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也通于雜染,那麼那是誰?那是誰?但是這裏面只是說通于二分,沒有正式的指出來是誰,沒有正式的指出來是誰,我們先看一看另外一件事,就在前邊,前還有五個頌,有五個頌說這個五個位次:資糧位、加行位、見道位、修道位、無學道,究竟道,就這五個位次。每一位有一個頌那個地方,最後一個頌是說:「佛說妙法善成立,安慧並根法界中」那一段文,這個「了知念趣唯分別,勇猛疾歸德海岸」那個頌,是在那個卷二,第二卷的最後說的。「名事互爲客,其性應尋思」那個頌的後面。如果那個《攝大乘論》的正文那個本子是八十五頁,是入所知相分的最後,入所知相的最後。
「佛說妙法善成立,安慧並根法界中」,「安慧並根」的根指什麼說的呢?在世親釋、無性釋上說呢,就是出世間的清淨心,出世間的清淨心。那個「安慧」那個「慧」是無分別智,根本無分別智。這個根本無分別智就和那個出世間的清淨心安立在法界中,這樣是叁法,一個是清淨法界,就是真如法性,還有一個出世間的無分別那個無分別心,出世間的清淨心,加上無分別慧,那麼這叁法融合在一起,那麼圓滿了就是佛的境界,那若初得無生法忍當然也是這樣子,也是這樣子。說是我們通常說呢,只是說無分別慧和清淨法界相契證,無分別智證悟清淨法界,就是如如智如如理,沒有提到那個出世間的無分別心,沒有提到這個。但是從道理上說呢,慧是心所,有心所當然有心王,我們凡夫這個時候有心所、有心王,聖人的時候當然也是,他還是有心。在《成唯識論》也引到一個:「如來無垢識,是淨無漏界」,那個如來無垢識就是這個安慧並根法界中的這個根,就是「如來無垢識」。「是淨無漏界」呢,就是一切清淨功德的種子,界還是個種子,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也是種子生現行,也是這樣意思。就在修行的時候,你長時期地作種種的六波羅蜜的功德,熏習在清淨法界裏面的種子,是這樣意思。
是在《仁王經》上,《仁王般若經》上:「初一念識異木石,生得善,生得惡」,這個「初一念識異木石」,那麼那個「初一念識異木石」,怎麼叫作「初一念識」呢?就是我們這個明了性的心他和一個不熟悉的境界,不知道的事情,一開始接觸的那個心,那一剎那心。「初一念識異木石」,那一剎那心是不同于木,也不同于石,不同于地水火風的;地水火風這是物質,它是冥頑不靈的東西,這個「初一念識」是有明了性的,是有明了性的。那麼在這個《仁王經》那麼多的注解裏面說呢,那是什麼呢?就是阿賴耶識。「初一念識」,那個時候它也不是善,也不是惡,但是它能「生得善」能「生得惡」,它能生一切善也能生一切惡的,「初一念識異木石」。那麼天臺智者大師也有《仁王般若經疏》,他解釋這個「初一念識」是什麼呢?是正因佛性,智者大師這麼講,正因佛性。但是有的時候智者大師又說正因佛性就是諸法實相,解釋又不一樣了。那麼這是說我們凡夫的時候,我們凡夫是這樣子,凡夫的時候有的不是善也不是惡,那一念心,那一念分別心。這一念分別心它是非常微細的,我們自己不是太明白,自己不太覺知。
那麼剛才說「如來無垢識,是淨無漏界」,那麼在《攝大乘論》上,前面那個頌上說是「安慧並根法界中」,那個根,這都是指佛的境界。佛的境界的時候,在如如智如如理那個地方,還有一個出世間的清淨心在裏面,還有那個。那麼這個我們凡夫的時候有不是善也不是惡,于一切法初一念接觸的那個剎那心,非常微細的,那麼古德有解釋說是阿賴耶識。那麼同佛的境界裏邊,還有一個出世間的清淨心,這兩個心怎麼回事?這兩個心是剎那剎那連系,是相續的,是可以連起來的。流轉生死的時候,就是那個「初一念識異木石」,一直到你發菩提心,修學六度萬行,功德圓滿到成佛的時候,這一念心就是那個清淨的無分別心,也就是那個心。那麼現在這說是「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」,他也是一切染汙法的依此處,他也是一切清淨法的依止處,所以他通于二分的。就是由生死到涅槃,由他來連續下去,但是他呢,在《成唯識論》上說,當然他是有生滅的,有剎那剎那生滅的。在我們現在學習《攝大乘論》前面也是說這個阿賴耶識是剎那生滅的,所以他才能受熏,有這樣意思。
說「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」,那麼前面說「以舍雜染不舍生死」,那麼這已經成功了的聖人,但是從我們凡夫這一方面來開始說明這件事呢,那就要經過轉依才行的,經過轉依才能現出來這個「舍雜染不舍生死」的境界。那麼「二所依」是轉依爲相,這個轉依的時候要提到「二所依止」,提到這一件事。「二所依止」就是在所依止的這個明了性的,他是不間斷地相續下去的這一念心來說轉依的,就是把這一念心裏面的這個雜染的遍計執去掉它;把這個轉舍雜染分的遍計執,轉得清淨分的圓成實。那麼這樣說呢,都是在這一念心上來說這件事的,這樣意思。所以「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」,只是這樣講,沒有正式的說出來。在這個世親釋、無性釋他也沒有正式說,但是這個無性釋是解釋這個「此中生死,謂依他起性雜染分」,在這裏才提到這心心所法,提到這個。
