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面会反省自己,你心里面也可能会感觉到安慰,他谤毁你、轻视你,你心里面可能不太介意,因为你多少有点成就了,他谤毁你。他赞叹你呢,你也会想:我还是凡夫,所以也不要高。就是入了圣位的时候呢,还是无我,法也不可得、我也不可得。常这样正忆念呢,他心也不高也不低,就是禅宗这个禅师说的话:不随别人的舌头转。别人的舌头这样动你也随着动,别人这样说话你心里就动了,你就是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。假设我们不努力地学习闻思修的话,一点成就没有,别人赞叹我的时候,你自己想一想我有什么地方值得人家赞叹?什么地方值得人家赞叹?说是人家毁谤我,说我怎么怎么不好,我心里难道,我要反击:你怎么可以轻视我?但是你想一想:我是不是呢?我的确是信进念定慧都不具足,的确是不具足嘛。到那个时候,人家也没有毁谤我,也没有赞叹我,但是自己反省自己的时候还是不及格的,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努力,要好好努力。好好努力,我认为你们各位的确是能有成就的,我不是说好听话,不是这个意思,我从你们的自传上看,你们都是很有智慧的,只要肯努力应该有成就。因为我们这里现在没有多讲课,我们只有四天有课,每一天只有一课,你可以有很充分的时间去温习,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多静坐。如果课程特别多,连温习都没有时间,那里有静坐的时间?那弄了多少年没有成就,那还是情有可原的,所以应该要努力啊,要努力的!说是「不染难行,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」,那我们多少也可以慢慢地不染污,多少也会有一点,不染污。

  

  「六胜解难行,于大乘中虽未能了,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。」

  这个「胜解难行」,这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。是「于大乘中」,对这个大乘的佛法里边,这一切的修多罗里边,或者是大乘的阿毗达磨里边,经律论里面所说的这些教理行果这些事情,「虽未能了」,我们虽然还没得到无分别智,微妙的圣人的智慧能证悟这一切的境界,我们没有。「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」,可是对于这个广大甚深的教理行果,我们还是有恭敬心,有至诚心去学习,使令自己发出来深刻的信解,还是能的,这件事也是「胜解难行」,也是不容易,的确是不容易。这个有的人,我也承认这件事,有的人对于学习佛法不容易,他就是学不来,但是你让他为大众僧作事可以,学习佛法他就是学不来。那么有的人就是有这个兴趣,愿意学习,愿意学习的时候,只要你不懈怠,细水常流,天天这样学天天这样学,慢慢他就成功了,所以一定也要有一点耐心烦、要有一点恒心、要有一点毅力。

  这个「胜解难行」,这是说赞叹初发心的凡夫学习佛法是很难得的,这样意思。初发心的人,说唯识无义就是不太懂,就是不大容易懂,但是这个无著菩萨这个《摄大乘论》,他一段一段的,他不厌其烦地说了一遍又说一遍,说了一遍又说一遍,但是彼此多少有点不同,你能细心地去阅读、细心地去思惟,他就可以懂,是可以懂的。这句话这个「胜解难行」是赞叹我们凡夫学习佛法的难得,是这样意思,不是指圣人说的。那么圣人最初也是凡夫,也是人。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」,这是指这个无分别智,我这么解释。没有得到圣人的智慧,你还没能证悟这个第一义谛,还没证得。「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」,我们还能够不断地努力去生信解,佛菩萨说的一定是对的,是真实不虚的,就能这样相信,还是能相信的。

  

  「七通达难行,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。」

  这是十种难行的第七个「通达难行」,怎么叫作「通达难行」呢?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」,是说这位菩萨他在增上心的三摩地里边,他能完全,「具」是完全的意思,完全地能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故,这叫做「通达难行」。就是说对这个补特伽罗的无我、对一切法无我是不容易通达的,但是这位菩萨他能通达,所以叫作「通达难行」。

  这个补特伽罗无我就是在色受想行识里边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,没有这个;就是执着有我的人认为在色受想行识里边有一个我,是个有体性的我。这个有体性,譬如说色有色的体性,受有受的体性,想行识各有各的体性,我们口头上说我我,这个有我论者也认为有我的体性。这个我的体性,这个就是在色受想行识之外,另外有一个有体性的我,他的体性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常恒住、不变异、有主宰作用的,这个就是我,他在色受想行识里边住,就是这样执着。当然也有执着色受想行识就是我,也有这样执着的。也有执着离色受想行识另外有一个我,那么这个我,若是补特伽罗无我呢,就是在生死里面流转。这个生命体是有变异的,譬如说这是天的生命,这是人的生命,这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生命,是有变化的,但是这个我是不变的,我是轮回的主体,他从天上到人间,由人间有可能回到天上,也可能到地狱去。这个生命体是有变异,但是这个主宰性的我他没有变,还是那个我,那么这就叫作补特伽罗我。现在这上面说「通达补特伽罗无我,补特伽罗里边只是一个众缘所生的色受想行识而已,另外没有常恒住、不变异、有主宰性的我,没有,没有这个东西。那么这样通达不是容易的事情,的确不是容易,总欢喜有一个我才好。这个「法无我」呢,就是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,这个十八界的一切法,世出世间一切法,一切法也都是因缘有,所以也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可得,也是没有的。那么就是观察色受想行识是空的,一切法都是空的,那么我也是不可得的,那么就是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」,这当然是在禅定里边修止观了,在奢摩他里面修毗钵舍那观,经过一个长时期的修行才能通达的。在文字上的通达和没有通达差不多,还是一样地执着有我,还是一样的因为执着我而有种种烦恼的,而这位菩萨他是能通达无我的,补特伽罗也是无我,法也是无我。「通达难行」,这表示不是容易通达的。这个意思不是在文字上通达就是通达的,要证悟我不可得才算通达。

