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善根,住在阿賴耶識裏面,住在阿賴耶識裏面,這個熏習的種子住在阿賴耶識裏面。或者「聞熏習住故」,這個「住」,印老法師是說熏習的這個清淨的種子寄存在阿賴耶識裏面,叫「住」。或者這個「住」呢,有個保持不變的意思,就是這個發菩提心的菩薩他一直地能夠學習佛法,他一直地愛樂佛法,對于佛法有歡喜心,常能夠熏習,常能夠學習,常能夠修止觀,能安住在這個境界裏面而不變,不是忽然間「我不修止觀,我不信佛了」,那就是不住,那就不能說住了,就是變了。
「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,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、不現行故」。「及由有羞恥」,前面是說「親近善士,聽聞正法」,底下「有羞恥」就是如理作意的意思,就是有慚愧心,「及由有羞恥」就是有慚愧的意思。有慚愧,怎麼叫作有慚愧呢?不要說是我說錯了話,我作錯了事有慚愧心,就是心裏面動一個不清淨的念頭,就感覺慚愧、感覺羞恥。慚愧者,羞恥也;我心裏面有一念貪心出來,我心裏面有瞋心了,唉呀!不對,我不應該有這個染汙心。我心裏面有嫉妒心了,不對!就感覺到慚愧,我趕快要把這個止觀要提起來,來對治他,這叫作「有羞恥」。如果心裏面常常起煩惱,不當一回事,那就不行,那就這個羞恥還不夠,不感覺到羞恥。說這個地方,這個地區有土匪來了,趕快要調動這個警察來維持治安,一定要這樣子。如果說不管,由土匪去擾亂治安,不要管他,那麼誰還願意在這個地方住?都要跑了,那個功德的善法都沒有了。所以「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」,因爲有羞恥的關系,他就要采取行動了,這個警察來了,就是你的四尋伺、四如實智來了,就是要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了,要用這個唯識無義,或者修這個……唯識無義就包括四念住在裏邊,就是修四念住,四念住是什麼?就是警察。你用這樣的關系,「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、不現行」,這個時候你才有這種能力使令心裏面這個煩惱小小有一點不同,不大,他不動,或者是完全不動了。你有的時候精進相應了,他就煩惱完全不動,有的時候他又動一點,因爲這個時候還是個凡夫,沒得無生法忍嘛,所以「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」,或者是「不現行」,能夠有這種境界。煩惱只是說不現行,煩惱種子還是在的。他這樣的境界,這就叫作「損力益能轉」,能夠損減染汙的煩惱的力量,增加你正念的力量,增益你的止觀的力量。
若是我們不修止觀,我現在又有這個分別心,在家居士不說,就說我們出家人。出家人穿上出家的衣服了,我不修止觀,不修止觀這是怎麼個情形呢?這個你譬如說這個房子裏面有垃圾,你不除掉這個垃圾,它自己會除掉嗎?不會的,不會自動就除掉的。那麼這個時候就是怎麼情形?就是這樣子,就是這樣情形。但是有的人對于佛法還有信心,也有一點慚愧心,但是他沒有修止觀,還是不能對治煩惱,頂多用一點小小的慚愧心把煩惱降伏一下就完了。說我有時候也作功課,我作早晚課,我念這個念那個,你念了幾十年怎麼樣呢?情形怎麼樣?所以我認爲作功課好,我贊成,但是修四念處是最有力量,是有力量的,一定是要這樣子。說只是作功課而不修四念處,佛法不衰,不衰敗,不衰?怎麼能夠不衰呢?不可能的,不可能是這樣子。所以這上面說「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」,這就是修止觀了,你才能下這個命令,你才能有這個力量,不然的話不行的,你叫煩惱少分現行不可以,他的煩惱還要發作的,還要大發脾氣,要大發雷霆之怒都還不能完的,還可能要請律師的,這是自然是這樣現象嘛,自然是這樣子。所以這個文上說「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、不現行故」,這表示你修止觀了,修這個四尋伺、四如實智了,修四念處了。
「二、通達轉,謂諸菩薩已入大地,于真實非真實、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,乃至六地。」
前面這個「損力益能轉」這是初發心時候的相貌,因爲初發心肯這樣努力修行了,所以進一步就轉凡成聖了,叫「通達轉」,就通達真如法性了。不是說是我聽你講,真如法性就是我也是空的、法也是空的,不是聽人家說的,也不是在文字上看的,是在內心裏面成就了無分別智,由無分別智通達了真如法性了,這是修行成就了,這是個無分別不可思議的聖境。怎麼叫作「通達轉」呢?「謂諸菩薩已入大地」,這是說這麼多的發心的菩薩,他已經證入清淨法界了,證入真如法性了,叫作「大地」,這個「大地」是指真如法性說。已證入這個真如法性了,以真如法性爲你的正念的依止處,他能夠,你證入這個唯識無義,證入這個真如法性之後呢,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就逐漸地生起了,像萬物由大地而生起。
