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八章、彼果断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善根,住在阿赖耶识里面,住在阿赖耶识里面,这个熏习的种子住在阿赖耶识里面。或者「闻熏习住故」,这个「住」,印老法师是说熏习的这个清净的种子寄存在阿赖耶识里面,叫「住」。或者这个「住」呢,有个保持不变的意思,就是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一直地能够学习佛法,他一直地爱乐佛法,对于佛法有欢喜心,常能够熏习,常能够学习,常能够修止观,能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而不变,不是忽然间「我不修止观,我不信佛了」,那就是不住,那就不能说住了,就是变了。

  「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,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、不现行故」。「及由有羞耻」,前面是说「亲近善士,听闻正法」,底下「有羞耻」就是如理作意的意思,就是有惭愧心,「及由有羞耻」就是有惭愧的意思。有惭愧,怎么叫作有惭愧呢?不要说是我说错了话,我作错了事有惭愧心,就是心里面动一个不清净的念头,就感觉惭愧、感觉羞耻。惭愧者,羞耻也;我心里面有一念贪心出来,我心里面有瞋心了,唉呀!不对,我不应该有这个染污心。我心里面有嫉妒心了,不对!就感觉到惭愧,我赶快要把这个止观要提起来,来对治他,这叫作「有羞耻」。如果心里面常常起烦恼,不当一回事,那就不行,那就这个羞耻还不够,不感觉到羞耻。说这个地方,这个地区有土匪来了,赶快要调动这个警察来维持治安,一定要这样子。如果说不管,由土匪去扰乱治安,不要管他,那么谁还愿意在这个地方住?都要跑了,那个功德的善法都没有了。所以「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」,因为有羞耻的关系,他就要采取行动了,这个警察来了,就是你的四寻伺、四如实智来了,就是要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了,要用这个唯识无义,或者修这个……唯识无义就包括四念住在里边,就是修四念住,四念住是什么?就是警察。你用这样的关系,「令诸烦恼少分现行、不现行」,这个时候你才有这种能力使令心里面这个烦恼小小有一点不同,不大,他不动,或者是完全不动了。你有的时候精进相应了,他就烦恼完全不动,有的时候他又动一点,因为这个时候还是个凡夫,没得无生法忍嘛,所以「令诸烦恼少分现行」,或者是「不现行」,能够有这种境界。烦恼只是说不现行,烦恼种子还是在的。他这样的境界,这就叫作「损力益能转」,能够损减染污的烦恼的力量,增加你正念的力量,增益你的止观的力量。

  若是我们不修止观,我现在又有这个分别心,在家居士不说,就说我们出家人。出家人穿上出家的衣服了,我不修止观,不修止观这是怎么个情形呢?这个你譬如说这个房子里面有垃圾,你不除掉这个垃圾,它自己会除掉吗?不会的,不会自动就除掉的。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怎么情形?就是这样子,就是这样情形。但是有的人对于佛法还有信心,也有一点惭愧心,但是他没有修止观,还是不能对治烦恼,顶多用一点小小的惭愧心把烦恼降伏一下就完了。说我有时候也作功课,我作早晚课,我念这个念那个,你念了几十年怎么样呢?情形怎么样?所以我认为作功课好,我赞成,但是修四念处是最有力量,是有力量的,一定是要这样子。说只是作功课而不修四念处,佛法不衰,不衰败,不衰?怎么能够不衰呢?不可能的,不可能是这样子。所以这上面说「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」,这就是修止观了,你才能下这个命令,你才能有这个力量,不然的话不行的,你叫烦恼少分现行不可以,他的烦恼还要发作的,还要大发脾气,要大发雷霆之怒都还不能完的,还可能要请律师的,这是自然是这样现象嘛,自然是这样子。所以这个文上说「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、不现行故」,这表示你修止观了,修这个四寻伺、四如实智了,修四念处了。

  

  「二、通达转,谓诸菩萨已入大地,于真实非真实、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,乃至六地。」

  前面这个「损力益能转」这是初发心时候的相貌,因为初发心肯这样努力修行了,所以进一步就转凡成圣了,叫「通达转」,就通达真如法性了。不是说是我听你讲,真如法性就是我也是空的、法也是空的,不是听人家说的,也不是在文字上看的,是在内心里面成就了无分别智,由无分别智通达了真如法性了,这是修行成就了,这是个无分别不可思议的圣境。怎么叫作「通达转」呢?「谓诸菩萨已入大地」,这是说这么多的发心的菩萨,他已经证入清净法界了,证入真如法性了,叫作「大地」,这个「大地」是指真如法性说。已证入这个真如法性了,以真如法性为你的正念的依止处,他能够,你证入这个唯识无义,证入这个真如法性之后呢,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就逐渐地生起了,像万物由大地而生起。

