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還非常廣大,「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」,這就叫作秘密言詞,是諸佛說的秘密言詞。那麼這應該怎麼解釋呢?這個問題就在這裏。這個「無少所施」,看這個世親釋、無性釋上的解釋呢,是說這個菩薩通達平等法性了,通達平等法性就是真如。這個自己照見五蘊皆空所顯的真如和一切佛是平等,和一切菩薩、一切衆生都是平等,而這個真如是沒有界限的,說這是我的真如,你的真如,沒有這種事情,沒有這些分際的,他通達和一切衆生、一切菩薩都是平等的,都是一體的,他有這種平等真如的通達了。這樣說呢,「十方無量世界」的菩薩廣行惠施的時候,也就是他「行惠施」,所以叫做這個菩薩「無少所施」也「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」了,這是一個解釋。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叁輪體空的意思,叁輪體空的意思;他這個菩薩他「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」,但是他觀察這個財物、施者、受者不可得,就是沒有施,施是不可得的,所以「無少所施」那就是無量無邊的布施波羅蜜,這是一個解釋。這個無性釋上有叁種解釋,另外一個解釋呢,就是說這位菩薩是廣大的布施,所以不是「無少所施」,不是少少的布施,也可以這樣解釋。
「雲何菩薩樂行惠施?若諸菩薩于一切施都無欲樂。」
怎麼這個菩薩叫作「樂行惠施」呢?就是歡喜,他好樂行這個布施波羅蜜。那麼這底下回答,「若諸菩薩于一切施都」不歡喜,那就叫作「樂行惠施」,這也是個秘密的言詞。那是個矛盾的話嘛!「樂行惠施」而又說是不歡喜,那這怎麼講法呢?這個「于一切施都無欲樂」,譬如說我們平常人,我們凡夫一般的修行布施,你若對他說布施有功德,將來能得到大富貴,得到人天的福報,他就歡喜布施了。那麼這樣的布施叫作什麼?叫作染著的布施,愛著的布施,這等于是作生意,用少少的錢,用少錢賺大錢,這個叫作布施。這種染著的布施,「都無欲樂」,這個布施是不歡喜的,菩薩的布施是無相的布施,無著的布施,所以這叫作「樂行惠施」。
「雲何菩薩樂行惠施」呢?他是樂行諸法實相的、無相的布施,而不歡喜這些染著的布施,所以這個可以這麼講也可以。本來是這個修行布施波羅蜜能得大富,有因就有果嘛!也是對的,但是你若是染著了的時候,你用貪著心去布施呢,就把這一個功德染汙了,就變成有漏的功德了。如果能通達一切法空而無所染著呢,就是無相的布施,無相的布施那得到的功德是非常的廣大,那是可以得無上菩提了,可以得無上菩提的,那麼他要回向無上菩提,也回向實際,也回向一切衆生的,所以這是無漏的布施。他也能得到人天的大富,人天的福報,但是他不窮盡,還能得到出世間的功德,所以這個無相的布施是勝過染著的有相的布施。因爲這個菩薩他常修我空觀、常修法空觀,自然是沒有染著心的。由于佛的教化,勸導菩薩發大悲心,所以他在離一切相的境界裏邊,他也能去饒益衆生,他還能饒益衆生。我們從這個《阿含經》,你常常讀《阿含經》呢,你就會感覺到這個發大悲心固然是衆生本身就有這種可能性,但是也要佛菩薩的教導。因爲佛菩薩在《阿含經》裏面,沒有像大乘經這樣子勸衆生發大悲心,所以阿羅漢積極地斷煩惱就要入涅槃,這裏面也是有關系的。所以這裏面菩薩這個大乘經裏面,菩薩能發大悲心這是佛的教導的關系。
「雲何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?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。」
這是經裏面還有這樣的秘密的言詞。怎麼叫作「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」呢?譬如說我們說佛告訴我們修布施能得大富,我們相信這句話是真實的,于是乎我們發心布施,而這種信心是很堅定的,也可以說是「深生信解」,也可以這麼說。而現在這裏提出來,「雲何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」呢?「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」,這個話就和平常說的話有點不一致了,不信佛,「不信如來而行布施」,所以這叫作秘密的言詞。那麼這應該怎麼解釋呢?這個我想我們分兩個階段來解釋這段文。按我們平常的習慣,因爲我們不修止觀,我們不修止觀,我們沒有修這個唯識無義的止觀。不過像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,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」,我們只是讀經是這樣的讀,睜開眼睛一看的時候就忘了,就忘了這個經上的道理了,所以這樣說,我們就是停留在有所得這個執著的境界上,在這上活動,我們是停留在這裏。所以我們是,哎呀這個人信佛,那個人不信佛,我們就是這樣子分別。若是大菩薩呢,他不是這樣子,和我們的心情不一樣的。因爲他說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,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你像這樣的人,他看見叁十二相佛來的時候,他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,和我們不同。就是這個叁十二相的佛在這裏說法的時候,他來聽法的時候,這心情和我們也不一樣,就是不一樣。
在這個《大莊嚴論》,不是那個《大乘莊嚴經論》,不同,《大莊嚴論》那上面說到一件事,說是就是一個優婆塞,受五戒的一個男居士,一個居士,這個居士有一天就是看見佛來了,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放大光明,有很多比丘在一起,這佛來了爲他說法,他就聽。說完法了的時候,這個優婆塞就說話了:你不是佛!說這麼一句話。說是怎麼知道不是佛,因爲你說的法不對,和佛說的法不同,佛是叁法印,一實相印,你說的法和這個法印不合,所以你不是佛,說這麼一句話來。若是我們,我們能不能說?譬如說我們現在受了叁壇大戒了嘛!不是五戒居士,我們能不能夠說出這句話來,能不能?要自己想一想。我們不要說是佛還說話了,就看見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時候,我們的心是怎麼樣?心是怎麼樣?而這位五戒的居士能說出這句話。說完這句話呢,這個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就現出原形,現出魔王的境界出來,哎呀!釋迦佛真是偉大,連五戒居士都會有這種智慧,能有這種智慧,知道是佛不是佛,有這種智慧。若是大菩薩境界那又不同了,能夠知道「若見諸相非相」,他這個心態到這個境界去。這樣說有佛可信嗎?你相信誰呀?
