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犯」,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,发出离心的声闻学者,他若做这件事他就犯戒了。譬如说去割草,有草要去割草,你受了比丘戒,你若去割草就是犯戒。但是菩萨不犯,菩萨去割草是可以,菩萨戒不犯。我们出家人也受了比丘戒,也受了菩萨戒;受了菩萨戒,我们无上菩提心如果时时地要发,时时地发无上菩提心,就是以菩萨戒为主,以菩萨戒为主。如果说是发了无上菩提心呢,还是以比丘戒为主,也是好。但是比丘戒里面的一条戒一条戒的,那个总起来说的那个目的是为自己了脱生死,别人流转生死那个苦是他的事情,我不要管,就是只顾自己修学圣道,别人怎么样苦恼那个事我也不要管,这个学习、受持比丘戒的人思想是这样子。如果说我是发大悲心,我自己也不愿意流转生死,但是我感觉众生流转生死也不欢喜,所以也要去照顾众生去的时候,那就和声闻学者不同了。若是这件事是对于一切众生有大利益的时候,对佛所制立的这个遮罪不能守,我不能守这条遮罪,我要去为了度化众生这件事要做,那佛也是同意的,佛就是这样子,在菩萨戒里面是这样规定的。所以这个「声闻犯菩萨不犯」,菩萨是不犯的。譬如说受持金银财宝的这条戒,这个比丘你若去接受人家拿这个财的话,拿这个金银财物的话,你就是犯戒。你用手摸触这个金银财宝,你手去摸触这个钞票,你就是犯戒的。后来开缘了,也可以加法,不加法你就是犯戒。但是若受了菩萨戒呢,就这条取消了,就可以接受,也不需要加法,就是不一样。所以这个「有声闻犯菩萨不犯」,不同。
「有菩萨犯声闻不犯」,这又是一个情形。譬如说是安居了,夏安居,夏安居的时候你一定在这里要安住三个月,你在这里要住三个月,在这里安住用功修行,你不可以到别地方去住去,不可以。但是若是正在安居的时候,其他的地方有一种因缘,有可度的因缘,到那去或者讲经说法的事情,他是安居了,你不可以到那边去的,这个菩萨就是可以去,可以离开这里到那个地方去。在开缘之外,他本身也有开缘,在开缘之外菩萨就可以去的,可以到那边去。菩萨不去,我在这里安居三个月,我不要去,不去你犯戒了,犯了菩萨戒了。「声闻不犯」,说你只是受了比丘戒,你没有受菩萨戒,那地方应该到那去教化众生,但是他为了守这条戒,我不去,可以,你没有犯戒。但是菩萨不是,菩萨你若不去你就是犯戒。这又有这样的不同,「有声闻犯菩萨不犯」,「有菩萨犯声闻不犯」,所以同样是这个遮罪,有犯也有不犯,这个情形是不一样的。这是约这个性罪和遮罪表示菩萨的大悲心殊胜,是殊胜于声闻戒的。
「菩萨具有身语心戒,声闻唯有身语二戒,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。」
这底下是约三业来说,约身口意三业来说,身语意三业来说。这个菩萨所受的这个菩萨戒是「具有身语心戒」,有身、语、心三方面都有戒。「声闻唯有身语二戒」,声闻人只有身戒、语戒,没有心戒。譬如说是,这个事情呢,我们在这个比丘戒里面看呢,它也是注意心里面的事情。就是你受了比丘戒,你心里面若是不清净,也是犯戒的一个原因的。但是没有行之于身口,不见之于身口上有什么不对,那么就不算是有罪,顶多你自己责备自己就清净了,就可以了。但是菩萨不是,菩萨你心里面不对劲,不对劲就是犯戒了,就有罪,就是菩萨戒就是严格一点。所以是「菩萨具有身语心戒,声闻唯有身语二戒,是故菩萨心亦有犯」,所以从这上面来看呢,菩萨戒啊,在心里面你有不对的地方也就是犯戒,而不是声闻人,不是「诸声闻」人。
「以要言之,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,菩萨一切皆应现行,皆应修学。」
前面是约两种罪和三业来赞叹菩萨戒的殊胜,这里最后结束这一段。「以要言之」,以扼要的意思来说。「一切饶益有情」,一切的行为对于众生有大利益而没有过失的「身」业、「语」业、「意业」,「菩萨一切皆应现行」,都是应该采取行动去利益众生的,「皆应」该去「修学」的,去修行、去学习,而不应该不做。你若不做,你就是犯戒了,这个菩萨戒是这样意思。
这里还有一个什么事情呢?就是一切饶益有情无罪的身业、语业、意业,你表现出来的行动、你说出来的语言,你对众生是有利益的,你内心也是要利益一切众生,也要这样的心情的,你才可以。假设说是你身、语做的是对众生有利益,但是内心的思想有点问题,还在我们凡夫上容易表现出来的一件事情呢,倒也是常见的。就是譬如说某人有什么特别的错误的时候,你用瞋心去呵斥他,你用瞋心来呵斥他的时候,你就有罪过,在菩萨来说就是有罪过,有过失。所以你身业、语业对他有利益,你心里面恨他,在菩萨这一方面还是有罪过的。我们见到善人发欢喜心,见到恶人就生瞋心,在菩萨戒来说就是有罪,在菩萨戒来说就是有罪的。所以这地方说「一切饶益有情无罪」的「身业、语业、意业」,这里面有这个意思。所以在我们日常的内心的活动上,你同这个文来对照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有这件事,感觉到有这件事的。所以我们说是你不要用瞋心来说话,表面上不真实,我那一天说过,刘备是喜怒不形于色,他心里面是喜是怒表面上看不出来的。这表面上也可能是假的,发欢喜心也可能是假的,表面上现出来这个愤怒也可能是假的,所以这个内心究竟是怎么回事那才是真的。现在这句话就是表示这个意思,不管是表现于外的,是藏之于内心的,都是要是饶益有情,心也是饶益有情的意思,表现于外的也要这样子,「菩萨一切皆应现行,皆应修学」,都是应该修学。
