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

 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4

  

  

  第一節、增上戒學3

  第一項、出戒說處

  「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,此中增上戒殊勝,雲何可見?」

  這是第七章,前面第六章說完了,現在說第七章,第七章印順老法師的科叫作「叁增上學」,第一節先說「增上戒學」,增上戒學裏面第一科是「出戒說處」,這個戒是出于什麼地方,在什麼地方說的。

  「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」,前面這一大段文,其實這是說兩大段,說彼入因果,這是一段,就是說的六波羅蜜;彼修差別,彼修差別就是十地,這兩段都已經說過了。說過了呢,但是「此中增上戒殊勝,雲何可見」,就在因果,彼入因果裏面、彼修差別裏面,這個增上戒殊勝雲何可見?這個菩薩的這個戒,它是比小乘戒來得殊勝,在這個殊勝這一方面的相貌我們怎麼能夠看得明白呢?這樣意思。這裏面說這個戒就是說的菩薩戒,這個菩薩戒在十波羅蜜裏面、六波羅蜜裏面那個戒波羅蜜,就是指菩薩戒說的,就是菩薩戒。那麼在十地裏面呢,這個也還是有菩薩戒,十地是菩薩,菩薩一定是持戒的,第二地是戒波羅蜜成就了。那麼這個戒在這裏要重新的說明一下,要再說一下,是這樣意思,其實前面已經是有了,但是需要再說一說。這個用意是什麼呢?就是因爲,在世親釋上看呢,就是要表示這叁增上學是互相增上的,要表示這個意思。戒能增上定,定能增上慧,由慧得解脫,表明互相增上的意思,說這個意思,所以重新的要把它說出來,這是第一個意思。第二個意思呢,前面說這個六波羅蜜裏面說戒,這個十地的位次裏面說戒,只是沒有明顯的特別的介紹,所以又開出來叁大段說這個戒定慧的殊勝的境界。

  這個「增上戒」,這個「增上」這個字,這個王恩洋疏上他說到,這個「增上」是以順益爲勝因義,所以叫做增上。這個順益,就是你修學聖道呢,它能隨順你修學聖道,使令你聖道能夠增長,叫做順益。益,是有一個增長的意思。隨順你修學聖道,能令你的聖道得增長,所以叫做順益。爲勝因呢,就是成爲定的勝因,定又爲慧的勝因,慧也爲戒、也爲定的勝因,互相爲勝因,那麼得解脫,是這樣意思,所以叫做「增上」。

  

  「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。」

  這個菩薩戒是專有這樣的經論介紹這個菩薩戒的,在什麼地方呢?「如菩薩地」,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,也名爲《十七地論》,現在十七地裏面有一個地叫做「菩薩地」,那菩薩地裏面有一個〈戒波羅蜜多品〉,就是在那個「正受菩薩律儀中」那個戒波羅蜜多品裏面說這個菩薩戒了,是說了很多的,這裏就不多說了。

  

  第二項、辨四殊勝6

  甲、總標

  「複次,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:」

  前面這第一項「出戒說處」,這裏第二項「辨四殊勝」,說明這個菩薩戒是有四樣是勝過聲聞戒的。從這四方面來說,比聲聞戒殊勝。「複次,應知略由四種殊勝」,簡略地說,「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」,所以菩薩戒是殊勝于小乘戒的。哪四種呢?

  

  「一、由差別殊勝,二、由共不共學處殊勝,叁、由廣大殊勝,四、由甚深殊勝。」

  有這四種。這是標出來這四種殊勝,這以下解釋,先解釋這個差別殊勝。

  

  乙、差別殊膀

  「差別殊勝者,謂菩薩戒有叁品別:」

  就是有叁類的不同,這個菩薩戒。

  

  「一、律儀戒,二、攝善法戒,叁、饒益有情戒。」

  有這叁種不同。這個「律儀戒」,這個「律儀」怎麼講呢?這個「律」,就是能息滅惡法的這一方面,叫做「律」。就是此法能滅惡法,就是佛製定出來一條一條的,這個法律能使令你滅除惡法,所以叫做「律」。我們能夠依教奉行,就名之爲「儀」。合乎這個律的威儀,這叫「律儀」。這個「律儀戒」,譬如說是在家的佛教徒,有優婆塞戒、優婆夷戒、或者有八關齋戒,還有出家的沙彌戒、沙彌尼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每一位佛教徒各有各的戒,這都名爲律儀戒。而菩薩戒呢,譬如說這個《梵網經》,或者是《瑜伽菩薩戒本》,這是菩薩的律儀戒,但是發了菩提心的時候呢,你這個在家居士戒、出家的戒都名爲菩薩戒。你就是受五戒了,你若發了無上菩提心,你這五戒也就是菩薩戒。但是這個《梵網經》和《瑜伽菩薩戒本》,這是爲菩薩所製定的學習佛法的一種律儀戒,當然通于七衆,大家都可以受菩薩戒。

  第二是「攝善法戒」,「攝善法戒」就是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多,或者說十波羅蜜,這就是「攝善法戒」。你能這樣學習呢,你就能成就、能積集無量無邊的善法的功德。或者說這個「攝善法戒」這個「攝」字,你能學習這個六波羅蜜的話呢,你就能成就佛的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法無量無邊佛的功德,那叫做「攝善法」,這麼解釋也是好。

