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成就的果报是永久存在的,所以「常住法是诸佛法」。这个「常住法」里面的内容究竟指什么说的呢?「以其法身是常住故」。因为佛所成就的无量功德庄严的法身是没有老病死的,不像我们人间的人这个身体怎么样健康都是要有老、有病、有死,是无常的、是苦恼的。诸天虽然不老不病,也是有死亡的,也不能常住。只有是断除去三界内一切的烦恼以后,得法性身了,那个是常住的。得法性身的那些阿罗汉和菩萨,他们那个法性身直至无上菩提,尽未来际的常住,没有老病死了,那就叫做常住的佛法,这是这个常住法的,甚深佛法的内容的情形。
「又断灭法是诸佛法,」
经论上,经里面,这个修多罗里面说这个断灭法是诸佛的常住法。是什么呢?
「以一切障永断灭故;」
因为佛长时期的修行,他所有的烦恼障、所知障永久地断灭了,不是暂时的。譬如说得到四禅八定的人,他欲界的烦恼是没有了,但是那是暂时的。他色、无色界的禅定无常了以后,他会从色界天、无色界天堕落到欲界来,欲界的烦恼又生起, , 了,所以不是长时期的,那是暂时的。现在佛菩萨到了究竟圆满的时候呢,一切的烦恼障、所知障永久地清净了,所以叫做断灭法。
「又生起法是诸佛法,以变化身现生起故;」
这是第三句。「生起法是诸佛法」,生起就是原来没有,现在有因缘又现起来,这样的事情也是佛法。是什么呢?「以变化身现生起故」,因为他要度化生死流转的苦恼人,那么他的清净法身不可以,因为清净法身不是我们有生死的人的境界,我们有生死的人不能和佛的清净法身接触的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够程度,不能够去见闻佛的清净法身,所以佛为了度化我们,就变化出来一个身形,用这个身体来度化我们,那么这叫做「生起法」。这就是成佛了以后,他为了度化众生,他能发生出来这样的作用,所以叫「生起法是诸佛法」。
这个在佛的立场,所利益的对像有两类:一个是三界以内的人,一个是出离了三界的得法身的这些人。这个在《法华经》的立场来说呢,阿罗汉啊,这个定性的声闻,没有回小向大的声闻,他入无余涅槃以后,就是到了佛的世界去了,就是得法性身了。和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也是得法性身,以及断除去界内的烦恼的菩萨,他也是得法性身,就这些阿罗汉、这些大菩萨都是法身。这些人功德没有圆满,他们还需要学习佛法的,那么他们所见的佛就是佛的受用身,也叫做变化身,那个身也不是佛的法身,是由佛的法身生起的变化身。但是和我们生死的人所见的变化身又不一样,还是不一样的,那也名之为变化身,或者说是胜应身。我们人间的人所看见的老比丘是劣应身,有胜、有劣。这两样事都可以名之为「生起法是诸佛法」。
「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,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;」
这底下这是第四句。有所得的法,就是我们可以见闻思惟的,不是不可捉摸的,叫做「有所得」。「是诸佛法」,本来佛的法是不可得,但是也可以有所得。那指什么说的呢?「八万四千诸有情行」,就是一切众生他的内心的活动,叫做行。我们内心在种种境界上活动,叫做行。这个行,我们说身行、语行、意行;三业都有活动,但是以心为主,所以叫做心行。在我们凡夫这种苦恼人内心的行里面,实在明白一点说就是烦恼,心一活动就是烦恼,所以「诸有情行」就是烦恼行。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」,这个烦恼行不能说没有,因为有烦恼行就会造业,就会创造出来种种的有过失的行动、业力,由这样的业力招感种种的生死苦恼,就是惑业苦的这种境界。这些事情不能说是无所得,是有这件事的。「及彼对治」,就是佛的变化身来到人间,来到人间就为我们宣说对治烦恼行的佛法,无量八万四千法门,这些事情。这个诸有情的烦恼行是所对治的,佛说的佛法是能对治的,就是能清净我们的污染的。「皆可得故」,这两方面都是有的,都有这件事,「皆可得故」,这也是佛法。前面说这个「以变化身」是现身,这个第四句这是说法。
「又有贪法是诸佛法,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;又有瞋法是诸佛法,又有痴法是诸佛法,又异生法是诸佛法,应知亦尔;」
这几句是贪、瞋、痴、异生这四种。这四种是怎么回事情呢?「又有贪法是诸佛法」,我们凡夫有贪心,有贪心就是染污,就是苦恼,现在说佛也有贪,佛也有贪心,那是指什么说的呢?「是诸佛法,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」,没有人强迫他,是佛自己主动的誓摄,「誓」是决定的意思,决定的愿意来摄受、来引导。「摄受」,当引导讲好了。决定地来引导有贪心的有情,来饶益他,令他转凡成圣。那么「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」,就是和佛的体性是无差别的,就是佛的本身的体性,这就是真如的意思。一切众生也都是真如,和佛的真如是无分别的,所以摄为己体。因为观察这个真如理性的时候,没有彼此的对立的差别。
