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很多的病痛、疾疫,菩萨这个神通能消除这一切疾疫,使令大家身体健康,不受他的毒害,那也叫作施乐。

  「放大光明」,放大光明是说这个菩萨在禅定里面若有这种需要呢,他能放大光明。要说法的时候,需要招集十方这个广大的地区的众生来听法,或者他方世界的菩萨也要来听法,他就放大光明,那么他方世界的菩萨看见光明了,也就明白这个光明是什么意思,就来听法了,这叫「放大光明」。我们现在的众生也会发明一些方法能发出消息,能力是比以前强的多了,但是也只限于这个地方,他方世界还是不行,那么佛菩萨是能放大光明,我们看《般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都有这种事,佛菩萨放大光明。

  「引发如是大神通故」,菩萨在这个增上心这个禅定里面能引发出来这样广大的神通,能够做出来这么多利益众生的广大的事业,这就是「作业差别」。这个佛菩萨的神通有这么广大的境界,这是不可思议。

  

  二、引发难行业2

  1、正明十种难行

  「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。」

  这是第二段的「引发难行业」从这个禅定里边能引发出来十种难行业。「摄诸难行十难行故」,这十种难行的事情能够收摄一切的难行都在内了,不超过这十种。就是菩萨成就了这种禅定,无论行菩萨道的时候、修学佛法的时候,无论怎么难行他都能做得到,他不感觉到难。我们啊,你不妨试验一下,如果你常常静坐的话,譬如说要写文章的时候,这一段写不下去了,写不下去你不要勉强,你就静坐。静坐呢,你再写就写出来了,有这种事情,所以这个静坐这件事有堪能性,有堪能性。所以有什么困难的时候,不要用我们原来的这种分别心去决定,你先静坐,读一读这个《摄大乘论》也好,你读《金刚经》也好,总而言之这佛法你阅读一段,你欢喜这一段就多读几遍,然后静坐,就好消息就来了!这是不可思议的。所以「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」,这是标出来,底下解释。

  

  「十难行者,一自誓难行,誓受无上菩提愿故。」

  第一个难行就是「自誓难行」,他自己发出来广大的这个愿力。这个誓常好放在愿字上面叫作誓愿,有什么不同呢?愿是你希望怎么怎么地叫作愿,加上一个誓就是决定的意思,这件事我决定要成功,所以叫作誓愿。「自誓难行」,这个「自誓难行」指什么说的呢?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」,他是决定了要发这个无上菩提的愿,我成就这个无上菩提的愿。这个「受」是接受,接受这个无上菩提愿,也就是要成就这个无上菩提愿。佛的无上菩提不是容易成就的,不是容易成就,而在这个菩萨的增上心的境界里边,他决定还是要成就,不容易成就也要成就。这个当然是你求无上菩提不容易,求无上菩提里面要广度众生,都是不容易的,但是他不怕难,所以「自誓难行」,不是别人劝我,我自己决定要这样做。这个我们凡夫的境界呢,当然很多的事情我们办不到,但是我们办到的事情里边也不是决定都能办得到,你的意志懦弱了一点就完了,就停下来了。若是你的意志强一点呢,不成也能成,也是能成;也就是在乎你的一念心,你那一念心如果有这个禅,有奢摩他、毗钵舍那的帮助呢,也自然可以说「自誓难行」,也可以这样说。

  

  「二不退难行,生死众苦不能退故。」

  这个「不退难行」是什么呢?你发了无上菩提心,你就要去行菩萨道,行这个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我从今天开始我要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……饶益一切有情,回向无上菩提的,发无上菩提心。现在有人同我要求,要按照发菩提心的那个仪轨去发菩提心,我不知道你们各位同学怎么样,不妨也这样做,就是简单的一个仪轨,就是在佛前先忏悔,然后就发菩提心。做这个事情之前,自己先静坐两个钟头,这两个钟头里面先把心,奢摩他静下来,然后说我决定发无上菩提心,就是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」,也可以这样学一学。

  「不退难行」是什么呢?发了无上菩提心,我就要学习佛法,修行六波罗蜜,要广度众生,结果呢「生死众苦」,在世界上流转生死是很苦的。你像在这个色界天上那种境界和我们人间完全不同,我们人间的境界有土匪、有大寒大热,还有蚊虫、还有蚂蚁来捣乱你,或者有时候自己身体有老病死,这些苦恼的事情。或者和人家冲突的时候,你心里也不安;或者是在一个地区有种种的限制,也使你不自由就苦恼。色界天上没有这个事情的,他的身体不老也不病,还有广大的神通。我们看《法华经.化城喻品》那个梵天王到五百万亿佛世界之外去拜见这个大通智胜佛去,你看他有那么大的神通,乘着他的宫殿在虚空里面就飞去了,有那种事情;我们现在处处都是困难。那么在色界天上那么大自在的境界的人,他不享受那个境界,他要来到人间,来到人间很多的苦恼。但是这个菩萨呢,这个生死的众苦不能退故,很多的大寒大热的境界、众生触恼他的事情,他的菩提心不退,这件事不容易。拿我们自己比较起来,很快地就会明白,这不容易,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」。因为他不能退,他继续地教化众生,所以他道力也增长,无量无边的功德就是庄严起来了,是这样子。

