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提心是犯他勝處的罪過的,那個罪過還是很大的。「若諸菩薩住廣大轉有何功德」,說我沒有退菩提心,我還在繼續發無上菩提心修習佛法廣度衆生的,那有什麼好處呢?這裏說到有兩種功德。
「生死法中以自轉依爲所依止得自在故;」
這是一種好處。這個菩薩在這個六道生死的苦惱的境界裏邊,「以自轉依爲所依止」,以大乘法的轉依作他的依此處。以大乘法的轉依,就是轉舍一切雜染的依他起性,轉得一切清淨的依他起性,那麼就是證悟了清淨法界了,這種大自在的境界。以這個轉依作他的依止處,那就是無住涅槃的境界。以這個無住涅槃爲所依止呢,「得自在故」,他因爲煩惱障也是清除了,所知障他解脫了,他內心裏面達到最極圓滿的清淨自在的境界,高過了阿羅漢以上,這是他的自利的功德,自己修行得到佛法利益的功德,這是一種功德。
「于一切趣示現一切有情之身,于最勝生及叁乘中,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諸有情故,是爲功德。」
這是第二個功德。第二個功德是「于一切趣」,他得到無住涅槃之後呢,他能在一切趣中。這個「一切趣」就是六道,或者說五道,說六道又加個阿修羅道。在這個一切趣中,「示現一切有情之身」,這位菩薩他能現一切有情的身相。像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說的情形: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,就是這樣意思,「現一切有情之身」。那麼用現這樣的一切有情之身爲衆生說法,那麼希望衆生怎麼樣呢?「于最勝生及叁乘中」安立一切衆生,把這個安立所化的諸有情,或者是在最勝生裏邊,或者是在叁乘中。就是沒有出世間的善根教化他們修學五戒十善,可以安立在最勝生中,最殊勝的衆生就是人天的富貴的境界,不要到叁惡道裏受苦,就是這個意思。若是有出世間的善根呢,就在出世間的叁種佛法裏邊:聲聞乘、緣覺乘、佛乘,這叁種佛法裏面,安立在這裏。
「種種調伏方便善巧」,衆生他若不相信佛法,也不相信善惡果報,你度化他很不容易的,但是這一位得到無住涅槃的,這是等于是佛了,這個佛菩薩,他有「種種」,各式各樣的「調伏方便」,能調伏他,能折服他,能夠善巧地安立他,能很巧妙地能度化他,能教導他,教導他「于最勝生及叁乘中」有所成就。「安立所化諸有情故,是爲功德」,這就是這個「廣大轉」的功德,「廣大轉」,安住在「廣大轉」裏邊有這麼大的好處,他能夠教化一切衆生得大利益,這是非常廣大的功德,很多很多的衆生解脫了生死苦,這是很重要的事情。如果說是我自己解脫了,獨善其身,別的衆生的苦都不管了,雖然他自己是也是不錯,但是在大悲心的立場上看呢,功德不大,所以贊歎大乘佛法的轉依是廣大的轉依,功德是廣大的。
第二節、偈頌2
第一項、轉依解脫義
「出中有多頌:諸凡夫覆真,一向顯虛妄;諸菩薩舍妄,一向顯真實。」
前面是「長行」,這底下是「偈頌」,偈頌裏面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轉依解脫義」,頌這個轉依就是解脫的意思。「此中有多頌」,不只是一個頌兩個頌。「諸凡夫覆真,一向顯虛妄」,這一切平常的人,不肯努力修習佛法的人,「覆真」,這個大自在,這個一真法界的境界被他的無明煩惱所隱覆了,覆藏住了。「一向顯虛妄」,完全是這個虛妄的境界顯現出來,就是遍計執執著一切法的這種虛妄的境界,在虛妄裏面生活,受諸苦惱。「諸菩薩舍妄,一向顯真實」,但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能斷除無明煩惱,斷除這遍計所執,所以他就能夠棄舍這一切虛妄的事情。這凡是內心所分別的一切的境界都是不真實的,都是如夢中境、如水中月似的,不真實。這個不真實的境界都棄舍了,他再不執著他是真實的。「一向顯真實」,他完全是清淨法界的境界,無分別智證悟了真如理的時候,這完全是真實不虛的,沒有這些虛妄的境界了,就是得到無住涅槃了。這是這個頌這個凡夫和聖人的差別。
「應知顯不顯,真義非真義,轉依即解脫,隨欲自在行。」
