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达转,谓诸菩萨已入大地,于真实非真实、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,乃至六地」,这是「通达转」,通达就是对于真如理不是由于文字,是成就了无分别智,圣人的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,他通达了真如理了。这是「诸菩萨已入大地」,就是已证入真如法性了的人。「于真实非真实、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,乃至六地」,就是由初地到六地。这六个位次都名之为「通达转」,就是都是通达真如了的人。他虽然是通达真如了,但是没能够无间断地与真如相应,有的时候相应,有的时候间断了。第三个是「修习转,谓犹有障,一切相不显现,真实显现故,乃至十地」,这个第三「修习转」就是他的道力增长,达到这个程度,就是一切相不显现,这是遍计执相不显现了,这个圆成实性这个法性真如理一切时都是显现的,这是由七地到第十地,这个「修习转」这么长的范围,但是他还是有障,他并不是完全清净。这是上一次都讲过了的。
「四、果圆满转,谓永无障,一切相不显现,最清净真实显现,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。」
这个第四「果圆满转」,最初发愿想要成就的这个境界,现在完全圆满了,完全实现了。「谓永无障」,这个圆满的果是什么相貌呢?第一个是「永无障」,永久也没有障碍了,就是烦恼障、所知障完全清净了,这可以名之为断德,断除去一切染污的功能。「一切相不显现」,因为一切障都清除了,所以一切遍计执相都不显现了。「最清净真实显现」,就是最清净的真如理性,因为他成就了圆满的无分别智,所以一切相不显现,这个最清净法界是显现了。「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」。这个「永无障,一切相不显现」这是断德,「最清净真实显现」这是佛的智德,因为无分别智,你成就了无分别才会有这样作用的。无分别智成就了,一方面能断除一切障,一切相不显现,一方面使令清净真如理显现,这是无分别智的力量,所以一方面有断德,同时也有智德。「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」,也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,在本身是得自在,同时也自在地教化一切众生,所以这里是恩德,「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」,这一句话在下文有详细的解释。这样说呢,断德圆满了,智德、恩德也圆满了,三德圆满名之为佛。
「五、下劣转,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,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。」
前面这四个转是自己修行成佛了,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他从开始修行到最后圆满分这四个次第。这以下是大乘和小乘来对论。第五个是什么呢?是「下劣转」,就是他的这个转变,他在佛法里面的修行的转变,虽然是成功了,但是不是很高的,所以名之为下劣。是指什么说的呢?「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」,这就是指这个发出离心的小乘佛法的修行人,就是声闻,听佛的法语而证道果的人。这个「等」呢,就是指独觉。这两种修行人,「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」,他只是能明白这个人无我,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可得,无始劫来在生死里流转就是惑业苦的流转,没有我可得的,他明白这个道理了。他没能够明白一切法是唯识所变,这个清净法界的道理还不明白,所以没有明白这个法无我的道理,他的智慧不殊胜。
「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」,「一向」就是完全,他完全是……这个「背」就是厌离的意思,厌离这个生死,这个生死,在六道里边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都是很苦恼的事情,所以他是一向地厌离这个生死苦的,那么他只知道自己厌离生死苦。「一向舍生死故」,那么他若成功了以后,他就弃舍了这个生死的境界到涅槃那里去了,对于一切众生的生死流转的痛苦他不管了,所以他是悲心不殊胜。「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」,是智慧的人,下面这两句是悲心的人,所以是「下劣转」,他不能够去发大悲心广度众生。
「六、广大转,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,即于生死见为寂静,虽断杂染而不舍故。」
「六、广大转」,这里是赞叹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的学者他的修行的成就是特别广大的,特别高深的。「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」,这个菩萨的修行他也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,但是又能通达一切法是寂灭相,诸法寂灭相的道理;能通达这个法空无我性,所以他智慧高深。「即于生死见为寂静,虽断杂染而不舍故」,这位菩萨他的悲心也特别殊胜,也是他的智慧也殊胜,「即于生死见为寂静」,就是生死即涅槃的意思,不像这个声闻学者「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」,而这位菩萨他的智慧高深,他就在生死的动乱的境界上他就见为他没有动乱,动乱不可得,都是寂静的。
