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、彼果斷2
第一節、長行2
第一項、出體相
「如是已說增上慧殊勝,彼果斷殊勝雲何可見?」
前面這一段文這是已經宣說了增上慧的殊勝,不是小乘所能及。那麼「彼果斷殊勝雲何可見」?這個「彼果斷」這以下就是說是果,前面都說的因。這個「所知依」、「所知相」這兩章,這唯識學者的習慣上的用語是境,是境,境界的境,是境。從這個「入所知相」以後,修唯識觀以後,一直到增上慧,這是屬于行,修行;這以下這個「彼果斷」、「彼果智」是果。這十文章呢,十種殊勝殊勝語言就是境、行、果,這樣。但是若用我們一般的常用的話來說呢,「所知依」、「所知相」就是解,信解,是說信解這個唯識法門的意思,信解。等「入所知相」修唯識觀以下是行,信解行。現在「彼果斷」以後就是證,信解行證,也就是果,信解行證,用唯識的語言就是境行果。因爲你對這個法門有信解的心,你又能發心修行,成功了,所以現在要提到你得到的功德,得到的涅槃的果,得到這菩提的果。這是第八章「彼果斷」,彼戒定慧的修行所得的果,所得的涅槃果,叫作斷。第一節是「長行」,第一項是「出體相」,出這個「彼果斷」的體相,就是涅槃這裏說的意思。「彼果斷」的「殊勝雲何可見」?
「斷謂菩薩無住涅槃,」
這個「彼果斷」這個「斷」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?這是說菩薩的無住涅槃。普通說是有自性涅槃、有余涅槃、無余涅槃、無住涅槃,菩薩的無住涅槃也就是無余涅槃。在阿羅漢入無余涅槃,那他就是休息了。若是在菩薩來說,無余涅槃也就是無住涅槃,這個「彼果斷」就是這樣的意思。這個「涅槃」翻到中國話,翻個不生不滅,就是這個臨命終的時候,這個果報,色受想行識這個果報,前一剎那滅了,後一剎那不生,就是入無余涅槃了。若是前一剎那滅,後一剎那又生,你還沒有入涅槃。前一剎那的色受想行識滅了,後一剎那的色受想行不生,那就是涅槃,就是修行成功了的人就是這樣子,就是這些有漏的色受想行滅了以後不生就是涅槃。那麼這叫作無余涅槃,翻到中國話叫作不生不滅,就是這樣意思。
但是在玄奘法師的翻譯,翻個圓寂。這個圓寂,圓是圓滿,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成就了,就叫作圓。這個寂呢,就是寂滅的寂,寂靜的寂,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斷掉了,都斷滅了,那麼就叫作寂靜。爲什麼斷了煩惱叫作寂靜呢?這個煩惱是動亂爲相,是動亂的;我們貪心來了,這個心就會動,心就亂,心就不安。瞋煩惱來了也是,所有的煩惱一出現的時候,他都是有這個動亂的相貌,就是心裏不安,沒有煩惱的時候心就寂靜。你自己反省一下你會知道,沒有煩惱的時候心裏面平靜,心平氣和;煩惱一來了就不行,就坐不住。那麼現在這個涅槃翻個圓寂就是這樣,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圓滿了,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息滅了,就是圓滿寂靜。但是這裏說的不是阿羅漢所得的涅槃,是菩薩所成就的無住涅槃,看下面的解釋。
「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。」
這幾句話是總說的,以下就是解釋。
「此中生死,謂依他起性雜染分;」
這以下就解釋這一行文。「舍雜染不舍生死」,怎麼叫作無住涅槃呢?這個無住涅槃,原來是我們凡夫是住在生死裏面,住在這些煩惱、苦惱的境界裏邊,雖然是很苦惱,但是還不願意放下,這個住有這樣的意思,就是愛著,有愛著的意思,或者貪著的意思,或者被困在那裏你不得解脫,叫作住。那麼住在生死裏面,這個凡夫是這樣子,但是有的衆生感覺到苦惱,那麼他就要想辦法得解脫,像阿羅漢修行成功了,他就不住在生死裏邊了,就入無余涅槃了。入無余涅槃的時候呢,他就住在那裏不出來了,他不出來了,雖然不是凡夫那樣的困,困在那裏,但是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以後就是不出來了。
這個我們中國的傳統的佛教,傳統的佛教這個話應該說從隋唐以後,唐宋元明,尤其是南宋以後,這個宋元明清,到這個時期的中國佛教多數就是真常唯心論,就是講這個。對于這個唯識和叁論不大……學習的不多,有少數的華嚴宗,華嚴宗也還是真常唯心論。那麼這幾部份的佛法,像天臺宗、華嚴宗這些佛法都是說這個大菩薩境界,一切衆生都是成佛,阿羅漢也成佛,都是這麼講。但是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有多少不同,這個不同就在這裏可以看出來。什麼呢?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思想,唯識宗的思想,阿羅漢,有的阿羅漢他是能成佛的,他能發,雖然,這個說法也不同,有的說是在沒有入忍位的時候,暖位、頂位,這個聲聞乘的學者他在頂位以前,他有可能回小向大,有可能。若入了忍位以後,不可以變動,就是一定是得初果、得阿羅漢果入無余涅槃了,有這個說法。另外一種說法呢,就是這個阿羅漢他若是有佛性的,他得了阿羅漢以後,他隨時有因緣他就能回小向大,沒有佛性的那就不行,他就是要入無余涅槃了,那就叫作住涅槃,住在涅槃裏頭。
