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呢,譬喻这个加行无分别智,加行无分别智这个人呢,他求证真如,他希求证悟法性的真理,但是还没能证道,没能证道他就不会说,他不会说这个法性是什么样子,不会说,所以「如哑求受义」。

  「如哑正受义」,这个哑子他所希求的义求到了,正在享受的时候,心里面是明白,但是口不能说,他不能讲。这表示这个加行无分别智的人进一步成就根本无分别智了。这无分别智同无我性真如,在证悟的时候是明明了了的,但是离一切分别,他不能说,所以「如哑正受义」。

  「如非哑受义」,这就是譬喻这个后得无分别智。这个「非哑受义」,这个人是会说话的,会说话所以他所受的义,他会安立种种名言,去把它讲解出来,使令别人会明白的,能介绍给别人,会讲话。这表示后得无分别智,他反观他所证悟的真如理,他能够安立种种的名言,为人讲解的,所以「如非哑受义」。用这个哑来譬喻这三种智慧的差别,「三智譬如是」,用这个哑来譬喻这三种智慧的差别。

  

  「如愚求受义,如愚正受义,如非愚受义,三智譬如是。」

  这个「愚」,无所了知的人,叫作「愚」。就是他所明白的事情,他不能够用种种名言为人讲解,所以叫作「愚」。「求受义」,他去求他所要享受的义,他去求,但是还没求到的时候,这就譬喻那个加行无分别智的境界,这和前面哑的意思一样。「如愚正受义」也是,他不能够,他不会说,这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的时候也是,离一切分别相。「如非愚受义」,这就譬喻后得无分别智,他不是愚,他是有智慧的,他能安立种种名言同人说话的,那么后得无分别智也是这样子,「三智譬如是」。

  

  「如五求受义,如五正受义,如末那受义,三智譬如是。」

  「如五求受义」,这底下又举一个譬喻。这个「五」是什么呢?就是前五识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。他要去寻求他所受的义,他还没有求到的时候,他也不会说,前五识不会说话的,所以就和这个加行无分别智求证真如的意思有点儿相似。

  「如五正受义」,前五识他求得所受的义的时候,他也不会说,前五识是没有名言的,有名言的是我们的第六识,第六识才会说话。前五识与前五境相应的时候,只有个明了性而已,它没有名字,它不能说「这是灯」,这个眼识不会说这句话,他所见的青黄赤白他也是明了,但是没有青黄赤白的名字,所以它不会说话。所以「如五正受义」,就譬喻这个根本智证悟真如的时候离一切分别相。「如末那受义」,这个末那就是指意识说,不是指染污意,因为染污意和这个地方不合适,要指第六识才合适。第六识呢,它能安立名言,它会种种分别观察,它能安立名言为人讲解,这样正好合乎后得无分别智的意思,所以「如末那受义,三智譬如是」。

  

  「如未解于论,求论,受法,义,次第譬三智,应知加行等。」

  这是举出来第四个譬喻。「如未解于论」,譬如说这个人学习佛法,他学习的时候,他可能是听人家讲解,但是他还没有明白,他还没有明白这个论里边的真义是什么,这就正好譬喻这个加行无分别智,他求证真如但是还没有证,是这样意思。「求论,受法」,「如未解于论」,但是他「求论」,他希望能够理解这个论,那么这是比喻这个加行无分别智。「受法」呢,就是他求论的时候,他已经得到这个法了,得到这个法,就是属于文字的法,而还没有明白义,这个时候,这就譬喻这个根本无分别智的境界。因为他得到了法,但是里边的义还不明白,所以他不能讲。就是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理性了,但是无分别,也不能讲。这个「义」,这个「义」就表示说他不但是受了文句的,而也是接受了文句里边的义,他也明白了,那么他就能为人讲解了,那么这就譬喻这个后得无分别智的境界。

  「次第譬三智」,就是「未解于论,求论,受法,义」,按照这个次第来譬喻这三种智慧。那三种智慧呢?「应知加行等」,就是加行无分别智、根本无分别智、后得无分别智,就是这样子作譬喻。由这些譬喻呢,可以了知这三种智慧的差别了。

  

  14、无分别后得譬喻

  「如人正闭目,是无分别智;即彼复开目,后得智亦尔。」

  这是第十四段「无分别后得譬喻」。原来前面是说三个字,这底下不说三个字,把那个加行无分别智丢开,只说无分别智、后得智,这两个智的差别的譬喻。

  「如人正闭目,是无分别智」,用这个眼睛闭上,不看一切法,这样子也是没有分别,正闭上目不看一切法的时候来譬喻这个无分别智的境界。无分别智就是不见一切法,一切法都是无相的,他内心里无一切分别,正好用闭目来作譬喻,这样意思的。「即彼复开目」,就是闭目那个人他又把眼睛睁开,睁开的时候呢,这个青黄赤白,明暗色空,这一切法都是会很分明地显现出来,那么他就会讲了,这是暗,这是明,这是长,是短,这是生死缘起,这是涅槃的缘起,所以后得智和那个开目的境界是相似的,「后得智亦尔」,也就像开目那种情形。由这个闭目和开目来譬喻后得智,来譬喻无分别智。

