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法云寺佛学院的学生,不管是南院是北院都是运动不够,他们这么议论我们。我也承认这件事,我们出家人多数是运动都不够,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注意,还是多运动,多拜佛也是运动,其他的运动也可以有一点。我们精神强一点,然后好好学习佛法有帮助,对于学习佛法有帮助,如果你精神强了,睡眠也不会太多,这个精神旺盛睡眠不会太多。若是你运动不够,精神不旺盛,早上起来这个应该早上吃早餐,不吃早餐,就睡觉。我很久以前听人说睡回笼觉,最近又听说这个名字,睡回笼觉。睡回笼觉,睡了一会儿好象舒服,实在就表示你的精神不太好,精神不太好,你加强一点运动,他精神旺盛,他虽然也睡觉,睡的不是很多,睡完了精神特别的头脑清醒。精神不好的时候,已经睡那几个钟头了,睡起来了还没睡醒,这头还不舒服,这就表示身体有问题,所以我希望各位注意运动,身体健康。注意运动,但是有个问题呢,你自己个别的运动你有毅力也是可以,没有毅力的人自己个别发了心运动,运动几天不运动了,若大家在一起运动就好一点,他就好一点,不好意思不去运动。然后生活正常,一天的生活早餐就起来吃饭,到时候吃饭,生活正常。睡觉的时候,到时候睡眠就是正常的睡眠,生活正常。这样子你将来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你也有一个正常的生活,不然的话你成了习惯了,我就是到时候吃饭的时候不吃饭,睡觉,忽然间到一个地方不能睡觉,你精神不好,精神不对劲。自己要约束自己,要振作自己,不要颓靡,不要那样子。

  所以这上面「集福定王」,我说这个话就是这个福,「福」是什么?就是身体健康就是福,不是别的。你身体健康,你看你的精神好、心情自在。我们欲界的众生是这样子,身体健康,心情容易愉快。身体若不健康,这里有病那里有病,虽然没有谁来呵斥你、骂你、触恼你,心里就是郁郁不乐,这个心理受身理的影响,是这样。你若是色界天上的人有禅定,没有这回事;欲界天的人没有老没有病,也没有这回事。就是我们地面上的人,南阎浮提这个人,我们身体的果报不太好,不是那么好,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佛法,要振作自己。

  「集福定王」,就是得了无生法忍的人,这上面说这个「大乘光明,集福定王」这都是十地菩萨以上,十地菩萨的定,不是凡夫。像十地菩萨,他们还要集福。得到三昧以后,初得三昧,按标准来说应该是得四禅是最标准的,得这个欲界定、未到地定这还不够标准,还不及格的,要得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这是最好的,在这个禅定里边你要继续地修福,继续地修福。因为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当然他有一大阿僧祇劫的栽培福德智慧资粮,这样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那可能是例外的。若一般的情形,得了无生法忍身体还是老病,还是有这个情形,还是老病的。所以要是「集福」,我们佛法是重视智慧,重视智慧是我们在了生死的人来说,在我们凡夫来说,我们要得到般若智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,你有福报不行,这个有福是愚痴福,你没有智慧还一定的颠倒迷惑,还是不能解决问题。一定要有智慧,你才知道怎么样做是对,怎么做是错误,这样子我们才能不犯过失,才能够了脱生死。了脱生死,得无生法忍以后,还是要修福的,原来还是这样子;智慧是重要,福德也是很重要,所以「集福定王」。

  这个印顺老法师说是「大乘光明」定,初欢喜地、二离垢地、三地发光地,他说就是前三地,初地、二地、三地属于「大乘光明」定,「大乘光明」三摩地,是这样意思。这个「集福定王」就是第四地乃至到第七地了,「集福定王」。

  「贤守」三摩地,「贤守」印老法师讲的好:这个「贤」是慈悲仁善的意思。这个「守」,就是有慈悲心还能守护一切众生;就是守护一切众生者,就是教化一切众生修学善法,名为守护一切众生也。那么前面这个「大乘光明,集福定王」是属于菩萨自己栽培福慧的功德,这个「贤守」三摩地是属于菩萨的大悲心教化众生的意思。「健行等三摩地」,这个「贤守」就是七地至八地,「健行」就是十地到佛地。这个「健行」是什么意思呢?健者所行。这个「健」就是刚健,刚健就是佛或者大菩萨他的那种无量功德庄严的身口意是刚健的,是一切法所不能够动摇的境界,叫刚健。那么他所修行的三昧,叫做「健行」三摩地,也就是首楞严三昧。「等」,这还有其他的很多很多的三昧。这样子说呢,由「大乘光明」三摩地、「集福定王」三摩地、「贤守」三摩地、「健行」三摩地,就是由初地乃至到佛地,包括了这么多。「种种无量故」,前面是举出来这么四个三摩地的相貌、名称,这底下又说到数量,就是三昧不只这四个,还有无量无边的三摩地的。当然这不是小乘佛法里面说的,是超越了阿罗汉的境界的。

  

  丙、对治差别

  「对治差别者,谓一切法总相缘智,以楔出楔道理,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粗重故。」