我看到这里,忽然间想起来,《六祖坛经》上,六祖大师说是他到了广州这个法兴寺,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吧!说是见到两个出家人在那儿争,这个是风动呢?是幡动?在争论这件事,这个惠能大师就对这两位出家人说: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。这个道理和唯识上是相合,但是我想六祖可能不是唯识,因为他到了五祖那儿去,他学的佛法,《六祖坛经》是讲的《金刚经》嘛,讲这《金刚经》又不是讲这个《摄大乘论》,那个时候《摄大乘论》已经来了,那个时候是唐朝的时候,所以这个「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是仁者心动」,那么应该怎么讲呢?这个风动和幡动,那么按照《金刚经》的道理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那么风也没有动,也没有风动,也没有幡动,但是你不明白它没有动,你去争论呢,就是你心动了!也可以这么讲。但是用唯识的道理讲是对的,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嘛!离开了心,也没有风,也没有幡,你看见风动、幡动是你心里面的分别;无始劫来的熏习,你心一动的时候,有如是分别,如是的显现,所以是仁者心动。所以没有风动、没有幡动,这个似义显现不可得呢,心也是不动,那就是「是即入三性」,可以这样讲了。
这里边说「即于生死见为寂静」,这个生死是个流动、是个混乱的境界,不是寂静的,但是你能观察他是唯心所现呢,那个动乱即非动乱,当体就是寂灭相了。像我们作梦的时候,梦见种种的境界,如果你醒了梦的时候,你就会知道那些动乱的境界当体就是空无所有的,那么就是寂静了,「即于生死见为寂静」。譬如说饿鬼看见我们人所看见的河流,他看见是猛火。在人的境界来看,这里没有火,这个火是完全是没有的,那么就是寂灭相嘛;你人所见的境界在饿鬼看也没有,那么也是寂灭相。所以从一切法都是每一类众生自己的业力的分别心所变现的,但是在所变现的那个境界的本身上看呢,无有少法可得,所以便「于生死见为寂静」,就是没有这件事,「即于生死见为寂静」。
「虽断杂染而不舍故」,见为寂静的时候就是没有生死可得了,那么就是一切法都是不可得了,不可得了就是离一切分别,离一切分别就是离一切杂染,一切杂染都没有了。「虽断杂染而不舍故」,但是菩萨的大悲心感觉到众生虽然一切法都是寂静的,但是众生的分别心不寂静,他还没能通达是寂静的,在那里流转生死,受到种种的苦迫,所以就发大悲心「而不舍故」,还不舍离这个生死的杂染境界,他要在这里广度众生的。所以这个「广大转」就是高过了声闻人「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」的「下劣转」了,高过他们。这个广大就是分这么两种:一个智慧高深,一个是悲心广大,是这样意思。
乙、简别失德
「若诸菩萨住下劣转有何过失?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,违越一切菩萨法故,与下劣乘同解脱故,是为过失。」
前面是「正辨差别」,这底下「简别失德」,这个简别他的过失和功德。「若诸菩萨住下劣转」,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,现在菩提心退了,他要住在「下劣转」,就是退大取小了,想要「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」入无余涅槃,他不度众生了,他这样子就是退失菩提心了。这在菩萨戒上看呢,若退失无上菩提心是犯他胜处的过失,犯这个他胜处的过失的。但是在我们诵的戒本上呢,没有退失菩提心,但是不学习大乘佛法,不学习大乘佛法,专学习小乘佛法;如果你发菩提心,受了菩萨戒,你不学习大乘佛法,你专学习小乘佛法,也犯突吉罗罪。犯突吉罗罪这个地方,在宗喀巴大师的《菩提道菩萨戒论》上,犯这个突吉罗罪是有染违犯,但是在玄奘大师翻的这个《瑜伽菩萨戒本》上看,是非染违犯,就是犯是犯,但是不是染污犯,不是染污的犯。那么西藏的宗喀巴大师的戒本呢,是染违犯,是染污的违犯,就是重了一点。都是突吉罗罪,但是有一个轻,有一个重,还不同。
这个「住下劣转」有什么不对呢?「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」,就是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是要哀愍一切众生的,要安乐一切众生的。但现在不是,「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」,不管了,我不管,我不去顾念众生的利益安乐事,他们是在三恶道里流转生死,或者是三善道的流转生死,不关我事,他得不得涅槃,信佛不信佛都不关我事,我不去顾念那些事情,不管了,那么这就是只顾自己,只顾自己要得无余涅槃,这是一个过失。「违越一切菩萨法故」,原来是发菩提心是作菩萨,现在就是违犯了菩萨法,菩萨是大悲心特别强的,当然智慧也特别高,是要去度化众生,不能独善的嘛,但是现在通通放弃了,就是违犯了菩萨法,违犯了菩萨戒的意思,这是第二个过失。第一个是没有悲心,第二个是犯了菩萨戒。「与下劣乘同解脱故」,这个「与下劣乘」就是前面就是这个菩萨退大取小了嘛,他就和这个声闻人一样的解脱了烦恼障,还没有能解脱所知障,就是入无余涅槃了,他不能得到无上菩提的究竟的解脱,这是一个过失,有这三个过失。
「若诸菩萨住广大转有何功德?」
诸菩萨退大取小了,有这样的过失,但是还是在佛法以内的,他还是佛教徒,他还是能到涅槃的圣境,还不是凡夫境界。虽然是有过,这个过失不是很大。但是在宗喀巴大师的《菩提道菩萨戒论》上,退失菩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八章、彼果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