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要聽我話,不聽我話我不教導你修學聖道的。他說:好,好。那麼就是放在這裏不咽下去。不咽下去,優波拘多尊者叫他吐出來,另外用一個碗叫他吐出來。吐了多少口了,然後再叫他再吃,再吃呢,他就不想吃了。從這麼以後呢,這個食欲就不那麼強了,這個歡喜吃的東西這個愛心特別強,這下降低了,對食的愛著心輕微了。輕微了,這時候優波拘多尊者開始教他修四念處,就得聖道了。所以這修行的事情各式各樣的情形,但是這若是遇見優波拘多尊者那樣的聖人才可以,平常人誰知道啊?誰知道你有什麼毛病,要怎麼對治啊?這是不行的。

  所以上面說「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」,也要攝受無量福德。這是菩薩的福德大、智慧也大,所以他度化衆生容易。你沒有福德的人,衆生一看見你,心情是什麼樣子啊?不能度化衆生的。所以前面說是,那個勝解行地要一個大阿僧祇劫,這是也是有一個原因的。「由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」,這也不是聲聞人的戒律所能及的。

  

  「叁、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,」

  這是第叁條,這一條是由饒益有情戒約這一方面來說的。由于這個菩薩的慈悲心,他能「攝受一切有情」,這個「攝受」就當引導講好了,能引導一切衆生來到佛法裏面來。但是他用什麼心情來引導他呢?「利益安樂意樂」,利益衆生的心情、安樂衆生的心情來的。這個「利益」是什麼呢?就是教導衆生修學善法。說是他現在冬天冷了,沒有衣服穿、沒有房子住,那麼我們給他衣服、給他造個房子,這是叫他心情安樂,身心安樂一點。但是要叫他修學善法,修學善法才得到利益。如果身心安樂了,他思想上不改變,還是去放逸,這是沒有意思的,這是沒有意義的。所以菩薩對于衆生的身心安樂也是照顧的,但是主要是在思想上要得到利益,那就是要學習善法,就是要學習佛法了,要學習佛法了。所以我們若是發心去做善事,你也要學習佛法,你才知道什麼是善事,應該怎麼樣來利益衆生,你才知道啊。

  這個「安樂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因爲你現在修學善法了,你將來就會得到安樂的果報。這樣意思呢,你現在修學善法得利益,將來又能得到安樂的果報。這樣子,現在得利益,將來得安樂;就是不只是現在能得利益,將來也得到利益。我們一般人做善事的時候,只是想到現在,他現在叫他吃飽了,不要餓著,不要凍著,衣食住都給他,就好了,他的思想怎麼樣?不知道,不管,這是個問題。

  但是在佛法上看,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傳,我們應該發覺到一件事,釋迎牟尼佛就是爲人說法,告訴你心要清淨,身囗意叁業清淨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叫你得到利益,就做這件事,釋迦牟尼佛多數是做這件事。我們凡夫的心情呢,就感覺到有病很苦,沒有飯吃、沒有衣服穿這是很厲害,這件事很重要,所以要做善事的時候也就做這件事。當然這也是應該做,也不是不應該做,可是心爲本,一切法以心爲本,你思想上改變過來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了,你才能得利益的。不然的話,枝末上得到了一點好處,結果還是苦惱,也還是苦惱的。所以「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」,這個菩薩接引衆生的時候,就是用利益安樂的心情來接引衆生,而菩薩這個利益安樂的意樂是非常「廣大」的,是以一切衆生爲對象的。不是說是他和我感情好,那個人和我感情不好,那我就不一樣了,不是,所以「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」。所以這也是殊勝于聲聞戒的,比聲聞戒來得殊勝。

  

  「四、由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。」

  這個菩薩他學習無量無邊的學處,又攝受無量的福德廣大,又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的廣大,而他的目的是什麼呢?是「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」,就是願意一切衆生都能得無上菩提,他能有這樣的廣大的意願。這也不是聲聞戒所能及的,所以叫做「廣大殊勝」。

  

  戊、甚深殊勝

  「甚深殊勝者,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,而無有罪,生無量褔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」

  前面是說這個廣大的殊勝,現在這裏是第四個是「甚深殊勝」。一共有四個殊勝,現在是最後一個「甚深殊勝」。這個菩薩戒有甚深的殊勝功德,是什麼呢?「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」,就是說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由于有這樣的「品類」,就是各式各樣的差別,不同的「方便善巧」。這個「方便善巧」實在就是智慧,各式各樣的智慧,他「行殺生等十種作業」,他由這個方便善巧的智慧去做殺生、偷盜各式各樣的這些罪過的事情,這十種作業。「而無有罪」,菩薩來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是沒有罪的。不但沒有罪,還有「無量」的「福」德。因爲有無量福德,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」,這個是有這種事情。這是由方便善巧就會做惡事而沒有罪過,是有福報的,有福德的。

