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出来的作用的不同,所以叫作引发四种业。
第三节、增上慧学4
第一项、安立相2
甲、标
「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,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?」
这是第三节,前面是第二节「增上心学」,现在第三节是「增上慧学」。「如是已说」,前面这一大段就是已经说了,已经宣说了增上心学的殊胜,已经说了,就是所成就的三昧。这个三昧有什么作用,有什么功德,这样子赞叹佛菩萨的功德。「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」,这佛菩萨的增上慧,殊胜的智慧,那么怎么样才可以明白呢?是这样意思。这个增上慧就是登地的菩萨一直到第十地,在成佛之前所修的般若波罗蜜,所修的般若波罗蜜。如果到成佛以后,那就不叫作增上慧,那就是另有名字了。在前面说这个增上戒、增上心都指十地菩萨的境界,不是指凡夫说的。
「谓无分别智,」
这个这些大菩萨的增上慧究竟是什么呢?「谓无分别智」,这是无分别智叫作增上慧。这个慧的定义是简择决定的意思,简别抉择。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有的是染污的,有的是清净的,有的是错误的,有的是正确的,需要依据闻思修所成就的智慧来加以简择。把这错误的把它挑出去,我们依据没有错误的去学习、去修行,来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。成就了以后就是登地了,登地了那个智慧是决断的,而无有犹豫的,这都叫作智慧。在凡夫里边也有些邪智慧的外道,世界上的诸天寿命长,诸天寿命长,他也有些很多的知识。我们从那个《高僧传》上面看到诸天懂得医,懂得作医生那个医,懂得医。像这个龙王也是,也知道很多的治疗种种疾病的药方,这些药物的事情,是有这些事情。这里说「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」呢?这不是世间的有漏智慧,是出世间,也超越了声闻缘觉的无分别的智慧,指它说的。
「若自性,若所依,若因缘,若所缘,若行相,若任持,若助伴,若异熟,若等流,若出离,若至究竟,若加行、无分别、后得胜利,若差别,若无分别、后得譬喻,若无功用作事,若甚深。应知无分别智,名增上慧殊胜。」
这底下,这个「增上慧学」里边的第一项是「安立相」,第二项「辨差别」,第三项「引经证」。这个「增上慧学」里边呢,第一项是「安立相」,安立这个无分别智的相貌,怎么叫作无分别智呢?分出来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,第二科是「释」。现在是「标」,这底下把这个无分别智的名字标出来,然后成立无分别智的相貌,一共有十六段,就是「若自性,若所依,若因缘」……这一共是十六段。「应知无分别智,名增上慧殊胜」,这是结束这一段。这是「标」,这以下是解释。
乙、释2
一、略释自性
「此中无分别智,离五种相以为自性:」
这先解释无分别智的自性。这个自性就是无分别智它自己的体性,和其他的智慧不一样的地方,所以这个自性也等于是个别相的意思,它特别有这样的相貌。这个自就不是他,就是这样的相貌只它自己有,不通于别的智慧,所以叫做自性。这个五种相,「离五种相以为自性」,这底下「略释自性」,简略地解释无分别智的自性。
「一、离无作意故,」
这个作意我曾经解释过,这个我们的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它在发生作用的时候,一定先有作意心所,先有这个作意心所来引发,引发这个识去和境界接触,和境界接触的。这个识的,眼识乃至到意识,和色声香味触法的接触,并不是突然间它就和境界接触,不是,先要有一个作意心所。这个作意就是警觉的意思,警觉应该生起的心去和境界接触。比如说有一个守门的人,外面有人来找,见某某人,你不能直接去见那个人,那个守门的人会先问你,你来看谁?然后他到里面去通知,那么那个人才出来和他见面,这个守门的人有这样的作用。现在佛菩萨说我们的心里作用呢,其中有一个作意心所,在中间的一个连系者。这个心和境界接触的时候,先由作意心所来连系,有这样事情的。作意心所在经论上的解释,就是有如理的作意、也有不如理的作意,有这样的差别的。所以我们是凡夫,我们有种种烦恼的,那么就是用不如理作意的时候,我们的烦恼就像长江大河似的都出来了。若是用如理作意呢,那就不能出来,虽然有烦恼,但是烦恼不动。所以这里边有这么一个东西能节制它,所以我们凡夫可以修行,问题就在这里,可以修行的。
