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真如理性的時候是沒有這個分別的,所以「離于真義異計度」,那才是無分別智。

  

  「離此五相,應知是名無分別智。」

  若遠離這五種相貌,那你應該知道它這是無分別智。不過這其中呢,當然世親釋、無性釋、乃至印老法師的講記、王恩洋的疏也就是這麼一講,可是在這個想受滅寂靜這個地方還是要研究的,要研究一下。我查了一下這個《入中論善顯密義疏》是宗喀巴大師作的,《入中論》是月稱論師作,《善顯密義疏》是宗喀巴大師寫的。這個《入中論》上面說到十地菩薩,十地菩薩到第六地的時候,他能剎那剎那的入滅盡定,有這種能力,五地以下還是不能。六地的時候能入滅盡定的時候,什麼是入滅盡定?他說是真如叁昧,真如叁昧就是滅盡定。那麼是不是就是無分別智呢?這裏頭還有點事情的,這個地方還要再研究一下。這是「略釋自性」。

  

  二、別釋諸門16

  1、自性

  「于如所說無分別智成立相中,複說多頌:」

  這底下「別釋諸門」,一樣一樣地解釋這十六段,那麼第一科是先解釋這個「自性」。「于如所說無分別智」,就像所說的無分別智的「成立相中」,成立無分別智的相貌,在這一個意義下面又說出來很多的頌。

  

  「諸菩薩自性,遠離五種相,是無分別智,不異計于真。」

  這是解釋這個頌,別釋這個自性,自性就是前面說的,但是這裏面是用頌文的形式。「諸菩薩自性」,諸菩薩無分別智的自性是什麼樣子呢?遠離那五種相,就是無分別智。這無分別智裏邊最重要的一個就是「不異計于真」,就是對于這個真如理的時候,你不要有不同的分別,那就是契合了無分別智的境界了!這是把這一個「自性」就這樣解釋過了。第二段是「所依」。

  

  2、所依

  「諸菩薩所依,非心而是心,是無分別智,非思義種類。」

  這底下說到這個「所依」,顯示無分別智的所依,無分別智的所依。我們不是聖人,我們這個的內心分別的時候,也有心王,也有心所,我們也有智慧的心所;這個智慧心所他就以心王爲他的依止處,以心王爲他的依止處。那麼現在是成爲聖人,他成就了無分別的這樣高貴的寶,高貴的智慧,那麼這個智慧他也是不是要有所依呢?這上面說,也是要有所依的。「諸菩薩所依,非心而是心」,諸菩薩無分別智,他也有所依的法,什麼是他的所依呢?「非心而是心,是無分別智」,又不是心而又是心,就是無分別智的所依。怎麼知道是非心呢?「非思義」,「非思義種類」這句話是解釋,解釋這個「非心而是心」的這句話。

  怎麼叫作「非心」呢?無分別智的所依不是心,什麼道理呢?「非思義」,這個心是思量、分別的意思。我們一個明了性的心,他與一切境界接觸的時候,他就是要有分別,這個心就是這樣子。若是無分別智他以分別心爲所依的話,那麼無分別智也應該是有分別了,也應該是有分別。這個你以心爲所依,心就是主,你就是客;心就是王,你就是臣,臣依于王,客依于主的。主是有分別的,你依止它,你是無分別,那合道理嗎?所以這個無分別智是不思議,它是不分別的,于第一義谛離一切分別相的,不分別。不分別,那麼依有分別的心作依止,這個事不合道理,所以「非心」,不是心。

  那麼爲什麼又說「是心」呢?「種類」,因爲這個無分別智它的成就,它就是要依于心,以心爲依止去如理作意去,去努力地去修行去的,才成就無分別智的,所以它還是以心爲依止而成就的。那麼這個「種類」就是指心說的,指心說有一點,這上面這個「種類」有什麼不同呢?這個「種類」就是那一類的,種者,類也,就是那一類的。那麼我們一開始的這個心,就是貪瞋癡的心,我們去聽聞佛法也是這個心。這個心聽聞了佛法以後呢,我們去修止觀,還是這個心,但是在修止觀的時候這個心就起變化,它逐漸地起變化,逐漸地起變化,由暖到頂、忍、世第一到初地。經過這麼一段的變化,最後這個心是到了初地以後,這根本無分別智一出現的時候,這一念明了性的心是無漏的智慧了,是無漏的了,是出世間的無漏心,不是有漏的。但是它是以前你那個貪瞋癡的心的一類,種類,是由那個類,你不斷地進步,不斷地變化,最後成就出世間的無漏的心作根本無分別智的依止,所以還是心,還可以說是心,它也是有依止,還是心,但是出世間的無漏的無分別心,而不是原來的貪瞋癡有漏的分別心,不是,所以叫做它的依止就是「非心而是心」。什麼理由呢?「非思義種類」,理由就是這樣子。

  這裏邊有一個意思,那個意思就告訴我們,我們也有資格學習無分別智,我看有這個意思。因爲就是原來的分別心嘛,用這個分別心去學習無分別智。這樣講我們有資格,我們就是用現在的分別心一步一步地學習就可以成就。如果說你一定要是一開始就是才動眉毛就是犯了祖師規矩,我們就困難,我們不行,我們就很難,那就不行了。

  

