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老病死的了,那麼是到第七地以上。若是看,這個說法不一樣,若在《華嚴經》的十地品是第八地菩薩,第八地菩薩棄舍了這個肉身,就是這個肉身,得到法性身了。那麼這個是從初地的時候就開始得無分別智,那麼到沒舍蟲身,到六地的時候,在這個中間這個時候,他在那一個法會?舍了蟲身,得法性身以後,他才能到受用身的法會裏面去見佛聞法的;若沒舍蟲身的時候呢,那還是在變化身,變化身的佛的法會裏面得果報的。

  這一段地方有點事情,事情,在這經論上也有不同的說法,就是說到第八地的時候才得無生法忍,前面還沒得無生法忍,還有這個說法。有的說初地就得無生法忍了,那麼這是有兩個說法。兩個說法呢,這個印老法師這個地方有點解釋,也就根據古人的解釋,但是他沒有說智者大師怎麼解釋,他沒說。說是由初地的時候得無生法忍是利根人,到第八地才得無生法忍是鈍根人,這麼解釋,也有道理。有道理,在智者大師他怎麼解釋呢?又不同。智者大師說,初地的時候得無生法忍是別教,藏通別圓是別教;第八地得無生法忍呢,是通教。這個通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由別教和圓教把通教的菩薩接過去了,那是第八地得無生法忍的人,這麼意思。不過這個這裏邊呢,如果說是第八地。這個得無生法忍還有一點分別,譬如說是初果須陀洹,這個在《大般若經》上說:「初果須陀洹若智若斷,是菩薩無生法忍」。初果就是得無生法忍,他得的聖道也可以名之爲無生法忍,那麼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那麼這個十地菩薩裏邊說遠行地超過阿羅漢、超過二乘人,那麼就是六地的時候和阿羅漢齊,六地的時候和阿羅漢是相等,七地的時候超過了阿羅漢。超過了阿羅漢,那麼這樣說法呢,若從這個阿羅漢的斷惑證真的次第來看呢,阿羅漢把叁界以內的煩惱,愛煩惱、見煩惱都斷掉了,他死了以後就得法性身,入無余涅槃以後得法性身,就到。天臺智者大師的說法,到方便有余土,那麼若不立方便有余土呢,那就是實報莊嚴土,也就是受用土,到那裏見佛聞法。

  那麼現在說裏邊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呢?比如說這個初地菩薩得無生法忍,只斷分別煩惱,從二地以後,二地、叁地、四地以後,斷這個俱生煩惱。斷俱生煩惱這件事,就不是阿羅漢,那和小乘就不同了,小乘只斷煩惱障,沒有斷所知障。那麼這個菩薩的十地,從二地以後就斷所知障,這個地方就有點分別。所以你一定說是菩薩的位次和阿羅漢怎麼叫作相等?這很難說的,很難說出這句話。那麼這個地方就是這個得法性身的菩薩,和得了無生法忍的菩薩而還沒得法性身,這個地方有點事情的。這個地方有點事情,天臺智者大師用四教來解決這個問題,解決問題,但是其他的學派的法師當然不承認智者大師的解釋,但是也沒有人敢說智者大師說得不對,還沒有人敢說這句話。這上面說「諸菩薩異熟,于佛二會中,是無分別智,由加行證得」。

  

  9、等流

  「諸菩薩等流,于後後生中,是無分別智,自體轉增勝。」

  這是說是「等流」。這個「等流」,就是前後相似,繼續地進步,那麼叫作「等流」。「諸菩薩等流」,這一切大菩薩他們的修行,他不退轉了,他是不會向後退的,一直向前進步,他的功德、智慧都有增長的,那麼叫作「等流」。這個「等流」怎麼講法呢?「于後後生中,是無分別智」,就是前前生中所得的功德,後後生中所得的功德是前前生中所得功德的等流。譬如說是這個初地就是二地的因,二地就是初地的等流,但是有所進步,乃至二地和叁地也是這樣,叁地、四地,乃至到第十地也是這樣子。九地是十地的因,十地是九地是等流。譬如十地是佛地的因,佛地就是第十地的等流,所以後後生中就是前前生中的等流。那麼這樣說呢,這個等流也就是無分別智的等流,就是無分別智在十地中逐漸地增長。「自體轉增勝」,就是他的無分別智的自體展轉地殊勝,展轉地殊勝的意思,這就叫作等流。

  

  10、出離

  「諸菩薩出離,得成辦相應,是無分別智,應知于十地。」

  這底下說「出離」。「出離」呢,就是斷除去煩惱障、所知障,從這兩種障裏邊解脫出來,這叫作「出離」;也就是向前進步,一直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方,那就是「出離」了,那也就是得到涅槃了的意思,也就是得到無上菩提的意思。「諸菩薩出離,得成辦相應」,這麼多的大菩薩,他們成就了無分別智,初開始成就無分別智,叫作得相應出離。于無分別智,與法性相應了,得到無分別智了,就開始出離,就是得相應出離。那麼二地、叁地、四地,乃至到第十地的時候,就成辦了這個相應的出離,就是把這個出離這件事做成功了,是這樣意思。「是無分別智,應知于十地」,這就是無分別智的出離,這個出離全面地說呢,應該知道就是十地,由初地就是得相應出離,那麼二地、叁地、四地,乃至到第十地就是成辦相應出離。這可見入了聖位以後,也並不是一下子就畢業了,他還需要經過十個階級才能夠出離,才能得大解脫的。

