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老病死的了,那么是到第七地以上。若是看,这个说法不一样,若在《华严经》的十地品是第八地菩萨,第八地菩萨弃舍了这个肉身,就是这个肉身,得到法性身了。那么这个是从初地的时候就开始得无分别智,那么到没舍虫身,到六地的时候,在这个中间这个时候,他在那一个法会?舍了虫身,得法性身以后,他才能到受用身的法会里面去见佛闻法的;若没舍虫身的时候呢,那还是在变化身,变化身的佛的法会里面得果报的。

  这一段地方有点事情,事情,在这经论上也有不同的说法,就是说到第八地的时候才得无生法忍,前面还没得无生法忍,还有这个说法。有的说初地就得无生法忍了,那么这是有两个说法。两个说法呢,这个印老法师这个地方有点解释,也就根据古人的解释,但是他没有说智者大师怎么解释,他没说。说是由初地的时候得无生法忍是利根人,到第八地才得无生法忍是钝根人,这么解释,也有道理。有道理,在智者大师他怎么解释呢?又不同。智者大师说,初地的时候得无生法忍是别教,藏通别圆是别教;第八地得无生法忍呢,是通教。这个通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由别教和圆教把通教的菩萨接过去了,那是第八地得无生法忍的人,这么意思。不过这个这里边呢,如果说是第八地。这个得无生法忍还有一点分别,譬如说是初果须陀洹,这个在《大般若经》上说:「初果须陀洹若智若断,是菩萨无生法忍」。初果就是得无生法忍,他得的圣道也可以名之为无生法忍,那么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那么这个十地菩萨里边说远行地超过阿罗汉、超过二乘人,那么就是六地的时候和阿罗汉齐,六地的时候和阿罗汉是相等,七地的时候超过了阿罗汉。超过了阿罗汉,那么这样说法呢,若从这个阿罗汉的断惑证真的次第来看呢,阿罗汉把三界以内的烦恼,爱烦恼、见烦恼都断掉了,他死了以后就得法性身,入无余涅槃以后得法性身,就到。天台智者大师的说法,到方便有余土,那么若不立方便有余土呢,那就是实报庄严土,也就是受用土,到那里见佛闻法。

  那么现在说里边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呢?比如说这个初地菩萨得无生法忍,只断分别烦恼,从二地以后,二地、三地、四地以后,断这个俱生烦恼。断俱生烦恼这件事,就不是阿罗汉,那和小乘就不同了,小乘只断烦恼障,没有断所知障。那么这个菩萨的十地,从二地以后就断所知障,这个地方就有点分别。所以你一定说是菩萨的位次和阿罗汉怎么叫作相等?这很难说的,很难说出这句话。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这个得法性身的菩萨,和得了无生法忍的菩萨而还没得法性身,这个地方有点事情的。这个地方有点事情,天台智者大师用四教来解决这个问题,解决问题,但是其他的学派的法师当然不承认智者大师的解释,但是也没有人敢说智者大师说得不对,还没有人敢说这句话。这上面说「诸菩萨异熟,于佛二会中,是无分别智,由加行证得」。

  

  9、等流

  「诸菩萨等流,于后后生中,是无分别智,自体转增胜。」

  这是说是「等流」。这个「等流」,就是前后相似,继续地进步,那么叫作「等流」。「诸菩萨等流」,这一切大菩萨他们的修行,他不退转了,他是不会向后退的,一直向前进步,他的功德、智慧都有增长的,那么叫作「等流」。这个「等流」怎么讲法呢?「于后后生中,是无分别智」,就是前前生中所得的功德,后后生中所得的功德是前前生中所得功德的等流。譬如说是这个初地就是二地的因,二地就是初地的等流,但是有所进步,乃至二地和三地也是这样,三地、四地,乃至到第十地也是这样子。九地是十地的因,十地是九地是等流。譬如十地是佛地的因,佛地就是第十地的等流,所以后后生中就是前前生中的等流。那么这样说呢,这个等流也就是无分别智的等流,就是无分别智在十地中逐渐地增长。「自体转增胜」,就是他的无分别智的自体展转地殊胜,展转地殊胜的意思,这就叫作等流。

  

  10、出离

  「诸菩萨出离,得成办相应,是无分别智,应知于十地。」

  这底下说「出离」。「出离」呢,就是断除去烦恼障、所知障,从这两种障里边解脱出来,这叫作「出离」;也就是向前进步,一直达到究竟圆满的地方,那就是「出离」了,那也就是得到涅槃了的意思,也就是得到无上菩提的意思。「诸菩萨出离,得成办相应」,这么多的大菩萨,他们成就了无分别智,初开始成就无分别智,叫作得相应出离。于无分别智,与法性相应了,得到无分别智了,就开始出离,就是得相应出离。那么二地、三地、四地,乃至到第十地的时候,就成办了这个相应的出离,就是把这个出离这件事做成功了,是这样意思。「是无分别智,应知于十地」,这就是无分别智的出离,这个出离全面地说呢,应该知道就是十地,由初地就是得相应出离,那么二地、三地、四地,乃至到第十地就是成办相应出离。这可见入了圣位以后,也并不是一下子就毕业了,他还需要经过十个阶级才能够出离,才能得大解脱的。

