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你要听我话,不听我话我不教导你修学圣道的。他说:好,好。那么就是放在这里不咽下去。不咽下去,优波拘多尊者叫他吐出来,另外用一个碗叫他吐出来。吐了多少口了,然后再叫他再吃,再吃呢,他就不想吃了。从这么以后呢,这个食欲就不那么强了,这个欢喜吃的东西这个爱心特别强,这下降低了,对食的爱着心轻微了。轻微了,这时候优波拘多尊者开始教他修四念处,就得圣道了。所以这修行的事情各式各样的情形,但是这若是遇见优波拘多尊者那样的圣人才可以,平常人谁知道啊?谁知道你有什么毛病,要怎么对治啊?这是不行的。
所以上面说「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」,也要摄受无量福德。这是菩萨的福德大、智慧也大,所以他度化众生容易。你没有福德的人,众生一看见你,心情是什么样子啊?不能度化众生的。所以前面说是,那个胜解行地要一个大阿僧祇劫,这是也是有一个原因的。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」,这也不是声闻人的戒律所能及的。
「三、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,」
这是第三条,这一条是由饶益有情戒约这一方面来说的。由于这个菩萨的慈悲心,他能「摄受一切有情」,这个「摄受」就当引导讲好了,能引导一切众生来到佛法里面来。但是他用什么心情来引导他呢?「利益安乐意乐」,利益众生的心情、安乐众生的心情来的。这个「利益」是什么呢?就是教导众生修学善法。说是他现在冬天冷了,没有衣服穿、没有房子住,那么我们给他衣服、给他造个房子,这是叫他心情安乐,身心安乐一点。但是要叫他修学善法,修学善法才得到利益。如果身心安乐了,他思想上不改变,还是去放逸,这是没有意思的,这是没有意义的。所以菩萨对于众生的身心安乐也是照顾的,但是主要是在思想上要得到利益,那就是要学习善法,就是要学习佛法了,要学习佛法了。所以我们若是发心去做善事,你也要学习佛法,你才知道什么是善事,应该怎么样来利益众生,你才知道啊。
这个「安乐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因为你现在修学善法了,你将来就会得到安乐的果报。这样意思呢,你现在修学善法得利益,将来又能得到安乐的果报。这样子,现在得利益,将来得安乐;就是不只是现在能得利益,将来也得到利益。我们一般人做善事的时候,只是想到现在,他现在叫他吃饱了,不要饿着,不要冻着,衣食住都给他,就好了,他的思想怎么样?不知道,不管,这是个问题。
但是在佛法上看,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传,我们应该发觉到一件事,释迎牟尼佛就是为人说法,告诉你心要清净,身囗意三业清净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叫你得到利益,就做这件事,释迦牟尼佛多数是做这件事。我们凡夫的心情呢,就感觉到有病很苦,没有饭吃、没有衣服穿这是很厉害,这件事很重要,所以要做善事的时候也就做这件事。当然这也是应该做,也不是不应该做,可是心为本,一切法以心为本,你思想上改变过来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,你才能得利益的。不然的话,枝末上得到了一点好处,结果还是苦恼,也还是苦恼的。所以「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」,这个菩萨接引众生的时候,就是用利益安乐的心情来接引众生,而菩萨这个利益安乐的意乐是非常「广大」的,是以一切众生为对象的。不是说是他和我感情好,那个人和我感情不好,那我就不一样了,不是,所以「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」。所以这也是殊胜于声闻戒的,比声闻戒来得殊胜。
「四、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。」
这个菩萨他学习无量无边的学处,又摄受无量的福德广大,又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的广大,而他的目的是什么呢?是「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」,就是愿意一切众生都能得无上菩提,他能有这样的广大的意愿。这也不是声闻戒所能及的,所以叫做「广大殊胜」。
戊、甚深殊胜
「甚深殊胜者,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,而无有罪,生无量褔,速证无上正等菩提。」
前面是说这个广大的殊胜,现在这里是第四个是「甚深殊胜」。一共有四个殊胜,现在是最后一个「甚深殊胜」。这个菩萨戒有甚深的殊胜功德,是什么呢?「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」,就是说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由于有这样的「品类」,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,不同的「方便善巧」。这个「方便善巧」实在就是智慧,各式各样的智慧,他「行杀生等十种作业」,他由这个方便善巧的智慧去做杀生、偷盗各式各样的这些罪过的事情,这十种作业。「而无有罪」,菩萨来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是没有罪的。不但没有罪,还有「无量」的「福」德。因为有无量福德,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」,这个是有这种事情。这是由方便善巧就会做恶事而没有罪过,是有福报的,有福德的。