  

  「应知如虚空,是无分别智;于中现色像,后得智亦尔。」

  这个是用虚空色相来譬喻这两种智慧的差别。「应知如虚空」,像虚空它是清净地、无染地、是遍一切处的,它是没有分别的。虚空是没有分别心,没有能分别,也没有所分别,而是广大无边的。「是无分别智」,这正好譬喻这个无分别智,无分别智是觉悟这个诸法真如,也是遍一切的处,也是清净无染的,是清净无染污的,是离一切分别的,与虚空是相似的。

  「于中现色像,后得智亦尔」,「于中现色像」,就在虚空里面它能现出来万象,各式各样的色相的差别能现出来。能现出来了呢,「后得智亦尔」,这个后得智,要在根本智以后得到的无分别智,后得智,也是这样子,他就在毕竟空中来宣扬一切的佛法,那正好和在虚空中现色相的意思是相似的。这样子来譬喻这两种智慧的差别。

  

  15、无功用作事

  「如末尼,天乐,无思成自事,种种佛事成,常离思亦尔。」

  这上面说,说是佛的,这个菩萨的无分别智,他与法性相应了,他能证悟法性,离一切分别,就这样子就能向前进步到无上菩提。可以成佛了以后,他要度化众的时候,要说种种的法,要适应众生种种的根性,这是需要分别才能作得来的,而佛的智慧是无分别,无分别怎么能作利益众生呢?提出这个问题,这底下回答。

  「如末尼,天乐,无思成自事」,「末尼」就是末尼珠,末尼珠翻到中国话是如意珠,得到如意珠的人,这个如意珠能随你的意愿,它能够现出来种种的事情。你要现出来种种的衣服、饮食、财宝,他就能随你的意能现出来,无穷无尽地现种种的财宝、财富。而这个末尼珠它本身是没有分别心的,没有思惟心的,没有分别心,但是能成就这件事,这个末尼珠能成就这件事的。「天乐」,天上人的那个音乐是没有击奏者,没有演奏的人,但是那个天乐,那个种种的乐器能随顺天上人的意愿,能够发出来种种如意的音声,这个是和人间不同,这个天上那个音乐是这样子的。「无思成自事」,末尼也是无思的,天乐也是无思的,但是它能成就它的事情,它能这样。

  「种种佛事成,常离思亦尔」,说是我们的佛陀他成佛以后,在无量无边的世界,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,为他们演说佛法的这件事,也都是成立的。「常离思亦尔」,他常能够不思惟,他不用心去思惟,他的事情就作好了,也就像那个末尼、天乐似的,「无思成自事」,是这样子的。

  

  16、甚深

  「非于此、非余,非智、而是智,与境无有异,智成无分别。」

  这是说菩萨的增上慧,一共有十六段。十六段,这是最后一段就是「甚深」,赞叹菩萨的无分别智是非常深奥的。赞叹他的深奥也还是从他的所缘境上说的,前面曾经说过,但是这里又有一点不同。「非于此、非余」,就是说他的所缘境。「非于此」,就是不是在此依他起上作他所缘境的,不是依他起作他的所缘境,就是他不缘一切诸行的差别相,一切有为法的差别相,叫作「非于此」。「非余」是什么呢?他是缘一切有为法的真如无我性,这个真如无我性也不是离开了有为法以外的,所以说「非余」,不是另外的作他所缘境的,那么这就叫作「甚深」,这个「甚深」是这样意思。

  那么应该再多说几句,我们平常的人,我们没有得到无分别智的人,我们的所缘境就是现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去缘色声香味触法,缘这一切有为法。譬如说缘这个色受想行识,这个色,地水火风组成的这一切的色法,他在一个地方一个时间出现了这些生灭变化的境界。受,就是领受,受是领纳为相;或者是苦,或者是乐,或者是不苦不乐,这是我们所缘的境界。想,色受想,想是取相为性,为他的体性;就去分别一切法的相貌,然后安排种种的名字。这是青黄赤白,这是人我是非,各式各样的名字,都是由这个想心所安排的,所以这个施设是他的一个作用,也就是想的一个相貌。行,色受想行,行是造作,有目的的行为;为了希求满足某一种目的,发出来一种行动,一种行为,那就叫作行。这个识是了别,眼识也有了别性,耳识乃至意识他也有了别性,有个明了性的,他和受想行在一起活动,这叫作识。识是能缘一切法的,同时他也是所缘的。色法只能作所缘,而不能作能缘,那么这是一切有为法的差别相,是我们凡夫的分别心的所缘境。

  无分别智呢,不,「非于此」,他不在这里缘,他是缘无我性真如。无我性真如怎么缘呢?是缘色法的时候,缘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,他观察这是空无我的,观察是空,是无我的,是无所有的。缘受的时候呢,观察受也是空无我的。乃至识也是空无我的真如性,是这样子。他都是向道上会,向第一义谛上会,所以这个无分别智是缘第一义谛的,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七章、三增上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