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很多的病痛、疾疫,菩薩這個神通能消除這一切疾疫,使令大家身體健康,不受他的毒害,那也叫作施樂。
「放大光明」,放大光明是說這個菩薩在禅定裏面若有這種需要呢,他能放大光明。要說法的時候,需要招集十方這個廣大的地區的衆生來聽法,或者他方世界的菩薩也要來聽法,他就放大光明,那麼他方世界的菩薩看見光明了,也就明白這個光明是什麼意思,就來聽法了,這叫「放大光明」。我們現在的衆生也會發明一些方法能發出消息,能力是比以前強的多了,但是也只限于這個地方,他方世界還是不行,那麼佛菩薩是能放大光明,我們看《般若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都有這種事,佛菩薩放大光明。
「引發如是大神通故」,菩薩在這個增上心這個禅定裏面能引發出來這樣廣大的神通,能夠做出來這麼多利益衆生的廣大的事業,這就是「作業差別」。這個佛菩薩的神通有這麼廣大的境界,這是不可思議。
二、引發難行業2
1、正明十種難行
「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。」
這是第二段的「引發難行業」從這個禅定裏邊能引發出來十種難行業。「攝諸難行十難行故」,這十種難行的事情能夠收攝一切的難行都在內了,不超過這十種。就是菩薩成就了這種禅定,無論行菩薩道的時候、修學佛法的時候,無論怎麼難行他都能做得到,他不感覺到難。我們啊,你不妨試驗一下,如果你常常靜坐的話,譬如說要寫文章的時候,這一段寫不下去了,寫不下去你不要勉強,你就靜坐。靜坐呢,你再寫就寫出來了,有這種事情,所以這個靜坐這件事有堪能性,有堪能性。所以有什麼困難的時候,不要用我們原來的這種分別心去決定,你先靜坐,讀一讀這個《攝大乘論》也好,你讀《金剛經》也好,總而言之這佛法你閱讀一段,你歡喜這一段就多讀幾遍,然後靜坐,就好消息就來了!這是不可思議的。所以「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」,這是標出來,底下解釋。
「十難行者,一自誓難行,誓受無上菩提願故。」
第一個難行就是「自誓難行」,他自己發出來廣大的這個願力。這個誓常好放在願字上面叫作誓願,有什麼不同呢?願是你希望怎麼怎麼地叫作願,加上一個誓就是決定的意思,這件事我決定要成功,所以叫作誓願。「自誓難行」,這個「自誓難行」指什麼說的呢?「誓受無上菩提願故」,他是決定了要發這個無上菩提的願,我成就這個無上菩提的願。這個「受」是接受,接受這個無上菩提願,也就是要成就這個無上菩提願。佛的無上菩提不是容易成就的,不是容易成就,而在這個菩薩的增上心的境界裏邊,他決定還是要成就,不容易成就也要成就。這個當然是你求無上菩提不容易,求無上菩提裏面要廣度衆生,都是不容易的,但是他不怕難,所以「自誓難行」,不是別人勸我,我自己決定要這樣做。這個我們凡夫的境界呢,當然很多的事情我們辦不到,但是我們辦到的事情裏邊也不是決定都能辦得到,你的意志懦弱了一點就完了,就停下來了。若是你的意志強一點呢,不成也能成,也是能成;也就是在乎你的一念心,你那一念心如果有這個禅,有奢摩他、毗缽舍那的幫助呢,也自然可以說「自誓難行」,也可以這樣說。
「二不退難行,生死衆苦不能退故。」
這個「不退難行」是什麼呢?你發了無上菩提心,你就要去行菩薩道,行這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。我從今天開始我要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……饒益一切有情,回向無上菩提的,發無上菩提心。現在有人同我要求,要按照發菩提心的那個儀軌去發菩提心,我不知道你們各位同學怎麼樣,不妨也這樣做,就是簡單的一個儀軌,就是在佛前先忏悔,然後就發菩提心。做這個事情之前,自己先靜坐兩個鍾頭,這兩個鍾頭裏面先把心,奢摩他靜下來,然後說我決定發無上菩提心,就是「誓受無上菩提願故」,也可以這樣學一學。
「不退難行」是什麼呢?發了無上菩提心,我就要學習佛法,修行六波羅蜜,要廣度衆生,結果呢「生死衆苦」,在世界上流轉生死是很苦的。你像在這個色界天上那種境界和我們人間完全不同,我們人間的境界有土匪、有大寒大熱,還有蚊蟲、還有螞蟻來搗亂你,或者有時候自己身體有老病死,這些苦惱的事情。或者和人家沖突的時候,你心裏也不安;或者是在一個地區有種種的限製,也使你不自由就苦惱。色界天上沒有這個事情的,他的身體不老也不病,還有廣大的神通。我們看《法華經.化城喻品》那個梵天王到五百萬億佛世界之外去拜見這個大通智勝佛去,你看他有那麼大的神通,乘著他的宮殿在虛空裏面就飛去了,有那種事情;我們現在處處都是困難。那麼在色界天上那麼大自在的境界的人,他不享受那個境界,他要來到人間,來到人間很多的苦惱。但是這個菩薩呢,這個生死的衆苦不能退故,很多的大寒大熱的境界、衆生觸惱他的事情,他的菩提心不退,這件事不容易。拿我們自己比較起來,很快地就會明白,這不容易,「生死衆苦不能退故」。因爲他不能退,他繼續地教化衆生,所以他道力也增長,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莊嚴起來了,是這樣子。
