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。

  

  己、結

  「此由略說四種殊勝,應知菩薩屍羅律儀最爲殊勝。」

 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。這是「略說四種殊勝」,應知道菩薩的戒律不是小乘戒所及的。

  

  第叁項、指余廣說

  「如是差別菩薩學處,應知複有無量差別,如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中說。」

  「如是差別菩薩學處」,像前面這幾段不同的各式各樣的菩薩學處,這已經說過了,「應知」道。「複有無量」無邊的「差別」還沒有說,沒有說什麼地方有說呢?「如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中」有「說」的,這裏就不說了。

  這個「毗奈耶」就是戒,他翻律儀。這個「瞿沙」,翻到中國話是個妙音,微妙的音聲;這在這個印老法師那個講記上有提到。「方廣」,就是大乘。「契經中」有詳細的解「說」。但是這部經沒有翻到中國來,這個我們沒有辦法讀。

  

  第二節、增上心學2

  第一項、標差別

  「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,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?」

  這是第二節「增上心學」,第一節是增上戒。「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」,「如是」是指前文已經說過增上戒的殊勝,他怎麼樣的廣大甚深,非小乘戒所能及。「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」?這個「增上心」就是定,增上定,他的殊勝于小乘怎麼樣才知道呢?這個「增上心」就是指定說的,指叁摩地的禅定說的,但是而沒有說定,不說增上定,而說增上心。在《解脫道論》上也用這個名字,叫做「增上心」,那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也這樣說,那麼其中有什麼理由呢?這個王恩洋的疏上寫了一大段,印老的講記上沒有提,沒有提這件事。

  這個王恩洋的意思是說,這個心就是指我們現前的虛妄分別心,這一念分別心爲一切法的依止處。我們一般的人不能如理作意,那麼就是有很多的煩惱,造種種的罪業,受種種的苦惱,這個心就是這樣的境界。若是有多少理智,能修學世間善法、修學出世間的善法,那就會逐漸地得到安樂,得到光明了。世間的善法就是五戒十善,受持五戒,修學十種善法,叁業清淨,這是散亂的善法;進一步就是禅定,四禅八定的善法,但是這是屬于世間的。出世間的叁乘聖道,那就是出世間的善法。世間善法、出世間善法也是依止于心的,也是以心爲依止處的。

  這裏說增上心學這個心的意義就是指學習出世間聖道的人,當然是要第一步要增上戒,增上戒使令自己的身口清淨,但是不能夠安住在這裏,不能停留在這裏,還需要進一步來調伏自己的內心,使令自己的心所有的這些垃圾、這些煩惱把它清出去,清除、降伏內心的一切煩惱,使令自己的心清白,鮮潔,不攀緣,不散亂,明靜而住,那就叫作心。那麼有這樣的基礎了,再修學出世間的無量無邊的功德,那就可以得叁乘聖道了,所以叫作增上心學。而這樣的明靜而住的心也就是禅定,所以也叫作定學。得了這樣的定呢,也就能夠增上慧,能幫助我們成就出世間的聖道,就是般若,所以叫作增上心。這個心若得定了,他能增上慧,所以叫作增上心學,是這樣意思。若說是增上慧呢,那就是那個慧由于你成就了慧,所以能幫助你得到解脫,所以叫作增上慧。這裏說是增上心的殊勝的功德的相貌。

  

  「略由六種差別應知:」

  這底下呢,前面是問:什麼叫作增上心殊勝?這底下是回答,回答嘛,叫做「標差別」,有標出來六種差別,由六種差別來顯示增上心的殊勝。這「六種差別應知」,應如是哪六種差別呢?這個「應知」,這個「知」就是應該要認識,應該深深地認識這六種差別。

  

  「一、由所緣差別故,二、由種種差別故,叁、由對治差別故,四、由堪能差別故,五、由引發差別故,六、由作業差別故。」

  這一共是六種差別,把這六種差別標出來名字,裏邊的義要到下文才解釋。

  

  第二項、辨差別6

  甲、所緣差別

  「所緣差別者,謂大乘法爲所緣故。」

  這個若是有因緣,不論是誰,若是有因緣爲人家去講解禅定,講解增上心,那麼若加上了六種差別的確是講得很圓滿了,講的很多很多的事情。講修學禅定最初怎麼樣用心,這是第一;由欲界定的九心住,到未到地定,到四禅八定,這就要幾個小時才能講完,那麼然後再加上六種差別這是不得了,要講幾天才可以。

  現在說是「所緣差別者,謂大乘法爲所緣故」,這個「所緣差別」就是我們心所應該學習的。這個「緣」,本來是心所緣慮的境界,叫作「所緣」。「差別」,當然是說他不同于小乘的意思。「謂大乘法爲所緣故」,就是不是說小乘,這是說大乘法裏面所有的教理行果你要去學習的,要學習。因爲佛法裏面說的禅定不只是令心得定就算了,一定也要發無上菩提心等等的事情,一定也要是爲了得無上菩提而修學禅定的,這樣子才算是佛法的禅定,這個意義才圓滿,這個法門才圓滿。如果說只是攝心不亂、明靜而住,能夠得個輕安,得神通,這是世間法,還不能算是佛法的。可是這樣一說呢,那就需要我們對于佛法裏面的禅定的認識,就需要學習全面的大乘佛法,你才能夠說得圓滿,所以「所緣差別者,謂大乘法爲所緣故」,爲你所學習的,你要學習大乘佛法。