不过在这里不是那个意思,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心,你要发生作用的时候,去起分别的时候,一定先要有一个作意才可以;若是没有作意,没有作意的时候这个心就不能动,虽然有种种可分别的境界,但是心不动,就是无分别了。那么现在是无分别智,是没有分别,它和这个真如理相应了,没有分别,那么是不是就和这个无作意的意思相似了呢?和无作意的境界就是无分别境界,大家是相似的吗?「离无作意故」,不是的!这个无分别智还是有作意,但是还是无分别,和那个无作意不同。那么在这个世亲释上的解释,比如说人喝醉酒了,喝醉酒了,那个时候在那里迷迷糊糊的时候也是有一个无作意,有这个意思。或者闷绝的时候也有无作意,睡眠睡熟了的时候也有无作意。所以若是无作意就是无分别智的话,那睡熟了的时候也是无分别智吗?不是!喝醉酒了也不是,闷绝了也不是的,所以不是。所以这个无分别智其中一个条件,就是要离于无作意才可以,才能是无分别智,是这样意思。这是第一个相貌,第一个解释。
「二、离过有寻有伺地故,」
这个寻伺也就是于诸事理深浅地推度,叫做寻伺。这个甚深地推度,浅浅地推度,就是去思惟观察。浅浅地我去思惟观察,那么叫做寻;深深地思惟观察,叫作伺。或者是一个是粗,一个是细;这个伺是微细的,这个寻是粗显的,有粗细的分别,那么这也就是分别。这样的分别呢,我们欲界的众生有,初禅天的众生也是有;若超过了欲界和初禅天之上,就是二禅以上就没有这个寻伺了,这个寻伺没有了。那么这个寻伺也是一种分别,现在无分别智,这个智慧是无分别的,那么它是不是超过了有寻有伺地就是无分别呢?就是无分别智呢?不是的。要「离过有寻有伺地」,因为过了有寻有伺地,就是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以上都是超过有寻有伺地的,但是他们虽然是无寻无伺,但是他们还是个生死凡夫,不是圣人。现在无分别智是圣人的境界,所以那个「过有寻有伺地」也还不是无分别智,所以叫做「离过有寻有伺地」。
「三、离想受灭寂静故,」
这个无分别智是没有分别,没有分别,若是超过了有寻有伺地,这个是九次第定,九次第定最后就是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是超过了四禅八定了,这要三果圣人以上才能入这个定。入这个定的时候,这个想心所、受心所都不起了。想心所、受心所若起的时候,一定有第六意识,有第六意识的。那么想心所、受心所灭了,第六意识也不起了,这个时候的寂静境界,那叫作想受灭。这个想受灭,就是这个灭受想定,是那些三果以上的圣人他感觉我们这个内心的分别,很厌烦这个分别心,就要休息休息,所以就把这个想受的心所灭了,第六意识也不动了,在那里休息,叫作灭受想定,那这个寂静的境界。现在这个无分别智没有分别,是不是没有想受的心所也就是没有识了,那就是无分别智吗?不对的!「离想受灭寂静故」,那才是无分别智,要超过这个境界的。因为这个想受灭寂静,没有想受了,也就是没有意识了,也是没有意识的。而这个没有意识,没有识就是没有心王了,也就没有心所了。现在无分别智是圣人的境界,它也是个心所法,无分别智是慧,慧是个心所法,慧心所法,它要有心所就是要有心王的。这个灭尽定把心王灭了,那不是无分别智,这个很明显的这不是的。
「四、离色自性故,」
「离色自性故」,这个无分别是一个智慧境界,它能够远离了虚妄分别心的那种境界,远离了妄心的虚妄分别,那个无分别是这样的。那样子说这个色自性的无分别还是不同的,不同于物质的无分别境界。地水火风它是没有识的,当然它也没有分别,那么这个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是不是就是色自性的无分别呢?不是的,「离色自性故」,远离了那个无分别,那个无分别是个冥顽不灵的境界,根本智的无分别那是圣人的境界,那怎么能够说它是色自性的无分别呢?所以要「离色自性故」。
「五、离于真义异计度故。」
这是最后一个。它要远离「于真义异计度故」,对于那个诸法实相的真义,各式各样不同的分别还要远离,要「离于真义异计度」才是无分别智。这个不同的计度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在没有得无生法忍之前,在资粮位或者在加行位的时候修止观,观一切法空、无我、无我所,你那么观。他那么观的时候,因为你没有证悟这个第一义谛,心里面就会想:这就是第一义谛吧?那就是有分别了。若是我们初开始静坐的人,妄想很多,忽然间想这个,忽然间想那个,想要止有时候止不来,想要观也观不上来,当然不会想这是第一义谛吧?不会这样想。是以有了修行的人,心里面没有一切烦恼分别,心里面观一切法空、无我、无我所,寂静住的时候,他就心里想:这是无分别智吗?他会这样想。他若有这样分别的时候,那就叫作异计度,「于真义异计度」,各式各样不同的计度。
我们头几天我们讲那个:「心上变如,名为少物」,说现前的少物「谓是唯识性,非实住唯识,以有所得故」。「心上变如」,就是观这个色受想行识是空的,就是心里面,这等于说就是变出一个空作自己的所缘缘。这个变空当然是如理作意,观色受想行识是空无所有的,这个空无所有的相现出来的时候叫「心上变如,名为少物」,你心里面变出一个如的境界,作自己的所缘缘,自己就说这是诸法实相,这是真如,这就叫做「异计度」。若是真实的证悟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