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面會反省自己,你心裏面也可能會感覺到安慰,他謗毀你、輕視你,你心裏面可能不太介意,因爲你多少有點成就了,他謗毀你。他贊歎你呢,你也會想:我還是凡夫,所以也不要高。就是入了聖位的時候呢,還是無我,法也不可得、我也不可得。常這樣正憶念呢,他心也不高也不低,就是禅宗這個禅師說的話:不隨別人的舌頭轉。別人的舌頭這樣動你也隨著動,別人這樣說話你心裏就動了,你就是隨著別人的舌頭轉了。假設我們不努力地學習聞思修的話,一點成就沒有,別人贊歎我的時候,你自己想一想我有什麼地方值得人家贊歎?什麼地方值得人家贊歎?說是人家毀謗我,說我怎麼怎麼不好,我心裏難道,我要反擊:你怎麼可以輕視我?但是你想一想:我是不是呢?我的確是信進念定慧都不具足,的確是不具足嘛。到那個時候,人家也沒有毀謗我,也沒有贊歎我,但是自己反省自己的時候還是不及格的,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努力,要好好努力。好好努力,我認爲你們各位的確是能有成就的,我不是說好聽話,不是這個意思,我從你們的自傳上看,你們都是很有智慧的,只要肯努力應該有成就。因爲我們這裏現在沒有多講課,我們只有四天有課,每一天只有一課,你可以有很充分的時間去溫習,有充分的時間可以多靜坐。如果課程特別多,連溫習都沒有時間,那裏有靜坐的時間?那弄了多少年沒有成就,那還是情有可原的,所以應該要努力啊,要努力的!說是「不染難行,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染汙故」,那我們多少也可以慢慢地不染汙,多少也會有一點,不染汙。
「六勝解難行,于大乘中雖未能了,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。」
這個「勝解難行」,這也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。是「于大乘中」,對這個大乘的佛法裏邊,這一切的修多羅裏邊,或者是大乘的阿毗達磨裏邊,經律論裏面所說的這些教理行果這些事情,「雖未能了」,我們雖然還沒得到無分別智,微妙的聖人的智慧能證悟這一切的境界,我們沒有。「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」,可是對于這個廣大甚深的教理行果,我們還是有恭敬心,有至誠心去學習,使令自己發出來深刻的信解,還是能的,這件事也是「勝解難行」,也是不容易,的確是不容易。這個有的人,我也承認這件事,有的人對于學習佛法不容易,他就是學不來,但是你讓他爲大衆僧作事可以,學習佛法他就是學不來。那麼有的人就是有這個興趣,願意學習,願意學習的時候,只要你不懈怠,細水常流,天天這樣學天天這樣學,慢慢他就成功了,所以一定也要有一點耐心煩、要有一點恒心、要有一點毅力。
這個「勝解難行」,這是說贊歎初發心的凡夫學習佛法是很難得的,這樣意思。初發心的人,說唯識無義就是不太懂,就是不大容易懂,但是這個無著菩薩這個《攝大乘論》,他一段一段的,他不厭其煩地說了一遍又說一遍,說了一遍又說一遍,但是彼此多少有點不同,你能細心地去閱讀、細心地去思惟,他就可以懂,是可以懂的。這句話這個「勝解難行」是贊歎我們凡夫學習佛法的難得,是這樣意思,不是指聖人說的。那麼聖人最初也是凡夫,也是人。「于大乘中雖未能了」,這是指這個無分別智,我這麼解釋。沒有得到聖人的智慧,你還沒能證悟這個第一義谛,還沒證得。「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」,我們還能夠不斷地努力去生信解,佛菩薩說的一定是對的,是真實不虛的,就能這樣相信,還是能相信的。
「七通達難行,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。」
這是十種難行的第七個「通達難行」,怎麼叫作「通達難行」呢?「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」,是說這位菩薩他在增上心的叁摩地裏邊,他能完全,「具」是完全的意思,完全地能通達人無我和法無我故,這叫做「通達難行」。就是說對這個補特伽羅的無我、對一切法無我是不容易通達的,但是這位菩薩他能通達,所以叫作「通達難行」。
這個補特伽羅無我就是在色受想行識裏邊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,沒有這個;就是執著有我的人認爲在色受想行識裏邊有一個我,是個有體性的我。這個有體性,譬如說色有色的體性,受有受的體性,想行識各有各的體性,我們口頭上說我我,這個有我論者也認爲有我的體性。這個我的體性,這個就是在色受想行識之外,另外有一個有體性的我,他的體性是什麼樣子呢?就是常恒住、不變異、有主宰作用的,這個就是我,他在色受想行識裏邊住,就是這樣執著。當然也有執著色受想行識就是我,也有這樣執著的。也有執著離色受想行識另外有一個我,那麼這個我,若是補特伽羅無我呢,就是在生死裏面流轉。這個生命體是有變異的,譬如說這是天的生命,這是人的生命,這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生命,是有變化的,但是這個我是不變的,我是輪回的主體,他從天上到人間,由人間有可能回到天上,也可能到地獄去。