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八章、彼果断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提心是犯他胜处的罪过的,那个罪过还是很大的。「若诸菩萨住广大转有何功德」,说我没有退菩提心,我还在继续发无上菩提心修习佛法广度众生的,那有什么好处呢?这里说到有两种功德。

  

  「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故;」

  这是一种好处。这个菩萨在这个六道生死的苦恼的境界里边,「以自转依为所依止」,以大乘法的转依作他的依此处。以大乘法的转依,就是转舍一切杂染的依他起性,转得一切清净的依他起性,那么就是证悟了清净法界了,这种大自在的境界。以这个转依作他的依止处,那就是无住涅槃的境界。以这个无住涅槃为所依止呢,「得自在故」,他因为烦恼障也是清除了,所知障他解脱了,他内心里面达到最极圆满的清净自在的境界,高过了阿罗汉以上,这是他的自利的功德,自己修行得到佛法利益的功德,这是一种功德。

  

  「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,于最胜生及三乘中,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故,是为功德。」

  这是第二个功德。第二个功德是「于一切趣」,他得到无住涅槃之后呢,他能在一切趣中。这个「一切趣」就是六道,或者说五道,说六道又加个阿修罗道。在这个一切趣中,「示现一切有情之身」,这位菩萨他能现一切有情的身相。像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说的情形:「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,就是这样意思,「现一切有情之身」。那么用现这样的一切有情之身为众生说法,那么希望众生怎么样呢?「于最胜生及三乘中」安立一切众生,把这个安立所化的诸有情,或者是在最胜生里边,或者是在三乘中。就是没有出世间的善根教化他们修学五戒十善,可以安立在最胜生中,最殊胜的众生就是人天的富贵的境界,不要到三恶道里受苦,就是这个意思。若是有出世间的善根呢,就在出世间的三种佛法里边:声闻乘、缘觉乘、佛乘,这三种佛法里面,安立在这里。

  「种种调伏方便善巧」,众生他若不相信佛法,也不相信善恶果报,你度化他很不容易的,但是这一位得到无住涅槃的,这是等于是佛了,这个佛菩萨,他有「种种」,各式各样的「调伏方便」,能调伏他,能折服他,能够善巧地安立他,能很巧妙地能度化他,能教导他,教导他「于最胜生及三乘中」有所成就。「安立所化诸有情故,是为功德」,这就是这个「广大转」的功德,「广大转」,安住在「广大转」里边有这么大的好处,他能够教化一切众生得大利益,这是非常广大的功德,很多很多的众生解脱了生死苦,这是很重要的事情。如果说是我自己解脱了,独善其身,别的众生的苦都不管了,虽然他自己是也是不错,但是在大悲心的立场上看呢,功德不大,所以赞叹大乘佛法的转依是广大的转依,功德是广大的。

  

  第二节、偈颂2

  第一项、转依解脱义

  「出中有多颂:诸凡夫覆真,一向显虚妄;诸菩萨舍妄,一向显真实。」

  前面是「长行」,这底下是「偈颂」,偈颂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转依解脱义」,颂这个转依就是解脱的意思。「此中有多颂」,不只是一个颂两个颂。「诸凡夫覆真,一向显虚妄」,这一切平常的人,不肯努力修习佛法的人,「覆真」,这个大自在,这个一真法界的境界被他的无明烦恼所隐覆了,覆藏住了。「一向显虚妄」,完全是这个虚妄的境界显现出来,就是遍计执执着一切法的这种虚妄的境界,在虚妄里面生活,受诸苦恼。「诸菩萨舍妄,一向显真实」,但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能断除无明烦恼,断除这遍计所执,所以他就能够弃舍这一切虚妄的事情。这凡是内心所分别的一切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,都是如梦中境、如水中月似的,不真实。这个不真实的境界都弃舍了,他再不执着他是真实的。「一向显真实」,他完全是清净法界的境界,无分别智证悟了真如理的时候,这完全是真实不虚的,没有这些虚妄的境界了,就是得到无住涅槃了。这是这个颂这个凡夫和圣人的差别。

  

  「应知显不显,真义非真义,转依即解脱,随欲自在行。」

  这底下说转依就是解脱。「应知显不显」,应该知道这个真实义的显现和这个遍计执性的不真实义不显现,这就叫作转依,这就叫作转依,「应知显不显,真义非真义」。这个「真义」呢,就是依他起性里面的清净分,清净的依他起。「非真义」,就是依他起里面的杂染部分的依他起,这个杂染部分的依他起经过长时期的修行,他不显现了,就是隐没了,真义显现了,这就叫作转依。这个「转依」,我们现成的话上说呢,就是依他起,依他起中的杂染分弃舍了,然后把清净分显现出来,我们可以这样说。但是再明白一点说呢,这个依他起这个依,实在就是现前的这一念心,就是我们当前的这一念明了的心。这个明了的心大概的说就是分两部份:一个是粗显的,粗劣,粗显的,我们自己也感觉到的这个分别心,这个心会明了、会分别。如果是自己感觉不到的,就是特别微细的,这两部分。现在这里说「依」应该包括这两部分都在内,当然最重要的是阿赖耶识。就是这个我们现前这个分别心里面的杂染分把他清出去,然后清净分把他显现出来,这就叫作「转依」,是转染还净。就是在我们现前的分别心上转染还净,是名为转依,就叫作转依。当然这个转依是要修唯识观的,由戒定慧来作这件事的。

