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八章、彼果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達轉,謂諸菩薩已入大地,于真實非真實、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,乃至六地」,這是「通達轉」,通達就是對于真如理不是由于文字,是成就了無分別智,聖人的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,他通達了真如理了。這是「諸菩薩已入大地」,就是已證入真如法性了的人。「于真實非真實、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,乃至六地」,就是由初地到六地。這六個位次都名之爲「通達轉」,就是都是通達真如了的人。他雖然是通達真如了,但是沒能夠無間斷地與真如相應,有的時候相應,有的時候間斷了。第叁個是「修習轉,謂猶有障,一切相不顯現,真實顯現故,乃至十地」,這個第叁「修習轉」就是他的道力增長,達到這個程度,就是一切相不顯現,這是遍計執相不顯現了,這個圓成實性這個法性真如理一切時都是顯現的,這是由七地到第十地,這個「修習轉」這麼長的範圍,但是他還是有障,他並不是完全清淨。這是上一次都講過了的。

  

  「四、果圓滿轉,謂永無障,一切相不顯現,最清淨真實顯現,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。」

  這個第四「果圓滿轉」,最初發願想要成就的這個境界,現在完全圓滿了,完全實現了。「謂永無障」,這個圓滿的果是什麼相貌呢?第一個是「永無障」,永久也沒有障礙了,就是煩惱障、所知障完全清淨了,這可以名之爲斷德,斷除去一切染汙的功能。「一切相不顯現」,因爲一切障都清除了,所以一切遍計執相都不顯現了。「最清淨真實顯現」,就是最清淨的真如理性,因爲他成就了圓滿的無分別智,所以一切相不顯現,這個最清淨法界是顯現了。「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」。這個「永無障,一切相不顯現」這是斷德,「最清淨真實顯現」這是佛的智德,因爲無分別智,你成就了無分別才會有這樣作用的。無分別智成就了,一方面能斷除一切障,一切相不顯現,一方面使令清淨真如理顯現,這是無分別智的力量,所以一方面有斷德,同時也有智德。「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」,也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,在本身是得自在,同時也自在地教化一切衆生,所以這裏是恩德,「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」,這一句話在下文有詳細的解釋。這樣說呢,斷德圓滿了,智德、恩德也圓滿了,叁德圓滿名之爲佛。

  

  「五、下劣轉,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,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。」

  前面這四個轉是自己修行成佛了,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他從開始修行到最後圓滿分這四個次第。這以下是大乘和小乘來對論。第五個是什麼呢?是「下劣轉」,就是他的這個轉變,他在佛法裏面的修行的轉變,雖然是成功了,但是不是很高的,所以名之爲下劣。是指什麼說的呢?「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」,這就是指這個發出離心的小乘佛法的修行人,就是聲聞,聽佛的法語而證道果的人。這個「等」呢,就是指獨覺。這兩種修行人,「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」,他只是能明白這個人無我,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可得,無始劫來在生死裏流轉就是惑業苦的流轉,沒有我可得的,他明白這個道理了。他沒能夠明白一切法是唯識所變,這個清淨法界的道理還不明白,所以沒有明白這個法無我的道理,他的智慧不殊勝。

  「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」,「一向」就是完全,他完全是……這個「背」就是厭離的意思,厭離這個生死,這個生死,在六道裏邊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都是很苦惱的事情,所以他是一向地厭離這個生死苦的,那麼他只知道自己厭離生死苦。「一向舍生死故」,那麼他若成功了以後,他就棄舍了這個生死的境界到涅槃那裏去了,對于一切衆生的生死流轉的痛苦他不管了,所以他是悲心不殊勝。「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」,是智慧的人,下面這兩句是悲心的人,所以是「下劣轉」,他不能夠去發大悲心廣度衆生。

  

  「六、廣大轉,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,即于生死見爲寂靜,雖斷雜染而不舍故。」

  「六、廣大轉」,這裏是贊歎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的學者他的修行的成就是特別廣大的,特別高深的。「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」,這個菩薩的修行他也能通達補特伽羅無我,但是又能通達一切法是寂滅相,諸法寂滅相的道理;能通達這個法空無我性,所以他智慧高深。「即于生死見爲寂靜,雖斷雜染而不舍故」,這位菩薩他的悲心也特別殊勝,也是他的智慧也殊勝,「即于生死見爲寂靜」,就是生死即涅槃的意思,不像這個聲聞學者「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」,而這位菩薩他的智慧高深,他就在生死的動亂的境界上他就見爲他沒有動亂,動亂不可得,都是寂靜的。

  我看到這裏,忽然間想起來,《六祖壇經》上,六祖大師說是他到了廣州這個法興寺,就是現在的光孝寺吧!說是見到兩個出家人在那兒爭,這個是風動呢?是幡動?在爭論這件事,這個惠能大師就對這兩位出家人說: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這個道理和唯識上是相合,但是我想六祖可能不是唯識,因爲他到了五祖那兒去,他學的佛法,《六祖壇經》是講的《金剛經》嘛,講這《金剛經》又不是講這個《攝大乘論》,那個時候《攝大乘論》已經來了,那個時候是唐朝的時候,所以這個「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是仁者心動」,那麼應該怎麼講呢?這個風動和幡動,那麼按照《金剛經》的道理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那麼風也沒有動,也沒有風動,也沒有幡動,但是你不明白它沒有動,你去爭論呢,就是你心動了!也可以這麼講。但是用唯識的道理講是對的,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嘛!離開了心,也沒有風,也沒有幡,你看見風動、幡動是你心裏面的分別;無始劫來的熏習,你心一動的時候,有如是分別,如是的顯現,所以是仁者心動。所以沒有風動、沒有幡動,這個似義顯現不可得呢,心也是不動,那就是「是即入叁性」,可以這樣講了。

