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也是凡夫,相差不太遠,就忍不了,忍不住。現在說是菩薩,這都是十地菩薩,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能夠不離不染,「不舍生死而不染」著,不染而又不舍,這是不容易,「不離不染難行」。

  

  「十加行難行,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,窮生死際不作功用,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。」

  我心裏又有一個妄想,這個《高僧傳》,好象道宣律師編的這個《高僧傳》,有個圓通法師,這個圓通法師這個是在南北朝的時候的人,好象是北齊,這個時候一個地方的出家人。在夏天的時候,就是結夏安居的時候,來了一個出家人,來了一個出家人有病,這個身體就是有臭氣發出來,但是他要在這裏住,要在這裏挂單要治病。你看這種境界,誰願意留他?沒有說廟裏面主人沒有提,就是提這個出家人都不高興他,就是圓通法師收留他,請他到他的寮房去住,這兩個人在一起住。你看這就是不容易,他身體有病,全身冒著臭氣,他肯留他到房裏住。到房裏住呢,他就給他請醫生,請醫生給他看病,給他看病慢慢慢慢地就把病治好了。治好了,但是有一天晚間,這個圓通法師就是拿來一瓶酒,拿來一瓶酒就要給這個有病的這個法師,但是沒說這個法師的名字,這個法師就是皺眉頭,這不行。這時候就要到七月十五,就是要自恣,十五授籌,十六自恣。這個時候這個病法師就向他告假要走了,他說:不要,不要走,我們這裏安居完了,皇帝和大衆僧結緣,還有一個棉袍,每一個人給一個棉袍,你不要走,就是把他勉強留下來了。說:好好,不走。果然是有這個棉袍結緣,大家都很歡喜了。到時候要走了,這件事過去他要告假要走了,走了這個時候,臨走的時候就對這個圓通法師說,說是我到鼓山竹林寺,我在那邊住,你聽說嗎有這個地方?這個鼓山不是福州那個鼓山,不是,他是在河北的一個地方,在那邊。他告訴他,說是你什麼時候有時間,你若願意去看我,你可以怎麼怎麼走這條路,就可以到那可以找到我。說:好!那麼就走了。

  走了這裏面還有一件事呢,就是大家在一起住,因爲這個圓通法師,你看這是一個特別的地方,能夠忍受得了這種境界,肯發心照顧,這是一個特別的一種功德。另外還有一種功德呢,這位圓通法師特別地歡喜《大般涅槃經》,他就學習《大般涅槃經》,學習裏邊這一段文可以看得懂,但是有的地方看不懂,看參考書,有的參考書它沒有解釋,你不懂他是也不懂。那麼這時候就問這位有病的法師,哎呀!這位法師就能給他講,你不懂的地方他能講,他心裏更歡喜,所以兩個人很合得來,雖然有病但很合得來。說是走了分離了,分開了,他也常想念他,這個時候他就注意這件事,鼓山竹林寺,等到安居完了那位法師走了,他到一個安居之前就離開了那個地方,就想到那兒去看那位法師。可是離那個鼓山竹林寺有一個廟,他先到那兒去挂單,挂單就問那個廟上的法師,說是鼓山什麼什麼地方有一個竹林寺,是不是?我們也是聽說,但是沒有去過,只是聽人傳說而已,沒有去過。那麼這位圓通法師就說,某一年有位法有病這段話就說了,說這位法師約會我到那兒去,你們願不願意去?好啊!走一走好啊!就是約會了多少人就去了。就按他說的那條路就走,走到一個地方,一個山坡上面,就看見有一個人,有個年紀也不輕了,拿這鋤頭在那裏耕地,種田。這麼多的法師到那兒去的時候,那個耕田的人拿了鋤頭就打那些出家人,說是你們去年來這兒放馬咬我,來踐踏我的田,我不可以,今天不可以來,就把這些人統統都攆走了,只剩下圓通法師他不攆。

  圓通法師這就不管了,他就照那條路走,其實有的地方有路,有的地方也沒有路,很不容易走,這個草也很深,但是這條路記得很清楚,他就走到那個地方。哦!就聽見那個法師招呼他,是圓通法師嗎?他就和他見面了,非常歡喜,見面了就領他向裏面走,走到一個廟上,這個境界非常好,這個廟非常大,那麼就走到裏面去。哦!不,那位法師說是你在門口等一等,我到裏面向大和尚報告一下,看他同意了可以進去。好!他就到裏面去。不一會兒出來,說大和尚同意了,說可以進去。進去了就是先拜見大和尚,拜見大和尚,一看這個大和尚,不像我們漢族這個人的面貌,和我們不同。看著呢,有五、六十個年輕的出家人在周圍站在那裏,還有一個大的臺,那麼他就當然是頂禮了,拜見了。這個圓通法師說這裏非常好,我是不是能有這種因緣可以在這裏住,挂單呢?那位大和尚說好!你先去,不是很客氣的樣子。那麼那位法師領他就是到別的地方去走一走,一看那些法師在那坐在那裏讀經,他要他恭敬表示有禮貌的,那人說去去去,也是不容氣。不客氣嘛,那麼他就說是大家思想不同,你不要介意。他就各處領他走,這個境界非常殊勝,裏邊也有河流,也有樓閣,境界非常好。