  这样转依了,成功了,「即解脱」,这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,就是把一切的烦恼、惑业苦都解除了,都脱离了,离开了,分离了,再没有这种事情了。「随欲自在行」,转依了,得解脱了,得解脱有什么好处呢?「随欲自在行」,随你心之所欲都可以无障碍地活动,都可以作成功,你想要作就可以作,你想要怎么作就可以怎么作,没有人障碍你的。这若是我们不转依,对我们的烦恼这个惑业苦系缚我们,就是不自在,很多很多的苦恼的事情。这两个颂是「转依解脱义」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第二项、涅槃无住义

  「于生死涅槃,若起平等智,尔时由此证,生死即涅槃。」

  这以下两个颂是说这个「涅槃无住义」。怎么叫作是无住?怎么叫作无住涅槃?怎么能得到无住涅槃?这个意思,说明这个道理。「于生死涅槃,若起平等智」,这个生死是杂染的、是不自在的、是痛苦的事情,这个涅槃是清净的、是自在的,完全和生死是相反,是大安乐的境界。这个生死和涅槃是一个相反的境界:一个是杂染的,一个是清净的;一个是自在,一个是不自在;一个是安乐的,一个是苦恼的。现在说「若起平等智」,若是菩萨他曾发起了、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的时候,他就会觉悟到生死和涅槃是平等的,并没有差别,你若成就了无分别智的时候。

  这个事情我们刚才说过,这个生死是遍计执,生死是遍计执的境界。若是从唯心所现的这个道理去讲,人的一切,一切众生,一切一切的遭遇,一切一切的活动,完全是自己内心的分别,没有一件事不是内心分别而出现的,没有一件事不是这样的,都是内心的分别。这个在我们这个佛法的深义不熟悉的人应该不怕重复,不怕重复,但是我们的习惯就是不欢喜重复。重复,我已经听过了,你再重复我就不愿意听了,我们也是这样。那个《法华经》的序品,那个菩萨是「闻诸法空生大欢喜」,其实这个诸法空,没有作菩萨,作凡夫的时候就常常的去听这样的道理,等到作大菩萨、作圣人,入圣位的大菩萨听佛说「诸法空生大欢喜」,这是完全是不一样,和我们凡夫心情是不一样的。

  我说这个,现在这个意思就是要重复。说是我们譬如说作梦,作梦的时候很饿,然后吃一顿很美的美饮食,作的菜饭作得非常妤,很可口,吃了一餐,吃得很饱,吃得很饱但是心情也很快乐,等到一转身梦醒了以后肚子还是空的,并没有饱。我们从这件事你去想去,这个饱是内心的分别,那么可以知道饿也是内心的分别,可是我们的执着心呢,喔,是因为我吃的饭已经消化,都排泄了,肚子空了,所以是娥了,不是我心分别饿的。我吃饱了也是有一个饮食,这个段食,一段一段的这个物质营养,那么我吃下去了,这时候我才感觉饱,不是我心里分别是饱,不是。可是从这个梦的这件事来观察这件事呢,就可以知道是内心的分别。因为这个吃的饮食,你看的时候有一段一段的东西,其实那都是内心的分别,不是真实有这个东西,饱也是心的分别,饿也是心的分别。那么其他的事情也都是一样,都是内心的分别,而不是真实有那么一件事。所以这个生死是梦,生也是梦、也是分别,死也是内心的分别,不是真实的。既然是内心的分别,那个分别是生的时候没有生,分别是死的时候也没有死可得,都是毕竟空的。

  我昨天花了好多的时间读这个《楞伽经》,读《楞伽经》上说到大慧菩萨问佛,佛回答他说:「前圣所知,展转传授,妄想无性」【原文:佛告大慧。前圣所知。转相传授。妄想无性。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。自觉观察不由于他。离见妄想。上上升进。入如来地。是名自觉圣智相】。说是我们若想要修行,想要成佛了脱生死,想要得涅槃,要怎么修行呢?这么请问佛,佛说:「前圣所知,展转传授,妄想无性」。「前圣所知」,就是以前的佛所证悟的真理,所证悟的修行的方法,就是他们是过来人,他所证所知,他所证悟的方法「展转传授」,那位佛传授这位佛,其实这时候这还是还没有成佛,传授给他。他得到了这样的法门修行成佛了,然后又传授他的弟子,他的弟子修行也成佛了,就是一位一位佛展转地传授这种修行的法门。修行的法门,什么法门?「妄想无性」,就是世间上一切一切事情都是你的妄想,另外没有事情可说。我们感觉到是真实的,是无性,是没有的,没有体性的,一切法本身都是没有体性的,只有你内心在分别而已。

