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出來的作用的不同,所以叫作引發四種業。

  

  第叁節、增上慧學4

  第一項、安立相2

  甲、標

  「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,增上慧殊勝雲何可見?」

  這是第叁節,前面是第二節「增上心學」,現在第叁節是「增上慧學」。「如是已說」,前面這一大段就是已經說了,已經宣說了增上心學的殊勝,已經說了,就是所成就的叁昧。這個叁昧有什麼作用,有什麼功德,這樣子贊歎佛菩薩的功德。「增上慧殊勝雲何可見」,這佛菩薩的增上慧,殊勝的智慧,那麼怎麼樣才可以明白呢?是這樣意思。這個增上慧就是登地的菩薩一直到第十地,在成佛之前所修的般若波羅蜜,所修的般若波羅蜜。如果到成佛以後,那就不叫作增上慧,那就是另有名字了。在前面說這個增上戒、增上心都指十地菩薩的境界,不是指凡夫說的。

  

  「謂無分別智,」

  這個這些大菩薩的增上慧究竟是什麼呢?「謂無分別智」,這是無分別智叫作增上慧。這個慧的定義是簡擇決定的意思,簡別抉擇。因爲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境界有的是染汙的,有的是清淨的,有的是錯誤的,有的是正確的,需要依據聞思修所成就的智慧來加以簡擇。把這錯誤的把它挑出去,我們依據沒有錯誤的去學習、去修行,來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。成就了以後就是登地了,登地了那個智慧是決斷的,而無有猶豫的,這都叫作智慧。在凡夫裏邊也有些邪智慧的外道,世界上的諸天壽命長,諸天壽命長,他也有些很多的知識。我們從那個《高僧傳》上面看到諸天懂得醫,懂得作醫生那個醫,懂得醫。像這個龍王也是,也知道很多的治療種種疾病的藥方,這些藥物的事情,是有這些事情。這裏說「增上慧殊勝雲何可見」呢?這不是世間的有漏智慧,是出世間,也超越了聲聞緣覺的無分別的智慧,指它說的。

  

  「若自性,若所依,若因緣,若所緣,若行相,若任持,若助伴,若異熟,若等流,若出離,若至究竟,若加行、無分別、後得勝利,若差別,若無分別、後得譬喻,若無功用作事,若甚深。應知無分別智,名增上慧殊勝。」

  這底下,這個「增上慧學」裏邊的第一項是「安立相」,第二項「辨差別」,第叁項「引經證」。這個「增上慧學」裏邊呢,第一項是「安立相」,安立這個無分別智的相貌,怎麼叫作無分別智呢?分出來兩科,第一科是「標」,第二科是「釋」。現在是「標」,這底下把這個無分別智的名字標出來,然後成立無分別智的相貌,一共有十六段,就是「若自性,若所依,若因緣」……這一共是十六段。「應知無分別智,名增上慧殊勝」,這是結束這一段。這是「標」,這以下是解釋。

  

  乙、釋2

  一、略釋自性

  「此中無分別智,離五種相以爲自性:」

  這先解釋無分別智的自性。這個自性就是無分別智它自己的體性,和其他的智慧不一樣的地方,所以這個自性也等于是個別相的意思,它特別有這樣的相貌。這個自就不是他,就是這樣的相貌只它自己有,不通于別的智慧,所以叫做自性。這個五種相,「離五種相以爲自性」,這底下「略釋自性」,簡略地解釋無分別智的自性。

  

  「一、離無作意故,」

  這個作意我曾經解釋過,這個我們的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它在發生作用的時候,一定先有作意心所,先有這個作意心所來引發,引發這個識去和境界接觸,和境界接觸的。這個識的,眼識乃至到意識,和色聲香味觸法的接觸,並不是突然間它就和境界接觸,不是,先要有一個作意心所。這個作意就是警覺的意思,警覺應該生起的心去和境界接觸。比如說有一個守門的人,外面有人來找,見某某人,你不能直接去見那個人,那個守門的人會先問你,你來看誰?然後他到裏面去通知,那麼那個人才出來和他見面,這個守門的人有這樣的作用。現在佛菩薩說我們的心裏作用呢,其中有一個作意心所,在中間的一個連系者。這個心和境界接觸的時候,先由作意心所來連系,有這樣事情的。作意心所在經論上的解釋,就是有如理的作意、也有不如理的作意,有這樣的差別的。所以我們是凡夫,我們有種種煩惱的,那麼就是用不如理作意的時候,我們的煩惱就像長江大河似的都出來了。若是用如理作意呢,那就不能出來,雖然有煩惱,但是煩惱不動。所以這裏邊有這麼一個東西能節製它,所以我們凡夫可以修行,問題就在這裏,可以修行的。

  不過在這裏不是那個意思,就是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心,你要發生作用的時候,去起分別的時候,一定先要有一個作意才可以;若是沒有作意,沒有作意的時候這個心就不能動,雖然有種種可分別的境界,但是心不動,就是無分別了。那麼現在是無分別智,是沒有分別,它和這個真如理相應了,沒有分別,那麼是不是就和這個無作意的意思相似了呢?和無作意的境界就是無分別境界,大家是相似的嗎?「離無作意故」,不是的!這個無分別智還是有作意,但是還是無分別,和那個無作意不同。那麼在這個世親釋上的解釋,比如說人喝醉酒了,喝醉酒了,那個時候在那裏迷迷糊糊的時候也是有一個無作意,有這個意思。或者悶絕的時候也有無作意,睡眠睡熟了的時候也有無作意。所以若是無作意就是無分別智的話,那睡熟了的時候也是無分別智嗎?不是!喝醉酒了也不是,悶絕了也不是的,所以不是。所以這個無分別智其中一個條件,就是要離于無作意才可以,才能是無分別智,是這樣意思。這是第一個相貌,第一個解釋。