  

  11、至究竟

  「諸菩薩究竟,得清淨叁身,是無分別智,得最上自在。」

  這是第十一段「至究竟」,到了究竟圓滿的境界了。「諸菩薩究竟」,諸菩薩無分別智到達究竟圓滿的時候呢,究竟是什麼呢?就是「得清淨」的「叁身」了。就是到第十地,到佛地的時候,得到清淨的叁身,就是法身,或者說自性身,法身也名爲自性身,第二就是受用身,第叁就是變化身,到佛地的時候究竟圓滿。初地的時候也是得到這叁身,如果這樣講的話,那一定是初地斷了分別我執、斷除去分別法執,那才能夠有這種境界。初地的菩薩也能示現佛身,能在一百個叁千大千世界裏面現佛身,他的異生身,那也就是他的受用身,他能在一百個世界現佛身,那就是他的變化身;他所證悟的清淨真如,那就是他的法身。得到的叁身,但是沒有究竟清淨,要到佛的時候究竟清淨。

  「是無分別智」,這個清淨叁身也就是圓滿的無分別智,圓滿的無分別智就是清淨叁身。「得最上自在」,不但是得了清淨叁身,他又得到了最殊勝的自在力,就是十種自在:有壽自在、心自在、財自在、乃至智慧自在、法自在……,一共有十種自在,這在後邊那個「增上智」在那一段裏邊所說的,在下文有說到。

  

  12、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

  「如虛空無染,是無分別智,種種極重惡,由唯信勝解。」

  這是第十二段,加行智、無分別智、後得智,他們所得到的勝利,殊勝的果利,殊勝的利益。這第一段就是加行無分別智所得到的利益。

  「如虛空無染」,像虛空它是明靜沒有染汙的,就算是有了雲霧,它還是不能染汙虛空的,所以用這個虛空來譬喻,譬喻什麼呢?譬喻這個加行的無分別智有這樣的功德,不爲這個染沒法所染汙。什麼染汙法呢?「種種極重惡」,就是「種種」,是各式各樣的很嚴重的罪過,就是十種惡事,十善十惡,或者是極重的貪心、瞋心所造的十種罪惡。這種極重的惡業一定是要到叁惡道去受苦的。現在這個加行無分別智「如虛空無染」,這個無分別智它不受這個種種極重惡的染汙,就是這種惡沒有了,也就是說不會到叁惡道去了。

  「由唯信勝解」,這個種種極重惡能夠消滅了,不受它的染汙,是什麼原因呢?「由唯信勝解」,就是這位菩薩他對于唯識無義他有深刻的信解、深刻的信樂;有深刻的信樂的關系,當然他是叁業清淨,他沒有這個十種罪惡的事,他不會造這十種惡業了。不會造十種惡業了的時候呢,他叁業清淨,心不顛倒,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也決定不會到叁惡道去,所以他能夠,他這個加行無分別智「如虛空無染」,不受種種極重惡的染汙。所以這個不受種種極重惡的染汙有兩種情形:一個是他不會造這種罪過;第二,或者以前有造過的時候,而他這個唯信勝解的力量使令他,不能叫他到叁惡道去,那麼有可能是轉重爲輕,有可能是這樣子,就是不受種種極重惡,「由唯信勝解」。

  這說出來,我們相信了佛法,我們能夠相信了以後,你能深入地學習,達到勝解的程度的時候,就有這種作用:深深地信樂,深深地信解,唯識是無義的,唯識無義的,就能有這個作用。

  

  「如虛空無染,是無分別智,解脫一切障,得成辦相應。」

  這是第二段說根本智的勝利,前面是加行智的勝利。也還是用這個虛空是無染汙的,一切的染汙法不能染汙這個虛空,這是個譬喻。「是無分別智,解脫一切障」,這個無分別智通達一切法空,離一切分別,這個無分別智它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呢?「解脫一切障」,解脫煩惱障、解脫所知障,能使令這些障都解脫了、都清除了,就像虛空似的,這個煙雲塵霧不能染汙它。「得成辦相應」,這個無分別智是在初地的時候是得相應,等到由二地達到第十地是成辦相應,就是能夠解脫一切障,有這樣的果利,有這樣的勝利。

  

  「如虛空無染,是無分別智,常行于世間,非世法所染。」

  這是說這後得智,後得無分別智它有什麼樣的勝利呢?也還是用「虛空無染」作譬喻。「是無分別智,常行于世間」,就是這個後得無分別智是常行于世間,就是他有大悲心,他常在衆生的世間來弘揚佛法,廣度衆生的。這個在世間活動的時候呢,「非世法所染」,世間這一切染汙法不能染汙他的,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這些世間法不能染汙他,他還是清淨的。

  

  13、差別

  「如啞求受義,如啞正受義,如非啞受義,叁智譬如是。」

  這底下是第十叁段「差別」,這個「差別」就是叁種智慧的差別,用譬喻來形容它。「如啞求受義」,像這個不能言語的人,不會說話的人,用他來作譬喻。「求受義」,他尋求所受的法義,他去求,求他所欲享受的義。那麼求還沒求到,沒求到還要求,就這個時候,這個時候他因爲是啞,他不能說,他不能說什麼。那麼這個譬喻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