這個識,識最後就叫無垢識,無垢識;一個無垢識,一個無分別智,一個是真如,叁法融合爲一,這就叫作法身,就是佛的自性身,或者說是法身,就是這個,那麼總起來說就是法身。斷除一切煩惱,那麼就叫作斷德;成就了無量的光明的智慧,叫作智德。或者說無量的智德就是般若德,斷除一切煩惱是解脫德,總合起來嘛,在真如理上,真如理上有智慧,沒有一切煩惱,那就叫作法身德。就是叁德圓滿,名之爲佛。在叁德圓滿上說呢,一個彼果斷,一個彼果智,是這樣說。這是問,提出來問題:「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,彼果智殊勝雲何可見?」這是提出個問。

  

  「謂由叁種佛身,應知彼果智殊勝:一、由自性身,二、由受用身,叁、由變化身。」

  什麼叫作彼果智?就是「叁種佛身」就是彼果智,「叁種佛身」就是彼果智。在這上看呢,在《攝大乘論》上的這個理論上看,這個一切法的真如理,圓成實性是無爲的功德,不是你創造的,不是,他是無爲性,無爲的一種理性,你是佛也好,你是衆生也好,都是平等的。但是無分別智是來自你自己創造的,是有爲的功德,是你自己努力創造的,是這樣意思。那麼逐漸地修行成就了無分別智呢,也就是逐漸地斷除了煩惱的種子,那麼就是如如智如如理,是名爲佛。這裏邊說是這個「叁種佛身」,第一個當然就是,這上面說一個自性身,一個受用身,一個變化身。這個自性身剛才說,就是無爲的理性,你修行不修行都是成就的,但是你若沒有無分別智的時候,這個自性身也不顯現,所以還是智,這個無分別智,這個般若智是太重要了。有了般若智,就是才有自性身;有了般若智,你才能夠有受用身和變化身的。這叁種佛身,用以統名之爲「彼果智殊勝」,是這樣意思。這以上是標出來,底下才解釋。

  

  「此中自性身者,謂諸如來法身,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。」

  先解釋這個「自性身」。這個「自性」這句話呢,就是他不是由因緣有的,不是由因緣有的,他本身就是有的,本來就是有的。這個「身」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?是依止義,爲一切法的依止處,叫作「身」,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呢,這也可以當依止講,就是我們一切的作爲、我們所有的活動都要以身體爲依止,如果沒有這個身體,你能作什麼?什麼都作不出來,所以身體是個依止處,這麼講。這個自性身就是以真如理爲自性,他是一切功德法的依止處,是這樣意思。我們凡夫也有這個自性,但是惑業苦依止在那裏?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、無量無邊的業障、無量無邊的苦惱都在那個自性那裏,就是這麼一個苦惱境界。

  現在是成佛了,這個自性身是什麼呢?「謂諸如來法身,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」。爲什麼這個自性身又名之爲法身呢?「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」,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法,大功德法的依止處,依止在自性這裏,所以叫作法身。無量的功德法所組成的身體,所以叫作法身,是一切法的依止處。一切法的依止,依止在那裏?依止在這個自性這裏,所以叫一切法依止故。「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」,就是在一切法上,他會發出來大自在的活動,無障礙的活動,也是依此自性爲依止的。不過這裏邊有一個意思呢,就是要有這個無分別智,要有無分別智的時候,才能「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」。如果沒有修成無分別智的時候,這個自性不能發出來自在轉的作用,不能這樣子。

  這個天臺宗就是很強調這個都是本來俱有的,他常是這樣講。但是《攝大乘論》不是這麼說,《攝大乘論》是重視你……,一切都是……,除了自性,法性的真如以外,都是自己修成的,不強調是本俱的,這樣講。這個「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」這有兩個意思,一切法依止在自性這裏,所以叫作法身,所以叫作自性身。他能發出來自在轉的作用,也是以自性爲依止,那麼這個地方包括無分別智在裏邊的,不然的話不能有自在轉的作用,這是解釋這個法身。這樣說這個法身呢,也包括了我們平常所說這個報身。這個「報」這個字就是果報,無量劫來的修因,現在得到果報了,就是微塵相海身,無量無邊無漏的果報,那個身體叫作報身。現在這個若說無分別智呢,也就包括了無量無邊的功德,所以一切法都是依止在自性這裏,其中主要的一法就是無分別智,是這樣意思。如果只說一切法真如爲身,這個就不包括這個圓滿報身,那個報身不在內的,只是一個清淨法身而已。所以現在這裏的意思,「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」有圓滿報身的意思在內了,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「受用身者,謂依法身,種種諸佛衆會所顯清淨佛土,大乘法樂爲所受故。」