  

  「八随觉难行,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。」

  这是第八个难行。「随觉难行」,随顺觉悟而不是自己别有所悟,不是的。要随顺觉悟那也不容易,是指什么说的呢?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」,这句话说明白了,就是对于一切佛他为一切众生,我为一切大菩萨所说的法语里边有一类是甚深秘密的言词。这个言词的义不是那么样的明了的显现出来,是很深奥的,秘密的言词。这样的言词「能随觉故」,能随顺他的正义,能随顺佛的那个正义而觉悟,那就叫作「随觉难行」,这是不容易的。这一个难行,在下面专有一段文来解释这个意思的。

  

  「九不离不染难行,不舍生死而不染故。」

  这是第九个难行,第九个难行是什么呢?「不离不染」,也不离开生死,还不染着生死,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。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」,就是没有弃舍这个生死的苦恼境界,没有同他分离。这件事我们凡夫是这样子,凡夫在生死里面流转,你叫他放下他还不愿意放下的。本来是很苦恼,凡夫也会感觉到,有的地方也感觉到苦,有的地方不感觉苦,那么对于生死爱着而不弃舍的。菩萨也不弃舍,这件事若在凡夫来说这不是难事。「而不染故」,可就不容易了!凡夫在生死里面流转,而染着生死的事情,造出来很多的罪过,在生死里受苦,惑业苦的流转。在生死里边而有很多的过失,这是凡夫境界。阿罗汉这个声闻学者他因为厌离生死,所以要积极地要修学圣道,断除这个烦恼就离开生死了,离开生死了当然也没有染着生死,对于生死得解脱了。解脱了呢,也就弃舍生死的境界,入于涅槃里面去了,入于无为的境界去了,那么这是阿罗汉的境界。阿罗汉同凡夫是相反的,凡夫是染着生死而为生死所苦,造作种种的罪过。阿罗汉是弃舍了生死,没有罪过,远离了生死。

  那么菩萨是「不离不染」,也不舍生死而还不染着。「不舍生死」,因为有大悲心,所以要在生死的世界里边教化众生,所以叫「不舍生死」。可是在生死里面可不同于凡夫种种的烦恼,种种的业障,种种的苦恼,这菩萨没有这些事情,所以没有染着,这件事是不容易的,的确是不容易的。譬如说有些人,欢喜用功修行的人有多少相应了,他在寂静处可以住,感觉到欢喜,若到城市里他心里就不高兴了,你看这就是这么一点事情就不容易忍得住,忍不住。而菩萨达到那种境界了,那不只是在寂静处住那样子清净的,但是他不弃舍凡夫的境界,去跟那个凡夫在一起结缘,和他做兄弟姐妹,为他做父亲、母亲,乃至做儿女,和他在一起去结缘去,这可见菩萨真是大悲心,这是大慈大悲,这样的大慈大悲是不容易的,的确是不容易。

  在《高僧传》上有一件事,原来这位出家人在家的时候,也是人与人都一样嘛,都是有认识的朋友、亲戚这样子,后来他就出家了,出家了就听说这个人很有成就,就是不得了,有大成就,就得了圣道了。得圣道,有一天就是不期而遇,在一个地方忽然间遇见了,哎呀!你几十年都不见面了,听说你修行很有成就。那个人只是笑一笑,不说什么。说我想拜你出家,我也跟你修行。好好,他就答应了。那么就是见面了就在那里住了一宿,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不见了那个人,不知哪儿去了!这是在《宋高僧传》,那个赞宁法师他编的,他就在讨论这回事,说是这怎么回事情呢?哎呀!这个人很难发心出家,那么见到你、受到你的感动他要出家,应该接引他嘛,他就是偷偷地自己就走了,就是不睬他了。那个舍利弗尊者好象也有这种事情,就是这个人他如果这个怪脾气、这个贪瞋痴不想改造,他不可以近我住;我看和《高僧传》这一段文有点相似。可是我们自己这么想,说我们还没得阿罗汉,连初果都没有,若是同一个同自己性格不合适的人和他同住,你同意吗?这我们还相差不太远,因为我也是凡夫,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