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。

  

  己、结

  「此由略说四种殊胜,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。」

 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。这是「略说四种殊胜」,应知道菩萨的戒律不是小乘戒所及的。

  

  第三项、指余广说

  「如是差别菩萨学处,应知复有无量差别,如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。」

  「如是差别菩萨学处」,像前面这几段不同的各式各样的菩萨学处,这已经说过了,「应知」道。「复有无量」无边的「差别」还没有说,没有说什么地方有说呢?「如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」有「说」的,这里就不说了。

  这个「毗奈耶」就是戒,他翻律仪。这个「瞿沙」,翻到中国话是个妙音,微妙的音声;这在这个印老法师那个讲记上有提到。「方广」,就是大乘。「契经中」有详细的解「说」。但是这部经没有翻到中国来,这个我们没有办法读。

  

  第二节、增上心学2

  第一项、标差别

  「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,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?」

  这是第二节「增上心学」,第一节是增上戒。「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」,「如是」是指前文已经说过增上戒的殊胜,他怎么样的广大甚深,非小乘戒所能及。「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」?这个「增上心」就是定,增上定,他的殊胜于小乘怎么样才知道呢?这个「增上心」就是指定说的,指三摩地的禅定说的,但是而没有说定,不说增上定,而说增上心。在《解脱道论》上也用这个名字,叫做「增上心」,那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也这样说,那么其中有什么理由呢?这个王恩洋的疏上写了一大段,印老的讲记上没有提,没有提这件事。

  这个王恩洋的意思是说,这个心就是指我们现前的虚妄分别心,这一念分别心为一切法的依止处。我们一般的人不能如理作意,那么就是有很多的烦恼,造种种的罪业,受种种的苦恼,这个心就是这样的境界。若是有多少理智,能修学世间善法、修学出世间的善法,那就会逐渐地得到安乐,得到光明了。世间的善法就是五戒十善,受持五戒,修学十种善法,三业清净,这是散乱的善法;进一步就是禅定,四禅八定的善法,但是这是属于世间的。出世间的三乘圣道,那就是出世间的善法。世间善法、出世间善法也是依止于心的,也是以心为依止处的。

  这里说增上心学这个心的意义就是指学习出世间圣道的人,当然是要第一步要增上戒,增上戒使令自己的身口清净,但是不能够安住在这里,不能停留在这里,还需要进一步来调伏自己的内心,使令自己的心所有的这些垃圾、这些烦恼把它清出去,清除、降伏内心的一切烦恼,使令自己的心清白,鲜洁,不攀缘,不散乱,明静而住,那就叫作心。那么有这样的基础了,再修学出世间的无量无边的功德,那就可以得三乘圣道了,所以叫作增上心学。而这样的明静而住的心也就是禅定,所以也叫作定学。得了这样的定呢,也就能够增上慧,能帮助我们成就出世间的圣道,就是般若,所以叫作增上心。这个心若得定了,他能增上慧,所以叫作增上心学,是这样意思。若说是增上慧呢,那就是那个慧由于你成就了慧,所以能帮助你得到解脱,所以叫作增上慧。这里说是增上心的殊胜的功德的相貌。

  

  「略由六种差别应知:」

  这底下呢,前面是问:什么叫作增上心殊胜?这底下是回答,回答嘛,叫做「标差别」,有标出来六种差别,由六种差别来显示增上心的殊胜。这「六种差别应知」,应如是哪六种差别呢?这个「应知」,这个「知」就是应该要认识,应该深深地认识这六种差别。

  

  「一、由所缘差别故,二、由种种差别故,三、由对治差别故,四、由堪能差别故,五、由引发差别故,六、由作业差别故。」

  这一共是六种差别,把这六种差别标出来名字,里边的义要到下文才解释。

  

  第二项、辨差别6

  甲、所缘差别

  「所缘差别者,谓大乘法为所缘故。」

  这个若是有因缘,不论是谁,若是有因缘为人家去讲解禅定,讲解增上心,那么若加上了六种差别的确是讲得很圆满了,讲的很多很多的事情。讲修学禅定最初怎么样用心,这是第一;由欲界定的九心住,到未到地定,到四禅八定,这就要几个小时才能讲完,那么然后再加上六种差别这是不得了,要讲几天才可以。

  现在说是「所缘差别者,谓大乘法为所缘故」,这个「所缘差别」就是我们心所应该学习的。这个「缘」,本来是心所缘虑的境界,叫作「所缘」。「差别」,当然是说他不同于小乘的意思。「谓大乘法为所缘故」,就是不是说小乘,这是说大乘法里面所有的教理行果你要去学习的,要学习。因为佛法里面说的禅定不只是令心得定就算了,一定也要发无上菩提心等等的事情,一定也要是为了得无上菩提而修学禅定的,这样子才算是佛法的禅定,这个意义才圆满,这个法门才圆满。如果说只是摄心不乱、明静而住,能够得个轻安,得神通,这是世间法,还不能算是佛法的。可是这样一说呢,那就需要我们对于佛法里面的禅定的认识,就需要学习全面的大乘佛法,你才能够说得圆满,所以「所缘差别者,谓大乘法为所缘故」,为你所学习的,你要学习大乘佛法。

