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诠轉」,若離彼能诠的時候,智就不動了,所以沒有行相,所以是不可言,不可言。
這底下「非诠不同故」就是解釋上面那一句,「非诠不同故」,就是能诠的名和所诠的義不是別異的,所以離了能诠就不能于所诠轉。這樣說,譬如說我們說是這個真如,說是涅槃,說這個是凡夫、這是聖人,這都是名言;離開了名言的時候,什麼是真如,什麼是涅槃,什麼是凡夫、聖人,都不可分別,這一切都是分別,這一切分別都沒有了。所以這個無分別智在無我性真如上證悟了的時候,是沒有行相的,離一切相的。「非诠不同故,一切不可言」,說這一切法是不可言的。我們假借名字去說種種話,去作種種思惟,那都不是那個法本身上的事情,本身上是沒有的,所以「一切不可言」。我們在說話,用語言文字去思惟的時候,都不是諸法真實性,是你分別出來的,在諸法本身上是離一切名言相的。
這個唯識上,唯識的這個法門,由名字上去觀察人的思想有這樣的結論,一切法都是不可思議的,有這樣的結論。我們若是從我們日常生活這個人我是非來對照一下,去校對一下呢,也的確是這麼回事,的確是這麼回事。就是由種種名字,心就動起來,作種種分別,于是乎生歡喜心了,于是乎生煩惱了,就是這麼回事,的確是這麼回事。所以說了這麼一句話,「非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,非诠不同故,一切不可言」,所以是不可言法性,法性是不可言的。我們從這個方面去觀察的時候,我們應該有兩個結論:一個呢,我們再不要被名言欺騙,不應該再被名言欺騙了,這是一個結論。第二個呢,說是,但是人還是要說話的,還是要說話的時候,但是我們從這個理論上看,這些語言都沒有真實義的,都是沒有真實義的,所以「一切不可言」。這段文的意思,我不知道你們的心情怎麼樣想,需要再思惟一下,需要再去思惟。
6、任持
「諸菩薩任持,是無分別智,後所得諸行,爲進趣增長。」
這是第六段叫「任持」。這個「任持」,印老說就是攝持,就是攝持的意思。可以在這上這句話呢,也有我們通常說這個加持的意思,也有這個加持的意思,有加持的意思。看這個文「諸菩薩任持,是無分別智」,這些大菩薩他們一切的行動都不是隨隨便便的,都不是散散漫漫的,是有一個任持者在那裏主持這件事的,是有一個任持者來主持這件事的,是誰呢?「是無分別智」,由無分別智來主持這件事的。這句話還不太明白,怎麼無分別智是個任持者呢?「後所得諸行,爲進趣增長」,就是無分別智以後所得的智慧,叫後得智,後得智也就是通達一切緣起的這個智慧。這個智慧是有分別的,它能夠觀察種種的因緣去作種種事,現在應該修行六波羅蜜多去廣饒益衆生去,作這一切功德事。作這一切功德事的時候,是由後得智去作的,但是是由無分別智來主持的,它才能夠「進趣增長」,你所作的一切的波羅蜜才能向前進,才能去增長,才能到圓滿到無上菩提的。如果沒有這無分別智的主持,那他不能到無上菩提那裏去的,他到不了那裏。
這裏邊的意思呢,就是我們,譬如說修這個布施的功德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作這一切功德的事情,如果沒有無分別智的主持,那都是有所得的境界,都是有所得的境界。那麼譬如說布施,那麼就是人天的福報了;若是有無分別智,就是叁輪清淨的境界了,叁輪清淨的境界這無相的布施,能達到無上菩提那裏去,這個布施就是波羅蜜了,能達到無上菩提那裏去。作這一切的功德都是這樣意思,由無分別智的加持,那麼一切法都是無相的了,所以與無我性真如是相應的,能遠離一切顛倒過失,就可以得無上菩提了,能圓滿無上菩提。所以這個,有一個譬喻,說有很多的盲人,這盲人沒有眼睛,他想要到城市裏去,也不知道城市在那裏,也不知道道路在那裏。要有眼睛的人去領導他,他才能到城市裏去。這個說是我們作種種的功德,你沒有無分別智的領導,是去不了,你不能到無上菩提那裏去;若有無分別智的加持呢,就能遠離一切有所得的過失,所以就不是有漏的功德了,這段文就是這個意思。「諸菩薩任持,是無分別智,後所得諸行,爲進趣增長」,我們作了很多很多的功德,在無分別智的觀察,無有少法可得,也無我,也無我所,也沒有我執,也沒有法執,那麼就是到了諸法實相的境界了。如果沒有這個無分別智的加持的時候,執著我、執著我所的時候,很多的煩惱都來了。
7、助伴
「諸菩薩助伴,說爲二種道,是無分別智,五到彼岸性。」
前面說這個「任持」,說前五波羅蜜要由般若波羅蜜的領導,才能夠達到涅槃那裏去,達到無上菩提那裏去。現在這個第七段「助伴」呢,又調過來說,調過來說什麼呢?就是要有前五波羅蜜的幫助,般若波羅蜜才能成就的,這個無分別智才能成就的,有這個意思。
