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那样的乐里面,他还是能「随其所欲即受生故」,他可以放弃了色界天的那种大福德境界,可以到欲界来。因为欲界的众生容易教化,比较容易教化。你若色界天的众生不容易教化的,因为他们有禅定乐,感觉他就是好了,更无所求了,所以你教化他,你说他还不及格这是不行的,所以要到有可度众生的地方去受生,到那去教化众生去,所以叫「随其所欲即受生故」。「受生故」,而禅定的静虑乐还不失掉,这事不容易。若凡夫就不行了,凡夫若是从色界天寿命终了了,死掉以后来到欲界,禅就没有了。但是菩萨不是,菩萨还是有的;菩萨来到欲界了,色界的静虑乐还是继续地保持住的,这是他的大悲心的关系。
那若是二乘人呢,譬如说是得了初果、初果二果,这两种圣人就是在人间和欲界天来往,但是这里面最多是七生,那么他就得三果了,他就得阿罗汉果了。或者是呢,他是生到色界天上去了。在人间得三果,生到色界天的时候呢,他在那里修学止观的时候,继续向前进,由初禅到二禅,也有可能到三禅,有可能一下子就到无色界天去了。从无色界天在那里用功修行就入涅槃了,他趣向涅槃,趣向寂灭,他不会回来我再来到欲界来教化众生,没有这回事情,因为他没有这个大悲心,没有大悲心。所以我们这个北传佛教,也就是大乘佛教,称呼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是对的,说他是小乘是对的,这没有说错,因为你没有大悲心嘛!所以菩萨是有「堪能差别,住静虑乐,随其所欲即受生故」。所以我们北传佛的人学习了大乘佛法,听人家说大乘非佛说,小乘是佛说,人情之常,哎呀!这是佛说,这不是佛说,当然我相信佛说,非佛说我不相信了,这是人情之常。但是你若是学习大乘佛法,你好好注意学习,你会发觉到大乘佛法也决定是佛说,也决定是超过小乘,你就从这段文就看出来嘛。你看这个大乘的菩萨境界,他也有能力可以到无余涅槃那里去,但是为了,他还想这个众生苦啊,我不能到涅槃那里休息,我还要回来,他从色界天那里回来,到人间来教化众生。你看这种行为,这是什么境界啊?这是大悲心,非常值得尊重、值得赞叹的事情,怎么能不相信大乘呢?应该相信大乘、尊重大乘、赞叹大乘佛法,应该是这样子。所以「堪能差别者,住静虑乐,随其所欲即受生故」,有这种境界。
这个在《大智度论》里边有提到这件事,譬如说菩萨得了禅定的时候,得到色界定以后他没有欲心了。没有欲心的时候,他若来到人间的时候去受生去得果报,那怎么样能够受生呢,他没有欲啊?说是菩萨慈悲啊,也有那么一点相似的欲,所以就投胎了,所以他就受生了。但是他心不颠倒,不像我们一般的凡夫境界。
戊、引发差别
「引发差别者,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。」
这上面是说这个「堪能差别」是从色界天又回到欲界来,有这种无障碍境界。这第五个是「引发差别」。这个「引发差别」呢,「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」,他得到的增上心学这个禅定能引发出来,能从那个禅定里面发出来,什么呢?「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」,就是尽虚空里面,无量无边的虚空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世界,他都无障碍地可以到一切世界去,都能去,都能无障碍。当然我们就是从这个文字就是这么一想,若是从科学家的说法,这个虚空是很危险的,这个世界那个世界中间的虚空,你从那里过的时候是很危险的,有这种事情。那么这个这都是法身菩萨了,他们无障碍,可以无障碍地到一切世界都可以去,就是这种神通境界。那么若按我们可以引起一些分别的地方,譬如说到地狱去,菩萨也能到地狱去,地狱那种苦恼的境界对菩萨是无障碍的。这个《华严经.入法界品》,这个入法界也是很不可思议境界,能入一切法界。现在这是说「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」,无障碍的神通,到一切世界都可以去,这也是不可思议境界,也不是小乘所能及的。
己、作业差别3
一、引发神通业
「作业差别者,谓能振动,炽然,遍满,显示,转变,往来,卷舒,一切色像皆入身中,所往同类,或显或隐,所作自在,伏他神通,施辩念乐,放大光明;引发如是大神通故。」
这底下说「作业差别」。这个「作业差别」呢,就是前面这个「引发差别」是从禅定里面引发出来无障碍的神通,这叫「引发差别」。这个「作业差别」呢,说这个神通有种种的作业,从神通里面可以分别出来种种不同的作用,所以叫作「作业差别」;就是这个神通都作什么事情呢?说这个差别。「作业差别者,谓能振动」,就是在这个增上心的禅定里边他能发出来神通,「能振动」这个世界,「能振动」这个地区,这个广大的一个地区,振动这个世界,振动无量的世界,使令这个世界能振动,有这种力量,有这种威力。「炽然」,这个「炽然」这个字,譬如说这个猛火放出来这个燃烧的猛火很猛烈的,叫「炽然」;这是说是放大光明,这个神通能放出来很多很多的光明,所以叫作「炽然」。这个能遍照无量无边的世界,那叫「炽然」。