  這個事情呢,在這個經上有說到,釋迦佛在做菩薩的時候,就是殺一個船主。有五百商人坐這個船,這五百商人都是有很多的財寶,這個船主看見財寶了就生出這種惡心,就想要計畫把這個五百人殺掉了,就把他們的財富拿過來,就是這麼回事。那麼這個釋迦菩薩也是這五百人之一的,就發覺到這個船主要這樣計畫要進行這件事的時候,釋迦菩薩說是:他若是殺害了,這個人一下他就下地獄了。那麼釋迦菩薩發大悲心,我可以下地獄,叫他不要下地獄,用這樣的慈悲心把船主殺了,就是殺這一個惡人來救這五百人。這樣的慈悲心行殺生業呢,就是「而無有罪,生無量福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」。那麼用這個慈悲的也是一種智慧,也就是後得智,「由是品類方便善巧」的智慧做這種惡事呢,而還是沒有罪的,還是不犯戒的,還速得無上菩提的,所以叫做「甚深殊勝」,有這樣的意思。

  這段文在這個《瑜伽菩薩戒本》裏面是有的,有但是不是說十種,是說七種,就是身叁、口四,沒有意叁,只有七種,而沒有說十種。這個地方和菩薩戒那個戒本上對照起來,只是七種,而不是十種,而這裏面說十種。在這個無性釋,《攝大乘論》無性釋上面解釋這個道理,那麼這個意叁怎麼叫做貪瞋邪見呢?那麼他是說,或者說是:愛著善法,名之爲貪;憎惡有罪過的事情,叫做瞋;或者是能見種種的邪知邪見的事情,就是他能通達種種邪知邪見的事情,而不爲所愚,那就叫做癡。貪、瞋、癡,這麼樣解釋這個叁毒。那麼合起來就是叫做「十種作業,而無有罪」。

  

  「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,應知亦是甚深屍羅。」

  這個「甚深屍羅」,第一個是方便善巧的行十種惡法,現在是第二段現行變化的這種事情。「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」,這個菩薩爲了要度化衆生有各式各樣的方便善巧。「現行變化身語兩業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菩薩的神通變化出來的衆生,變化出來的衆生,就是不是真實的衆生,不是惑業苦流轉的衆生,就是用神通變化出來的。變化出來的這個衆生在做惡事,做種種惡事,這叫「身語兩業」。這個我們讀《華嚴經.入法界品》,這個善財童子參學無厭足王,參學無厭足王的時候,看見無厭足王,就是這個國王叫無厭足,他在統治他的國家對付老百姓的時候非常的殘忍,你看見他就是弄了很多的這些殺害衆生的境界,很殘暴的。那麼善財童子看見,說:這樣的惡人,我怎麼可以來參學他呢?就走了,就不要參學他。後來虛空裏說:去,去,去!叫他去參學。後來知道是怎麼回事情呢?那些殘忍的境界都是變化的,都是神通變化的,不是真實有衆生在殺害的事情,不是的。這些做惡的衆生被殺害,那個也是變化的;能殺害的也是變化的,就是用這種境界給那些真實的迷惑顛倒的衆生看,「你不可以做惡事,你若做惡事,國王就要殺你」,就是這個意思,這叫做「現行變化身語兩業」,有神通變化的境界。這個不是真實的,所以「應知亦是甚深屍羅」,這也是菩薩戒。

  

  「由此因緣,或作國王示行種種惱有情事,安立有情毗奈耶中。」

  這是解釋前面這一段。「由此因緣」,由于菩薩他有這個大悲心,有神通道力的「因緣」,的理由。「或」者他這個菩薩在「作國王」的時候,「示行種種惱有情事」,他是神通變化的各式各樣的惱害衆生的事情,不是真實的。這樣子做有什麼意義呢?「安立有情毗奈耶中」,那麼這個菩薩當然他會立法,立出來種種的法律,一條一條的法律,你要守法。那麼那個流轉生死惑業顛倒的衆生看見了種種惱有情的事,就不敢做惡了,那麼他們就守法,要遵守國家的法律,不敢做惡了。所以「示行種種惱有情事」的結果呢,安立衆生大家都是受持戒律,嚴守戒律。「毗奈耶中」,在戒律裏面生活,而不敢放逸了。那麼這是菩薩的「甚深屍羅」。

  

  「又現種種諸本生事,示行逼惱諸余有情,真實攝受諸余有情,先令他心深生淨信,後轉成熟。」

  這是第叁節「示行本生事」。「又現種種」,這個菩薩他又能夠現出來種種的「本生事」,也就是過去的時候,過去生中他所做過的事情,他能再現出來。現出來,過去什麼事情呢?「示行逼惱諸余有情」,他也是神通變現出來的逼惱另外的衆生,這都是變化的境界,不是真實的。做出這樣的事情之後呢,「真實攝受諸余有情」,他能夠真實地攝受了那個流轉生死迷惑顛倒的諸余有情,就是利益了他們。「先令他心深生淨信」,怎麼樣攝受這個衆生呢?怎麼樣來饒益這個衆生呢?就是先令那個衆生的心,「深生淨信」,深深地生出來對于善惡果報的信心,做惡是有惡報的,做善就有善報,對于善惡果報有深深地信心,有清淨的信心。那麼有了清淨信心就修學善法了,修學善法慢慢地善根就成熟了,就可以得聖道了。「後轉成熟」,以後展轉地增長,善根成熟得解脫了。 「是名菩薩所學屍羅甚深殊勝。」

  前面這一共叁段,這是菩薩所學的戒法,是屬于甚深這一方面的殊勝,不是小乘聲聞戒所能及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