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呢,譬喻這個加行無分別智,加行無分別智這個人呢,他求證真如,他希求證悟法性的真理,但是還沒能證道,沒能證道他就不會說,他不會說這個法性是什麼樣子,不會說,所以「如啞求受義」。

  「如啞正受義」,這個啞子他所希求的義求到了,正在享受的時候,心裏面是明白,但是口不能說,他不能講。這表示這個加行無分別智的人進一步成就根本無分別智了。這無分別智同無我性真如,在證悟的時候是明明了了的,但是離一切分別,他不能說,所以「如啞正受義」。

  「如非啞受義」,這就是譬喻這個後得無分別智。這個「非啞受義」,這個人是會說話的,會說話所以他所受的義,他會安立種種名言,去把它講解出來,使令別人會明白的,能介紹給別人,會講話。這表示後得無分別智,他反觀他所證悟的真如理,他能夠安立種種的名言,爲人講解的,所以「如非啞受義」。用這個啞來譬喻這叁種智慧的差別,「叁智譬如是」,用這個啞來譬喻這叁種智慧的差別。

  

  「如愚求受義,如愚正受義,如非愚受義,叁智譬如是。」

  這個「愚」,無所了知的人,叫作「愚」。就是他所明白的事情,他不能夠用種種名言爲人講解,所以叫作「愚」。「求受義」,他去求他所要享受的義,他去求,但是還沒求到的時候,這就譬喻那個加行無分別智的境界,這和前面啞的意思一樣。「如愚正受義」也是,他不能夠,他不會說,這根本無分別智證悟真如的時候也是,離一切分別相。「如非愚受義」,這就譬喻後得無分別智,他不是愚,他是有智慧的,他能安立種種名言同人說話的,那麼後得無分別智也是這樣子,「叁智譬如是」。

  

  「如五求受義,如五正受義,如末那受義,叁智譬如是。」

  「如五求受義」,這底下又舉一個譬喻。這個「五」是什麼呢?就是前五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。他要去尋求他所受的義,他還沒有求到的時候,他也不會說,前五識不會說話的,所以就和這個加行無分別智求證真如的意思有點兒相似。

  「如五正受義」,前五識他求得所受的義的時候,他也不會說,前五識是沒有名言的,有名言的是我們的第六識,第六識才會說話。前五識與前五境相應的時候,只有個明了性而已,它沒有名字,它不能說「這是燈」,這個眼識不會說這句話,他所見的青黃赤白他也是明了,但是沒有青黃赤白的名字,所以它不會說話。所以「如五正受義」,就譬喻這個根本智證悟真如的時候離一切分別相。「如末那受義」,這個末那就是指意識說,不是指染汙意,因爲染汙意和這個地方不合適,要指第六識才合適。第六識呢,它能安立名言,它會種種分別觀察,它能安立名言爲人講解,這樣正好合乎後得無分別智的意思,所以「如末那受義,叁智譬如是」。

  

  「如未解于論,求論,受法,義,次第譬叁智,應知加行等。」

  這是舉出來第四個譬喻。「如未解于論」,譬如說這個人學習佛法,他學習的時候,他可能是聽人家講解,但是他還沒有明白,他還沒有明白這個論裏邊的真義是什麼,這就正好譬喻這個加行無分別智,他求證真如但是還沒有證,是這樣意思。「求論,受法」,「如未解于論」,但是他「求論」,他希望能夠理解這個論,那麼這是比喻這個加行無分別智。「受法」呢,就是他求論的時候,他已經得到這個法了,得到這個法,就是屬于文字的法,而還沒有明白義,這個時候,這就譬喻這個根本無分別智的境界。因爲他得到了法,但是裏邊的義還不明白,所以他不能講。就是根本無分別智證悟真如理性了,但是無分別,也不能講。這個「義」,這個「義」就表示說他不但是受了文句的,而也是接受了文句裏邊的義,他也明白了,那麼他就能爲人講解了,那麼這就譬喻這個後得無分別智的境界。

  「次第譬叁智」,就是「未解于論,求論,受法,義」,按照這個次第來譬喻這叁種智慧。那叁種智慧呢?「應知加行等」,就是加行無分別智、根本無分別智、後得無分別智,就是這樣子作譬喻。由這些譬喻呢,可以了知這叁種智慧的差別了。

  

  14、無分別後得譬喻

  「如人正閉目,是無分別智;即彼複開目,後得智亦爾。」

  這是第十四段「無分別後得譬喻」。原來前面是說叁個字,這底下不說叁個字,把那個加行無分別智丟開,只說無分別智、後得智,這兩個智的差別的譬喻。

  「如人正閉目,是無分別智」,用這個眼睛閉上,不看一切法,這樣子也是沒有分別,正閉上目不看一切法的時候來譬喻這個無分別智的境界。無分別智就是不見一切法,一切法都是無相的,他內心裏無一切分別,正好用閉目來作譬喻,這樣意思的。「即彼複開目」,就是閉目那個人他又把眼睛睜開,睜開的時候呢,這個青黃赤白,明暗色空,這一切法都是會很分明地顯現出來,那麼他就會講了,這是暗,這是明,這是長,是短,這是生死緣起,這是涅槃的緣起,所以後得智和那個開目的境界是相似的,「後得智亦爾」,也就像開目那種情形。由這個閉目和開目來譬喻後得智,來譬喻無分別智。