  

  11、至究竟

  「诸菩萨究竟,得清净三身,是无分别智,得最上自在。」

  这是第十一段「至究竟」,到了究竟圆满的境界了。「诸菩萨究竟」,诸菩萨无分别智到达究竟圆满的时候呢,究竟是什么呢?就是「得清净」的「三身」了。就是到第十地,到佛地的时候,得到清净的三身,就是法身,或者说自性身,法身也名为自性身,第二就是受用身,第三就是变化身,到佛地的时候究竟圆满。初地的时候也是得到这三身,如果这样讲的话,那一定是初地断了分别我执、断除去分别法执,那才能够有这种境界。初地的菩萨也能示现佛身,能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现佛身,他的异生身,那也就是他的受用身,他能在一百个世界现佛身,那就是他的变化身;他所证悟的清净真如,那就是他的法身。得到的三身,但是没有究竟清净,要到佛的时候究竟清净。

  「是无分别智」,这个清净三身也就是圆满的无分别智,圆满的无分别智就是清净三身。「得最上自在」,不但是得了清净三身,他又得到了最殊胜的自在力,就是十种自在:有寿自在、心自在、财自在、乃至智慧自在、法自在……,一共有十种自在,这在后边那个「增上智」在那一段里边所说的,在下文有说到。

  

  12、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

  「如虚空无染,是无分别智,种种极重恶,由唯信胜解。」

  这是第十二段,加行智、无分别智、后得智,他们所得到的胜利,殊胜的果利,殊胜的利益。这第一段就是加行无分别智所得到的利益。

  「如虚空无染」,像虚空它是明静没有染污的,就算是有了云雾,它还是不能染污虚空的,所以用这个虚空来譬喻,譬喻什么呢?譬喻这个加行的无分别智有这样的功德,不为这个染没法所染污。什么染污法呢?「种种极重恶」,就是「种种」,是各式各样的很严重的罪过,就是十种恶事,十善十恶,或者是极重的贪心、瞋心所造的十种罪恶。这种极重的恶业一定是要到三恶道去受苦的。现在这个加行无分别智「如虚空无染」,这个无分别智它不受这个种种极重恶的染污,就是这种恶没有了,也就是说不会到三恶道去了。

  「由唯信胜解」,这个种种极重恶能够消灭了,不受它的染污,是什么原因呢?「由唯信胜解」,就是这位菩萨他对于唯识无义他有深刻的信解、深刻的信乐;有深刻的信乐的关系,当然他是三业清净,他没有这个十种罪恶的事,他不会造这十种恶业了。不会造十种恶业了的时候呢,他三业清净,心不颠倒,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也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,所以他能够,他这个加行无分别智「如虚空无染」,不受种种极重恶的染污。所以这个不受种种极重恶的染污有两种情形:一个是他不会造这种罪过;第二,或者以前有造过的时候,而他这个唯信胜解的力量使令他,不能叫他到三恶道去,那么有可能是转重为轻,有可能是这样子,就是不受种种极重恶,「由唯信胜解」。

  这说出来,我们相信了佛法,我们能够相信了以后,你能深入地学习,达到胜解的程度的时候,就有这种作用:深深地信乐,深深地信解,唯识是无义的,唯识无义的,就能有这个作用。

  

  「如虚空无染,是无分别智,解脱一切障,得成办相应。」

  这是第二段说根本智的胜利,前面是加行智的胜利。也还是用这个虚空是无染污的,一切的染污法不能染污这个虚空,这是个譬喻。「是无分别智,解脱一切障」,这个无分别智通达一切法空,离一切分别,这个无分别智它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呢?「解脱一切障」,解脱烦恼障、解脱所知障,能使令这些障都解脱了、都清除了,就像虚空似的,这个烟云尘雾不能染污它。「得成办相应」,这个无分别智是在初地的时候是得相应,等到由二地达到第十地是成办相应,就是能够解脱一切障,有这样的果利,有这样的胜利。

  

  「如虚空无染,是无分别智,常行于世间,非世法所染。」

  这是说这后得智,后得无分别智它有什么样的胜利呢?也还是用「虚空无染」作譬喻。「是无分别智,常行于世间」,就是这个后得无分别智是常行于世间,就是他有大悲心,他常在众生的世间来弘扬佛法,广度众生的。这个在世间活动的时候呢,「非世法所染」,世间这一切染污法不能染污他的,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,这些世间法不能染污他,他还是清净的。

  

  13、差别

  「如哑求受义,如哑正受义,如非哑受义,三智譬如是。」

  这底下是第十三段「差别」,这个「差别」就是三种智慧的差别,用譬喻来形容它。「如哑求受义」,像这个不能言语的人,不会说话的人,用他来作譬喻。「求受义」,他寻求所受的法义,他去求,求他所欲享受的义。那么求还没求到,没求到还要求,就这个时候,这个时候他因为是哑,他不能说,他不能说什么。那么这个譬喻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