「遍满」,这个「遍满」是说,前面是说放出来光明,特别圆满的光明,殊胜的光明。这个「遍满」是说这个光明能遍满无量无边的世界,这件事不可思议。「显示」,这个「显示」印老有个解释,王恩洋也有个解释,解释不一样。王恩洋解释说:「显示」,就是他这个神通能现出来无量无边的身形,也可以现出来人、天,或者是天龙八部,无量无边的身形去度众生这些事情。印老是说:放出光明能够普遍到无量无边的世界,就在世界里边,此世界彼世界中间的黑暗的,能显示出来;又能显示出来他方世界的佛,我们由于佛的光明,我们就可以看见他方世界的佛了,所以叫作「显示」。
「转变」,这个「转变」是什么呢?是对这个地水火风能互相转变。这个地能转变成水,水也能转变成地;地水火风都能转变,互相转变,这他是他的神通所作的业,能有这种境界。「往来」,这个「往来」就是佛这个神通能往来无量无边的世界,一剎那间就到了,所以叫作「往来」。「卷舒」,这个「卷舒」就是,「卷」是收回来,譬如说一个须弥山能把它收回来了变成一个芥子,一个芥子那么大,这叫「卷」。「舒」是舒展,一个芥子可以把它放大,扩大成一个须弥山那么大,那么叫作「舒」。或者说呢,卷这个须弥山入一个芥子里边,那么叫作「卷」;那么舒一芥子可以纳须弥,那么也可以这么讲。或者在时间上说呢,会在一剎那,卷无量劫为一剎那,或者舒一剎那为无量劫,这是在时间上这么说,就是有这种大自在的境界。
「一切色像皆入身中」,在禅定里面能现出来这种境界,就是世间上一切的色像,或者有情的色像、无情的色像都能够入在这位菩萨的身体里边,在身体里面显现出来,是这样。那么在这里,印老他解释说是「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,在这里这么解释。「所往同类」,就是现了种种神通,他所到的地方去度化那个众生,能现出来与那个众生同类的身像,可以说同类的语言,所以叫作「所往同类」。「或显或隐」,这个「所往同类」或者是「显」,很明显地现出来,你能看见,能和他说话,他也和你说话。「或隐」,或者是隐藏你不得见,这也是随意自在的。
「所作自在」,他有所作的时候都是非常自在的。这个在这个优婆掬多尊者传上有一件事,有一件事什么呢?优婆掬多尊者这里有三天的法会为众生说法,初开始说法的时候当然有很多人来听法。这天上的魔王来了,说优婆掬多尊者一直地教化众生,这事不可以,我要去捣乱,他来了。来了呢,就是魔王有三个女儿,三个女儿,魔女在那个地方又唱歌又跳舞,在优婆掬多尊者说法那个地方,这样子听法的人就不听法了,就去看那个女人在那儿跳舞唱歌。这一来呢,听的人是更加多,越来越多,很多很多人来,就不是来听法了,就把这个法会的性质都转变了,但是优婆掬多尊者默然,不管这件事。到第三天的时候,人是更多了,这时候优婆掬多尊者就现神通了,一下子就把这三个魔女变成一个骷髅的样子,变成一个骷髅头,把这个肋条骨、乃至手指头骨、乃至脚指骨,变成这么三个骨在那里跳那里动。这时候呢,优婆掬多尊者开始说法了,为大众说法,一说呢很多人得圣道,这样子真是巧把尘劳为佛事。这个魔王的意思是来破坏的,但是优婆掬多尊者假借他的破坏招集来很多人,这是「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」,所以叫作「所作自在」。可以把一个端正的人变成一个丑陋的人,当然一个丑陋的人也可以变成一个端正的人,也是有这种能力,可以把魔王变成一个佛相,也可以有这种自在;天变成人,人变成天这些事情,「所作自在」。
「伏他神通」,这个菩萨在他的禅定里面所现出来的神通,那是不可思议的,能够降伏他人的神通;这一切凡夫、外道,乃至阿罗汉的神通都是被降伏了。「施辩念乐」,这个「施辩」,能布施给你辩才,就是譬如说这个众生在这个地方有很多有缘的人他可以度化,但是他的辩才不及格,或者是到这个时候无辩才了,这个身体这个体力不够了,这个辩才也就停下来了,但是应该说法度化这个众生,所以菩萨能布施给他辩才,叫他继续能说法、能教化众生,有这种事情,「施辩」,这是对于说法的人有这样的加持力。这个「念」就是施念,「施念、施乐」,这是三个施。这个施念是什么呢?这个「念」就是记忆力,明记不忘名之为念,能记得住。能记得住,这是这位大菩萨这个神通能给你念力,能布施给你的念力。照理说这个可以通于说法者,也通于听法者,这两种人;说法者也需要有念力,听法者也要有念力,我听完了佛法我心里面还能记得住,没有立刻就忘记了。那么「施乐」,施乐就是使令听法的人心里面得到法喜。或者说世间上这些鬼神,邪恶的鬼神他能放种种的毒气,使令这个地区的人得到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