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怠,我摸摸我的頭,我是出家人,怎麼可以懈怠呢?這叫作「策」。「勵」呢,是別人鼓勵,或者是你的師長,或者是你的同學,說是你不要懈怠,你好好用功,這叫作「勵」。就是「菩薩于施策勵」,「雲何菩薩于施策勵」呢?怎麼叫作「菩薩于施策勵」呢?這是一個問,底下回答。「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策勵」,那就叫作「策勵」,那是什麼呢?因爲菩薩,這些菩薩他深悟第一義谛了,他斷除這個悭吝心了,這個悭吝心沒有了,沒有了,他那個性格就是能夠布施,自然地就能布施。就像我們現在這個凡夫這個心情,人家一贊歎我們,我們就歡喜,自然地就歡喜,就是這樣子,不需要勉強。這個也是,「若諸菩薩于惠施中」不用策勵,也不需要策,也不用勵,他自然地任運地就能行布施,那麼這就叫作策勵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雲何菩薩于施耽樂?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。」

  「于施耽樂」,這個「耽」字我以前我是查過字典的,但是昨天晚間我又再查字典,查字典這個「耽」字在這裏來說,這個「耽」不應該是耳朵邊,應該是目,眼目的目,目字邊,這個目字邊也念「ㄉㄢ」,但是呢,它是樂,眈樂,就是特別地好樂,特別地歡喜,特別地歡喜布施,就是時時地他都能布施,所以叫作「耽樂」。這個說我們一般的人也有這種人,雖然不是特別有錢,但是他歡喜布施,這個叫作「于施耽樂」。說是怎麼叫作「菩薩于施耽樂」呢?「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」,他不是暫時的布施,他也不是少少的布施,那就叫作「于施耽樂」,他是長時期的布施。怎麼叫作「于施耽樂」呢?他長時期地去布施,就是不是暫時地,他也不是少少的布施,他是無量無邊的布施。那麼我們在想,你有多少財富,你常常的布施?這個菩薩他一大阿僧祇劫的栽培福智資糧,看這個經論上說這個意思,這樣的大菩薩他那個福德太大了,那是大福德人,大智慧人。這個經上有說是虛空藏菩薩,虛空是他的藏,是他的寶藏,他隨時可以有無窮無盡的財富可以布施,就是他修這個六波羅蜜多修得太多了,所以他的福德太大,所以他能夠無有暫時的布施,也不是少少的布施,這叫作「于施耽樂」。

  

  「雲何菩薩其施廣大?若諸菩薩于惠施中離沙洛想。」

  這個「雲何菩薩其施廣大」,這個廣大的布施,我們凡夫有的時候有些凡夫也能作到,廣大布施。那麼怎麼叫作菩薩的「其施廣大」呢?「若諸菩薩于惠施中離沙洛想」,離這個沙洛想,這個「沙洛」是怎麼個意思呢?「沙洛」是印度話,這個有兩個意思:第一個是顯目堅實,第二個是密诠流散。就是從表面上,也就是大家習慣用的這句話,他的用意是堅實的意思,堅固真實,堅實的意思。密诠流散,在另一方面呢,就是不常用的,不是常用的,不大人知道的這種用法,叫作流散。流散就是不堅實了,就是流水的流,散,聚散的散,散亂的散。那麼這個意思,這是有這麼兩個意思。現在這裏是取這個秘密的義,就是流散義。這個「于惠施中離沙洛想」,就是離流散想,離流散想就是心裏面不散亂,不散亂就是得叁摩地;在叁摩地裏邊,在禅定裏邊修布施,那叫作廣大的布施。我們用散亂心的布施還不是廣大,他是在禅定裏面修布施,所以是廣大。這個世親釋和無性釋只是這樣解釋,但是印老法師他就加上一句,他說他在禅定裏邊他那個清淨的大悲心能普遍一切法界,普遍一切法界,這個慈悲心能緣一切衆生,他能分身在無數的世界去行布施,那麼這叫廣大布施。這樣子這個「廣大」這兩個字這個意思解釋出來了。

  

  「雲何菩薩其施清淨?若諸菩薩殟波陀悭。」

  這又是個秘密的言詞。怎麼叫作「其施清淨」呢,能清淨的布施?「若諸菩薩殟波陀悭」,「殟波陀」翻到中國話也有兩個意思:就是顯目生起,密诠拔足。就是習慣的用法,就是生起的意思;那樣說是「若諸菩薩殟波陀悭」,那就是生起這個悭吝心的意思了。但是這裏是用這個秘密的意思,叫作拔足。這個拔足就是這個足陷在淤泥裏邊去了,把他拔出來,這叫拔足。現在這裏面是說把這個悭吝的足拔掉了,拔出去,悭吝心,沒有悭吝心。「若諸菩薩殟波陀悭」,若諸菩薩他能夠息滅了悭吝心,所以他的布施是清淨的。如果悭吝心沒有去掉,說他也能布施,布施但是多少還有點舍不得,那就有一點不清淨,不清淨了。他是把這個悭吝心去掉了,所以是清淨的。

  

  「雲何菩薩其施究竟?若諸菩薩不住究竟。」

  這又是個秘密語言。「雲何菩薩其施究竟」,究竟的布施,怎麼叫作究竟的布施呢?「若諸菩薩不住究竟」,這個「究竟」是什麼呢?就是無余涅槃的境界,無余涅槃。譬如說阿羅漢他也能夠布施,也能法布施、也能財布施,那麼他這個布施呢,但是到的時候入無余涅槃了,入無余涅槃不布施了,他不能作這個功德了,那麼他的布施就是不究竟。現在這個菩薩呢,他不住無余涅槃,他不入無余涅槃,他盡未來際地行菩薩道,來布施饒益一切衆生的,所以叫作究竟的布施,「其施究竟」。