  我们从这个「所知依」一直到现在,发觉一件事呢,就是这个作者无著菩萨,你一定要学习佛法,不管是你想要在佛法里有什么成就,都是要先学习,没有说是佛法完全置之高阁而不要学习,我就是有什么什么修行能开悟了,无著菩萨好象完全不同意这种态度,我是感觉到这里。但是我们中国的佛教徒似乎是不全是这样的想法。

  

  乙、种种差别

  「种种差别者,谓大乘光明,集褔定王,贤守,健行等三摩地,种种无量故。」

  这个「所缘差别」,这是第一个,先要学习佛法;我要修学禅定要先学习佛法,这是第一个条件。第二个是「种种差别」。「种种差别」,就是所成就的禅定是各式各样,很多很多的,无量百千三昧,很多很多的。但是这里呢,就是举出来四个三昧作代表了。「谓大乘光明」三摩地,这是第一个。这个「大乘」在这里,就是他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,他修学这个禅定成功了的时候,他能发出来光明的智慧,在禅定里面发出光明的智慧,他能够照了大乘佛法的教理行果等等的,能通达佛法,那么这就是「大乘光明」三摩地,就是重视智慧的,侧重于智慧的成就。

  「集福定王」,「集福定王」这是第二个。这个「集福定王」是说在成就了禅定之后,在禅定里面并没有所作已办,他还要继续地积集无量无边的福德,那也就是继续要修行六波罗蜜。这个禅定犹如大海,也是无量无边的,并不是一下子就毕业了,也不是初欢喜地就毕业了,也不是到十地菩萨就毕业,要到佛的境界才圆满。所以得到禅定以后,在禅定里面继续要积集无量的福德,这样的禅定。这个禅定如王似的,大自在的境界。这个「王」是譬喻的意思、形容的意思,也就是赞叹这个禅定的大自在境界。

  这个我看见一部,这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,可能是《成实论》,我记不住出在那里。这个你若是欢喜静坐的时候,你一定要经行,你一定要经行。如果你不经行,你又常常静坐,就算是你得定了,你入定的时间不会太久就得要出定,就要出定。所以他要劝我们要多经行,你一方面静坐,静坐出定以后你要经行,在静坐之前也要经行。那么这表示什么呢?你经行的关系,能使令你身体里面这个气血调和,就是身体健康,明白点说就是身体健康,而经行也就是所谓运动,所以我们人太懒了不行的。我欢喜静坐,但是懒,不愿意动。其实若是自己注意的话,就会感觉到你一方面经行跑一跑,然后静坐容易相应。你说:我不,我就是坐在那里,我不经行。你不经行,他就这个气血有可能会瘀结在里面,那么这个身体就有问题,有问题的时候你这个心理受到身理的影响,你也会有困难,会有困难的,所以我们的确是应该要运动,要运动一点。

  这个另外一件事呢,譬如说你若常常出去运动运动,精神好一点,你写文章能写得快一点就写好了。你若是不运动,虽然会写,写得慢,应该是五个钟头就写好了,你可能要用十个钟头。这个我在青岛湛山寺佛学院在那儿住过,我在那住的时候,那个地方的确是好,就是它是在一个山坡上,周围都是树,没有人家,但是在右手边的树林比较密一点,可是树林里面好多的坟墓。原来就是在那里读书的学生,就在那里过逝了,当然他们各有各的因缘,究竟什么病也不必说了。所以我们欢喜学习佛法又欢喜静坐,我们感觉我们要注意运动,佛法还没有学得怎么样,先学了一身病,这是不对的!是不对啊。

  我看那个《南海寄归传》上讲,《南海寄归传》是义净律师,是义净三藏,他那上面说:这个比丘要经行。说佛到什么地方要有个经行处,佛在那里经行。我看见这个佛的境界,他还要经行,身体要经行,有这种事情。那么我这个地方多说几句,这个佛是不睡觉的,不睡觉,他就是也出去托钵,托钵然后用食,然后入定,也为大众僧、为一切众生说法,他一直不睡觉。有一天有个外道来见佛,见佛他问:这个瞿昙啊!你睡觉不睡觉?提出这个问题。佛说:我也睡觉,这外道说:睡觉是愚痴相,你一睡觉你就是愚痴。哎呀,说这种话。佛说:你不懂得什么叫作愚痴,有贪瞋痴、有烦恼的人才算愚痴,怎么能说我愚痴呢?我没有烦恼了,不能说我是愚痴。但是为什么你睡觉呢?佛说:我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,夏天最热天气特别热的时候,就是夜间天要快亮的时候,快亮的时候还没亮,佛先出去经行一会儿,然后回到这个住处卧下来,卧下来心里面念这个明相,就这么休息一会儿,时间也不多,只此而已。从那一段文上发觉,佛是除了那一段时间特别天气热的时候,为调身故就休息一会儿,其余的时间佛完全都不睡觉,还有这个事情。但是佛是经行的,佛是天天都有经行。

  外边的有些人,有一位居士批评我们,批评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