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意思来解释,就叫作离间语。印顺老法师的解释非常好,这个离间,使令他们有距离,原来大家有感情是很亲近的,现在叫他们远远的,那么就是有距离了,有距离这个地方就是个空的意思,就是一个空的意思,住在空那里。住在空那里就是无住生心的意思了,无住生心那叫离间语,这是一种秘密的语言。那么人家问:你离间语不离间语?那我们实在是还不及格,我们还没能够「常居最胜空住」。

  这个我又有一个分别心,你像这个经论上这些话,你看《法华经》的〈譬喻品〉,或者是〈信解品〉,或者《华严经》,或者《维摩经》,你若常常读,常常读这个义若熟了,你会发觉一件事,什么事呢?能圆梦。你做梦的时候,不知道这个梦什么意思,你不会讲,不能解释,但是这就是出家人,我们学习佛法的人,有的时候佛菩萨来给你开示你的时候,他就是一句话,没有多说什么。那一句话其实就是秘,可以这样说,用这里的话说就是秘密的言词。我们不要说名字,说在香港有一个法师,他向我说,他向我说他做个梦,他做什么梦呢?他梦见他穿的鞋都有一个窟窿一个窟窿一个洞一个洞的,这是满邦鞋,不是罗汉鞋,有洞。说做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呢?是什么意思?就是破戒了,是表示这个意思。我给你解释这个意思:这两个足是定慧,表示定慧,穿著鞋就是戒,这个戒能保护你的定,也能保护你的慧,所以这就是鞋的意思。所以什么叫做鞋?就是戒的意思,持戒清净名之为鞋,穿的这个鞋。现在你穿的鞋上有洞,就是戒破了,是这个意思。但是那个法师他没有多学习佛法,不懂这句话的意思,但是我也没有明和他说这些话,我只是听一听就是了。但是这个《法华经》的〈譬喻品〉、〈信解品〉,你要多读,还有《维摩诘经》上的事情很多,像这地方也是有用,你将来你做梦,你用功修行的时候,你做梦的时候,你就能这句话是这个意思。而这个蕅益大师还特别提出来一件事,你若懈怠那另一回事,如果你精进修行你要注意你的梦,提出这么一句话来。所以这上面说离间语,就是「若能常居最胜空住」,是这样意思。我们若不看这个文,那里知道这个离间语可以这样讲呢,很难讲到这里。

  这个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,就是拜大悲忏它那上有,「愿我速会无为舍」,就是房子,这个房子是个无为舍,你到无为舍里面住,那就是圣人了,凡夫还是做不到的。所以这像人说你造房子,你房子造好了没有?当然我们想造一个房子,这房子还没有造好,可能这么想,实在这不是,就是你有没有得圣道啊!这也是一个秘密的语言。这是「云何贝戍尼?若能常居最胜空住」,你心里面不住一切法了,心能离一切相,你心里面能离一切相了,不与万法为伴侣了。所以你真能够常常修止观,你就会说出来一些智慧的语言。你看那个庞居士,唐朝那个庞居士: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,是何等人物,他会说出这句话来。他就是一方面学习佛法,一方面自己多用功修止观,所以会说出这句话来。他这句话与经论上佛的法语相应,和佛的法语相应,而也是他自己的体会,修止观的体会。若是我们不能够深入地学习佛法,又不能够学习修止观,又不能修止观,又不能深入学习佛法,我们会说什么话呢?想一想,我们就是一般的土语,就是说这些土气的话,就会说这个话。就是一般流行的话会说,你高一点的语言不会说。所以说是你要和人家,说那个人有没有修行,我怎么才能知道?随时随地都能知道,随时随地知道这个人有没有修行,不用说话都知道,要说话更容易知道。

  当然在这个《大品般若经》上有提到一件事,说是这个,提出的一个问题,提出一个问题是得无生法忍的人才能回答,才能回答这个问题。那么有这个是舍利弗尊者,是须菩提,是谁?就问:说是没有得无生法忍的人能不能回答呢?佛说少数的也能回答,少数人回答,就是那一个人对于般若的学习很深刻了,他也是常常的修止观,但是还没得无生法忍,这样的人也能回答这句话,这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《大品般若经》上有这件事。所以说我们人有一种习惯,欢喜掩饰自己,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隐藏起来,我已经做错了,你做的错,我没有我没有,我没有做,就是要说出一个理由来把这件事遮起来,掩饰。其实这件事是不对的,你不能掩饰的,随时会露出来的,掩饰不来的,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用功修行才好。其实呢,你掩饰的时候,人家更容易看出来,那还不如不掩饰,不如就是坦白的说反倒好嘛,然后自己改,我有错误我改过来。

  

