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成就的果報是永久存在的,所以「常住法是諸佛法」。這個「常住法」裏面的內容究竟指什麼說的呢?「以其法身是常住故」。因爲佛所成就的無量功德莊嚴的法身是沒有老病死的,不像我們人間的人這個身體怎麼樣健康都是要有老、有病、有死,是無常的、是苦惱的。諸天雖然不老不病,也是有死亡的,也不能常住。只有是斷除去叁界內一切的煩惱以後,得法性身了,那個是常住的。得法性身的那些阿羅漢和菩薩,他們那個法性身直至無上菩提,盡未來際的常住,沒有老病死了,那就叫做常住的佛法,這是這個常住法的,甚深佛法的內容的情形。

  

  「又斷滅法是諸佛法,」

  經論上,經裏面,這個修多羅裏面說這個斷滅法是諸佛的常住法。是什麼呢?

  

  「以一切障永斷滅故;」

  因爲佛長時期的修行,他所有的煩惱障、所知障永久地斷滅了,不是暫時的。譬如說得到四禅八定的人,他欲界的煩惱是沒有了,但是那是暫時的。他色、無色界的禅定無常了以後,他會從色界天、無色界天墮落到欲界來,欲界的煩惱又生起, , 了,所以不是長時期的,那是暫時的。現在佛菩薩到了究竟圓滿的時候呢,一切的煩惱障、所知障永久地清淨了,所以叫做斷滅法。

  

  「又生起法是諸佛法,以變化身現生起故;」

  這是第叁句。「生起法是諸佛法」,生起就是原來沒有,現在有因緣又現起來,這樣的事情也是佛法。是什麼呢?「以變化身現生起故」,因爲他要度化生死流轉的苦惱人,那麼他的清淨法身不可以,因爲清淨法身不是我們有生死的人的境界,我們有生死的人不能和佛的清淨法身接觸的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夠程度,不能夠去見聞佛的清淨法身,所以佛爲了度化我們,就變化出來一個身形,用這個身體來度化我們,那麼這叫做「生起法」。這就是成佛了以後,他爲了度化衆生,他能發生出來這樣的作用,所以叫「生起法是諸佛法」。

  這個在佛的立場,所利益的對像有兩類:一個是叁界以內的人,一個是出離了叁界的得法身的這些人。這個在《法華經》的立場來說呢,阿羅漢啊,這個定性的聲聞,沒有回小向大的聲聞,他入無余涅槃以後,就是到了佛的世界去了,就是得法性身了。和回小向大的阿羅漢也是得法性身,以及斷除去界內的煩惱的菩薩,他也是得法性身,就這些阿羅漢、這些大菩薩都是法身。這些人功德沒有圓滿,他們還需要學習佛法的,那麼他們所見的佛就是佛的受用身,也叫做變化身,那個身也不是佛的法身,是由佛的法身生起的變化身。但是和我們生死的人所見的變化身又不一樣,還是不一樣的,那也名之爲變化身,或者說是勝應身。我們人間的人所看見的老比丘是劣應身,有勝、有劣。這兩樣事都可以名之爲「生起法是諸佛法」。

  

  「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,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;」

  這底下這是第四句。有所得的法,就是我們可以見聞思惟的,不是不可捉摸的,叫做「有所得」。「是諸佛法」,本來佛的法是不可得,但是也可以有所得。那指什麼說的呢?「八萬四千諸有情行」,就是一切衆生他的內心的活動,叫做行。我們內心在種種境界上活動,叫做行。這個行,我們說身行、語行、意行;叁業都有活動,但是以心爲主,所以叫做心行。在我們凡夫這種苦惱人內心的行裏面,實在明白一點說就是煩惱,心一活動就是煩惱,所以「諸有情行」就是煩惱行。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」,這個煩惱行不能說沒有,因爲有煩惱行就會造業,就會創造出來種種的有過失的行動、業力,由這樣的業力招感種種的生死苦惱,就是惑業苦的這種境界。這些事情不能說是無所得,是有這件事的。「及彼對治」,就是佛的變化身來到人間,來到人間就爲我們宣說對治煩惱行的佛法,無量八萬四千法門,這些事情。這個諸有情的煩惱行是所對治的,佛說的佛法是能對治的,就是能清淨我們的汙染的。「皆可得故」,這兩方面都是有的,都有這件事,「皆可得故」,這也是佛法。前面說這個「以變化身」是現身,這個第四句這是說法。

  

  「又有貪法是諸佛法,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;又有瞋法是諸佛法,又有癡法是諸佛法,又異生法是諸佛法,應知亦爾;」

  這幾句是貪、瞋、癡、異生這四種。這四種是怎麼回事情呢?「又有貪法是諸佛法」,我們凡夫有貪心,有貪心就是染汙,就是苦惱,現在說佛也有貪,佛也有貪心,那是指什麼說的呢?「是諸佛法,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」,沒有人強迫他,是佛自己主動的誓攝,「誓」是決定的意思,決定的願意來攝受、來引導。「攝受」,當引導講好了。決定地來引導有貪心的有情,來饒益他,令他轉凡成聖。那麼「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」,就是和佛的體性是無差別的,就是佛的本身的體性,這就是真如的意思。一切衆生也都是真如,和佛的真如是無分別的,所以攝爲己體。因爲觀察這個真如理性的時候,沒有彼此的對立的差別。