  

  「三不背难行,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。」

  第三个是「不背难行」。这个「不背」,背者弃也,不面向你了,就是背着向你,就是弃舍了的意思。这个「不背」也是不容易,这件事也不容易做,指什么说的呢?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」,因为你在生死里流转去教化众生,这个众生他不接受你的教化,他继续地做那些颠倒迷惑的事情,那么你还不灰心,还不弃舍,还继续教化他,这事不容易。我们看那个在《璎珞经》上提到这件事,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有引来,说到舍利弗尊者六十劫行菩萨道,在宿世的时候。六十劫行菩萨道的时候呢,有个婆罗门来同他要他的眼睛,要他的眼睛,舍利弗尊者说你要眼睛干什么,没有用啊?不行,我要!好,他就把眼睛拿出来给他。给他呢,不,这个眼睛不对,我要你的右眼,左眼不要要右眼。好,右眼给他。给他,他闻一闻,你这个眼睛这么臭,摔在地上用脚踏一踏,就完了。舍利弗尊者心里想,哎呀,这个众生太难度了!这个没有用的事情非要这样子要,结果也就这样就算了,你看这个事情,算了,我不度众生了,我自己修学圣道得涅槃好了,菩提心就退了!这和这一段是正合适,这个是在无性菩萨释引这一段文来解释这个段文。「虽行邪行而不弃故」,这也不容易,众生这样子难度他还是不弃舍,还是有慈悲心来度化他,这是不容易!

  

  

  「四现前难行,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。」

  这是「现前难行」。这个「现前难行」指什么说的呢?「怨有情所」,于你有怨恨的人,怨恨的人他不怀好意要伤害你、要毁辱你,那么你在这样众生的前面呢,「现作一切饶益事故」,你反倒不瞋恨他,还对他发慈悲心、还发饶益心,还做出来很多利益他的事情,这事不容易,「现前难行」。这在这个孔夫子说是以德报怨,这句话正好,以德报怨,那么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。这就是内心里面,所以佛法的伟大的地方、特别超越的地方就是要断烦恼,你断了烦恼他没有瞋心,没有瞋心想要做什么事情无障碍,所有障碍主要是自己的烦恼障碍自己,你若没有烦恼的时候在心里面没有障碍,所以这些事情也应该能做得到。

  

  「五不染难行,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。」

  这个「不染难行」,不染污也是不容易,是什么事情呢?生在这个苦恼的世间上面而不为世间法所污染。这个世间法是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那个八风不动: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,八风。这八风我以前讲过,我以前讲过,有的时候我还忘记了,这个利衰怎么讲呢?只能大概说个大意,但是若去参考一下才知道,这个利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得到了可爱的五欲,叫作利。衰呢,就是失掉了可爱的五欲,色声香味触你失掉了,可爱的五欲你失掉了就是衰。利,衰。毁誉,这个毁誉是什么呢?就是不在你的面前,在背后来毁谤你,毁谤你说你这个人信进念定慧你都没有,也没有信,也没有进,念定慧也都没有,信、施、惭愧这一切善法你都没有,说这个人就是没有品德,不好啦,这样子,在背后这样说叫作毁。利衰毁誉,誉是背后来赞叹,说这个人品德非常好,有信进念定慧的功德,怎么怎么的好。利衰毁誉,称讥是当面,当面赞叹你,这个讥是当面的讥嫌你、呵斥你、谤毁你,就是一个当面一个背后的不同,这四个。称讥,苦乐,这个苦就是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觉到苦恼的一切事情,所感觉到的快乐的事情。这里面有四个是如意的,有四个是不如意的,我们凡夫得到如意的事情,心就会高起来了,就快乐了,如果得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苦恼了,就是这样子。这个世间上的人都被这八种风所动,所以叫作世法。这个菩萨他在这个世间上度化众生的时候,也一定是遇见八风的,八风的时候不能影响他,「不为世法所染污故」,你不能影响他,这也是不容易,也是不容易的。所以也非要有般若波罗蜜和甚深的禅定才可以。

  说是「不染难行」,不染污是不容易的。这个,但是我们一般人更是容易遇见这一些境界,遇见这个境界呢心就会高低,遇见这些境界,苦恼的境界心里面不欢喜,如意的境界心里就高兴了。但是有一样事情我们可以参考一下,我们努力地学习,我们现在学习这个《摄大乘论》,我不知道你们各位有什么感觉,这是佛教里边重要的学派之一,这是重要的思想之一,他这个唯识无义的确是能断烦恼,我们能这样正忆念就能断烦恼。我们初一步地有闻慧、有思慧,再进一步有修慧,多静坐这样思惟,我们把这个文字的佛法掌握到,我们用闻思修这样子来改善自己,你内心里面有多少相应,不要说得圣道,小小的有一点暖顶忍都不错嘛!谁来毁谤你,你心里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