  這裏邊說「即于生死見爲寂靜」,這個生死是個流動、是個混亂的境界,不是寂靜的,但是你能觀察他是唯心所現呢,那個動亂即非動亂,當體就是寂滅相了。像我們作夢的時候,夢見種種的境界,如果你醒了夢的時候,你就會知道那些動亂的境界當體就是空無所有的,那麼就是寂靜了,「即于生死見爲寂靜」。譬如說餓鬼看見我們人所看見的河流,他看見是猛火。在人的境界來看,這裏沒有火,這個火是完全是沒有的,那麼就是寂滅相嘛;你人所見的境界在餓鬼看也沒有,那麼也是寂滅相。所以從一切法都是每一類衆生自己的業力的分別心所變現的,但是在所變現的那個境界的本身上看呢,無有少法可得,所以便「于生死見爲寂靜」,就是沒有這件事,「即于生死見爲寂靜」。

  「雖斷雜染而不舍故」,見爲寂靜的時候就是沒有生死可得了,那麼就是一切法都是不可得了,不可得了就是離一切分別,離一切分別就是離一切雜染,一切雜染都沒有了。「雖斷雜染而不舍故」,但是菩薩的大悲心感覺到衆生雖然一切法都是寂靜的,但是衆生的分別心不寂靜,他還沒能通達是寂靜的,在那裏流轉生死,受到種種的苦迫,所以就發大悲心「而不舍故」,還不舍離這個生死的雜染境界,他要在這裏廣度衆生的。所以這個「廣大轉」就是高過了聲聞人「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」的「下劣轉」了,高過他們。這個廣大就是分這麼兩種:一個智慧高深,一個是悲心廣大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乙、簡別失德

  「若諸菩薩住下劣轉有何過失?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,違越一切菩薩法故,與下劣乘同解脫故,是爲過失。」

  前面是「正辨差別」,這底下「簡別失德」,這個簡別他的過失和功德。「若諸菩薩住下劣轉」,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,現在菩提心退了,他要住在「下劣轉」,就是退大取小了,想要「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」入無余涅槃,他不度衆生了,他這樣子就是退失菩提心了。這在菩薩戒上看呢,若退失無上菩提心是犯他勝處的過失,犯這個他勝處的過失的。但是在我們誦的戒本上呢,沒有退失菩提心,但是不學習大乘佛法,不學習大乘佛法,專學習小乘佛法;如果你發菩提心,受了菩薩戒,你不學習大乘佛法,你專學習小乘佛法,也犯突吉羅罪。犯突吉羅罪這個地方,在宗喀巴大師的《菩提道菩薩戒論》上,犯這個突吉羅罪是有染違犯,但是在玄奘大師翻的這個《瑜伽菩薩戒本》上看,是非染違犯,就是犯是犯,但是不是染汙犯,不是染汙的犯。那麼西藏的宗喀巴大師的戒本呢,是染違犯,是染汙的違犯,就是重了一點。都是突吉羅罪,但是有一個輕,有一個重,還不同。

  這個「住下劣轉」有什麼不對呢?「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」,就是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是要哀愍一切衆生的,要安樂一切衆生的。但現在不是,「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」,不管了,我不管,我不去顧念衆生的利益安樂事,他們是在叁惡道裏流轉生死,或者是叁善道的流轉生死,不關我事,他得不得涅槃,信佛不信佛都不關我事,我不去顧念那些事情,不管了,那麼這就是只顧自己,只顧自己要得無余涅槃,這是一個過失。「違越一切菩薩法故」,原來是發菩提心是作菩薩,現在就是違犯了菩薩法,菩薩是大悲心特別強的,當然智慧也特別高,是要去度化衆生,不能獨善的嘛,但是現在通通放棄了,就是違犯了菩薩法,違犯了菩薩戒的意思,這是第二個過失。第一個是沒有悲心,第二個是犯了菩薩戒。「與下劣乘同解脫故」,這個「與下劣乘」就是前面就是這個菩薩退大取小了嘛,他就和這個聲聞人一樣的解脫了煩惱障,還沒有能解脫所知障,就是入無余涅槃了,他不能得到無上菩提的究竟的解脫,這是一個過失,有這叁個過失。

  

  「若諸菩薩住廣大轉有何功德?」

  諸菩薩退大取小了,有這樣的過失,但是還是在佛法以內的,他還是佛教徒,他還是能到涅槃的聖境,還不是凡夫境界。雖然是有過,這個過失不是很大。但是在宗喀巴大師的《菩提道菩薩戒論》上,退失菩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八章、彼果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