現在這裏說是菩薩他不住生死,但是也不住涅槃,所以叫作…他得了涅槃,他也不住在涅槃。那個無住涅槃是什麼樣子呢?「以舍雜染不舍生死」,這叫作無住涅槃。「舍雜染」,就是他成就了般若波羅蜜,他成就了無漏的戒定慧,他成就了的時候,他這個貪瞋癡的煩惱沒有了,遍計執沒有了,沒有遍計執的雜染了。沒有這種雜染,他是可以入涅槃的,但是他不,他還不棄舍生死,因爲有大悲心,「舍雜染」是因爲有這個般若才能舍雜染,有大悲心所以不棄舍生死,他不棄舍生死,他還是在生死裏邊度化衆生的。他在生死裏度化衆生,但是不雜染,和凡夫不同。「舍雜染」是不住生死,「不舍生死」是不住涅槃,他還是大悲心來教化衆生的,所以叫作無住涅槃,是這樣意思。
「二所依止轉依爲相」,這個「二」說是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也是可以,但是說是涅槃和生死也是可以;涅槃就是圓成實性,生死就是遍計執,有遍計執你才有生死嘛。「二所依止」,遍計執和圓成實所依止的是什麼?就是依他起,就是依他起性。什麼是依他起?「阿賴耶識爲種子,虛妄分別所攝諸識」,這是依他起。這個依他起呢,這個後面我們再多說,現在就說到這裏。「轉依爲相」,就是把,轉變了,把這依他起轉變一下,就是把這個遍計執棄舍了,「轉舍遍計執,轉得圓成實」,成功了,這就是無住涅槃,這就是無住涅槃的相貌。這一段文是略標無住涅槃的相貌,以下就解釋。
「此中生死,謂依他起性雜染分」,「不舍生死」就是雜染的,這個「生死」是指什麼說的呢?「此中生死,謂依他起性雜染分」,這個雜染呢,有雜染的種子,這一切煩惱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邊,他一活動出來就是種種的執著,我執、法執,那麼在似義顯現上執著是真實的,不知道這個十八界都是虛妄的,都是如幻如化的,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的,離開了心沒有一切法可得;一切法以心爲體性的,我心若不分別的時候,一切法都不可得。但是不明白這件事,也不相信這件事,于是乎你就有生死流轉了。所以什麼叫作生死,就是依他起性的雜染那一部份,雜染那一部份,就是遍計所執了。什麼是遍計所執?就是似義顯現,似義顯現是所遍計,能遍計的就是有無量行相的第六識。那麼能遍計,遍計所遍計的時候,是名爲遍計所執。所遍計也是依他起,能遍計的也是依他起,這兩個能、所到一起的時候就是遍計所執了,遍計所執是畢竟空的,是無所有的。所以「此中生死,謂依他起性」的雜染的那一部份,就叫作生死,就叫作生死的。就是我們虛妄分別有執著的時候,這一執著的時候呢,雖然是畢竟空,但是你心一動就熏成了種子,在阿賴耶識裏邊。那麼這時候就是依他起了,熏成了種子,就是由遍計執造成了一個依他起,那麼你無量無邊的雜染的種子一動,又出來了一個遍計執,遍計執又出來了,是這麼意思,所以遍計執和依他起是互爲因緣的,互爲因緣的。現在這裏說生死就是指這個在依他起性這個雜染分說的,雜染分說,也就是那個雜染種子一變出來,這還是依他起,可是我們在這上面虛妄分別,這才是生死,才成爲生死的。
「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:」
這無住涅槃這個涅槃,這個無住先不要講,先說這個涅槃,涅槃是指什麼說的呢?是「依他起性」上面那個「清淨分」。「清淨分」是什麼呢?就是圓成實性,就是似義顯現是畢竟空的,「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」,所以似義是畢竟空,也就是那個相識,見識也就不生起了。沒有能取,也沒有所取,沒有一切戲論,那就是涅槃的境界了,就是圓成實性了;也就是把這個遍計所執畢竟空了,把他徹底的消除了,那麼這就是成爲圓成實了,那就是涅槃,這樣解釋。
「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。」
「以舍雜染不舍生死」,這個「舍雜染」,什麼叫作「雜染」解釋了,什麼叫作涅槃清淨分也解釋了,那麼也就應該明白了「舍雜染不舍生死」是怎麼回事,也應該明白了。但這下面這「二所依止轉依爲相」還要再加解釋。「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」,這個「二所依止」,這個生死的依止處和涅槃的依止處,也就是他是通于生死,也通于涅槃的,那麼叫作「二所依止」。也就是「通二分」,也是通于遍計執,也通于圓成實的,通二分。誰是「通二分」?就是「依他起性」,依他起性是通二分的。這個「二所依止」爲遍計執的依止處,又爲圓成實的依止處,依他起是二分的依止處,這個依他起究竟指誰說的?是指誰說的?這個前面說「謂依他起性雜染分」,這個雜染分就是我們的虛妄執著的心,虛妄分別的執著心。虛妄分別的執著心當然他是雜染,你若不執著就是清淨,無著是聖人的境界,那麼執著就染汙了,那麼這裏邊就有能遍計,指這個能遍計說的,所以叫作雜染分。
現在這裏說通于二分的依他起,也通于清淨,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八章、彼果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