這底下說轉依就是解脫。「應知顯不顯」,應該知道這個真實義的顯現和這個遍計執性的不真實義不顯現,這就叫作轉依,這就叫作轉依,「應知顯不顯,真義非真義」。這個「真義」呢,就是依他起性裏面的清淨分,清淨的依他起。「非真義」,就是依他起裏面的雜染部分的依他起,這個雜染部分的依他起經過長時期的修行,他不顯現了,就是隱沒了,真義顯現了,這就叫作轉依。這個「轉依」,我們現成的話上說呢,就是依他起,依他起中的雜染分棄舍了,然後把清淨分顯現出來,我們可以這樣說。但是再明白一點說呢,這個依他起這個依,實在就是現前的這一念心,就是我們當前的這一念明了的心。這個明了的心大概的說就是分兩部份:一個是粗顯的,粗劣,粗顯的,我們自己也感覺到的這個分別心,這個心會明了、會分別。如果是自己感覺不到的,就是特別微細的,這兩部分。現在這裏說「依」應該包括這兩部分都在內,當然最重要的是阿賴耶識。就是這個我們現前這個分別心裏面的雜染分把他清出去,然後清淨分把他顯現出來,這就叫作「轉依」,是轉染還淨。就是在我們現前的分別心上轉染還淨,是名爲轉依,就叫作轉依。當然這個轉依是要修唯識觀的,由戒定慧來作這件事的。
這樣轉依了,成功了,「即解脫」,這就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,就是把一切的煩惱、惑業苦都解除了,都脫離了,離開了,分離了,再沒有這種事情了。「隨欲自在行」,轉依了,得解脫了,得解脫有什麼好處呢?「隨欲自在行」,隨你心之所欲都可以無障礙地活動,都可以作成功,你想要作就可以作,你想要怎麼作就可以怎麼作,沒有人障礙你的。這若是我們不轉依,對我們的煩惱這個惑業苦系縛我們,就是不自在,很多很多的苦惱的事情。這兩個頌是「轉依解脫義」,是這個意思。
第二項、涅槃無住義
「于生死涅槃,若起平等智,爾時由此證,生死即涅槃。」
這以下兩個頌是說這個「涅槃無住義」。怎麼叫作是無住?怎麼叫作無住涅槃?怎麼能得到無住涅槃?這個意思,說明這個道理。「于生死涅槃,若起平等智」,這個生死是雜染的、是不自在的、是痛苦的事情,這個涅槃是清淨的、是自在的,完全和生死是相反,是大安樂的境界。這個生死和涅槃是一個相反的境界:一個是雜染的,一個是清淨的;一個是自在,一個是不自在;一個是安樂的,一個是苦惱的。現在說「若起平等智」,若是菩薩他曾發起了、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的時候,他就會覺悟到生死和涅槃是平等的,並沒有差別,你若成就了無分別智的時候。
這個事情我們剛才說過,這個生死是遍計執,生死是遍計執的境界。若是從唯心所現的這個道理去講,人的一切,一切衆生,一切一切的遭遇,一切一切的活動,完全是自己內心的分別,沒有一件事不是內心分別而出現的,沒有一件事不是這樣的,都是內心的分別。這個在我們這個佛法的深義不熟悉的人應該不怕重複,不怕重複,但是我們的習慣就是不歡喜重複。重複,我已經聽過了,你再重複我就不願意聽了,我們也是這樣。那個《法華經》的序品,那個菩薩是「聞諸法空生大歡喜」,其實這個諸法空,沒有作菩薩,作凡夫的時候就常常的去聽這樣的道理,等到作大菩薩、作聖人,入聖位的大菩薩聽佛說「諸法空生大歡喜」,這是完全是不一樣,和我們凡夫心情是不一樣的。
我說這個,現在這個意思就是要重複。說是我們譬如說作夢,作夢的時候很餓,然後吃一頓很美的美飲食,作的菜飯作得非常妤,很可口,吃了一餐,吃得很飽,吃得很飽但是心情也很快樂,等到一轉身夢醒了以後肚子還是空的,並沒有飽。我們從這件事你去想去,這個飽是內心的分別,那麼可以知道餓也是內心的分別,可是我們的執著心呢,喔,是因爲我吃的飯已經消化,都排泄了,肚子空了,所以是娥了,不是我心分別餓的。我吃飽了也是有一個飲食,這個段食,一段一段的這個物質營養,那麼我吃下去了,這時候我才感覺飽,不是我心裏分別是飽,不是。可是從這個夢的這件事來觀察這件事呢,就可以知道是內心的分別。因爲這個吃的飲食,你看的時候有一段一段的東西,其實那都是內心的分別,不是真實有這個東西,飽也是心的分別,餓也是心的分別。那麼其他的事情也都是一樣,都是內心的分別,而不是真實有那麼一件事。所以這個生死是夢,生也是夢、也是分別,死也是內心的分別,不是真實的。既然是內心的分別,那個分別是生的時候沒有生,分別是死的時候也沒有死可得,都是畢竟空的。
我昨天花了好多的時間讀這個《楞伽經》,讀《楞伽經》上說到大慧菩薩問佛,佛回答他說:「前聖所知,展轉傳授,妄想無性」【原文:佛告大慧。前聖所知。轉相傳授。妄想無性。菩薩摩诃薩獨一靜處。自覺觀察不由于他。離見妄想。上上升進。入如來地。是名自覺聖智相】。說是我們若想要修行,想要成佛了脫生死,想要得涅槃,要怎麼修行呢?這麼請問佛,佛說:「前聖所知,展轉傳授,妄想無性」。「前聖所知」,就是以前的佛所證悟的真理,所證悟的修行的方法,就是他們是過來人,他所證所知,他所證悟的方法「展轉傳授」,那位佛傳授這位佛,其實這時候這還是還沒有成佛,傳授給他。他得到了這樣的法門修行成佛了,然後又傳授他的弟子,他的弟子修行也成佛了,就是一位一位佛展轉地傳授這種修行的法門。修行的法門,什麼法門?「妄想無性」,就是世間上一切一切事情都是你的妄想,另外沒有事情可說。我們感覺到是真實的,是無性,是沒有的,沒有體性的,一切法本身都是沒有體性的,只有你內心在分別而已。
