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法雲寺佛學院的學生,不管是南院是北院都是運動不夠,他們這麼議論我們。我也承認這件事,我們出家人多數是運動都不夠,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學注意,還是多運動,多拜佛也是運動,其他的運動也可以有一點。我們精神強一點,然後好好學習佛法有幫助,對于學習佛法有幫助,如果你精神強了,睡眠也不會太多,這個精神旺盛睡眠不會太多。若是你運動不夠,精神不旺盛,早上起來這個應該早上吃早餐,不吃早餐,就睡覺。我很久以前聽人說睡回籠覺,最近又聽說這個名字,睡回籠覺。睡回籠覺,睡了一會兒好象舒服,實在就表示你的精神不太好,精神不太好,你加強一點運動,他精神旺盛,他雖然也睡覺,睡的不是很多,睡完了精神特別的頭腦清醒。精神不好的時候,已經睡那幾個鍾頭了,睡起來了還沒睡醒,這頭還不舒服,這就表示身體有問題,所以我希望各位注意運動,身體健康。注意運動,但是有個問題呢,你自己個別的運動你有毅力也是可以,沒有毅力的人自己個別發了心運動,運動幾天不運動了,若大家在一起運動就好一點,他就好一點,不好意思不去運動。然後生活正常,一天的生活早餐就起來吃飯,到時候吃飯,生活正常。睡覺的時候,到時候睡眠就是正常的睡眠,生活正常。這樣子你將來到別的什麼地方去你也有一個正常的生活,不然的話你成了習慣了,我就是到時候吃飯的時候不吃飯,睡覺,忽然間到一個地方不能睡覺,你精神不好,精神不對勁。自己要約束自己,要振作自己,不要頹靡,不要那樣子。
所以這上面「集福定王」,我說這個話就是這個福,「福」是什麼?就是身體健康就是福,不是別的。你身體健康,你看你的精神好、心情自在。我們欲界的衆生是這樣子,身體健康,心情容易愉快。身體若不健康,這裏有病那裏有病,雖然沒有誰來呵斥你、罵你、觸惱你,心裏就是郁郁不樂,這個心理受身理的影響,是這樣。你若是色界天上的人有禅定,沒有這回事;欲界天的人沒有老沒有病,也沒有這回事。就是我們地面上的人,南閻浮提這個人,我們身體的果報不太好,不是那麼好,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佛法,要振作自己。
「集福定王」,就是得了無生法忍的人,這上面說這個「大乘光明,集福定王」這都是十地菩薩以上,十地菩薩的定,不是凡夫。像十地菩薩,他們還要集福。得到叁昧以後,初得叁昧,按標准來說應該是得四禅是最標准的,得這個欲界定、未到地定這還不夠標准,還不及格的,要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這是最好的,在這個禅定裏邊你要繼續地修福,繼續地修福。因爲初得無生法忍的人,當然他有一大阿僧祇劫的栽培福德智慧資糧,這樣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那可能是例外的。若一般的情形,得了無生法忍身體還是老病,還是有這個情形,還是老病的。所以要是「集福」,我們佛法是重視智慧,重視智慧是我們在了生死的人來說,在我們凡夫來說,我們要得到般若智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,你有福報不行,這個有福是愚癡福,你沒有智慧還一定的顛倒迷惑,還是不能解決問題。一定要有智慧,你才知道怎麼樣做是對,怎麼做是錯誤,這樣子我們才能不犯過失,才能夠了脫生死。了脫生死,得無生法忍以後,還是要修福的,原來還是這樣子;智慧是重要,福德也是很重要,所以「集福定王」。
這個印順老法師說是「大乘光明」定,初歡喜地、二離垢地、叁地發光地,他說就是前叁地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屬于「大乘光明」定,「大乘光明」叁摩地,是這樣意思。這個「集福定王」就是第四地乃至到第七地了,「集福定王」。
「賢守」叁摩地,「賢守」印老法師講的好:這個「賢」是慈悲仁善的意思。這個「守」,就是有慈悲心還能守護一切衆生;就是守護一切衆生者,就是教化一切衆生修學善法,名爲守護一切衆生也。那麼前面這個「大乘光明,集福定王」是屬于菩薩自己栽培福慧的功德,這個「賢守」叁摩地是屬于菩薩的大悲心教化衆生的意思。「健行等叁摩地」,這個「賢守」就是七地至八地,「健行」就是十地到佛地。這個「健行」是什麼意思呢?健者所行。這個「健」就是剛健,剛健就是佛或者大菩薩他的那種無量功德莊嚴的身口意是剛健的,是一切法所不能夠動搖的境界,叫剛健。那麼他所修行的叁昧,叫做「健行」叁摩地,也就是首楞嚴叁昧。「等」,這還有其他的很多很多的叁昧。這樣子說呢,由「大乘光明」叁摩地、「集福定王」叁摩地、「賢守」叁摩地、「健行」叁摩地,就是由初地乃至到佛地,包括了這麼多。「種種無量故」,前面是舉出來這麼四個叁摩地的相貌、名稱,這底下又說到數量,就是叁昧不只這四個,還有無量無邊的叁摩地的。當然這不是小乘佛法裏面說的,是超越了阿羅漢的境界的。
