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意思來解釋,就叫作離間語。印順老法師的解釋非常好,這個離間,使令他們有距離,原來大家有感情是很親近的,現在叫他們遠遠的,那麼就是有距離了,有距離這個地方就是個空的意思,就是一個空的意思,住在空那裏。住在空那裏就是無住生心的意思了,無住生心那叫離間語,這是一種秘密的語言。那麼人家問:你離間語不離間語?那我們實在是還不及格,我們還沒能夠「常居最勝空住」。

  這個我又有一個分別心,你像這個經論上這些話,你看《法華經》的〈譬喻品〉,或者是〈信解品〉,或者《華嚴經》,或者《維摩經》,你若常常讀,常常讀這個義若熟了,你會發覺一件事,什麼事呢?能圓夢。你做夢的時候,不知道這個夢什麼意思,你不會講,不能解釋,但是這就是出家人,我們學習佛法的人,有的時候佛菩薩來給你開示你的時候,他就是一句話,沒有多說什麼。那一句話其實就是秘,可以這樣說,用這裏的話說就是秘密的言詞。我們不要說名字,說在香港有一個法師,他向我說,他向我說他做個夢,他做什麼夢呢?他夢見他穿的鞋都有一個窟窿一個窟窿一個洞一個洞的,這是滿邦鞋,不是羅漢鞋,有洞。說做這個夢是什麼意思呢?是什麼意思?就是破戒了,是表示這個意思。我給你解釋這個意思:這兩個足是定慧,表示定慧,穿著鞋就是戒,這個戒能保護你的定,也能保護你的慧,所以這就是鞋的意思。所以什麼叫做鞋?就是戒的意思,持戒清淨名之爲鞋,穿的這個鞋。現在你穿的鞋上有洞,就是戒破了,是這個意思。但是那個法師他沒有多學習佛法,不懂這句話的意思,但是我也沒有明和他說這些話,我只是聽一聽就是了。但是這個《法華經》的〈譬喻品〉、〈信解品〉,你要多讀,還有《維摩诘經》上的事情很多,像這地方也是有用,你將來你做夢,你用功修行的時候,你做夢的時候,你就能這句話是這個意思。而這個蕅益大師還特別提出來一件事,你若懈怠那另一回事,如果你精進修行你要注意你的夢,提出這麼一句話來。所以這上面說離間語,就是「若能常居最勝空住」,是這樣意思。我們若不看這個文,那裏知道這個離間語可以這樣講呢,很難講到這裏。

  這個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,就是拜大悲忏它那上有,「願我速會無爲舍」,就是房子,這個房子是個無爲舍,你到無爲舍裏面住,那就是聖人了,凡夫還是做不到的。所以這像人說你造房子,你房子造好了沒有?當然我們想造一個房子,這房子還沒有造好,可能這麼想,實在這不是,就是你有沒有得聖道啊!這也是一個秘密的語言。這是「雲何貝戍尼?若能常居最勝空住」,你心裏面不住一切法了,心能離一切相,你心裏面能離一切相了,不與萬法爲伴侶了。所以你真能夠常常修止觀,你就會說出來一些智慧的語言。你看那個龐居士,唐朝那個龐居士:「不與萬法爲伴侶」,是何等人物,他會說出這句話來。他就是一方面學習佛法,一方面自己多用功修止觀,所以會說出這句話來。他這句話與經論上佛的法語相應,和佛的法語相應,而也是他自己的體會,修止觀的體會。若是我們不能夠深入地學習佛法,又不能夠學習修止觀,又不能修止觀,又不能深入學習佛法,我們會說什麼話呢?想一想,我們就是一般的土語,就是說這些土氣的話,就會說這個話。就是一般流行的話會說,你高一點的語言不會說。所以說是你要和人家,說那個人有沒有修行,我怎麼才能知道?隨時隨地都能知道,隨時隨地知道這個人有沒有修行,不用說話都知道,要說話更容易知道。

  當然在這個《大品般若經》上有提到一件事,說是這個,提出的一個問題,提出一個問題是得無生法忍的人才能回答,才能回答這個問題。那麼有這個是舍利弗尊者,是須菩提,是誰?就問:說是沒有得無生法忍的人能不能回答呢?佛說少數的也能回答,少數人回答,就是那一個人對于般若的學習很深刻了,他也是常常的修止觀,但是還沒得無生法忍,這樣的人也能回答這句話,這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大品般若經》上有這件事。所以說我們人有一種習慣,歡喜掩飾自己,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隱藏起來,我已經做錯了,你做的錯,我沒有我沒有,我沒有做,就是要說出一個理由來把這件事遮起來,掩飾。其實這件事是不對的,你不能掩飾的,隨時會露出來的,掩飾不來的,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用功修行才好。其實呢,你掩飾的時候,人家更容易看出來,那還不如不掩飾,不如就是坦白的說反倒好嘛,然後自己改,我有錯誤我改過來。

  