  3、因緣

  「諸菩薩因緣,有言聞熏習,是無分別智,及如理作意。」

  這底下是說第叁段是「因緣」。這無分別智什麼因緣成就的呢?是這樣子。前邊那個「自性」是簡略地介紹已經成就的無分別智的相貌,已經成就的一個相貌,所以那段文上的意思是超過了滅盡定以上的境界,有這樣說法。那麼這底下就按照次第,先說無分別智的所依,而後第叁段說它成就的因緣。這個因緣是什麼呢?「諸菩薩因緣」,諸菩薩成就無分別智的因緣是什麼呢?佛法是說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,沒有自然的事情。什麼因緣成就的無分別智呢?「有言聞熏習」,第一個條件「有言聞熏習」,就是有名言的諸佛菩薩的教法,有名言的,不是說離文字相,不是,有文字相。就是佛菩薩說法,說這個法裏面就是名言。我們凡夫說話的時候,內心思想的時候就是用名言來說話,彼此來溝通思想。佛菩薩爲我們說法的時候也用名言,也用我們能理解的名言,不是離名言,就是用這個名言。用這個名言在說法的時候,我們能肯撥出時間來聽聞,去聞熏習,去聽聞佛這個名言的這個佛法。你聽聞了的時候呢,就在你的心裏面熏習了清淨的功能,就是種子,就從這裏開始了,叫作聞熏習。這個用香來熏習的時候,原來沒有香氣,用香一熏習,就也有香氣了。我們心裏面原來沒有這種思想,現在佛告訴我們:唯識是無義的,依他起性,一切法是離名言相的,怎麼怎麼……一講,這時候我們的心裏面就有了這樣的分別心了,熏成了清淨的種子了,叫「聞熏習」。

  「是無分別智」,這是無分別智的一個因緣。但是這個因緣還不夠,「及如理作意」,就是要根據這個聞熏習再發出來作用,就是如理作意,就是修習止觀了,修唯識觀了;修這個四尋伺,四如實智,叫作如理作意。你努力地這樣修行,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再進一步,得初歡喜地,根本智、無分別智成就了,就是這樣子。所以這個佛菩薩無分別智的因緣就是「有言聞熏習」,加上「如理作意」,就是這樣子成就的,成就這個無分別智了。

  這裏邊,當然這個世親釋、無性菩薩釋、和印老的講記上也就是這麼一解釋,當然也就夠了,但是我們凡夫就是分別心多,分別心多又會提出來疑問,有了疑問。佛說法也用名言來說法,我們聽佛說法到心裏面去思唯還是名言。名言,我們說是修止觀,修止觀內心裏面如理作意也還是名言,都是分別的境界。那這些名言的分別怎麼能夠成爲無分別智的因緣呢?你看這個事情,有分別而成爲無分別的因緣,這事情怎麼講法呢?可以提出這個問題。那麼王恩洋的疏上有解釋,他提出這個事,我認爲王恩洋解釋得好,他解釋也是不錯。他解釋出來的道理呢,這個,佛說這個聞熏習,我們如理作意,這個名言是如理的、是合乎佛法的,能破除去違反佛法的名言。這句話說的也還是不是太明白,明白點說就是我們原來的執著心,我們不管是見聞覺知,一切內心的分別都有執著,這個執著是障礙無分別智現前的一個作用,一種力量,就能障礙。那麼我們用名言的分別隨順佛所說的名言,這個法語,你去如理作意的時候,能破除去這個障礙,能破除我們這個執著心的障礙。我們認爲什麼都是真實的,所見聞覺知的,不管順心的境界,不順心的境界,都認爲是真實的,這個執著真實是一個障礙。現在告訴我們唯識是無義的,就是沒有真實的,你用這個唯識無義的智慧來破這個真實的執著,你一直地在奢摩他裏面這樣觀察它是假的,你一直這樣破。這樣長時期的修行下來,這個執著心逐漸地就薄少了,逐漸地就減少了,逐漸逐漸地就沒有了,沒有執著心了。但這個時候還是有名言,但是它有這個作用能使令你不執著了,能使令你知道唯識是無義的,沒有執著心了。等到達到一個適當程度的時候呢,佛就告訴你那個名言也要放下,也要放下;名言一放下,就得無生法忍了,就是離一切相了,「不異計于真」這個時候出現了。所以這個名言它順于,它能破壞障,能破執,另一方面能順于無分別,所以它就能夠爲無分別智作因緣,爲無分別智作因緣。

  看這個啊,我曾經說過,看見這個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安排,就是這個在所緣境上對義的執著太厲害,所以在這一個修行的時候,觀察唯識無義,觀察的時間很久。暖位、頂位都是觀察唯識是無義的,都是觀察這無義。這個和天臺宗的圓教這個態度完全是不同,天臺宗的圓教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是圓頓的。但是這個唯識這個修行法它不,它不頓,它要逐漸地,逐漸地,就是先在你這個執著心裏面最重的那個地方先下手,先在那個地方用你的智慧劍去殺煩惱賊,先在重點那個地方來揮動你的般若劍。你看這個態度,這和天臺宗的別教有點相似,和別教也就是先空、次假、後中,它不是頓,先逐漸的。所以「諸菩薩因緣,有言聞熏習,是無分別智,及如理作意」。

  

  4、所緣

  「諸菩薩所緣,不可言法性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