  

  「二、離過有尋有伺地故,」

  這個尋伺也就是于諸事理深淺地推度,叫做尋伺。這個甚深地推度,淺淺地推度,就是去思惟觀察。淺淺地我去思惟觀察,那麼叫做尋;深深地思惟觀察,叫作伺。或者是一個是粗,一個是細;這個伺是微細的,這個尋是粗顯的,有粗細的分別,那麼這也就是分別。這樣的分別呢,我們欲界的衆生有,初禅天的衆生也是有;若超過了欲界和初禅天之上,就是二禅以上就沒有這個尋伺了,這個尋伺沒有了。那麼這個尋伺也是一種分別,現在無分別智,這個智慧是無分別的,那麼它是不是超過了有尋有伺地就是無分別呢?就是無分別智呢?不是的。要「離過有尋有伺地」,因爲過了有尋有伺地,就是二禅、叁禅、四禅以上都是超過有尋有伺地的,但是他們雖然是無尋無伺,但是他們還是個生死凡夫,不是聖人。現在無分別智是聖人的境界,所以那個「過有尋有伺地」也還不是無分別智,所以叫做「離過有尋有伺地」。

  

  「叁、離想受滅寂靜故,」

  這個無分別智是沒有分別,沒有分別,若是超過了有尋有伺地,這個是九次第定,九次第定最後就是滅受想定,滅受想定是超過了四禅八定了,這要叁果聖人以上才能入這個定。入這個定的時候,這個想心所、受心所都不起了。想心所、受心所若起的時候,一定有第六意識,有第六意識的。那麼想心所、受心所滅了,第六意識也不起了,這個時候的寂靜境界,那叫作想受滅。這個想受滅,就是這個滅受想定,是那些叁果以上的聖人他感覺我們這個內心的分別,很厭煩這個分別心,就要休息休息,所以就把這個想受的心所滅了,第六意識也不動了,在那裏休息,叫作滅受想定,那這個寂靜的境界。現在這個無分別智沒有分別,是不是沒有想受的心所也就是沒有識了,那就是無分別智嗎?不對的!「離想受滅寂靜故」,那才是無分別智,要超過這個境界的。因爲這個想受滅寂靜,沒有想受了,也就是沒有意識了,也是沒有意識的。而這個沒有意識,沒有識就是沒有心王了,也就沒有心所了。現在無分別智是聖人的境界,它也是個心所法,無分別智是慧,慧是個心所法,慧心所法,它要有心所就是要有心王的。這個滅盡定把心王滅了,那不是無分別智,這個很明顯的這不是的。

  

  「四、離色自性故,」

  「離色自性故」,這個無分別是一個智慧境界,它能夠遠離了虛妄分別心的那種境界,遠離了妄心的虛妄分別,那個無分別是這樣的。那樣子說這個色自性的無分別還是不同的,不同于物質的無分別境界。地水火風它是沒有識的,當然它也沒有分別,那麼這個無分別智這個無分別是不是就是色自性的無分別呢?不是的,「離色自性故」,遠離了那個無分別,那個無分別是個冥頑不靈的境界,根本智的無分別那是聖人的境界,那怎麼能夠說它是色自性的無分別呢?所以要「離色自性故」。

  

  「五、離于真義異計度故。」

  這是最後一個。它要遠離「于真義異計度故」,對于那個諸法實相的真義,各式各樣不同的分別還要遠離,要「離于真義異計度」才是無分別智。這個不同的計度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在沒有得無生法忍之前,在資糧位或者在加行位的時候修止觀,觀一切法空、無我、無我所,你那麼觀。他那麼觀的時候,因爲你沒有證悟這個第一義谛,心裏面就會想:這就是第一義谛吧?那就是有分別了。若是我們初開始靜坐的人,妄想很多,忽然間想這個,忽然間想那個,想要止有時候止不來,想要觀也觀不上來,當然不會想這是第一義谛吧?不會這樣想。是以有了修行的人,心裏面沒有一切煩惱分別,心裏面觀一切法空、無我、無我所,寂靜住的時候,他就心裏想:這是無分別智嗎?他會這樣想。他若有這樣分別的時候,那就叫作異計度,「于真義異計度」,各式各樣不同的計度。

  我們頭幾天我們講那個:「心上變如,名爲少物」,說現前的少物「謂是唯識性,非實住唯識,以有所得故」。「心上變如」,就是觀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空的,就是心裏面,這等于說就是變出一個空作自己的所緣緣。這個變空當然是如理作意,觀色受想行識是空無所有的,這個空無所有的相現出來的時候叫「心上變如,名爲少物」,你心裏面變出一個如的境界,作自己的所緣緣,自己就說這是諸法實相,這是真如,這就叫做「異計度」。若是真實的證悟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