  「对治差别者」,前面第一个是「所缘差别」,只是要学习大乘佛法,然后才能修这个禅定的。这个「种种差别」是说出来所成就的禅定。这第三个是「对治差别」,是说这个十地菩萨他得到了禅定以后,他在禅定里面作什么呢?他做这件事。这个因为这是十地菩萨,所以不是对我们初学佛法的凡夫说的。若是对我们说那就应该怎么样调身、调息、调心,应该说这样的方法了。现在这是大菩萨境界,早已经过去了这个阶段。

  「谓一切法总相缘智」,这个「对治差别」就是登地的菩萨他在所成就的禅波罗蜜里边,还要修学止观的,修学止观。修学止观为什么呢?来对治内心里面的这些粗重,一切障粗重的。「谓一切法总相缘智」,就是说在禅定里面修止观得无生法忍以后,他成就了一切法总相缘智。一切法有别相、有总相,差别的形相,通达一切法的差别相那就是如量智,也就是后得智。这个一切法的总相,也就是一切法的同相,相同的同,也就是通相,通达的通。他这个相貌是通于一切法的,那么也一切法的无差别相就是了,无差别相是什么?就是真如,真如是一切法的总相。「总相缘智」,就是缘一切法的如那个智慧,就是真如智,也就是根本无分别智,也叫如理智。那么用这个智慧,在禅定里边来发动这个智慧来修止观,修止观就能破除去阿赖耶识里边的一切障,就是烦恼障、所知障,他的那个粗重的种子;就是来对治这个粗重的种子,这叫做「对治差别」。

  「以楔出楔道理」,这是个譬喻,一个譬喻。这个「楔」,就是这个刀木佬,就是那个木匠,木匠他作的这个木的时候,需要有这个以楔出楔这种事情,就是有的粗的楔、有的细的楔。最初先用这个粗楔,而后用这个细楔。说是这个木头打一个孔,打一个孔,那个木榫放在里面,放在里面不牢,太松了,于是乎打进去一个楔,叫它牢固一点,那有这样的意思。但是「以楔出楔」又不同,不是这样。印老解释的好,就是这个竹简里边有一个粗的东西在那里堵塞不通,然后用一个细楔打进去,就把那个粗的楔挤出来,细楔也就出来了,这叫「以楔出楔道理」。

  现在这里说用这个「一切法总相缘智」,就是包括奢摩他、毗钵舍那的,这就是个细楔,「一切法总相缘智」的止观是细楔。用这个细楔把那个粗楔挤出来,什么是粗楔呢?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烦恼障、所知障的种子是粗楔,用这个「一切法总相缘智」的止观把那个粗楔把它挤出来。就是我曾经说过,就是「一切法总相缘智」同时也是止、同时也是观,因为这个「总相缘智」这无分别智,这个如量智,后得智有分别智是缘名相的,以名相为所缘的,无分别智是没有名相的,不缘名相,那是不可思议境界,所以他同时也是止同时也是观,他这样的止观就能够除遣阿赖耶识里边的二障种子。因为他这个「总相缘智」他见到真如理了,见到真如理的这样的止观能破除去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,能破除。如果你没有能得到这种智慧,你不能破除阿赖耶识的种子,所以那就是世间法了。所以若没有佛法中的般若波罗蜜,那都是属于世间有漏的事情,你不能破除烦恼那还都是凡夫境界,所以「以楔出楔」的道理能遣除去阿赖耶识里面的一切障的粗重。

  这一段文印老法师讲的非常好,他说这诸法实相无有少法可得,但是我们无始以来这个烦恼障、所知障的熏习就蒙蔽了诸法实相,覆藏住了,覆藏住了不得显现,所以就是有个粗楔,就这个粗楔是我们无始劫来自己造的。现在听闻佛法成就「一切法总相缘智」的细楔,就把这个粗楔除掉了,除掉了以后诸法实相就显现了,那么就是得佛的法身了,得大解脱了,所以叫做「对治差别」。这个大乘佛法的增上心学是有这种功能的,可以断除去一切烦恼障、断除一切所知障的粗重;而阿罗汉只能断烦恼障,所知障还是不能断的。

  

  丁、堪能差别

  「堪能差别者,住静虑乐,随其所欲即受生故。」

  前面这个「对治差别」,这是这些登地的菩萨他自己修行的境界。这个「堪能差别」,这是说他的慈悲心,说他的慈悲心利益众生的事情了。「堪能」,就是殊胜的能力,也不同,什么呢?谓「住静虑乐,随其所欲」,这个「住静虑乐」,这个印老把他分两个部分解释:就是他这个修行人安住在静虑里边,静虑就是超越了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就是得到色界的四禅了,所以叫作静虑。而这里面的情形,看下边「随其所欲即受生放」这个意思,就是这个人不是欲界的人,他舍了欲界的果报往生到色界天去了,他在色界天上住静虑中,住在静虑中。住在静虑中呢,他不受静虑的禅的拘限,他还有很大的自由,他有发大悲心,他能「随其所欲即受生故」,随他所欢喜去的地方,他就到那个地方去受生,去得一个果报,这是一个解释。

  第二个解释这个「乐」,乐呢,初禅也有乐,二禅也有乐,三禅也有乐,四禅他就弃掉这个乐,这样这个三禅是最乐的,就算是这个菩萨他住在三禅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