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还非常广大,「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」,这就叫作秘密言词,是诸佛说的秘密言词。那么这应该怎么解释呢?这个问题就在这里。这个「无少所施」,看这个世亲释、无性释上的解释呢,是说这个菩萨通达平等法性了,通达平等法性就是真如。这个自己照见五蕴皆空所显的真如和一切佛是平等,和一切菩萨、一切众生都是平等,而这个真如是没有界限的,说这是我的真如,你的真如,没有这种事情,没有这些分际的,他通达和一切众生、一切菩萨都是平等的,都是一体的,他有这种平等真如的通达了。这样说呢,「十方无量世界」的菩萨广行惠施的时候,也就是他「行惠施」,所以叫做这个菩萨「无少所施」也「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」了,这是一个解释。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三轮体空的意思,三轮体空的意思;他这个菩萨他「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」,但是他观察这个财物、施者、受者不可得,就是没有施,施是不可得的,所以「无少所施」那就是无量无边的布施波罗蜜,这是一个解释。这个无性释上有三种解释,另外一个解释呢,就是说这位菩萨是广大的布施,所以不是「无少所施」,不是少少的布施,也可以这样解释。

  

  「云何菩萨乐行惠施?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。」

  怎么这个菩萨叫作「乐行惠施」呢?就是欢喜,他好乐行这个布施波罗蜜。那么这底下回答,「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」不欢喜,那就叫作「乐行惠施」,这也是个秘密的言词。那是个矛盾的话嘛!「乐行惠施」而又说是不欢喜,那这怎么讲法呢?这个「于一切施都无欲乐」,譬如说我们平常人,我们凡夫一般的修行布施,你若对他说布施有功德,将来能得到大富贵,得到人天的福报,他就欢喜布施了。那么这样的布施叫作什么?叫作染着的布施,爱着的布施,这等于是作生意,用少少的钱,用少钱赚大钱,这个叫作布施。这种染着的布施,「都无欲乐」,这个布施是不欢喜的,菩萨的布施是无相的布施,无着的布施,所以这叫作「乐行惠施」。

  「云何菩萨乐行惠施」呢?他是乐行诸法实相的、无相的布施,而不欢喜这些染着的布施,所以这个可以这么讲也可以。本来是这个修行布施波罗蜜能得大富,有因就有果嘛!也是对的,但是你若是染着了的时候,你用贪着心去布施呢,就把这一个功德染污了,就变成有漏的功德了。如果能通达一切法空而无所染着呢,就是无相的布施,无相的布施那得到的功德是非常的广大,那是可以得无上菩提了,可以得无上菩提的,那么他要回向无上菩提,也回向实际,也回向一切众生的,所以这是无漏的布施。他也能得到人天的大富,人天的福报,但是他不穷尽,还能得到出世间的功德,所以这个无相的布施是胜过染着的有相的布施。因为这个菩萨他常修我空观、常修法空观,自然是没有染着心的。由于佛的教化,劝导菩萨发大悲心,所以他在离一切相的境界里边,他也能去饶益众生,他还能饶益众生。我们从这个《阿含经》,你常常读《阿含经》呢,你就会感觉到这个发大悲心固然是众生本身就有这种可能性,但是也要佛菩萨的教导。因为佛菩萨在《阿含经》里面,没有像大乘经这样子劝众生发大悲心,所以阿罗汉积极地断烦恼就要入涅槃,这里面也是有关系的。所以这里面菩萨这个大乘经里面,菩萨能发大悲心这是佛的教导的关系。

  

  「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?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。」

  这是经里面还有这样的秘密的言词。怎么叫作「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」呢?譬如说我们说佛告诉我们修布施能得大富,我们相信这句话是真实的,于是乎我们发心布施,而这种信心是很坚定的,也可以说是「深生信解」,也可以这么说。而现在这里提出来,「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」呢?「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」,这个话就和平常说的话有点不一致了,不信佛,「不信如来而行布施」,所以这叫作秘密的言词。那么这应该怎么解释呢?这个我想我们分两个阶段来解释这段文。按我们平常的习惯,因为我们不修止观,我们不修止观,我们没有修这个唯识无义的止观。不过像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不也,世尊,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」,我们只是读经是这样的读,睁开眼睛一看的时候就忘了,就忘了这个经上的道理了,所以这样说,我们就是停留在有所得这个执着的境界上,在这上活动,我们是停留在这里。所以我们是,哎呀这个人信佛,那个人不信佛,我们就是这样子分别。若是大菩萨呢,他不是这样子,和我们的心情不一样的。因为他说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不也,世尊,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你像这样的人,他看见三十二相佛来的时候,他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,和我们不同。就是这个三十二相的佛在这里说法的时候,他来听法的时候,这心情和我们也不一样,就是不一样。