「于真實非真實、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」,這個要把它配合起來,說「真實顯現現前住故」、「不真實顯現現前住故」,或者說是「真實不顯現」、「非真實不顯現」,這可以互相這麼說。這個「現前住」可以在顯現這一方面說,「真實顯現現前住故」,這個「真實」就是圓成實性,就是一切法寂滅相,他在你這一念的清淨心裏面顯現了,顯現,顯現了能安住不動,叫作「現前住故」。這時候不是聞思的智慧,是無漏的修慧的境界,無漏的。修慧通于有漏,也通于無漏的,這是無漏的智慧,這無分別智慧現前了,這個時候「現前住」,這個圓成實性現前了。
這個「非真實不顯現現前住故」,這個「非真實」是什麼呢?就是似義顯現,也就是遍計所執性。這個遍計所執性我們認爲是真實的,所見所聞一切的境界都是真實的,其實都是虛妄,是不真實。這個不真實的境界在這個時候不顯現,就是你一念這個無分別智一現前的時候,一切法皆不顯現,諸義皆不現前了。但是他並不是長時期的現前住,這個真實顯現現前住不是長時期的,就是有的時候你入觀,入于正觀裏面的時候,這個真實就顯現現前住。可是有的時候又出觀了,不修止觀了,不修止觀的時候呢,這個真實就不顯現現前住,而是這個非真實的遍計所執又現出來了,所以非真實又顯現現前住了。非真實一顯現了的時候,真實就不顯現;真實若顯現,非真實就不顯現。就是他們兩個是不能夠,漢賊不兩立,就是有此就沒有彼,有我就沒有你,有你就沒有我,就是有出入,有出有入,就是這樣意思。所以「于真實非真實、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」,但是他是通達真如了,通達真如。他雖然有的時候這個遍計執還現前,但是他若正念一提起來的時候,這個真實就會顯現,這個圓成實就會顯現的。就像你那個褲袋子裏面有鈔票,隨時可以拿出來,隨時可以拿出來的。若得了這個初歡喜地,證悟圓成實的時候就是這樣,他隨時可以正念現前,就有這種勝境就出現了。但是有時候又不出現了,就是有間斷性的。這樣的情形,由初地到六地都是這樣,有間斷性的,不是不間斷的,不是不間斷。這個真實顯現也就是無相的境界;非真實就是相,就是有相的境界,也就是有障礙的境界,是這樣意思。
「叁、修習轉,謂猶有障,一切相不顯現,真實顯現故,乃至十地。」
第叁個是「修習轉」。這個「修習轉」,譬如說我們這個初歡喜地的時候是見道位,《成唯識論》是這樣分,就是由二地以後叫做修道,初地是見道,二地以後是修道。這裏面通達真如應該說是見道,「修習轉」應該是修道,但是這裏分別有點不同,就是由初地到六地這叫作「通達轉」,通達,而沒有給他名字叫作修習。從什麼時候可以名之爲修習轉呢?就是從七地開始,從七地開始乃至到第十地,「修習轉」。「謂猶有障」,這個「修習轉」這個時候呢,他是到無相的境界,這個無相的境界就是這個一切法寂滅相,是長時期的不間斷地現前了,但是他不是佛,他還有障,還有所知障,他還有所知障的。「一切相不顯現」,這個時候呢,這個遍計執不顯現了,遍計執不顯現了,那麼也就是他長時期的修止觀,他能長時期修止觀,所以「一切相不顯現,真實顯現」,這無相的境界長時期的顯現,乃至到第十地,都名之爲修習轉。
那麼這個我們發現一件事,就是初得無生法忍的人,他不能不間斷地修習觀,他有時候修止觀,有時候不修,所以有時候真實現前,有的時候真實不現前,不現前就是沒有修止觀嘛!他也能修,但是是間斷的,到第七地以後不同了,他一切時都是修止觀的,修這個無相觀,所以他這個無相一直地現前。「一切相不顯現」,也就是前面那個非真實不顯現,這個遍計執的相是不顯現了。「真實顯現」,乃至到第十地都是這樣子。但是這時候是純無相觀,一直地不間斷地現前,這個是大修行人的境界,所以給它名字叫作「修習轉」。前面這個初歡喜地至到第六地,他還沒能一切時地修這個無相觀,沒能一切時修止觀,有的時候他不修,所以不給他修習轉的名字。
這個從這個《攝大乘論》上看,其實呢,我們讀《大智度論》,讀一切的經都會有這個感覺,末法時代念佛法門爲什麼會興盛?我們應該明白,應該明白了。爲什麼念佛法門那麼興盛?這個原因應該明白了!就是不能修四念處。爲什麼不能修?修了不相應。那能發心念佛還是好,還是不錯的!
「又此轉依,略有六種:一、損力益能轉,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,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、不現行故」。這是第八章「彼果斷」,這一科裏面只有兩科,第一科是「長行」,第二科是「偈頌」,「長行」裏邊第一科是「出體相」,「彼果斷」就是無住涅槃。這個現在是第二科是「辨差別」,「辨差別」裏邊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正辨差別」,就是這個涅槃也就是轉依,轉依有六種差別,就是有六種轉依。第一個是「損力益能轉」,也就是從開始學習佛法,到最後功德圓滿有六個次第,是這樣意思。第一個「損力益能轉」,這是「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」,就是開始學習佛法達到勝解的程度的時候,就會有「損力益能」的這種作用。第二個是「通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八章、彼果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