  「云何波鲁师?为善安住所知彼岸。」

  怎么叫作「波鲁师」?「波鲁师」是粗恶语,说暴恶的语言,说这种话。怎么叫作「波鲁师」呢?那么这个「波鲁师」这句话也有两个意思:表面上的意思是粗恶语,但是秘密方面呢,他的意思叫作住彼岸,此岸彼岸,安住在彼岸的意思。现在这里就是用这个秘密的意思,就是住彼岸。所以说「云何波鲁师」?这个菩萨也是会说粗恶的语言的,但是菩萨这个粗恶的语言是怎么样呢?「若善安住所知彼岸」,他能够住在彼岸。这个「彼岸」是什么呢?诸法实相是彼岸,涅槃就是诸法实相,诸法实相是彼岸。那么住在彼岸了,这叫作粗恶语,这样讲法。这个印顺老法师就是用中国的文学来讲,譬如说这个乱字,散乱的乱,这个乱是混乱,是一种不安定的境界。但是这个乱字也当作治字讲,政治的治,就是不乱了,也可以这样讲。举个例子,譬如说这个香,色声香味触的香,香呢,我们若听见这句话,认为这个香是个好字,其实这个香也当一个不香的意思,就是这个臭的意思,也当这个字讲,恶香了,有这样的意思讲。所以这里面说是粗恶语,粗恶语,反面就是不粗恶,不粗恶是什么?就是凡夫一切的境界都是粗恶的,只有圣人是不粗,那就是彼岸,诸法实相就是不粗恶。

  

  「云何绮间语?若正说法品类差别。」

  那叫作「绮间语」。这个绮语,我们通常用没有这个间字,这地方加个间。「绮」,是一个美妙的意思。譬如说这个布,它有彩色庄严,很美妙的。而这个是说通常我们一些人常会说些笑话,说笑话,说一些令人放逸的这些话都叫作绮语。他的语言里面加上一些美妙的事情,这叫「绮间语」。那么这个和那个暴恶语不同,和粗恶语是相反的。这里这个「绮间语」,怎么叫做菩萨也有「绮间语」呢?「若正说法品类差别」,若是菩萨有美妙的语言,菩萨有这个美妙的语言来宣说佛的正法,说各式各样的佛法,品类差别的佛法,他能用美妙的言词演说佛法使令众生能够悟入圣道,那就叫作菩萨的「绮间语」,菩萨的绮语是这样的,和我们凡夫不同。

  

  「云何能贪欲?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。」

  这个「贪欲」,我们一般的用法呢,就是欲界的烦恼叫作「贪欲」。若是得了色界的静虑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时候呢,就把贪欲没有了,离了贪欲就能入定了,这是这样。可是现在这里边说菩萨能贪欲,他怎么能贪欲呢?「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」,他「数数」,就是一次又一次,不只一次地他都想要成就无上的静虑,就是佛的三摩地,那么这就叫作欲。这个欲也是贪心,这个贪心很大的,更大的贪欲,所以叫作「能贪欲」。

  

  「云何能瞋恚?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。」

  怎么叫作「瞋恚」呢?我们一般的心里面忿怒,或者发脾气这些事情,菩萨也能瞋恚,但是和凡夫不同,他是什么呢?「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」,他修这个止观的时候,观察他的心里面还有烦恼,他就能够「憎害一切烦恼」,憎恶,就是杀害这个烦恼贼,那这是菩萨的瞋恚,这是菩萨的正念。菩萨得无生法忍以后他也有烦恼,譬如说是我们头几天也说过「厌离生死欣乐涅槃」,这是一个发道心的事情,但是在菩萨若是有这样的心情,那就是菩萨的烦恼。同样是烦恼,可是不一样,所以菩萨的瞋心是这样子的,这样就是菩萨的瞋。

  

  「云何能邪见?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。」

  我们说「邪见」呢,是不相信有因果,那这一类的事情都算是邪知邪见了;不通达缘起法,那么叫作「邪见」。现在菩萨也能邪见,那怎么讲呢?就是「若一切处遍行邪性」,「一切处」就是一切因缘生法这个地方,而凡夫有遍计执呢,「遍行邪性」,普遍一切处有执着,有这个遍计所执性的执着。这个一切法都是依他起,都是阿赖耶识为种子所变现的一切法,当然指分别心而已,但是心的分别而已。但是我们凡夫遍计所执,执着一切法都是有真实性的,那么就叫作「遍行邪性」。「皆如实见」,菩萨他能够正确的,一点没有错误的,能见到「遍行邪性」,遍于一切处的依他起上去执着真实性,他能够正确地见到这件事,那就叫作「能邪见」;就是能见一切邪性,叫作「能邪见」,和凡夫的没有正如见那个不同了。

  

  C、约甚深佛法释

  「甚深佛法者,云何名为甚深佛法?此中应释:」

  第二节「增上心学」一共是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差别」,第二科是「辨差别」。「辨差别」里边甲乙丙丁戊己,这个己这一科是「作业差别」,「作业差别」里边有「引发神通业」、「引发难行业」。「引发难行业」里边有两科,一个是「正明十种难行」,第二科是「广辨随觉难行」。「广辨随觉难行」里面有三段,第一段是约六度解释,第二段约十恶解释,第三段就是约甚深佛法解释。现在就是这个第三科「约甚深佛法释」,就是解释这个随觉难行,解释佛的秘密语言。

  「甚深佛法者,云何名为甚深佛法?」佛法是有浅一层的佛法,有深一层的佛法。这个甚深的佛法是什么呢?「此中应释」,在这个秘密言词这里边予以解释。

  

  「谓常住法是诸佛法,以其法身是常住故;」

  这里面一共有十句,有十小段。这个第一段就是「常住法是诸佛法」。诸佛所成就的,经过无量劫的修行,他所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