  在这个《大庄严论》,不是那个《大乘庄严经论》,不同,《大庄严论》那上面说到一件事,说是就是一个优婆塞,受五戒的一个男居士,一个居士,这个居士有一天就是看见佛来了,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放大光明,有很多比丘在一起,这佛来了为他说法,他就听。说完法了的时候,这个优婆塞就说话了:你不是佛!说这么一句话。说是怎么知道不是佛,因为你说的法不对,和佛说的法不同,佛是三法印,一实相印,你说的法和这个法印不合,所以你不是佛,说这么一句话来。若是我们,我们能不能说?譬如说我们现在受了三坛大戒了嘛!不是五戒居士,我们能不能够说出这句话来,能不能?要自己想一想。我们不要说是佛还说话了,就看见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时候,我们的心是怎么样?心是怎么样?而这位五戒的居士能说出这句话。说完这句话呢,这个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就现出原形,现出魔王的境界出来,哎呀!释迦佛真是伟大,连五戒居士都会有这种智慧,能有这种智慧,知道是佛不是佛,有这种智慧。若是大菩萨境界那又不同了,能够知道「若见诸相非相」,他这个心态到这个境界去。这样说有佛可信吗?你相信谁呀?

  所以这个《俱舍论》上提到这件事,也就是《阿含经》说的,叫四不坏信。四不坏信,那天你们在温习的时候提到,四不坏信就是佛、法、僧、戒,他对于佛、法、僧、戒的信心是不可破坏的,不可破坏。因为什么不可破坏?就是初果圣人他见到诸法实相了,见到无我,这个人无我的空的境界,他见到这个真理了,见到这个补特伽罗无我了,知道一切法是因缘生的,都是无我的境界,这个时候他对于佛法的信心是不可坏的,能达到这个境界。这些大菩萨境界,法空也通达了,他能与诸法如相应的时候,诸法如是离一切相的,此中无佛亦无众生,也无佛可得,也没有众生可得,一切法都是不可得,都是不可思议境界,这是「不信如来」。他就在深刻地证悟了诸法如,从这里面发大悲心去修行布施波罗蜜,所以叫「深生信解」。这时候「深生信解」是什么?「深生信解」。布施即非布施,布施不可得,也还是那个三轮体空的意思:施者不可得,受者不可得,财物也不可得,不可得亦不可得,所以叫做「不信如来而行布施」。不是听谁说,听一个人来劝他行布施,不是,他是有这种境界的!所以我们,我这句话又出来了,我们出家人,其实应该这么说,我们佛教徒,把在家居士也包括在内,你既然相信了佛法,既然出了家要努力学习佛法,你要有眼睛,不是说长这个眼睛睁开看就叫眼睛,一定有多少法眼,一定的,一定要有一点的,不然的话就说些外行话,本来是一个出家人的相貌,但是说出来的话就是说外行话,这是不对的!所以「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?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」。

  我现在又有个分别心,我们平常念这个地藏王菩萨,地藏王菩萨,加一个「王」字,加一个「王」字这个事情,我们在《地藏十轮经》上看,那也就为地藏菩萨,也没有个「王」字。当然这个印顺老法师好象对《地藏经》也有话说,就是《地藏经》好象不是真的!印顺老法师在什么地方他说出这么一句话。《地藏经》也没有一个「王」字,也是就是地藏菩萨,也是这样的。那么我们念地藏菩萨为什么加个「王」字,你根据什么加「王」字呢?你根据什么加个「王」字?但是我们也就随着念「南无地藏王菩萨」,拜愿的时候也「南无地藏王菩萨」,为什么这样子呢?那个地藏菩萨他的名字,我们随便给他改一改,加上一个字,对不对,有没有道理?所以我们从这小小事情看出来呢,我们中国佛教衰,使令这个随随便便的人,随便地自己写了一篇文章,说这是佛说的,说这是佛说的,把佛菩萨的名字随便加上一个名字,加上去,我们就照着念,就是有这种事情,你看这事对不对?这就是什么呢?这就看出来我们眼睛有点问题,眼睛有点问题,也就是对于佛法的学习不够,使令这些造伪的人可以横行无阻,就是随随便便的,愚者好之用,你怎么可以把佛菩萨的名字加上一个字上去呢?就是有这种事情。我现在又想起来,印顺老法师在一篇文章上写中国佛教这个名字,其中有一段:就是我们中国佛教,隋唐的佛教都还不如人家锡兰的佛教。哎呀,我看见这里心里很难过,印顺老法师说这种话,但是这种说说实在我们自己想一想,隋唐佛教我们也没看见,就是现在的佛教,我感觉的确是有一些地方令人痛心,实在不是那么回事!你胡说八道,还可以横行无阻,这是怎么怎么地,阿弥陀佛。可见我们佛教徒知识不够,但是你还不能讲,你若讲呢,你嫉妒障碍,还不能讲,你嫉妒障碍。这真是衰,我们中国佛教不能不承认是衰了!

  

  「云何菩萨于施策励?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。」

  这也是秘密的言词。「云何菩萨于施策励」?说怎么这个菩萨「于施策励」,这个「策」是警策的意思。我若懈怠,哎呀!不对,我不应该懈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