所以這個《俱舍論》上提到這件事,也就是《阿含經》說的,叫四不壞信。四不壞信,那天你們在溫習的時候提到,四不壞信就是佛、法、僧、戒,他對于佛、法、僧、戒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,不可破壞。因爲什麼不可破壞?就是初果聖人他見到諸法實相了,見到無我,這個人無我的空的境界,他見到這個真理了,見到這個補特伽羅無我了,知道一切法是因緣生的,都是無我的境界,這個時候他對于佛法的信心是不可壞的,能達到這個境界。這些大菩薩境界,法空也通達了,他能與諸法如相應的時候,諸法如是離一切相的,此中無佛亦無衆生,也無佛可得,也沒有衆生可得,一切法都是不可得,都是不可思議境界,這是「不信如來」。他就在深刻地證悟了諸法如,從這裏面發大悲心去修行布施波羅蜜,所以叫「深生信解」。這時候「深生信解」是什麼?「深生信解」。布施即非布施,布施不可得,也還是那個叁輪體空的意思:施者不可得,受者不可得,財物也不可得,不可得亦不可得,所以叫做「不信如來而行布施」。不是聽誰說,聽一個人來勸他行布施,不是,他是有這種境界的!所以我們,我這句話又出來了,我們出家人,其實應該這麼說,我們佛教徒,把在家居士也包括在內,你既然相信了佛法,既然出了家要努力學習佛法,你要有眼睛,不是說長這個眼睛睜開看就叫眼睛,一定有多少法眼,一定的,一定要有一點的,不然的話就說些外行話,本來是一個出家人的相貌,但是說出來的話就是說外行話,這是不對的!所以「雲何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?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」。
我現在又有個分別心,我們平常念這個地藏王菩薩,地藏王菩薩,加一個「王」字,加一個「王」字這個事情,我們在《地藏十輪經》上看,那也就爲地藏菩薩,也沒有個「王」字。當然這個印順老法師好象對《地藏經》也有話說,就是《地藏經》好象不是真的!印順老法師在什麼地方他說出這麼一句話。《地藏經》也沒有一個「王」字,也是就是地藏菩薩,也是這樣的。那麼我們念地藏菩薩爲什麼加個「王」字,你根據什麼加「王」字呢?你根據什麼加個「王」字?但是我們也就隨著念「南無地藏王菩薩」,拜願的時候也「南無地藏王菩薩」,爲什麼這樣子呢?那個地藏菩薩他的名字,我們隨便給他改一改,加上一個字,對不對,有沒有道理?所以我們從這小小事情看出來呢,我們中國佛教衰,使令這個隨隨便便的人,隨便地自己寫了一篇文章,說這是佛說的,說這是佛說的,把佛菩薩的名字隨便加上一個名字,加上去,我們就照著念,就是有這種事情,你看這事對不對?這就是什麼呢?這就看出來我們眼睛有點問題,眼睛有點問題,也就是對于佛法的學習不夠,使令這些造僞的人可以橫行無阻,就是隨隨便便的,愚者好之用,你怎麼可以把佛菩薩的名字加上一個字上去呢?就是有這種事情。我現在又想起來,印順老法師在一篇文章上寫中國佛教這個名字,其中有一段:就是我們中國佛教,隋唐的佛教都還不如人家錫蘭的佛教。哎呀,我看見這裏心裏很難過,印順老法師說這種話,但是這種說說實在我們自己想一想,隋唐佛教我們也沒看見,就是現在的佛教,我感覺的確是有一些地方令人痛心,實在不是那麼回事!你胡說八道,還可以橫行無阻,這是怎麼怎麼地,阿彌陀佛。可見我們佛教徒知識不夠,但是你還不能講,你若講呢,你嫉妒障礙,還不能講,你嫉妒障礙。這真是衰,我們中國佛教不能不承認是衰了!
「雲何菩薩于施策勵?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策勵。」
這也是秘密的言詞。「雲何菩薩于施策勵」?說怎麼這個菩薩「于施策勵」,這個「策」是警策的意思。我若懈怠,哎呀!不對,我不應該懈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