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犯」,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,發出離心的聲聞學者,他若做這件事他就犯戒了。譬如說去割草,有草要去割草,你受了比丘戒,你若去割草就是犯戒。但是菩薩不犯,菩薩去割草是可以,菩薩戒不犯。我們出家人也受了比丘戒,也受了菩薩戒;受了菩薩戒,我們無上菩提心如果時時地要發,時時地發無上菩提心,就是以菩薩戒爲主,以菩薩戒爲主。如果說是發了無上菩提心呢,還是以比丘戒爲主,也是好。但是比丘戒裏面的一條戒一條戒的,那個總起來說的那個目的是爲自己了脫生死,別人流轉生死那個苦是他的事情,我不要管,就是只顧自己修學聖道,別人怎麼樣苦惱那個事我也不要管,這個學習、受持比丘戒的人思想是這樣子。如果說我是發大悲心,我自己也不願意流轉生死,但是我感覺衆生流轉生死也不歡喜,所以也要去照顧衆生去的時候,那就和聲聞學者不同了。若是這件事是對于一切衆生有大利益的時候,對佛所製立的這個遮罪不能守,我不能守這條遮罪,我要去爲了度化衆生這件事要做,那佛也是同意的,佛就是這樣子,在菩薩戒裏面是這樣規定的。所以這個「聲聞犯菩薩不犯」,菩薩是不犯的。譬如說受持金銀財寶的這條戒,這個比丘你若去接受人家拿這個財的話,拿這個金銀財物的話,你就是犯戒。你用手摸觸這個金銀財寶,你手去摸觸這個鈔票,你就是犯戒的。後來開緣了,也可以加法,不加法你就是犯戒。但是若受了菩薩戒呢,就這條取消了,就可以接受,也不需要加法,就是不一樣。所以這個「有聲聞犯菩薩不犯」,不同。

  「有菩薩犯聲聞不犯」,這又是一個情形。譬如說是安居了,夏安居,夏安居的時候你一定在這裏要安住叁個月,你在這裏要住叁個月,在這裏安住用功修行,你不可以到別地方去住去,不可以。但是若是正在安居的時候,其他的地方有一種因緣,有可度的因緣,到那去或者講經說法的事情,他是安居了,你不可以到那邊去的,這個菩薩就是可以去,可以離開這裏到那個地方去。在開緣之外,他本身也有開緣,在開緣之外菩薩就可以去的,可以到那邊去。菩薩不去,我在這裏安居叁個月,我不要去,不去你犯戒了,犯了菩薩戒了。「聲聞不犯」,說你只是受了比丘戒,你沒有受菩薩戒,那地方應該到那去教化衆生,但是他爲了守這條戒,我不去,可以,你沒有犯戒。但是菩薩不是,菩薩你若不去你就是犯戒。這又有這樣的不同,「有聲聞犯菩薩不犯」,「有菩薩犯聲聞不犯」,所以同樣是這個遮罪,有犯也有不犯,這個情形是不一樣的。這是約這個性罪和遮罪表示菩薩的大悲心殊勝,是殊勝于聲聞戒的。

  

  「菩薩具有身語心戒,聲聞唯有身語二戒,是故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。」

  這底下是約叁業來說,約身口意叁業來說,身語意叁業來說。這個菩薩所受的這個菩薩戒是「具有身語心戒」,有身、語、心叁方面都有戒。「聲聞唯有身語二戒」,聲聞人只有身戒、語戒,沒有心戒。譬如說是,這個事情呢,我們在這個比丘戒裏面看呢,它也是注意心裏面的事情。就是你受了比丘戒,你心裏面若是不清淨,也是犯戒的一個原因的。但是沒有行之于身口,不見之于身口上有什麼不對,那麼就不算是有罪,頂多你自己責備自己就清淨了,就可以了。但是菩薩不是,菩薩你心裏面不對勁,不對勁就是犯戒了,就有罪,就是菩薩戒就是嚴格一點。所以是「菩薩具有身語心戒,聲聞唯有身語二戒,是故菩薩心亦有犯」,所以從這上面來看呢,菩薩戒啊,在心裏面你有不對的地方也就是犯戒,而不是聲聞人,不是「諸聲聞」人。

  

  「以要言之,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,菩薩一切皆應現行,皆應修學。」

  前面是約兩種罪和叁業來贊歎菩薩戒的殊勝,這裏最後結束這一段。「以要言之」,以扼要的意思來說。「一切饒益有情」,一切的行爲對于衆生有大利益而沒有過失的「身」業、「語」業、「意業」,「菩薩一切皆應現行」,都是應該采取行動去利益衆生的,「皆應」該去「修學」的,去修行、去學習,而不應該不做。你若不做,你就是犯戒了,這個菩薩戒是這樣意思。