  第叁是「饒益有情戒」,前面這個「律儀戒」是自己不做一切有錯誤的事情,「攝善法戒」是做一切有功德的事情,這都是屬于自己這一方面的,這個「饒益有情戒」就是利益一切衆生了。分這麼叁方面,這個菩薩戒有這叁種差別。而這個小乘佛教只有一個「律儀戒」,沒有那個「攝善法戒」和「饒益有情戒」,所以菩薩或是特別殊勝的。

  

  「此中律儀戒,應知二戒建立義故;」

  前面是標出來這個菩薩戒有叁品別,這底下解釋。「此中律儀戒,應知二戒建立義故」,應該知道它是「攝善法戒」、「饒益有情戒」的建立的依止處,依律儀戒才能建立攝善法戒、建立饒益有情戒,這樣意思。這個意思是說,你本身能夠遠離一切罪過,叁業清淨,你才能夠修學無量無邊的善法,你才能夠做很多很多的善法,那個善法才是清淨的。如果你本身不持這個律儀戒,你做什麼功德都不清淨,所以叫做「建立義」。也就是以律儀戒爲基礎,才能夠去栽培,才能去修行攝善法戒的。你有律儀戒的基礎,你本身清淨了,你才能去利益衆生,衆生才能容易接受你的教化的。不然的話,你自己不清淨,你想饒益衆生是很難的。所以是「此中律儀戒,應知二戒建立義故」。

  

  「攝善法戒,應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義故;」

  這個「攝善法戒」怎麼叫做「建立義」呢?這個「攝善法戒」是「修集一切佛法」,你這樣修學、栽培,能積集無量無邊的佛法;也就是十力、四無所畏的這一切佛的功德,就可以修成功了。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是由自己修學六波羅蜜成就的,就是這樣意思。這個「建立義故」,你修學這個善法呢,你才能建立一切佛法;在修集一切佛法上面建立的攝善法戒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饒益有情戒,應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故。」

  這個「饒益有情戒」怎麼講呢?就是你要成熟一切有情,要發大悲心。前面兩個「律儀戒」、「攝善法戒」是屬于般若的智慧。你有般若的智慧了,再發大悲心去教化一切衆生,使令一切衆生善根成熟得解脫,這就名之爲「饒益有情戒」,就在這上建立「饒益有情戒」。成熟一切有情的善根,來建立「饒益有情戒」的,是這樣意思。這可以知道菩薩戒的確是比聲聞戒是來得殊勝,聲聞人他不去饒益有情,沒有饒益有情戒。他也不去修十波羅蜜多這種成佛的法門,他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所以也沒有攝善法戒,也沒有饒益有情戒。但是他要求得涅槃,他希望得涅槃,所以有一個攝律儀戒。

  這是第一個差別殊勝,差別殊勝這個解釋完了。這第二個呢,「共不共學處殊勝」。

  

  丙、共不共學處殊勝

  「共不共學處殊勝者,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行故,與聲聞共;相似遮罪有現行故,與彼不共。」

  這底下說這個共不共的殊勝。這個「學處」就指戒說,戒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。這個清淨的地方應該學習,不應該做的事情不可以做,這叫做「學處」。這個裏面有共不共的不同,在這上面也顯示出來菩薩戒的殊勝。「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行故」,這裏面約這個性罪和遮罪,約這兩種罪來辨別菩薩戒和聲聞戒的不同。菩薩是「一切性罪不現行故」,這個「性罪」,你受戒也好,你不受戒也好,你若做這種事情就有罪,所以叫做「性罪」。就是它本身就是染汙的,這種罪過的事情本身就是染汙的,所以叫做「性罪」。這就指這個殺、盜、淫、妄這一切的事情,這些事情它本身的體性上就是罪過。「不現行故」,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是不做這種事情的,沒有這種行爲;在他的身口意上面不顯現出來這種行爲,沒有這種行爲的顯現。「與聲聞共」,這個「性罪不現行」和發出離心的聲聞人是相同的,是共有的,是共通的。聲聞人也是不做這種事情,那麼菩薩也是不做,所以叫做「共」。

  「相似遮罪有現行故,與被不共」,這個受菩薩戒的人,這個遮罪他有現行,這個和聲聞人是不共的;聲聞人也是不現行,但是菩薩是現行的。這個「相似」這個字,在別的翻譯的本子上面,其他的翻譯本子上面,是沒有這個字的。那麼這個玄奘法師他的譯本上有這兩個字,有個「相似」。印順老法師就說是翻錯了,說不應該有這個「相似」這兩個字。那麼沒有這兩個字的確容易講一點,就是「遮罪有現行故,與彼不共」。這個「遮罪」怎麼講呢?這個「遮罪」,就這件事本身沒有罪過,但是佛按照當時的情況,不應該做這種事情。你若做,對于你的修行還是有妨礙,或者會遭惹來人家的譏嫌,對于佛法在世問上的流行有妨礙,所以佛就製定這條戒,你不可做。你不可以做,如果你做,你做就有罪,是這樣意思,這叫「遮罪」。這個「遮罪」裏面呢,菩薩「有現行」,那麼和聲聞人不一樣,「與彼不共」。那麼這看出來,菩薩他是學習這個性戒,這個性罪決定不現行,遮罪有的時候是有現行的,這和聲聞人不同。這底下就解釋這個遮罪爲什麼有現行?

  

  「于此學處,有聲聞犯菩薩不犯,有菩薩犯聲聞不犯。」

  在這個遮罪上有這個不同,有這樣的事情不同。「于此學處」,于此遮罪的學處上面。「有聲聞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