  前面說這個法身,「一切法自在轉」這裏面就包括受用身和變化身在內的,這個受用身和變化身就是這個法身的一種作用。前邊說是「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」的法身,這是成佛了以後他自己的一種清淨的境界,他自己的功德的境界。下面受用身和變化身是他的大慈悲心廣度衆生的境界,這就是利他的功德。前面說這個法身是自利的功德果,後面受用身和變化身是佛的大悲心普度衆生的作用,是這樣的不同。

  「受用身者,謂依法身,種種諸佛衆會所顯」,這個「受用身」在《成唯識論》上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。那個自受用就是在前面這個自性身這裏了,他自己的境界。這裏說這個受用身呢,是他受用了,是他受用境界。「謂依法身」,這個受用身怎麼來的呢?「謂依法身」,就是以前面那個法身爲他的依止,依止法身而生起這個受用身的,受用身是由法身生起的,是這樣意思,所以叫作「依法身」,以法身爲所依而現出來的這個受用身。

  「種種諸佛衆會所顯」,這個諸佛的衆會,就是無量無邊的佛,每一位佛都有種種的大法會,而這裏說的這個法會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聽佛說法的人是法身的菩薩,不是我們這個肉身的境界,那麼就是斷了無明煩惱的入大地的大菩薩,這些菩薩他所見的佛就是受用身。這個受用身的佛就是度化這個法身菩薩所現出來的境界,就是法身佛爲了度化法身菩薩所現出來那個身相就叫作受用身。「種種諸佛衆會所顯」,這個「種種諸佛衆會所顯」有兩種情形:一種是每一位佛都有各式各樣的法會來教導一切法身菩薩的,這是一種。第二種是很多很多的集會在一起度化衆生的,也有這種情形。像《法華經》的〈見寶塔品〉那就是有很多很多的佛來集會,還有《諸法集要經》上也提到很多的佛集會在一起,那也叫作「諸佛衆會」,也是這樣情形。還有第叁種情形呢,就是這個法身菩薩,譬如說初地、二地、叁地,乃至到第十地,他本身的功德也逐漸地增長,他所見到的佛也就不一樣。初地的菩薩所見到的佛,二地的菩薩所見到的佛都不一樣的,乃至到第十地也是不一樣,所以「種種諸佛衆會所顯」,那就顯示出來的那是受用身佛,是這樣意思。

  「清淨佛土,大乘法樂爲所受故」,這解釋這個受用身這個名字,怎麼叫作受用呢?就是這個法身佛爲了度化法身菩薩,他會有幾樣事:一個是現身,就是現出受用身的身相,一個是還現出來清淨的佛土,又能夠說種種的微妙的佛法,這些事情。那麼這些菩薩就是見到這麼樣的佛,聽佛說法,有種種的法樂,所以叫作受。又,在那個清淨佛土裏邊,也有種種的受用,受樂,像阿彌陀佛國那種微妙的境界,有這麼多的大法樂的享受,所以叫作受用。就是發出來廣大的作用,使令這些大菩薩,這些法身菩薩能受到法樂,這樣意思。這樣說呢,這個受用身就是法身菩薩所見到的佛,名之爲受用身。 「變化身者,亦依法身,從睹史多天宮現沒、受生、受欲、逾城出家、往外道所修諸苦行、證大菩提、轉大*輪、入大涅槃故。」

  這是八相成道的佛。這個變化身的佛是怎麼一回事呢?也是「亦依法身」,也是以法身爲依止而現出來的佛相,現出來的佛身,那麼這個佛身是有種種的變化的。這個主要是說就是在叁乘的聖人,沒得法身的時候,沒得法身。你就是菩薩也好,你還沒得法身的時候,你所見到的佛就是變化身佛。這個二乘的聖人他得阿羅漢了,他還是見到這個變化身的佛。不過這個在《法華經》的〈信解品〉上講到的境界呢,就是阿羅漢有的時候也會看見到受用身的佛,有的時候也會看見。就是這樣說呢,這個肉身的得忍的菩薩有的時候也應該能看見。就是這個阿羅漢有的時候他有一點歡喜大乘佛法,有一點回小向大的意思的時候,就會看見這個受用身的佛。等到又退大取小了呢,唉呀!我這個大乘佛法教化衆生太難,我還是入無余涅槃吧!他這個心情一現呢,所看見的佛就是老比丘,有這種情形。那這可以看出來,這個菩薩也是,這個菩薩要到這個從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上看,到八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九章、彼果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