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那樣的樂裏面,他還是能「隨其所欲即受生故」,他可以放棄了色界天的那種大福德境界,可以到欲界來。因爲欲界的衆生容易教化,比較容易教化。你若色界天的衆生不容易教化的,因爲他們有禅定樂,感覺他就是好了,更無所求了,所以你教化他,你說他還不及格這是不行的,所以要到有可度衆生的地方去受生,到那去教化衆生去,所以叫「隨其所欲即受生故」。「受生故」,而禅定的靜慮樂還不失掉,這事不容易。若凡夫就不行了,凡夫若是從色界天壽命終了了,死掉以後來到欲界,禅就沒有了。但是菩薩不是,菩薩還是有的;菩薩來到欲界了,色界的靜慮樂還是繼續地保持住的,這是他的大悲心的關系。
那若是二乘人呢,譬如說是得了初果、初果二果,這兩種聖人就是在人間和欲界天來往,但是這裏面最多是七生,那麼他就得叁果了,他就得阿羅漢果了。或者是呢,他是生到色界天上去了。在人間得叁果,生到色界天的時候呢,他在那裏修學止觀的時候,繼續向前進,由初禅到二禅,也有可能到叁禅,有可能一下子就到無色界天去了。從無色界天在那裏用功修行就入涅槃了,他趣向涅槃,趣向寂滅,他不會回來我再來到欲界來教化衆生,沒有這回事情,因爲他沒有這個大悲心,沒有大悲心。所以我們這個北傳佛教,也就是大乘佛教,稱呼南傳佛教爲小乘佛教是對的,說他是小乘是對的,這沒有說錯,因爲你沒有大悲心嘛!所以菩薩是有「堪能差別,住靜慮樂,隨其所欲即受生故」。所以我們北傳佛的人學習了大乘佛法,聽人家說大乘非佛說,小乘是佛說,人情之常,哎呀!這是佛說,這不是佛說,當然我相信佛說,非佛說我不相信了,這是人情之常。但是你若是學習大乘佛法,你好好注意學習,你會發覺到大乘佛法也決定是佛說,也決定是超過小乘,你就從這段文就看出來嘛。你看這個大乘的菩薩境界,他也有能力可以到無余涅槃那裏去,但是爲了,他還想這個衆生苦啊,我不能到涅槃那裏休息,我還要回來,他從色界天那裏回來,到人間來教化衆生。你看這種行爲,這是什麼境界啊?這是大悲心,非常值得尊重、值得贊歎的事情,怎麼能不相信大乘呢?應該相信大乘、尊重大乘、贊歎大乘佛法,應該是這樣子。所以「堪能差別者,住靜慮樂,隨其所欲即受生故」,有這種境界。
這個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邊有提到這件事,譬如說菩薩得了禅定的時候,得到色界定以後他沒有欲心了。沒有欲心的時候,他若來到人間的時候去受生去得果報,那怎麼樣能夠受生呢,他沒有欲啊?說是菩薩慈悲啊,也有那麼一點相似的欲,所以就投胎了,所以他就受生了。但是他心不顛倒,不像我們一般的凡夫境界。
戊、引發差別
「引發差別者,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。」
這上面是說這個「堪能差別」是從色界天又回到欲界來,有這種無障礙境界。這第五個是「引發差別」。這個「引發差別」呢,「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」,他得到的增上心學這個禅定能引發出來,能從那個禅定裏面發出來,什麼呢?「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」,就是盡虛空裏面,無量無邊的虛空裏面有無量無邊的世界,他都無障礙地可以到一切世界去,都能去,都能無障礙。當然我們就是從這個文字就是這麼一想,若是從科學家的說法,這個虛空是很危險的,這個世界那個世界中間的虛空,你從那裏過的時候是很危險的,有這種事情。那麼這個這都是法身菩薩了,他們無障礙,可以無障礙地到一切世界都可以去,就是這種神通境界。那麼若按我們可以引起一些分別的地方,譬如說到地獄去,菩薩也能到地獄去,地獄那種苦惱的境界對菩薩是無障礙的。這個《華嚴經.入法界品》,這個入法界也是很不可思議境界,能入一切法界。現在這是說「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」,無障礙的神通,到一切世界都可以去,這也是不可思議境界,也不是小乘所能及的。
己、作業差別3
一、引發神通業
「作業差別者,謂能振動,熾然,遍滿,顯示,轉變,往來,卷舒,一切色像皆入身中,所往同類,或顯或隱,所作自在,伏他神通,施辯念樂,放大光明;引發如是大神通故。」
這底下說「作業差別」。這個「作業差別」呢,就是前面這個「引發差別」是從禅定裏面引發出來無障礙的神通,這叫「引發差別」。這個「作業差別」呢,說這個神通有種種的作業,從神通裏面可以分別出來種種不同的作用,所以叫作「作業差別」;就是這個神通都作什麼事情呢?說這個差別。「作業差別者,謂能振動」,就是在這個增上心的禅定裏邊他能發出來神通,「能振動」這個世界,「能振動」這個地區,這個廣大的一個地區,振動這個世界,振動無量的世界,使令這個世界能振動,有這種力量,有這種威力。「熾然」,這個「熾然」這個字,譬如說這個猛火放出來這個燃燒的猛火很猛烈的,叫「熾然」;這是說是放大光明,這個神通能放出來很多很多的光明,所以叫作「熾然」。這個能遍照無量無邊的世界,那叫「熾然」。