「轉依,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,轉舍雜染分,轉得清淨分。」
那麼這個「二所依止」,只是說它通于依他起,也通于圓成實,這個「轉依」怎麼講呢?「轉依,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」,這樣說這個轉依「謂即依他起性」,是在凡夫的時候這個依他起性,在凡夫的時候。凡夫這個依他起性「對治起時」,這個「對治起時」有兩個時,一個就是在四加行的時候,在資糧位的時候當然也可能修止觀,但是那個修的止觀不及格,要到加行位的時候,四尋思、四如實智,這時候是夠標准了,這時候修這個唯識觀,這叫「對治起時」,這是第一個時。第二時呢?就是到得無生法忍,得初歡喜地的時候,這個無分別智現前了,無分別智的這個止觀「起時」,現前的時候,「轉舍雜染分」,他能對治,他有能力能滅除煩惱,能滅除煩去煩惱障、所知障,有這種能力了。
「轉舍雜染分」,在初歡喜地的時候頓舍分別二執,分別所起的我執、法執,一下子就把這兩種執著就滅除了。「轉得清淨分」,那麼把雜染去掉了,有所舍也就會有所得,得到什麼?得到清淨的部份,清淨的部份就是真如理了,真如理現前了,這個真如法性現前了,這叫「轉得清淨分」。但是這裏邊來說呢,說「轉舍雜染分」就是舍掉這個遍計執,但是他也能滅除這個煩惱的種子,煩惱的種子。滅除煩惱種子,煩惱種子是依他起,就是染汙的依他起,也是滅掉了。不但是轉舍遍計執的雜染分,同時也棄舍了依他起的雜染分。「轉得清淨分」,「清淨分」是指這個圓成實,但是也得到了一個清淨心,得到了無分別智,無分智就是也是清淨分,那麼這就是清淨的依他起。這可見依他起分兩部分:一個是染汙分,一個是清淨分;一個是雜染分,一個是清淨分。這樣說雜染分有兩種:一個是遍計執的執著,一個是煩惱的種子。這個清淨分分兩種:一個是清淨的依他起,一個是清淨的圓成實。那就叫作「二所依止轉依爲相」,這就叫作無住涅槃,這叫作無住涅槃。舍了雜染,舍了雜染而不舍生死,所以他在生死裏邊他還是沒有雜染的,但是因爲有大悲心,所以他不棄舍一切衆生,他也就不舍生死。但這裏邊也有一點事情的,若是到了法身的地位的時候,這個有兩種說法:一個說法到初地就是法身菩薩,另一種說法到第八地才是法身菩薩。那麼這個法身菩薩的時候,這個法身他並不在生死的世界;他的化身,他在生死的世界教化衆生,叫作不舍生死。那麼這是解釋這個無住涅槃。
第二項、辦差別2
甲、正辨差別
「又此轉依,略有六種:」
這是第二項「辨差別」,前面出這個「彼果斷」的體相就是無住涅槃。這以下是辨這個得涅槃的差別,按後文看出來就是有深淺的次第,在所得的涅槃並不是一下子就得涅槃了,你還要初開始的情形,進一步又怎麼怎麼情形,有深淺的不同,也有大小乘的不同,所以合起來「略有六種」,有六種的轉依相,這個無住涅槃是以轉依爲相的。那麼有六種轉依,什麼叫六種呢?
「一、損力益能轉,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,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、不現行故。」
第一個叫「損力益能轉」,這個就是勝解行力,也應該指這個加行位。這個時候當然還沒能夠成就無分別智,他還沒能見到真如法性,他這時候就修這個四尋伺、四如實智,這樣的修止觀,修止觀的時候是「損力益能」,能減損這個雜染分的力量,能減損我們的執著心,能滅除我們的執著心。我們的執著就是,一個重要的呢,不知道一切法是心的變現,總是認爲那個高山是他有自體,不是我的分別心變現的;就是所分別的境界和能分別的心各有別體,而不是一體的。我們的心所分別的境界是另外有禮性的,不是與我們的心是一體,這就是執著,這是我們的執著。現在你修這個四尋伺、四如實智的時候,能去掉這個執著,能損減,能減少這個染汙的力量,減少這一念的執著心。「益能」,能增益,能夠建立、能增長清淨的功能,清淨的功能,那麼就是無漏的戒定慧,能增長這個無漏的戒定慧,能栽培無漏的戒定慧,能栽培唯識無義的智慧,能增長這個清淨的能力。但是這個時候還是帶相觀空,還是有所得,還沒有證悟,還沒能真是斷煩惱的種子的。
「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」,「損力益能轉」是這個轉依的名字,這是一開始的轉依的名稱,這底下解釋這個名稱。「謂由勝解力」,這是由這個發菩提心的菩薩,他對于唯識無義有勝解了,有深刻、有力量的信解,是唯識所現的,信解了。「聞熏習住故」,他這個勝解力是怎麼來的?就是聽聞大乘法教,聽聞這個清淨法界的等流正法,那麼這樣熏習了這個清淨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八章、彼果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