  我們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上看呢,彼此是對立的,你有你的身體,色受想行識,我有我的色受想行識,是一個一個的。但是在真如的理性上看,是沒有這些事情。大家是在這個真如上是無分別的,一切衆生也是這,一切諸佛也是在這裏,所以攝爲己體,並不是原來是個個的差別體,然後把他放在一起,不是這個意思,就是本來大家都是一體的,所以叫攝爲己體。可是這個也還是從事相上說到離體,所以叫作「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」。這個在《莊嚴大乘經論》上說,也叫作大我;每一個人稱自己的身體這是我,那麼這可以說是個小我。但是在真如上看呢,一切衆生也好,一切菩薩也好,一切佛也好,大家都是真如的境界,無差別的,那麼那就叫做大我,這個《莊嚴大乘經論》上有這種說法。

  現在這裏說是佛也有貪法,是什麼呢?「有貪法是諸佛法」,這個貪是指什麼說的呢?「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」,衆生不容易教化,但是佛一定要是教化這一切衆生的,他的心情怎麼樣來教化呢?就是觀察一切衆生和佛的境界無差別。這樣呢,就是用佛的大悲心叫作有貪法,這是佛的大悲心的境界嘛!也包括了般若波羅蜜。

  「又有瞋法是諸佛法」,有瞋法也是諸佛法。這個瞋在這裏說就是有厭離的意思,感覺到一切衆生他的本性都是清淨的,但是爲煩惱賊所欺負就苦惱了,所以佛來瞋這個煩惱賊,就是自誓攝受有瞋有情爲己體故,這樣意思的。這就是佛要爲一切衆生演說佛法,斷除去他的煩惱的意思。

  「又有癡法是諸佛法」,自誓攝受有癡有情爲己體故。衆生不明白第一義谛,種種的虛妄分別,這叫做有癡法。這有癡法本身也是真如的境界,所以說「有癡法是諸佛法」。

  「又異生法是諸佛法」,這個「異生」怎麼講呢?這個「異生」啊。一切聖人他們都見到真理了,所以叫做同生,叫做同生;因爲是同見真理了,所以有相同的思想,有相同的欲望。而生死流轉的凡夫不同于佛的境界,所以叫作異生;他有種種不同的見,有種種不同的愛,不同的煩惱,不同的業力,不同的果報,總而言之是在受苦,所以名之爲異生。這個異生法就是包括了前面的貪瞋癡,貪瞋癡是別說的,這裏就是總說的,是約人說的。「是諸佛法」,就是自誓攝受異生法爲己體故,是這樣意思,「應知亦爾」。

  

  「又無染法是諸佛法,成滿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;」

  這個「無染法」,沒有染汙的法,「是諸佛法」。這指什麼說的呢?就是指佛「成滿真如」,成就了圓滿的清淨真如。「一切障垢不能染故」,這個凡夫境界的時候是有障垢的;煩惱障、所知障的汙垢染汙了他的本心,也就染汙了他的真如,但是諸佛成就了這無染法,這個清淨真如,一切障垢不能染汙的。這個通常說到染汙是心裏面有分別心,所以就染汙了。佛也得了根本智和後得智,是沒有分別心,所以一切障垢不能染汙。

  

  「又無汙法是諸佛法,生在世間諸世間法不能汙故:」

  這個也是屬于清淨的,沒有染汙法是諸佛法,這指什麼說的呢?是說從佛的那個離一切相的常寂光淨土,生在流轉生死的衆生世間了,衆生世間上的法不能汙故,不能染汙佛的境界,所以就叫「無汙法是諸佛法」。這個無染法是說佛內心的世界已經究竟清淨了,沒有煩惱障、所知障的染汙;這個無汙法是說佛到世間,世間法不能染汙他,那麼這就叫作甚深法。

  

  「是故說名甚深佛法。」

  前面這十段,所以佛的境界是甚深甚深的,甚深的佛法。

  

  叁、引發四種業

  「又能引發修到彼岸,成熟有情,淨佛國土,諸佛法故,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。」

  前面說的這個「約甚深佛法」來解釋佛的密秘語言,這是指十種難行裏面的「廣辨隨覺難行」,這一科講完了。這個作業差別裏面,第一段是引發神通業,二是引發難行業,現在第叁段引發四種業,就是佛在叁摩地裏面能引發出來四種作用,這四種作用指什麼說的呢?

  「修到彼岸」,佛在啊,登地的菩薩以後也都是這樣,在禅定裏面,以禅定爲依止引發出來種種的作用。什麼呢?「修到彼岸」,他能修這個到彼岸的佛法,廣度衆生。「成熟有情」,能修到彼岸就成熟有情,或者引發出來種種方便、善巧、神通、變化去教化衆生,成熟他的善根。「淨佛國土」,「修到彼岸」是一種,「成熟有情」是一種,第叁種是清淨佛土。佛能夠修種種功德,創造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,爲無量無邊的波羅蜜多的因緣,所以叫作清淨佛土。「諸佛法故」,佛能夠種種善巧方便,作種種功德,能成滿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,無量無邊的佛法故,這也是一種。所以佛菩薩在甚深禅定裏面引發四種業:「修到彼岸」一種,「成熟有情」一種,「淨佛國土」是一種,「諸佛法故」是一種,一共這四種。「應如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」,這四種應該知道也是菩薩叁摩地裏邊發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