  這裏還有一個什麼事情呢?就是一切饒益有情無罪的身業、語業、意業,你表現出來的行動、你說出來的語言,你對衆生是有利益的,你內心也是要利益一切衆生,也要這樣的心情的,你才可以。假設說是你身、語做的是對衆生有利益,但是內心的思想有點問題,還在我們凡夫上容易表現出來的一件事情呢,倒也是常見的。就是譬如說某人有什麼特別的錯誤的時候,你用瞋心去呵斥他,你用瞋心來呵斥他的時候,你就有罪過,在菩薩來說就是有罪過,有過失。所以你身業、語業對他有利益,你心裏面恨他,在菩薩這一方面還是有罪過的。我們見到善人發歡喜心,見到惡人就生瞋心,在菩薩戒來說就是有罪,在菩薩戒來說就是有罪的。所以這地方說「一切饒益有情無罪」的「身業、語業、意業」,這裏面有這個意思。所以在我們日常的內心的活動上,你同這個文來對照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有這件事,感覺到有這件事的。所以我們說是你不要用瞋心來說話,表面上不真實,我那一天說過,劉備是喜怒不形于色,他心裏面是喜是怒表面上看不出來的。這表面上也可能是假的,發歡喜心也可能是假的,表面上現出來這個憤怒也可能是假的,所以這個內心究竟是怎麼回事那才是真的。現在這句話就是表示這個意思,不管是表現于外的,是藏之于內心的,都是要是饒益有情,心也是饒益有情的意思,表現于外的也要這樣子,「菩薩一切皆應現行,皆應修學」,都是應該修學。

  

  「如是應知說名共不共殊勝。」

  前面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來,這個菩薩戒和聲聞戒有共有不共,從共不共上看出來菩薩戒是殊勝的。

  

  丁、廣大殊勝

  「廣大殊勝者,複由四種廣大故:」

  這第叁個,第叁個是「廣大殊勝」,這個廣大殊勝是什麼呢?有「四種廣大故」,菩薩戒和聲聞戒對比起來,菩薩戒有四種是廣大的。

  

  「一、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,」

  第一個就是這個菩薩他發了無上菩提心了,他學習這個大乘佛法,「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」,各式各樣的無量無邊所應學的戒律是非常廣大的,不是聲聞戒所能及的,聲聞戒沒有這麼多。我們平常說「叁千威儀,八萬細行」,的確是很多很多的。那麼這是約數量上說,菩薩戒的數量是多過聲聞戒的。

  

  「二、由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,」

  第二個廣大呢,就是「攝受無量福德」,你能夠學習這個六波羅蜜去廣度衆生,你就能夠栽培了無量無邊的福德,這個福德栽培地非常的廣大,也不是聲聞人那個戒律所能及的。聲聞人是偏重于不諸惡莫作,偏重于這一面;至于這個衆善奉行這一面呢,若是能得聖道就好了,衆善奉行以得聖道爲限度。你修學這個善法做的功德,能支持你修學聖道,能成就聖道,就好了。若是你所成就的這個福德不夠,你想得聖道會使令你有困難,那你還要再栽培。前面在修唯識觀那一段文有包含一個意思,就是「成熟相續,相續成熟」。相續是什麼?就是這個身體。這個身體,修學聖道是誰修?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他來修這個聖道,他來修聖道啊,有的人修學聖道很容易,就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叁果、得四果了,但是有的人不容易,要精進勇猛修行才能得聖道。精進勇猛修行的時候,你的身體受不了,那就是這個地方就是福德也有關系,有點不夠。福德不夠,你要栽培;栽培了,這個福德大了,「我七天不睡覺」,不要緊,你這個身體能受得了,或者「我九十天不坐不臥」,他身體受得了。但是有的人不行,有的人你不要說是九十天不睡覺,你特別地用心一點這身體就不行,這就是這個福德不夠,福德力不夠啊!要栽培,要多栽培福才可以啊。

  所以我們用功修行,修學聖道,我修行……在香港有個福仁老和尚,福仁老和尚在南華寺做過方丈,就是虛雲老和尚的法子,他收個徒弟,收個徒弟,他就叫他徒弟去燒香、去掃地,給大家做飯。來的那個人說:我來出家修行的,你叫我做工,我不幹。就走了。當然這個話好象也有理由,我出家來修行的,你老叫我做工我不幹,也有道理。但是修行這個事情呢,從這個修唯識觀那一大段文裏面看出來,不是那麼簡單的,不容易。說是我修學,你沒有智慧資糧也還不能修行,沒有福德資糧也不能修行,那要具足各式各樣的條件的。那麼不具足就不能修行?也可以修行,你栽培嘛,可以去栽培。栽培夠了,夠了就可以修行了,就可以修行。

  那個在優波拘多的那個傳上面看出有一件事,有一個比丘來拜見優波拘多尊者,優波拘多尊者是神通大羅漢,實在就是大菩薩,他說:你來這幹什麼?說:我要向您老人家學習,請您老人家教授我,我想要得聖道。說:好,你要聽我話,我叫你怎麼地就得怎麼地,你才可以在這裏住,不然你若不聽我話,你就離開,不要在這裏住。說:好,我聽您話。那麼就住下來了,住下來了呢,優波拘多尊者一入定就觀察這個比丘是怎麼回事情,一觀察一看,喔,他這個毛病在什麼地方是這樣子。這個毛病爲什麼呢?就是歡喜吃,歡喜吃自己滿意的這些飲食,不高興的飲食就是不能吃,歡喜吃的就非要吃不可,就是這一點毛病障礙他修學聖道。那麼這個時候,好,優波拘多尊者就是告訴人給他預備一套合適的飲食,他歡喜吃什麼給他預備什麼。預備好了就拿過來,拿過來優波拘多尊者陪著他,但是他一看這個正合意,就又要吃,要吃又感覺熱,就用囗來吹,叫它涼。優波拘多尊者說:你心那麼急做什麼呢?慢慢地嘛。但是他這個食欲特別強,他就是等不得,就是要急急地叫它涼。說:好,叫它涼。涼了就叫他吃,優波拘多尊者說:你不要咽下去,在口裏面停留一會。那麼他這個食欲特別強,感覺到好一下子就咽下去。優波拘多尊者說是:你初來的時候我們講好了,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