  我們從這個「所知依」一直到現在,發覺一件事呢,就是這個作者無著菩薩,你一定要學習佛法,不管是你想要在佛法裏有什麼成就,都是要先學習,沒有說是佛法完全置之高閣而不要學習,我就是有什麼什麼修行能開悟了,無著菩薩好象完全不同意這種態度,我是感覺到這裏。但是我們中國的佛教徒似乎是不全是這樣的想法。

  

  乙、種種差別

  「種種差別者,謂大乘光明,集褔定王,賢守,健行等叁摩地,種種無量故。」

  這個「所緣差別」,這是第一個,先要學習佛法;我要修學禅定要先學習佛法,這是第一個條件。第二個是「種種差別」。「種種差別」,就是所成就的禅定是各式各樣,很多很多的,無量百千叁昧,很多很多的。但是這裏呢,就是舉出來四個叁昧作代表了。「謂大乘光明」叁摩地,這是第一個。這個「大乘」在這裏,就是他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,他修學這個禅定成功了的時候,他能發出來光明的智慧,在禅定裏面發出光明的智慧,他能夠照了大乘佛法的教理行果等等的,能通達佛法,那麼這就是「大乘光明」叁摩地,就是重視智慧的,側重于智慧的成就。

  「集福定王」,「集福定王」這是第二個。這個「集福定王」是說在成就了禅定之後,在禅定裏面並沒有所作已辦,他還要繼續地積集無量無邊的福德,那也就是繼續要修行六波羅蜜。這個禅定猶如大海,也是無量無邊的,並不是一下子就畢業了,也不是初歡喜地就畢業了,也不是到十地菩薩就畢業,要到佛的境界才圓滿。所以得到禅定以後,在禅定裏面繼續要積集無量的福德,這樣的禅定。這個禅定如王似的,大自在的境界。這個「王」是譬喻的意思、形容的意思,也就是贊歎這個禅定的大自在境界。

  這個我看見一部,這是由印度翻譯過來的,可能是《成實論》,我記不住出在那裏。這個你若是歡喜靜坐的時候,你一定要經行,你一定要經行。如果你不經行,你又常常靜坐,就算是你得定了,你入定的時間不會太久就得要出定,就要出定。所以他要勸我們要多經行,你一方面靜坐,靜坐出定以後你要經行,在靜坐之前也要經行。那麼這表示什麼呢?你經行的關系,能使令你身體裏面這個氣血調和,就是身體健康,明白點說就是身體健康,而經行也就是所謂運動,所以我們人太懶了不行的。我歡喜靜坐,但是懶,不願意動。其實若是自己注意的話,就會感覺到你一方面經行跑一跑,然後靜坐容易相應。你說:我不,我就是坐在那裏,我不經行。你不經行,他就這個氣血有可能會瘀結在裏面,那麼這個身體就有問題,有問題的時候你這個心理受到身理的影響,你也會有困難,會有困難的,所以我們的確是應該要運動,要運動一點。

  這個另外一件事呢,譬如說你若常常出去運動運動,精神好一點,你寫文章能寫得快一點就寫好了。你若是不運動,雖然會寫,寫得慢,應該是五個鍾頭就寫好了,你可能要用十個鍾頭。這個我在青島湛山寺佛學院在那兒住過,我在那住的時候,那個地方的確是好,就是它是在一個山坡上,周圍都是樹,沒有人家,但是在右手邊的樹林比較密一點,可是樹林裏面好多的墳墓。原來就是在那裏讀書的學生,就在那裏過逝了,當然他們各有各的因緣,究竟什麼病也不必說了。所以我們歡喜學習佛法又歡喜靜坐,我們感覺我們要注意運動,佛法還沒有學得怎麼樣,先學了一身病,這是不對的!是不對啊。

  我看那個《南海寄歸傳》上講,《南海寄歸傳》是義淨律師,是義淨叁藏,他那上面說:這個比丘要經行。說佛到什麼地方要有個經行處,佛在那裏經行。我看見這個佛的境界,他還要經行,身體要經行,有這種事情。那麼我這個地方多說幾句,這個佛是不睡覺的,不睡覺,他就是也出去托缽,托缽然後用食,然後入定,也爲大衆僧、爲一切衆生說法,他一直不睡覺。有一天有個外道來見佛,見佛他問:這個瞿昙啊!你睡覺不睡覺?提出這個問題。佛說:我也睡覺,這外道說:睡覺是愚癡相,你一睡覺你就是愚癡。哎呀,說這種話。佛說:你不懂得什麼叫作愚癡,有貪瞋癡、有煩惱的人才算愚癡,怎麼能說我愚癡呢?我沒有煩惱了,不能說我是愚癡。但是爲什麼你睡覺呢?佛說:我是在夏天最熱的時候,夏天最熱天氣特別熱的時候,就是夜間天要快亮的時候,快亮的時候還沒亮,佛先出去經行一會兒,然後回到這個住處臥下來,臥下來心裏面念這個明相,就這麼休息一會兒,時間也不多,只此而已。從那一段文上發覺,佛是除了那一段時間特別天氣熱的時候,爲調身故就休息一會兒,其余的時間佛完全都不睡覺,還有這個事情。但是佛是經行的,佛是天天都有經行。

  外邊的有些人,有一位居士批評我們,批評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