  那麼各處參觀完了,就到他寮房裏住下來,住下來呢,因爲看了歡喜,就向那位法師說,我希望你慈悲向大和尚爲我要求,我在這兒挂單,我發心掃地,我看這個地方院子很大,各地方需要清理,我來掃地。那位法師說,等我向大和尚說一說再看看,恐怕不容易。這時候也照常的這樣休息了,第二天早上起來也吃飯,吃早餐,但是那個飯看上去不一樣,吃下去也是可以吃下去,就是有這種感覺。第二天,就是容許住一宿的,不可以多住,就得走。臨走的時候拜見大和尚就要求慈悲,大和尚說你們在,那個地方是北齊的首都,那麼那個地方皇帝很好很好的供養,我們這裏是非常清淡的境界,你能放得下嗎?說我能放得下,我願意在這裏住。說是這樣子,你先回去在那裏把你的名字取消,在那裏登記了,把你的名字取消,然後你再來。但是他心裏面就感覺到大和尚是不歡迎的意思,所以心裏面不舒服,就和這位法師就拜別了,就到了山門口就走。走了這時候那位法師就不送了,就是停在那裏,他向前走,走走他又回頭看看,走走回頭看看,一回頭看呢,忽然間沒有了,什麼也沒有,都是樹啊,深草,看不見有廟,也看不見那位法師,有這麼一件事。

  我們這上說「不離不染難行,不舍生死而不染」,這事不容易。你像那個圓通法師對那個有病的法師,身體冒臭氣,若是我們,我們能發這個心嗎?能不能發心?但是我想可能那個法師也不是凡夫人,一定是聖人,聖人他和這個圓通法師也可能是有點緣,可能是有緣,所以去和他結這個緣。他能結這個緣,所以也算是優待他一下,請他到這個聖人的地方來。那麼這段事完了,這個作者不知道是道宣律師,是誰?這話誰說的不知道,就在評論這件事,說可能那個大和尚就是我們念供的時候賓頭羅尊者,可能是賓頭羅尊者,有可能是這樣。另外在《高僧傳》,另外有一些地方,那是又別的故事,和這個又不同了,也是不是平常的境界,也是很有意思,但是我們不說了!不說。

  「十加行難行,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」,「加行難行」,這個「加」就是增加,把自己的功課增加,增加自己的功課,一段一段的功課一直地增加,就是要努力精進勇猛的修行的意思。這個我們平平常常的一天做兩個鍾頭的功課,那可能還不難,若是做十個鍾頭的功課,做十四個鍾頭的功課,若做十八個鍾頭的功課,那可能就不容易,可能不容易,所以努力地修行就是難了。現在這是說什麼呢?「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,窮生死際不作功用,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」,這是不容易的。這個「諸佛安住解脫」,現在是說這個入了聖位的十地菩薩,他能修行成佛的這種大行,這種不可思議的修行境界。因爲這位菩薩現在若初得歡喜地,一般的情形來說呢,還是有很多煩惱的,所以他若努力修行當然是和我們凡夫是不同了,但是修成佛的大行也不是容易,所以叫難行。這個「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」,這個佛已經成佛了的境界,安住在解脫一切障礙的境界裏面,就是一切的煩惱、所知障都清除了,那種清淨;這個安住在大解脫、大清淨,特別清淨的境界裏邊。「窮生死際」,就是到生死的邊際;佛自己本身沒有生死了,就是衆生。衆生,這個衆生了脫生死了,那個衆生還沒有,一直到所有的衆生都了脫生死了,這叫「窮生死際」。這要到什麼時候才能,到那個時候是非常的長遠了。從現在開始一直到「窮生死際,不作功用」,就不需要身心動念,不需要努力的,這樣子。他能夠「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」,這樣去度化衆生去。這就是由法身現起受用身、現起變化身去度化衆生的,這都是在佛的境界都是無分別的境界,無功用的境界。而這位菩薩呢,他還沒有成佛,他能修這個成佛的這些大行,又能夠盡未來際的普度衆生,這也是不容易,也是不容易的,「一切義利行故」。這是十種難行的境界。

  

  2、廣辨隨覺難行3

  A、約六度釋

  「複次,隨覺難行中,于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?」

  將才講這個第八「隨覺難行」,這裏就是第二科「廣辨隨覺難行」,前面是「十種難行」第一科,這是第二科「廣辨隨覺難行」,這一科裏面又分了叁科,第一科「約六度釋」。這先提出個問題「隨覺難行中,于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」?

  

  「謂如經言:」

  這底下約六度解釋,先說施波羅蜜。「謂如經言」,這就像修多羅裏面說的。

  

  「雲何菩薩能行惠施?」

  經上這樣問,說是菩薩怎麼樣他能夠修行這個布施波羅蜜呢?

  

  「若諸菩薩無少所施,然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。」

  這就叫作「能行惠施」。「若諸菩薩無少所施」,他一點兒都沒有布施,然而呢,那就等于是,那就是,不要說等于,那就是在十方無量的世界廣行布施波羅蜜了。本來是譬如說財布施,有接受者,你要有財物,菩薩方能布施利益衆生,那才能算是「能行惠施」。然而這是「無少所施」,一點兒也沒有布施,那就是布施了,而且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