「叁不背難行,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。」
第叁個是「不背難行」。這個「不背」,背者棄也,不面向你了,就是背著向你,就是棄舍了的意思。這個「不背」也是不容易,這件事也不容易做,指什麼說的呢?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」,因爲你在生死裏流轉去教化衆生,這個衆生他不接受你的教化,他繼續地做那些顛倒迷惑的事情,那麼你還不灰心,還不棄舍,還繼續教化他,這事不容易。我們看那個在《璎珞經》上提到這件事,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有引來,說到舍利弗尊者六十劫行菩薩道,在宿世的時候。六十劫行菩薩道的時候呢,有個婆羅門來同他要他的眼睛,要他的眼睛,舍利弗尊者說你要眼睛幹什麼,沒有用啊?不行,我要!好,他就把眼睛拿出來給他。給他呢,不,這個眼睛不對,我要你的右眼,左眼不要要右眼。好,右眼給他。給他,他聞一聞,你這個眼睛這麼臭,摔在地上用腳踏一踏,就完了。舍利弗尊者心裏想,哎呀,這個衆生太難度了!這個沒有用的事情非要這樣子要,結果也就這樣就算了,你看這個事情,算了,我不度衆生了,我自己修學聖道得涅槃好了,菩提心就退了!這和這一段是正合適,這個是在無性菩薩釋引這一段文來解釋這個段文。「雖行邪行而不棄故」,這也不容易,衆生這樣子難度他還是不棄舍,還是有慈悲心來度化他,這是不容易!
「四現前難行,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。」
這是「現前難行」。這個「現前難行」指什麼說的呢?「怨有情所」,于你有怨恨的人,怨恨的人他不懷好意要傷害你、要毀辱你,那麼你在這樣衆生的前面呢,「現作一切饒益事故」,你反倒不瞋恨他,還對他發慈悲心、還發饒益心,還做出來很多利益他的事情,這事不容易,「現前難行」。這在這個孔夫子說是以德報怨,這句話正好,以德報怨,那麼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。這就是內心裏面,所以佛法的偉大的地方、特別超越的地方就是要斷煩惱,你斷了煩惱他沒有瞋心,沒有瞋心想要做什麼事情無障礙,所有障礙主要是自己的煩惱障礙自己,你若沒有煩惱的時候在心裏面沒有障礙,所以這些事情也應該能做得到。
「五不染難行,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染汙故。」
這個「不染難行」,不染汙也是不容易,是什麼事情呢?生在這個苦惱的世間上面而不爲世間法所汙染。這個世間法是指什麼說的呢?就是那個八風不動: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八風。這八風我以前講過,我以前講過,有的時候我還忘記了,這個利衰怎麼講呢?只能大概說個大意,但是若去參考一下才知道,這個利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你得到了可愛的五欲,叫作利。衰呢,就是失掉了可愛的五欲,色聲香味觸你失掉了,可愛的五欲你失掉了就是衰。利,衰。毀譽,這個毀譽是什麼呢?就是不在你的面前,在背後來毀謗你,毀謗你說你這個人信進念定慧你都沒有,也沒有信,也沒有進,念定慧也都沒有,信、施、慚愧這一切善法你都沒有,說這個人就是沒有品德,不好啦,這樣子,在背後這樣說叫作毀。利衰毀譽,譽是背後來贊歎,說這個人品德非常好,有信進念定慧的功德,怎麼怎麼的好。利衰毀譽,稱譏是當面,當面贊歎你,這個譏是當面的譏嫌你、呵斥你、謗毀你,就是一個當面一個背後的不同,這四個。稱譏,苦樂,這個苦就是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覺到苦惱的一切事情,所感覺到的快樂的事情。這裏面有四個是如意的,有四個是不如意的,我們凡夫得到如意的事情,心就會高起來了,就快樂了,如果得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苦惱了,就是這樣子。這個世間上的人都被這八種風所動,所以叫作世法。這個菩薩他在這個世間上度化衆生的時候,也一定是遇見八風的,八風的時候不能影響他,「不爲世法所染汙故」,你不能影響他,這也是不容易,也是不容易的。所以也非要有般若波羅蜜和甚深的禅定才可以。
說是「不染難行」,不染汙是不容易的。這個,但是我們一般人更是容易遇見這一些境界,遇見這個境界呢心就會高低,遇見這些境界,苦惱的境界心裏面不歡喜,如意的境界心裏就高興了。但是有一樣事情我們可以參考一下,我們努力地學習,我們現在學習這個《攝大乘論》,我不知道你們各位有什麼感覺,這是佛教裏邊重要的學派之一,這是重要的思想之一,他這個唯識無義的確是能斷煩惱,我們能這樣正憶念就能斷煩惱。我們初一步地有聞慧、有思慧,再進一步有修慧,多靜坐這樣思惟,我們把這個文字的佛法掌握到,我們用聞思修這樣子來改善自己,你內心裏面有多少相應,不要說得聖道,小小的有一點暖頂忍都不錯嘛!誰來毀謗你,你心裏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