  

  「應知如虛空,是無分別智;于中現色像,後得智亦爾。」

  這個是用虛空色相來譬喻這兩種智慧的差別。「應知如虛空」,像虛空它是清淨地、無染地、是遍一切處的,它是沒有分別的。虛空是沒有分別心,沒有能分別,也沒有所分別,而是廣大無邊的。「是無分別智」,這正好譬喻這個無分別智,無分別智是覺悟這個諸法真如,也是遍一切的處,也是清淨無染的,是清淨無染汙的,是離一切分別的,與虛空是相似的。

  「于中現色像,後得智亦爾」,「于中現色像」,就在虛空裏面它能現出來萬象,各式各樣的色相的差別能現出來。能現出來了呢,「後得智亦爾」,這個後得智,要在根本智以後得到的無分別智,後得智,也是這樣子,他就在畢竟空中來宣揚一切的佛法,那正好和在虛空中現色相的意思是相似的。這樣子來譬喻這兩種智慧的差別。

  

  15、無功用作事

  「如末尼,天樂,無思成自事,種種佛事成,常離思亦爾。」

  這上面說,說是佛的,這個菩薩的無分別智,他與法性相應了,他能證悟法性,離一切分別,就這樣子就能向前進步到無上菩提。可以成佛了以後,他要度化衆的時候,要說種種的法,要適應衆生種種的根性,這是需要分別才能作得來的,而佛的智慧是無分別,無分別怎麼能作利益衆生呢?提出這個問題,這底下回答。

  「如末尼,天樂,無思成自事」,「末尼」就是末尼珠,末尼珠翻到中國話是如意珠,得到如意珠的人,這個如意珠能隨你的意願,它能夠現出來種種的事情。你要現出來種種的衣服、飲食、財寶,他就能隨你的意能現出來,無窮無盡地現種種的財寶、財富。而這個末尼珠它本身是沒有分別心的,沒有思惟心的,沒有分別心,但是能成就這件事,這個末尼珠能成就這件事的。「天樂」,天上人的那個音樂是沒有擊奏者,沒有演奏的人,但是那個天樂,那個種種的樂器能隨順天上人的意願,能夠發出來種種如意的音聲,這個是和人間不同,這個天上那個音樂是這樣子的。「無思成自事」,末尼也是無思的,天樂也是無思的,但是它能成就它的事情,它能這樣。

  「種種佛事成,常離思亦爾」,說是我們的佛陀他成佛以後,在無量無邊的世界,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,爲他們演說佛法的這件事,也都是成立的。「常離思亦爾」,他常能夠不思惟,他不用心去思惟,他的事情就作好了,也就像那個末尼、天樂似的,「無思成自事」,是這樣子的。

  

  16、甚深

  「非于此、非余,非智、而是智,與境無有異,智成無分別。」

  這是說菩薩的增上慧,一共有十六段。十六段,這是最後一段就是「甚深」,贊歎菩薩的無分別智是非常深奧的。贊歎他的深奧也還是從他的所緣境上說的,前面曾經說過,但是這裏又有一點不同。「非于此、非余」,就是說他的所緣境。「非于此」,就是不是在此依他起上作他所緣境的,不是依他起作他的所緣境,就是他不緣一切諸行的差別相,一切有爲法的差別相,叫作「非于此」。「非余」是什麼呢?他是緣一切有爲法的真如無我性,這個真如無我性也不是離開了有爲法以外的,所以說「非余」,不是另外的作他所緣境的,那麼這就叫作「甚深」,這個「甚深」是這樣意思。

  那麼應該再多說幾句,我們平常的人,我們沒有得到無分別智的人,我們的所緣境就是現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去緣色聲香味觸法,緣這一切有爲法。譬如說緣這個色受想行識,這個色,地水火風組成的這一切的色法,他在一個地方一個時間出現了這些生滅變化的境界。受,就是領受,受是領納爲相;或者是苦,或者是樂,或者是不苦不樂,這是我們所緣的境界。想,色受想,想是取相爲性,爲他的體性;就去分別一切法的相貌,然後安排種種的名字。這是青黃赤白,這是人我是非,各式各樣的名字,都是由這個想心所安排的,所以這個施設是他的一個作用,也就是想的一個相貌。行,色受想行,行是造作,有目的的行爲;爲了希求滿足某一種目的,發出來一種行動,一種行爲,那就叫作行。這個識是了別,眼識也有了別性,耳識乃至意識他也有了別性,有個明了性的,他和受想行在一起活動,這叫作識。識是能緣一切法的,同時他也是所緣的。色法只能作所緣,而不能作能緣,那麼這是一切有爲法的差別相,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的所緣境。

  無分別智呢,不,「非于此」,他不在這裏緣,他是緣無我性真如。無我性真如怎麼緣呢?是緣色法的時候,緣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的時候,他觀察這是空無我的,觀察是空,是無我的,是無所有的。緣受的時候呢,觀察受也是空無我的。乃至識也是空無我的真如性,是這樣子。他都是向道上會,向第一義谛上會,所以這個無分別智是緣第一義谛的,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七章、叁增上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