丙、對治差別
「對治差別者,謂一切法總相緣智,以楔出楔道理,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故。」
「對治差別者」,前面第一個是「所緣差別」,只是要學習大乘佛法,然後才能修這個禅定的。這個「種種差別」是說出來所成就的禅定。這第叁個是「對治差別」,是說這個十地菩薩他得到了禅定以後,他在禅定裏面作什麼呢?他做這件事。這個因爲這是十地菩薩,所以不是對我們初學佛法的凡夫說的。若是對我們說那就應該怎麼樣調身、調息、調心,應該說這樣的方法了。現在這是大菩薩境界,早已經過去了這個階段。
「謂一切法總相緣智」,這個「對治差別」就是登地的菩薩他在所成就的禅波羅蜜裏邊,還要修學止觀的,修學止觀。修學止觀爲什麼呢?來對治內心裏面的這些粗重,一切障粗重的。「謂一切法總相緣智」,就是說在禅定裏面修止觀得無生法忍以後,他成就了一切法總相緣智。一切法有別相、有總相,差別的形相,通達一切法的差別相那就是如量智,也就是後得智。這個一切法的總相,也就是一切法的同相,相同的同,也就是通相,通達的通。他這個相貌是通于一切法的,那麼也一切法的無差別相就是了,無差別相是什麼?就是真如,真如是一切法的總相。「總相緣智」,就是緣一切法的如那個智慧,就是真如智,也就是根本無分別智,也叫如理智。那麼用這個智慧,在禅定裏邊來發動這個智慧來修止觀,修止觀就能破除去阿賴耶識裏邊的一切障,就是煩惱障、所知障,他的那個粗重的種子;就是來對治這個粗重的種子,這叫做「對治差別」。
「以楔出楔道理」,這是個譬喻,一個譬喻。這個「楔」,就是這個刀木佬,就是那個木匠,木匠他作的這個木的時候,需要有這個以楔出楔這種事情,就是有的粗的楔、有的細的楔。最初先用這個粗楔,而後用這個細楔。說是這個木頭打一個孔,打一個孔,那個木榫放在裏面,放在裏面不牢,太松了,于是乎打進去一個楔,叫它牢固一點,那有這樣的意思。但是「以楔出楔」又不同,不是這樣。印老解釋的好,就是這個竹簡裏邊有一個粗的東西在那裏堵塞不通,然後用一個細楔打進去,就把那個粗的楔擠出來,細楔也就出來了,這叫「以楔出楔道理」。
現在這裏說用這個「一切法總相緣智」,就是包括奢摩他、毗缽舍那的,這就是個細楔,「一切法總相緣智」的止觀是細楔。用這個細楔把那個粗楔擠出來,什麼是粗楔呢?就是阿賴耶識裏面煩惱障、所知障的種子是粗楔,用這個「一切法總相緣智」的止觀把那個粗楔把它擠出來。就是我曾經說過,就是「一切法總相緣智」同時也是止、同時也是觀,因爲這個「總相緣智」這無分別智,這個如量智,後得智有分別智是緣名相的,以名相爲所緣的,無分別智是沒有名相的,不緣名相,那是不可思議境界,所以他同時也是止同時也是觀,他這樣的止觀就能夠除遣阿賴耶識裏邊的二障種子。因爲他這個「總相緣智」他見到真如理了,見到真如理的這樣的止觀能破除去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,能破除。如果你沒有能得到這種智慧,你不能破除阿賴耶識的種子,所以那就是世間法了。所以若沒有佛法中的般若波羅蜜,那都是屬于世間有漏的事情,你不能破除煩惱那還都是凡夫境界,所以「以楔出楔」的道理能遣除去阿賴耶識裏面的一切障的粗重。
這一段文印老法師講的非常好,他說這諸法實相無有少法可得,但是我們無始以來這個煩惱障、所知障的熏習就蒙蔽了諸法實相,覆藏住了,覆藏住了不得顯現,所以就是有個粗楔,就這個粗楔是我們無始劫來自己造的。現在聽聞佛法成就「一切法總相緣智」的細楔,就把這個粗楔除掉了,除掉了以後諸法實相就顯現了,那麼就是得佛的法身了,得大解脫了,所以叫做「對治差別」。這個大乘佛法的增上心學是有這種功能的,可以斷除去一切煩惱障、斷除一切所知障的粗重;而阿羅漢只能斷煩惱障,所知障還是不能斷的。
丁、堪能差別
「堪能差別者,住靜慮樂,隨其所欲即受生故。」
前面這個「對治差別」,這是這些登地的菩薩他自己修行的境界。這個「堪能差別」,這是說他的慈悲心,說他的慈悲心利益衆生的事情了。「堪能」,就是殊勝的能力,也不同,什麼呢?謂「住靜慮樂,隨其所欲」,這個「住靜慮樂」,這個印老把他分兩個部分解釋:就是他這個修行人安住在靜慮裏邊,靜慮就是超越了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就是得到色界的四禅了,所以叫作靜慮。而這裏面的情形,看下邊「隨其所欲即受生放」這個意思,就是這個人不是欲界的人,他舍了欲界的果報往生到色界天去了,他在色界天上住靜慮中,住在靜慮中。住在靜慮中呢,他不受靜慮的禅的拘限,他還有很大的自由,他有發大悲心,他能「隨其所欲即受生故」,隨他所歡喜去的地方,他就到那個地方去受生,去得一個果報,這是一個解釋。
第二個解釋這個「樂」,樂呢,初禅也有樂,二禅也有樂,叁禅也有樂,四禅他就棄掉這個樂,這樣這個叁禅是最樂的,就算是這個菩薩他住在叁禅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