  「于真实非真实、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」,这个要把它配合起来,说「真实显现现前住故」、「不真实显现现前住故」,或者说是「真实不显现」、「非真实不显现」,这可以互相这么说。这个「现前住」可以在显现这一方面说,「真实显现现前住故」,这个「真实」就是圆成实性,就是一切法寂灭相,他在你这一念的清净心里面显现了,显现,显现了能安住不动,叫作「现前住故」。这时候不是闻思的智慧,是无漏的修慧的境界,无漏的。修慧通于有漏,也通于无漏的,这是无漏的智慧,这无分别智慧现前了,这个时候「现前住」,这个圆成实性现前了。

  这个「非真实不显现现前住故」,这个「非真实」是什么呢?就是似义显现,也就是遍计所执性。这个遍计所执性我们认为是真实的,所见所闻一切的境界都是真实的,其实都是虚妄,是不真实。这个不真实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不显现,就是你一念这个无分别智一现前的时候,一切法皆不显现,诸义皆不现前了。但是他并不是长时期的现前住,这个真实显现现前住不是长时期的,就是有的时候你入观,入于正观里面的时候,这个真实就显现现前住。可是有的时候又出观了,不修止观了,不修止观的时候呢,这个真实就不显现现前住,而是这个非真实的遍计所执又现出来了,所以非真实又显现现前住了。非真实一显现了的时候,真实就不显现;真实若显现,非真实就不显现。就是他们两个是不能够,汉贼不两立,就是有此就没有彼,有我就没有你,有你就没有我,就是有出入,有出有入,就是这样意思。所以「于真实非真实、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」,但是他是通达真如了,通达真如。他虽然有的时候这个遍计执还现前,但是他若正念一提起来的时候,这个真实就会显现,这个圆成实就会显现的。就像你那个裤袋子里面有钞票,随时可以拿出来,随时可以拿出来的。若得了这个初欢喜地,证悟圆成实的时候就是这样,他随时可以正念现前,就有这种胜境就出现了。但是有时候又不出现了,就是有间断性的。这样的情形,由初地到六地都是这样,有间断性的,不是不间断的,不是不间断。这个真实显现也就是无相的境界;非真实就是相,就是有相的境界,也就是有障碍的境界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三、修习转,谓犹有障,一切相不显现,真实显现故,乃至十地。」

  第三个是「修习转」。这个「修习转」,譬如说我们这个初欢喜地的时候是见道位,《成唯识论》是这样分,就是由二地以后叫做修道,初地是见道,二地以后是修道。这里面通达真如应该说是见道,「修习转」应该是修道,但是这里分别有点不同,就是由初地到六地这叫作「通达转」,通达,而没有给他名字叫作修习。从什么时候可以名之为修习转呢?就是从七地开始,从七地开始乃至到第十地,「修习转」。「谓犹有障」,这个「修习转」这个时候呢,他是到无相的境界,这个无相的境界就是这个一切法寂灭相,是长时期的不间断地现前了,但是他不是佛,他还有障,还有所知障,他还有所知障的。「一切相不显现」,这个时候呢,这个遍计执不显现了,遍计执不显现了,那么也就是他长时期的修止观,他能长时期修止观,所以「一切相不显现,真实显现」,这无相的境界长时期的显现,乃至到第十地,都名之为修习转。

  那么这个我们发现一件事,就是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他不能不间断地修习观,他有时候修止观,有时候不修,所以有时候真实现前,有的时候真实不现前,不现前就是没有修止观嘛!他也能修,但是是间断的,到第七地以后不同了,他一切时都是修止观的,修这个无相观,所以他这个无相一直地现前。「一切相不显现」,也就是前面那个非真实不显现,这个遍计执的相是不显现了。「真实显现」,乃至到第十地都是这样子。但是这时候是纯无相观,一直地不间断地现前,这个是大修行人的境界,所以给它名字叫作「修习转」。前面这个初欢喜地至到第六地,他还没能一切时地修这个无相观,没能一切时修止观,有的时候他不修,所以不给他修习转的名字。

  这个从这个《摄大乘论》上看,其实呢,我们读《大智度论》,读一切的经都会有这个感觉,末法时代念佛法门为什么会兴盛?我们应该明白,应该明白了。为什么念佛法门那么兴盛?这个原因应该明白了!就是不能修四念处。为什么不能修?修了不相应。那能发心念佛还是好,还是不错的!

  「又此转依,略有六种:一、损力益能转,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,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、不现行故」。这是第八章「彼果断」,这一科里面只有两科,第一科是「长行」,第二科是「偈颂」,「长行」里边第一科是「出体相」,「彼果断」就是无住涅槃。这个现在是第二科是「辨差别」,「辨差别」里边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正辨差别」,就是这个涅槃也就是转依,转依有六种差别,就是有六种转依。第一个是「损力益能转」,也就是从开始学习佛法,到最后功德圆满有六个次第,是这样意思。第一个「损力益能转」,这是「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」,就是开始学习佛法达到胜解的程度的时候,就会有「损力益能」的这种作用。第二个是「通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八章、彼果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