「遍滿」,這個「遍滿」是說,前面是說放出來光明,特別圓滿的光明,殊勝的光明。這個「遍滿」是說這個光明能遍滿無量無邊的世界,這件事不可思議。「顯示」,這個「顯示」印老有個解釋,王恩洋也有個解釋,解釋不一樣。王恩洋解釋說:「顯示」,就是他這個神通能現出來無量無邊的身形,也可以現出來人、天,或者是天龍八部,無量無邊的身形去度衆生這些事情。印老是說:放出光明能夠普遍到無量無邊的世界,就在世界裏邊,此世界彼世界中間的黑暗的,能顯示出來;又能顯示出來他方世界的佛,我們由于佛的光明,我們就可以看見他方世界的佛了,所以叫作「顯示」。
「轉變」,這個「轉變」是什麼呢?是對這個地水火風能互相轉變。這個地能轉變成水,水也能轉變成地;地水火風都能轉變,互相轉變,這他是他的神通所作的業,能有這種境界。「往來」,這個「往來」就是佛這個神通能往來無量無邊的世界,一剎那間就到了,所以叫作「往來」。「卷舒」,這個「卷舒」就是,「卷」是收回來,譬如說一個須彌山能把它收回來了變成一個芥子,一個芥子那麼大,這叫「卷」。「舒」是舒展,一個芥子可以把它放大,擴大成一個須彌山那麼大,那麼叫作「舒」。或者說呢,卷這個須彌山入一個芥子裏邊,那麼叫作「卷」;那麼舒一芥子可以納須彌,那麼也可以這麼講。或者在時間上說呢,會在一剎那,卷無量劫爲一剎那,或者舒一剎那爲無量劫,這是在時間上這麼說,就是有這種大自在的境界。
「一切色像皆入身中」,在禅定裏面能現出來這種境界,就是世間上一切的色像,或者有情的色像、無情的色像都能夠入在這位菩薩的身體裏邊,在身體裏面顯現出來,是這樣。那麼在這裏,印老他解釋說是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,在這裏這麼解釋。「所往同類」,就是現了種種神通,他所到的地方去度化那個衆生,能現出來與那個衆生同類的身像,可以說同類的語言,所以叫作「所往同類」。「或顯或隱」,這個「所往同類」或者是「顯」,很明顯地現出來,你能看見,能和他說話,他也和你說話。「或隱」,或者是隱藏你不得見,這也是隨意自在的。
「所作自在」,他有所作的時候都是非常自在的。這個在這個優婆掬多尊者傳上有一件事,有一件事什麼呢?優婆掬多尊者這裏有叁天的法會爲衆生說法,初開始說法的時候當然有很多人來聽法。這天上的魔王來了,說優婆掬多尊者一直地教化衆生,這事不可以,我要去搗亂,他來了。來了呢,就是魔王有叁個女兒,叁個女兒,魔女在那個地方又唱歌又跳舞,在優婆掬多尊者說法那個地方,這樣子聽法的人就不聽法了,就去看那個女人在那兒跳舞唱歌。這一來呢,聽的人是更加多,越來越多,很多很多人來,就不是來聽法了,就把這個法會的性質都轉變了,但是優婆掬多尊者默然,不管這件事。到第叁天的時候,人是更多了,這時候優婆掬多尊者就現神通了,一下子就把這叁個魔女變成一個骷髅的樣子,變成一個骷髅頭,把這個肋條骨、乃至手指頭骨、乃至腳指骨,變成這麼叁個骨在那裏跳那裏動。這時候呢,優婆掬多尊者開始說法了,爲大衆說法,一說呢很多人得聖道,這樣子真是巧把塵勞爲佛事。這個魔王的意思是來破壞的,但是優婆掬多尊者假借他的破壞招集來很多人,這是「先以欲鈎牽,後令入佛智」,所以叫作「所作自在」。可以把一個端正的人變成一個醜陋的人,當然一個醜陋的人也可以變成一個端正的人,也是有這種能力,可以把魔王變成一個佛相,也可以有這種自在;天變成人,人變成天這些事情,「所作自在」。
「伏他神通」,這個菩薩在他的禅定裏面所現出來的神通,那是不可思議的,能夠降伏他人的神通;這一切凡夫、外道,乃至阿羅漢的神通都是被降伏了。「施辯念樂」,這個「施辯」,能布施給你辯才,就是譬如說這個衆生在這個地方有很多有緣的人他可以度化,但是他的辯才不及格,或者是到這個時候無辯才了,這個身體這個體力不夠了,這個辯才也就停下來了,但是應該說法度化這個衆生,所以菩薩能布施給他辯才,叫他繼續能說法、能教化衆生,有這種事情,「施辯」,這是對于說法的人有這樣的加持力。這個「念」就是施念,「施念、施樂」,這是叁個施。這個施念是什麼呢?這個「念」就是記憶力,明記不忘名之爲念,能記得住。能記得住,這是這位大菩薩這個神通能給你念力,能布施給你的念力。照理說這個可以通于說法者,也通于聽法者,這兩種人;說法者也需要有念力,聽法者也要有念力,我聽完了佛法我心裏面還能記得住,沒有立刻就忘記了。那麼「施樂」,施樂就是使令聽法的人心裏面得到法喜。或者說世間上這些鬼神,邪惡的鬼神他能放種種的毒氣,使令這個地區的人得到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