  「雲何波魯師?爲善安住所知彼岸。」

  怎麼叫作「波魯師」?「波魯師」是粗惡語,說暴惡的語言,說這種話。怎麼叫作「波魯師」呢?那麼這個「波魯師」這句話也有兩個意思:表面上的意思是粗惡語,但是秘密方面呢,他的意思叫作住彼岸,此岸彼岸,安住在彼岸的意思。現在這裏就是用這個秘密的意思,就是住彼岸。所以說「雲何波魯師」?這個菩薩也是會說粗惡的語言的,但是菩薩這個粗惡的語言是怎麼樣呢?「若善安住所知彼岸」,他能夠住在彼岸。這個「彼岸」是什麼呢?諸法實相是彼岸,涅槃就是諸法實相,諸法實相是彼岸。那麼住在彼岸了,這叫作粗惡語,這樣講法。這個印順老法師就是用中國的文學來講,譬如說這個亂字,散亂的亂,這個亂是混亂,是一種不安定的境界。但是這個亂字也當作治字講,政治的治,就是不亂了,也可以這樣講。舉個例子,譬如說這個香,色聲香味觸的香,香呢,我們若聽見這句話,認爲這個香是個好字,其實這個香也當一個不香的意思,就是這個臭的意思,也當這個字講,惡香了,有這樣的意思講。所以這裏面說是粗惡語,粗惡語,反面就是不粗惡,不粗惡是什麼?就是凡夫一切的境界都是粗惡的,只有聖人是不粗,那就是彼岸,諸法實相就是不粗惡。

  

  「雲何绮間語?若正說法品類差別。」

  那叫作「绮間語」。這個绮語,我們通常用沒有這個間字,這地方加個間。「绮」,是一個美妙的意思。譬如說這個布,它有彩色莊嚴,很美妙的。而這個是說通常我們一些人常會說些笑話,說笑話,說一些令人放逸的這些話都叫作绮語。他的語言裏面加上一些美妙的事情,這叫「绮間語」。那麼這個和那個暴惡語不同,和粗惡語是相反的。這裏這個「绮間語」,怎麼叫做菩薩也有「绮間語」呢?「若正說法品類差別」,若是菩薩有美妙的語言,菩薩有這個美妙的語言來宣說佛的正法,說各式各樣的佛法,品類差別的佛法,他能用美妙的言詞演說佛法使令衆生能夠悟入聖道,那就叫作菩薩的「绮間語」,菩薩的绮語是這樣的,和我們凡夫不同。

  

  「雲何能貪欲?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。」

  這個「貪欲」,我們一般的用法呢,就是欲界的煩惱叫作「貪欲」。若是得了色界的靜慮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時候呢,就把貪欲沒有了,離了貪欲就能入定了,這是這樣。可是現在這裏邊說菩薩能貪欲,他怎麼能貪欲呢?「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」,他「數數」,就是一次又一次,不只一次地他都想要成就無上的靜慮,就是佛的叁摩地,那麼這就叫作欲。這個欲也是貪心,這個貪心很大的,更大的貪欲,所以叫作「能貪欲」。

  

  「雲何能瞋恚?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。」

  怎麼叫作「瞋恚」呢?我們一般的心裏面忿怒,或者發脾氣這些事情,菩薩也能瞋恚,但是和凡夫不同,他是什麼呢?「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」,他修這個止觀的時候,觀察他的心裏面還有煩惱,他就能夠「憎害一切煩惱」,憎惡,就是殺害這個煩惱賊,那這是菩薩的瞋恚,這是菩薩的正念。菩薩得無生法忍以後他也有煩惱,譬如說是我們頭幾天也說過「厭離生死欣樂涅槃」,這是一個發道心的事情,但是在菩薩若是有這樣的心情,那就是菩薩的煩惱。同樣是煩惱,可是不一樣,所以菩薩的瞋心是這樣子的,這樣就是菩薩的瞋。

  

  「雲何能邪見?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。」

  我們說「邪見」呢,是不相信有因果,那這一類的事情都算是邪知邪見了;不通達緣起法,那麼叫作「邪見」。現在菩薩也能邪見,那怎麼講呢?就是「若一切處遍行邪性」,「一切處」就是一切因緣生法這個地方,而凡夫有遍計執呢,「遍行邪性」,普遍一切處有執著,有這個遍計所執性的執著。這個一切法都是依他起,都是阿賴耶識爲種子所變現的一切法,當然指分別心而已,但是心的分別而已。但是我們凡夫遍計所執,執著一切法都是有真實性的,那麼就叫作「遍行邪性」。「皆如實見」,菩薩他能夠正確的,一點沒有錯誤的,能見到「遍行邪性」,遍于一切處的依他起上去執著真實性,他能夠正確地見到這件事,那就叫作「能邪見」;就是能見一切邪性,叫作「能邪見」,和凡夫的沒有正如見那個不同了。

  

  C、約甚深佛法釋

  「甚深佛法者,雲何名爲甚深佛法?此中應釋:」

  第二節「增上心學」一共是兩科,第一科是「標差別」,第二科是「辨差別」。「辨差別」裏邊甲乙丙丁戊己,這個己這一科是「作業差別」,「作業差別」裏邊有「引發神通業」、「引發難行業」。「引發難行業」裏邊有兩科,一個是「正明十種難行」,第二科是「廣辨隨覺難行」。「廣辨隨覺難行」裏面有叁段,第一段是約六度解釋,第二段約十惡解釋,第叁段就是約甚深佛法解釋。現在就是這個第叁科「約甚深佛法釋」,就是解釋這個隨覺難行,解釋佛的秘密語言。

  「甚深佛法者,雲何名爲甚深佛法?」佛法是有淺一層的佛法,有深一層的佛法。這個甚深的佛法是什麼呢?「此中應釋」,在這個秘密言詞這裏邊予以解釋。

  

  「謂常住法是諸佛法,以其法身是常住故;」

  這裏面一共有十句,有十小段。這個第一段就是「常住法是諸佛法」。諸佛所成就的,經過無量劫的修行,他所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