「獨一靜處,自覺觀察」,這個《楞伽經》是這樣。你一個人在一個寂靜的地方,是「自覺觀察」,你自己去常常地警覺,常常地要覺悟,常常這樣觀察,觀察妄想無性。這個「獨一靜處」這句話,字面上說呢,要一個人,你單獨一個人在一個寂靜的地方住,你來用功修行。我又有一個解釋呢,假設有一千個人,一萬個人,就像一個人似的在那住,應該這樣子。我們不要說一千個人,一萬個人,說我們有二十個人在這個地方住,就像一個人住在那裏似的,應該是這樣子,自己決定要小心謹慎,不打別人閑岔,不打別人閑岔,那麼就像一個人似的。「獨一靜處,自覺觀察」,或者觀察自覺,觀察你這個分別心,觀察一切法都是內心的分別,一切法本身都是空無所有的。這個聖人說話他是很簡要的,不過要言不繁,不是啰啰嗦嗦的,就是幾句話就說明白了。所以生死和涅槃是平等的,原來就是這麼回事,生死是畢竟空的,畢竟空和涅槃有什麼不同呢?不是平等了嗎!所以「若起平等智」,你就明白生死、涅槃是無差別的了。
「爾時由此證,生死即涅槃」,你起平等智那個時候呢,就由你這個平等智你就證悟了生死就是涅槃,生死就是畢竟空,畢竟空就是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就是涅槃,就是這樣子。不是另外有一個涅槃,不是,就在生死上就看就是涅槃。這前面這個「下劣轉」上面說:「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」,就是生死不是涅槃,生死是苦惱的,要棄舍他,我到涅槃那裏得大安樂,要這樣子。現在菩薩得到無分別智的時候,修這個唯識的法門的時候,唯識無義這個法門的時候,生死即涅槃,「爾時由此證,生死即涅槃」。這個世親菩薩釋,世親釋上說呢,《攝大乘論》世親釋上說:什麼叫作「生死即涅槃」呢?就在生死法上觀察他是無我的,觀一切法無我,那麼生死即涅槃。其實就是觀察一切法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畢竟空寂了,畢竟空寂就是涅槃,是這樣意思。
「由是于生死,非舍非不舍;」
因爲生死即涅槃,所以結果呢,就是「于生死非舍非不舍」。這底下這行就是表示是無住的,無住的涅槃。「由是于生死,非舍非不舍」,因爲生死即涅槃的關系,所以對于生死「非舍」,沒有生死可棄舍。生死是畢竟空的了嘛,畢竟空那有生死可舍呢?沒有生死可棄舍。就是和小乘說的是舍生死,這個大乘不是的,大乘說沒有生死可舍,這是一個法空的智慧的力量;深觀一切法性的時候,沒有生死可舍。「非不舍」,可是呢,你能夠觀察生死即涅槃的時候,也沒有生死的苦惱的逼迫,沒有了,所以還不是不舍。凡夫在生死裏流轉,聖人說生死是畢竟空的,那麼一切衆生沒有流轉生死啊?沒有生死好流轉?但是一切衆生感覺到苦惱。現在菩薩覺悟了生死即涅槃的時候,他在生死裏面,可是沒有生死的苦惱,所以「非不舍」,還不是說沒有舍生死,因爲沒有生死逼迫他了,還是說舍生死,這樣意思,「由是于生死,非舍非不舍」。
「亦即于涅藥,非得非不得。」
因爲沒有生死可舍,當然也沒有涅槃可得,沒有涅槃可得。沒有生死,「非不舍」嘛,所以于涅槃也「非不得」,還不是不得涅槃,「生死即涅槃」,那麼也就是沒有涅槃可得。我們在字面上說呢,把雜染的生死斷除去了,棄舍了,然後得到一個涅槃,這字面上是這麼說。但是在得涅槃的人來說呢,他也不感覺到有所得,得到什麼了?沒有什麼好得。根塵識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都是畢竟空寂的,于畢竟空也沒有分別,得到什麼了?沒有得到什麼,那麼是名爲得涅槃,所以「非不得」,得到大自在、大安樂的境界,沒有一切苦迫,沒有一切雜染,所以「非不得」,還不是沒有得涅槃,還是得了。
這樣說呢,他是在理論上,在他的證悟上看,是「于生死,非舍非不舍;亦即于涅槃,非得非不得」,而他還是有大悲心,不棄舍,不離開生死,所以是還在廣度衆生的,是名爲無住涅槃了,這就叫作無住涅槃;也不住生死,也不住涅槃。這是前面「彼果斷」,「彼果斷」的大意是這樣。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八章、彼果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