「如是应知说名共不共殊胜。」
前面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来,这个菩萨戒和声闻戒有共有不共,从共不共上看出来菩萨戒是殊胜的。
丁、广大殊胜
「广大殊胜者,复由四种广大故:」
这第三个,第三个是「广大殊胜」,这个广大殊胜是什么呢?有「四种广大故」,菩萨戒和声闻戒对比起来,菩萨戒有四种是广大的。
「一、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,」
第一个就是这个菩萨他发了无上菩提心了,他学习这个大乘佛法,「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」,各式各样的无量无边所应学的戒律是非常广大的,不是声闻戒所能及的,声闻戒没有这么多。我们平常说「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」,的确是很多很多的。那么这是约数量上说,菩萨戒的数量是多过声闻戒的。
「二、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,」
第二个广大呢,就是「摄受无量福德」,你能够学习这个六波罗蜜去广度众生,你就能够栽培了无量无边的福德,这个福德栽培地非常的广大,也不是声闻人那个戒律所能及的。声闻人是偏重于不诸恶莫作,偏重于这一面;至于这个众善奉行这一面呢,若是能得圣道就好了,众善奉行以得圣道为限度。你修学这个善法做的功德,能支持你修学圣道,能成就圣道,就好了。若是你所成就的这个福德不够,你想得圣道会使令你有困难,那你还要再栽培。前面在修唯识观那一段文有包含一个意思,就是「成熟相续,相续成熟」。相续是什么?就是这个身体。这个身体,修学圣道是谁修?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他来修这个圣道,他来修圣道啊,有的人修学圣道很容易,就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三果、得四果了,但是有的人不容易,要精进勇猛修行才能得圣道。精进勇猛修行的时候,你的身体受不了,那就是这个地方就是福德也有关系,有点不够。福德不够,你要栽培;栽培了,这个福德大了,「我七天不睡觉」,不要紧,你这个身体能受得了,或者「我九十天不坐不卧」,他身体受得了。但是有的人不行,有的人你不要说是九十天不睡觉,你特别地用心一点这身体就不行,这就是这个福德不够,福德力不够啊!要栽培,要多栽培福才可以啊。
所以我们用功修行,修学圣道,我修行……在香港有个福仁老和尚,福仁老和尚在南华寺做过方丈,就是虚云老和尚的法子,他收个徒弟,收个徒弟,他就叫他徒弟去烧香、去扫地,给大家做饭。来的那个人说:我来出家修行的,你叫我做工,我不干。就走了。当然这个话好象也有理由,我出家来修行的,你老叫我做工我不干,也有道理。但是修行这个事情呢,从这个修唯识观那一大段文里面看出来,不是那么简单的,不容易。说是我修学,你没有智慧资粮也还不能修行,没有福德资粮也不能修行,那要具足各式各样的条件的。那么不具足就不能修行?也可以修行,你栽培嘛,可以去栽培。栽培够了,够了就可以修行了,就可以修行。
那个在优波拘多的那个传上面看出有一件事,有一个比丘来拜见优波拘多尊者,优波拘多尊者是神通大罗汉,实在就是大菩萨,他说:你来这干什么?说:我要向您老人家学习,请您老人家教授我,我想要得圣道。说:好,你要听我话,我叫你怎么地就得怎么地,你才可以在这里住,不然你若不听我话,你就离开,不要在这里住。说:好,我听您话。那么就住下来了,住下来了呢,优波拘多尊者一入定就观察这个比丘是怎么回事情,一观察一看,喔,他这个毛病在什么地方是这样子。这个毛病为什么呢?就是欢喜吃,欢喜吃自己满意的这些饮食,不高兴的饮食就是不能吃,欢喜吃的就非要吃不可,就是这一点毛病障碍他修学圣道。那么这个时候,好,优波拘多尊者就是告诉人给他预备一套合适的饮食,他欢喜吃什么给他预备什么。预备好了就拿过来,拿过来优波拘多尊者陪着他,但是他一看这个正合意,就又要吃,要吃又感觉热,就用囗来吹,叫它凉。优波拘多尊者说:你心那么急做什么呢?慢慢地嘛。但是他这个食欲特别强,他就是等不得,就是要急急地叫它凉。说:好,叫它凉。凉了就叫他吃,优波拘多尊者说:你不要咽下去,在口里面停留一会。那么他这个食欲特别强,感觉到好一下子就咽下去。优波拘多尊者说是:你初来的时候我们讲好了,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