這個生命體是有變異,但是這個主宰性的我他沒有變,還是那個我,那麼這就叫作補特伽羅我。現在這上面說「通達補特伽羅無我,補特伽羅裏邊只是一個衆緣所生的色受想行識而已,另外沒有常恒住、不變異、有主宰性的我,沒有,沒有這個東西。那麼這樣通達不是容易的事情,的確不是容易,總歡喜有一個我才好。這個「法無我」呢,就是色受想行識、眼耳鼻舌身意,這個十八界的一切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,一切法也都是因緣有,所以也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可得,也是沒有的。那麼就是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空的,一切法都是空的,那麼我也是不可得的,那麼就是「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」,這當然是在禅定裏邊修止觀了,在奢摩他裏面修毗缽舍那觀,經過一個長時期的修行才能通達的。在文字上的通達和沒有通達差不多,還是一樣地執著有我,還是一樣的因爲執著我而有種種煩惱的,而這位菩薩他是能通達無我的,補特伽羅也是無我,法也是無我。「通達難行」,這表示不是容易通達的。這個意思不是在文字上通達就是通達的,要證悟我不可得才算通達。
「八隨覺難行,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。」
這是第八個難行。「隨覺難行」,隨順覺悟而不是自己別有所悟,不是的。要隨順覺悟那也不容易,是指什麼說的呢?「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」,這句話說明白了,就是對于一切佛他爲一切衆生,我爲一切大菩薩所說的法語裏邊有一類是甚深秘密的言詞。這個言詞的義不是那麼樣的明了的顯現出來,是很深奧的,秘密的言詞。這樣的言詞「能隨覺故」,能隨順他的正義,能隨順佛的那個正義而覺悟,那就叫作「隨覺難行」,這是不容易的。這一個難行,在下面專有一段文來解釋這個意思的。
「九不離不染難行,不舍生死而不染故。」
這是第九個難行,第九個難行是什麼呢?「不離不染」,也不離開生死,還不染著生死,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。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」,就是沒有棄舍這個生死的苦惱境界,沒有同他分離。這件事我們凡夫是這樣子,凡夫在生死裏面流轉,你叫他放下他還不願意放下的。本來是很苦惱,凡夫也會感覺到,有的地方也感覺到苦,有的地方不感覺苦,那麼對于生死愛著而不棄舍的。菩薩也不棄舍,這件事若在凡夫來說這不是難事。「而不染故」,可就不容易了!凡夫在生死裏面流轉,而染著生死的事情,造出來很多的罪過,在生死裏受苦,惑業苦的流轉。在生死裏邊而有很多的過失,這是凡夫境界。阿羅漢這個聲聞學者他因爲厭離生死,所以要積極地要修學聖道,斷除這個煩惱就離開生死了,離開生死了當然也沒有染著生死,對于生死得解脫了。解脫了呢,也就棄舍生死的境界,入于涅槃裏面去了,入于無爲的境界去了,那麼這是阿羅漢的境界。阿羅漢同凡夫是相反的,凡夫是染著生死而爲生死所苦,造作種種的罪過。阿羅漢是棄舍了生死,沒有罪過,遠離了生死。
那麼菩薩是「不離不染」,也不舍生死而還不染著。「不舍生死」,因爲有大悲心,所以要在生死的世界裏邊教化衆生,所以叫「不舍生死」。可是在生死裏面可不同于凡夫種種的煩惱,種種的業障,種種的苦惱,這菩薩沒有這些事情,所以沒有染著,這件事是不容易的,的確是不容易的。譬如說有些人,歡喜用功修行的人有多少相應了,他在寂靜處可以住,感覺到歡喜,若到城市裏他心裏就不高興了,你看這就是這麼一點事情就不容易忍得住,忍不住。而菩薩達到那種境界了,那不只是在寂靜處住那樣子清淨的,但是他不棄舍凡夫的境界,去跟那個凡夫在一起結緣,和他做兄弟姐妹,爲他做父親、母親,乃至做兒女,和他在一起去結緣去,這可見菩薩真是大悲心,這是大慈大悲,這樣的大慈大悲是不容易的,的確是不容易。
在《高僧傳》上有一件事,原來這位出家人在家的時候,也是人與人都一樣嘛,都是有認識的朋友、親戚這樣子,後來他就出家了,出家了就聽說這個人很有成就,就是不得了,有大成就,就得了聖道了。得聖道,有一天就是不期而遇,在一個地方忽然間遇見了,哎呀!你幾十年都不見面了,聽說你修行很有成就。那個人只是笑一笑,不說什麼。說我想拜你出家,我也跟你修行。好好,他就答應了。那麼就是見面了就在那裏住了一宿,等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不見了那個人,不知哪兒去了!這是在《宋高僧傳》,那個贊甯法師他編的,他就在討論這回事,說是這怎麼回事情呢?哎呀!這個人很難發心出家,那麼見到你、受到你的感動他要出家,應該接引他嘛,他就是偷偷地自己就走了,就是不睬他了。那個舍利弗尊者好象也有這種事情,就是這個人他如果這個怪脾氣、這個貪瞋癡不想改造,他不可以近我住;我看和《高僧傳》這一段文有點相似。可是我們自己這麼想,說我們還沒得阿羅漢,連初果都沒有,若是同一個同自己性格不合適的人和他同住,你同意嗎?這我們還相差不太遠,因爲我也是凡夫,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