这个事情呢,在这个经上有说到,释迦佛在做菩萨的时候,就是杀一个船主。有五百商人坐这个船,这五百商人都是有很多的财宝,这个船主看见财宝了就生出这种恶心,就想要计画把这个五百人杀掉了,就把他们的财富拿过来,就是这么回事。那么这个释迦菩萨也是这五百人之一的,就发觉到这个船主要这样计画要进行这件事的时候,释迦菩萨说是:他若是杀害了,这个人一下他就下地狱了。那么释迦菩萨发大悲心,我可以下地狱,叫他不要下地狱,用这样的慈悲心把船主杀了,就是杀这一个恶人来救这五百人。这样的慈悲心行杀生业呢,就是「而无有罪,生无量福,速证无上正等菩提」。那么用这个慈悲的也是一种智慧,也就是后得智,「由是品类方便善巧」的智慧做这种恶事呢,而还是没有罪的,还是不犯戒的,还速得无上菩提的,所以叫做「甚深殊胜」,有这样的意思。
这段文在这个《瑜伽菩萨戒本》里面是有的,有但是不是说十种,是说七种,就是身三、口四,没有意三,只有七种,而没有说十种。这个地方和菩萨戒那个戒本上对照起来,只是七种,而不是十种,而这里面说十种。在这个无性释,《摄大乘论》无性释上面解释这个道理,那么这个意三怎么叫做贪瞋邪见呢?那么他是说,或者说是:爱着善法,名之为贪;憎恶有罪过的事情,叫做瞋;或者是能见种种的邪知邪见的事情,就是他能通达种种邪知邪见的事情,而不为所愚,那就叫做痴。贪、瞋、痴,这么样解释这个三毒。那么合起来就是叫做「十种作业,而无有罪」。
「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,应知亦是甚深尸罗。」
这个「甚深尸罗」,第一个是方便善巧的行十种恶法,现在是第二段现行变化的这种事情。「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」,这个菩萨为了要度化众生有各式各样的方便善巧。「现行变化身语两业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菩萨的神通变化出来的众生,变化出来的众生,就是不是真实的众生,不是惑业苦流转的众生,就是用神通变化出来的。变化出来的这个众生在做恶事,做种种恶事,这叫「身语两业」。这个我们读《华严经.入法界品》,这个善财童子参学无厌足王,参学无厌足王的时候,看见无厌足王,就是这个国王叫无厌足,他在统治他的国家对付老百姓的时候非常的残忍,你看见他就是弄了很多的这些杀害众生的境界,很残暴的。那么善财童子看见,说:这样的恶人,我怎么可以来参学他呢?就走了,就不要参学他。后来虚空里说:去,去,去!叫他去参学。后来知道是怎么回事情呢?那些残忍的境界都是变化的,都是神通变化的,不是真实有众生在杀害的事情,不是的。这些做恶的众生被杀害,那个也是变化的;能杀害的也是变化的,就是用这种境界给那些真实的迷惑颠倒的众生看,「你不可以做恶事,你若做恶事,国王就要杀你」,就是这个意思,这叫做「现行变化身语两业」,有神通变化的境界。这个不是真实的,所以「应知亦是甚深尸罗」,这也是菩萨戒。
「由此因缘,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,安立有情毗奈耶中。」
这是解释前面这一段。「由此因缘」,由于菩萨他有这个大悲心,有神通道力的「因缘」,的理由。「或」者他这个菩萨在「作国王」的时候,「示行种种恼有情事」,他是神通变化的各式各样的恼害众生的事情,不是真实的。这样子做有什么意义呢?「安立有情毗奈耶中」,那么这个菩萨当然他会立法,立出来种种的法律,一条一条的法律,你要守法。那么那个流转生死惑业颠倒的众生看见了种种恼有情的事,就不敢做恶了,那么他们就守法,要遵守国家的法律,不敢做恶了。所以「示行种种恼有情事」的结果呢,安立众生大家都是受持戒律,严守戒律。「毗奈耶中」,在戒律里面生活,而不敢放逸了。那么这是菩萨的「甚深尸罗」。
「又现种种诸本生事,示行逼恼诸余有情,真实摄受诸余有情,先令他心深生净信,后转成熟。」
这是第三节「示行本生事」。「又现种种」,这个菩萨他又能够现出来种种的「本生事」,也就是过去的时候,过去生中他所做过的事情,他能再现出来。现出来,过去什么事情呢?「示行逼恼诸余有情」,他也是神通变现出来的逼恼另外的众生,这都是变化的境界,不是真实的。做出这样的事情之后呢,「真实摄受诸余有情」,他能够真实地摄受了那个流转生死迷惑颠倒的诸余有情,就是利益了他们。「先令他心深生净信」,怎么样摄受这个众生呢?怎么样来饶益这个众生呢?就是先令那个众生的心,「深生净信」,深深地生出来对于善恶果报的信心,做恶是有恶报的,做善就有善报,对于善恶果报有深深地信心,有清净的信心。那么有了清净信心就修学善法了,修学善法慢慢地善根就成熟了,就可以得圣道了。「后转成熟」,以后展转地增长,善根成熟得解脱了。 「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。」
前面这一共三段,这是菩萨所学的戒法,是属于甚深这一方面的殊胜,不是小乘声闻戒所能及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