我们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上看呢,彼此是对立的,你有你的身体,色受想行识,我有我的色受想行识,是一个一个的。但是在真如的理性上看,是没有这些事情。大家是在这个真如上是无分别的,一切众生也是这,一切诸佛也是在这里,所以摄为己体,并不是原来是个个的差别体,然后把他放在一起,不是这个意思,就是本来大家都是一体的,所以叫摄为己体。可是这个也还是从事相上说到离体,所以叫作「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」。这个在《庄严大乘经论》上说,也叫作大我;每一个人称自己的身体这是我,那么这可以说是个小我。但是在真如上看呢,一切众生也好,一切菩萨也好,一切佛也好,大家都是真如的境界,无差别的,那么那就叫做大我,这个《庄严大乘经论》上有这种说法。
现在这里说是佛也有贪法,是什么呢?「有贪法是诸佛法」,这个贪是指什么说的呢?「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」,众生不容易教化,但是佛一定要是教化这一切众生的,他的心情怎么样来教化呢?就是观察一切众生和佛的境界无差别。这样呢,就是用佛的大悲心叫作有贪法,这是佛的大悲心的境界嘛!也包括了般若波罗蜜。
「又有瞋法是诸佛法」,有瞋法也是诸佛法。这个瞋在这里说就是有厌离的意思,感觉到一切众生他的本性都是清净的,但是为烦恼贼所欺负就苦恼了,所以佛来瞋这个烦恼贼,就是自誓摄受有瞋有情为己体故,这样意思的。这就是佛要为一切众生演说佛法,断除去他的烦恼的意思。
「又有痴法是诸佛法」,自誓摄受有痴有情为己体故。众生不明白第一义谛,种种的虚妄分别,这叫做有痴法。这有痴法本身也是真如的境界,所以说「有痴法是诸佛法」。
「又异生法是诸佛法」,这个「异生」怎么讲呢?这个「异生」啊。一切圣人他们都见到真理了,所以叫做同生,叫做同生;因为是同见真理了,所以有相同的思想,有相同的欲望。而生死流转的凡夫不同于佛的境界,所以叫作异生;他有种种不同的见,有种种不同的爱,不同的烦恼,不同的业力,不同的果报,总而言之是在受苦,所以名之为异生。这个异生法就是包括了前面的贪瞋痴,贪瞋痴是别说的,这里就是总说的,是约人说的。「是诸佛法」,就是自誓摄受异生法为己体故,是这样意思,「应知亦尔」。
「又无染法是诸佛法,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;」
这个「无染法」,没有染污的法,「是诸佛法」。这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指佛「成满真如」,成就了圆满的清净真如。「一切障垢不能染故」,这个凡夫境界的时候是有障垢的;烦恼障、所知障的污垢染污了他的本心,也就染污了他的真如,但是诸佛成就了这无染法,这个清净真如,一切障垢不能染污的。这个通常说到染污是心里面有分别心,所以就染污了。佛也得了根本智和后得智,是没有分别心,所以一切障垢不能染污。
「又无污法是诸佛法,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:」
这个也是属于清净的,没有染污法是诸佛法,这指什么说的呢?是说从佛的那个离一切相的常寂光净土,生在流转生死的众生世间了,众生世间上的法不能污故,不能染污佛的境界,所以就叫「无污法是诸佛法」。这个无染法是说佛内心的世界已经究竟清净了,没有烦恼障、所知障的染污;这个无污法是说佛到世间,世间法不能染污他,那么这就叫作甚深法。
「是故说名甚深佛法。」
前面这十段,所以佛的境界是甚深甚深的,甚深的佛法。
三、引发四种业
「又能引发修到彼岸,成熟有情,净佛国土,诸佛法故,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。」
前面说的这个「约甚深佛法」来解释佛的密秘语言,这是指十种难行里面的「广辨随觉难行」,这一科讲完了。这个作业差别里面,第一段是引发神通业,二是引发难行业,现在第三段引发四种业,就是佛在三摩地里面能引发出来四种作用,这四种作用指什么说的呢?
「修到彼岸」,佛在啊,登地的菩萨以后也都是这样,在禅定里面,以禅定为依止引发出来种种的作用。什么呢?「修到彼岸」,他能修这个到彼岸的佛法,广度众生。「成熟有情」,能修到彼岸就成熟有情,或者引发出来种种方便、善巧、神通、变化去教化众生,成熟他的善根。「净佛国土」,「修到彼岸」是一种,「成熟有情」是一种,第三种是清净佛土。佛能够修种种功德,创造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,为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的因缘,所以叫作清净佛土。「诸佛法故」,佛能够种种善巧方便,作种种功德,能成满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,无量无边的佛法故,这也是一种。所以佛菩萨在甚深禅定里面引发四种业:「修到彼岸」一种,「成熟有情」一种,「净佛国土」是一种,「诸佛法故」是一种,一共这四种。「应如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」,这四种应该知道也是菩萨三摩地里边发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