「諸菩薩助伴」,這個諸菩薩的無分別智他也是有助伴的,他不是獨自地能成就事業的,就是要有前五波羅蜜的幫助,他才能成就的。「說爲二種道」,這個無分別智誰爲他的助伴呢?「說爲二種道」,一個是資糧道、一個是依止道。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這四法是資糧道;這個禅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的依止,依止禅波羅蜜,這個般若波羅蜜才能成就。那麼前面這個資糧道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如果你沒有持戒的話呢,這個人就是要到叁惡道去了;你沒有布施波羅蜜,沒有福德;你沒有忍辱,你還是會有種種的過失的;你不精進的話,所有的功德也是作不來的。用精進波羅蜜來修學一切的戒波羅蜜、布施波羅蜜、忍辱波羅蜜的。這樣子遠離了叁惡道,有大福德,有這樣的資糧,然後再有禅定的依止,這故般若波羅蜜才能增長,才能成就這個般若波羅蜜的無分別智能夠證悟真理的,是這樣意思。
「說爲二種道」,這二種道呢,就是「是無分別智」的助伴,這二種道是什麼呢?就是「五到彼岸性」,一個禅波羅蜜,加前四波羅蜜,他爲助伴,這無分別智才能成就的。所以這就是前五波羅蜜要依止般若波羅蜜才能到達無上菩提,可是呢,這個要依靠前五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才能增長,才能成就,就是互相任持、互相幫助的意思。
8、異熟
「諸菩薩異熟,于佛二會中,是無分別智,由加行證得。」
這底下說第八科,叫作「異熟」。這個「異熟」怎麼講呢?我們曾經在「所知依」那一章裏面講過,「異時而熟,異性而熟,變異而熟」。這個世間上的有漏業,有漏的業,或者是善業,或者是惡業,幫助我們得果報,得的果報就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是無記的。在因地的時候或者是善,或者爲惡,得的果報是無記,所以叫變。這個異熟,這個異就是不同的,是個異熟,變異而熟,異時而熟。那麼這是有漏業,有漏業得的果報叫異熟,由因而感果叫異熟。現在這無分別智是對治有漏果報的,能消滅有漏的果報,得到那個無相的大般涅槃的境界,怎麼也叫作異熟呢?這裏有這個問題。這是說這個菩薩他修學六波羅蜜,積集了大福德、大智慧的資糧。你在沒得無生法忍之前呢,心都是有多少執著的,雖然是修止觀,但是沒得無生法忍,你心裏還是有執著。由執著心所作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都還是有漏的善法,說是有漏的善法而已,是很多,栽培了很多的功德。栽培了很多的功德,等你一旦得到無生法忍了的時候,你得到無分別智了的時候,這個無漏的無分別智是般若,再加上大悲心,來加持你以前所作的這個有漏的功德,就能得到殊勝的果報,能得到殊勝的果報。那個果報也就姑且名之爲異熟,是這樣意思,是這樣的意思的。
這個異熟,「諸菩薩異熟,于佛二會中」,就是你在沒有成佛的時候,你發心精進勇猛的修行了,一直到成佛之前,這個在這個中間的時候,這個菩薩在什麼地方得果報呢?這個話是這樣意思。「于佛二會中」,在佛的兩個大法會裏邊得果報,得這果報的,那麼這就是無分別智的異熟。這個兩個大法會是哪兩個呢?就是一個是變化身的法會,一個是受用身的法會。變化身的法會呢,就是佛爲度化這個生死流轉的人到人間來成佛,八相成道,人間來成佛,這個人間的佛就是變化身,這是佛的神通變化。像我們凡夫受身,這是業力,隨業流轉而得的果報;佛是沒有這種有漏業,佛的神通變化成就的,所以叫作變化身。那麼在人間的這個佛的法會裏邊得果報,這是一個地方。第二個地方呢,就是受用身的大法會,受用身的大法會就是解脫了分段生死的聖人,解脫了分段生死的聖人他們棄舍了這個有漏的生死,得到法性身了,也說爲異生身。得到了法性身呢,他所見的那位佛就是受用身佛,無量功德莊嚴的這個佛,而那位佛也是佛所變化的,也是佛變化的。就是一個受用身的大法會,一個是變化身的大法會。受用身的法會不是在人間,那是佛的國土裏邊,在這兩個法會裏邊得到殊勝的果報,「是無分別智」的異熟果。
「由加行證得」,他這個果報,這個異熟果怎麼成就的呢?由加行的無分別智,就是暖頂忍世第一的這樣的菩薩,他修唯識無義的這個止觀的時候,努力的修行,這個時候他就在變化身的大法會裏邊得果報,那就也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了,凡夫的果報不能和他比。證得無分別智的時候,那麼那就是指法身菩薩,這個法身菩薩就在受用身的法會裏邊得果報,得到那個法性身的果報,是這樣的。這其中有一點要研究的地方呢,這個得到無分別智這句話,得到無分別智這句話呢,譬如說是這個由初地得無分別智,一直到第十地,這個無分別智逐漸增長。增長,但是這個《大智度論》上說,到第七地的時候,舍蟲身;我們這個身體是很多很多的蟲大集會的地方,這個身體,所以我們有老病死,這個蟲子老在咬你,你說健康了,過一會兒又不健康了,這是蟲身,大蟲聚。棄舍了這個身體呢,就是得了法性身了,法性身是沒有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