  

  「雲何菩薩其施自在?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在轉。」

  這是個秘密的語言。「雲何菩薩」,這個怎麼叫作菩薩的自在布施?他布施的時候他很自在,這是什麼意義呢?「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在轉」,那麼就叫作自在布施。那個「不自在轉」怎麼講法呢?這個障礙布施的煩惱就是悭吝心,或者其他種種的分別心,而這個菩薩製伏了這麼多的障礙,這個障礙不自在轉了,在布施的時候這些障礙都不自在轉,所以他能自在的布施,就是這樣意思。這個經上說呢,說到這個譬如我們一般的布施的時候就可能會分別,說這個人怎麼怎麼地,有這個說看的很貧苦我布施,如果這個貧苦是假的,他真實還不貧苦,那不布施。或者是這個人的品德,雖然是貧苦,品德好一點我就布施,品德不好我不布施,或者怎麼怎麼的,有很多很多的分別心。但是菩薩那個大智慧境界,他能離一切分別,但是菩薩也是用智慧布施的,所以這個凡夫所想不到的那種境界。所以是「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在轉」,那就叫作自在布施。

  

  「雲何菩薩其施無盡?若諸菩薩不住無盡。」

  「其施」,菩薩的那個施是無窮無盡的布施,怎麼叫作「其施無盡」呢?「若諸菩薩不住無盡」,這個世親釋上解釋這個「無盡」是涅槃的意思。「不住無盡」,還是不住在涅槃裏面,所以他能長時期地布施,饒益衆生,所以叫作「其施無盡」。

  

  「如于布施,于戒爲初,于慧爲後,隨其所應當知亦爾。」

  前面約布施來解釋這個秘密的言詞,秘密這樣解釋。「如于布施」這樣解釋,這是一共有十種的秘密言詞。「于戒爲初」,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、進波羅蜜、禅波羅蜜,乃至般若波羅蜜,說是「戒爲初,于慧爲後」,般若爲後。那五波羅蜜呢,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」,也像布施波羅蜜這樣子,也有這十種語言。譬如說是「雲何菩薩能護屍羅?不護少戒,名爲菩薩護淨屍羅」,也可以這樣解釋,也就是有這麼十種不同。這加起來前面就是用六波羅蜜來解釋這十種秘密言詞,這是經上面有這樣的事情。

  

  B、約十惡釋

  「雲何能殺生?若斷衆生生死流轉。」

  這底下是第二科「約十惡」來解釋這個秘密的言詞的事情,來解釋。「雲何能殺生」,這個經裏面有這樣的話,怎麼叫作「能殺生」呢?「若斷衆生生死流轉」,若截斷了衆生生死的流轉,使令他不在生死裏面受生了,叫他不生,那就叫作「殺生」,這樣子解釋「殺生」,當然這是一個聖道的境界。這樣的「殺生」,只有佛才能「殺生」,別的人還做不來的。那麼這是一個秘密的言詞,應該這樣解釋。

  

  「雲何不與取?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。」

  「雲何不與取」,怎麼樣叫作不與而取,謂之盜?前面是說殺生,這是說偷盜。菩薩怎麼能夠不與取呢?「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」,這個菩薩去度化衆生,沒有人說是把衆生交給菩薩,說是你去度化他,沒有這件事,沒有與者。那麼菩薩自己主動地發大悲心去度化一切衆生,所以菩薩爲衆生不請之友,你不用請,他主動地來和你做朋友,是這樣子,所以這就叫作偷盜,這就叫作「不與取」,這是菩薩的大悲心的關系。我們衆生這個煩惱在活動,煩惱在活動,說是這個欲界的衆生愛著欲,色界天、無色界天又有他們的叁昧的欲,都是在欲上活動,不肯主動地來接受菩薩的教化的,不肯這樣子。如果菩薩不主動地來教化衆生,那就是衆生很難轉凡成聖的,很難有這件事的,這可見這個菩薩的慈悲。菩薩的慈悲心就叫作「不與取」,這麼解釋這個「不與取」。

  

  「雲何欲邪行?若于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。」

  是說菩薩也有欲邪行的事情,但是那個「欲邪行」和凡夫不同。「若于諸欲了如是邪」,他知道這個欲是不對的,是個錯誤,所以就不去行欲,而去修這個正行,有道德的行爲,去饒益衆生去,那麼這叫作「欲邪行」。

  

  「雲何能妄語?若于妄中能說爲妄。」

  菩薩也是妄語的,但是不像我們一般這樣的妄語。是說菩薩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的,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,唯識是無義的,我們執著是真實這是個錯誤,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這一切法都是假的,這叫作「妄語」。就是說一切法都是虛妄,說妄是妄,叫作「妄語」,這樣解釋這個字,所以也叫作「妄語」。

  

  「雲何貝戍尼?若能常居最勝空住。」

  「雲何貝戍尼」,我這個本子,這個「戍」應該是一點,裏面是一點,不是一橫。怎麼叫作「貝戍尼」?這個「貝戍尼」翻中國話是離間語的意思,離間語,就是破壞人家的感情,破壞,叫離間語。那麼這個菩薩也有離間的這種事情,那怎麼講呢?「若能常居最勝空住」,這個「貝戍尼」,這個離間語,在印度話裏面也有一個「勝空住」的意思,也有這個意思,這裏面就取這個「勝空住」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