  「独一静处,自觉观察」,这个《楞伽经》是这样。你一个人在一个寂静的地方,是「自觉观察」,你自己去常常地警觉,常常地要觉悟,常常这样观察,观察妄想无性。这个「独一静处」这句话,字面上说呢,要一个人,你单独一个人在一个寂静的地方住,你来用功修行。我又有一个解释呢,假设有一千个人,一万个人,就像一个人似的在那住,应该这样子。我们不要说一千个人,一万个人,说我们有二十个人在这个地方住,就像一个人住在那里似的,应该是这样子,自己决定要小心谨慎,不打别人闲岔,不打别人闲岔,那么就像一个人似的。「独一静处,自觉观察」,或者观察自觉,观察你这个分别心,观察一切法都是内心的分别,一切法本身都是空无所有的。这个圣人说话他是很简要的,不过要言不繁,不是啰啰嗦嗦的,就是几句话就说明白了。所以生死和涅槃是平等的,原来就是这么回事,生死是毕竟空的,毕竟空和涅槃有什么不同呢?不是平等了吗!所以「若起平等智」,你就明白生死、涅槃是无差别的了。

  「尔时由此证,生死即涅槃」,你起平等智那个时候呢,就由你这个平等智你就证悟了生死就是涅槃,生死就是毕竟空,毕竟空就是不生不灭,不生不灭就是涅槃,就是这样子。不是另外有一个涅槃,不是,就在生死上就看就是涅槃。这前面这个「下劣转」上面说:「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」,就是生死不是涅槃,生死是苦恼的,要弃舍他,我到涅槃那里得大安乐,要这样子。现在菩萨得到无分别智的时候,修这个唯识的法门的时候,唯识无义这个法门的时候,生死即涅槃,「尔时由此证,生死即涅槃」。这个世亲菩萨释,世亲释上说呢,《摄大乘论》世亲释上说:什么叫作「生死即涅槃」呢?就在生死法上观察他是无我的,观一切法无我,那么生死即涅槃。其实就是观察一切法无自性,无自性就是毕竟空寂了,毕竟空寂就是涅槃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由是于生死,非舍非不舍;」

  因为生死即涅槃,所以结果呢,就是「于生死非舍非不舍」。这底下这行就是表示是无住的,无住的涅槃。「由是于生死,非舍非不舍」,因为生死即涅槃的关系,所以对于生死「非舍」,没有生死可弃舍。生死是毕竟空的了嘛,毕竟空那有生死可舍呢?没有生死可弃舍。就是和小乘说的是舍生死,这个大乘不是的,大乘说没有生死可舍,这是一个法空的智慧的力量;深观一切法性的时候,没有生死可舍。「非不舍」,可是呢,你能够观察生死即涅槃的时候,也没有生死的苦恼的逼迫,没有了,所以还不是不舍。凡夫在生死里流转,圣人说生死是毕竟空的,那么一切众生没有流转生死啊?没有生死好流转?但是一切众生感觉到苦恼。现在菩萨觉悟了生死即涅槃的时候,他在生死里面,可是没有生死的苦恼,所以「非不舍」,还不是说没有舍生死,因为没有生死逼迫他了,还是说舍生死,这样意思,「由是于生死,非舍非不舍」。

  

  「亦即于涅药,非得非不得。」

  因为没有生死可舍,当然也没有涅槃可得,没有涅槃可得。没有生死,「非不舍」嘛,所以于涅槃也「非不得」,还不是不得涅槃,「生死即涅槃」,那么也就是没有涅槃可得。我们在字面上说呢,把杂染的生死断除去了,弃舍了,然后得到一个涅槃,这字面上是这么说。但是在得涅槃的人来说呢,他也不感觉到有所得,得到什么了?没有什么好得。根尘识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都是毕竟空寂的,于毕竟空也没有分别,得到什么了?没有得到什么,那么是名为得涅槃,所以「非不得」,得到大自在、大安乐的境界,没有一切苦迫,没有一切杂染,所以「非不得」,还不是没有得涅槃,还是得了。

  这样说呢,他是在理论上,在他的证悟上看,是「于生死,非舍非不舍;亦即于涅槃,非得非不得」,而他还是有大悲心,不弃舍,不离开生死,所以是还在广度众生的,是名为无住涅槃了,这就叫作无住涅槃;也不住生死,也不住涅槃。这是前面「彼果断」,「彼果断」的大意是这样。

  

  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八章、彼果断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